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褐变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植物体的组织培养过程中,木本植物尤为严重。酚类化合物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外植体褐变的底物。氧化酶类催化的酚氧化反应是褐变发生的直接原因。从酚类物质的合成与分类、代谢相关酶、测定与分析方法及其对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影响等方面,综合阐述酚类物质影响木本植物组培褐变的问题,并对今后木本植物组织培养褐变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木本植物组织培养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荔枝幼叶愈伤组织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Litchi chinensisSonn.)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c)荔枝属植物。荔枝组织培养比较困难。荔枝内源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外植体在培养期间易发生褐变,导致培养失败。目前,荔枝组织培养多选用胚性器官和组织作为外植体,如花药、幼胚等,用嫩叶作为外植体进行植株再生的极少。D·Puc  相似文献   

3.
观察蝴蝶兰叶外植体发生褐变后的细胞亚显微结构发现,细胞膜以及细胞壁扭曲变形甚至断裂,细胞壁降解严重,集聚大量黑色颗粒物质,细胞内出现黑色絮状物质,叶绿体结构破坏。Pauly试剂和亚硝酸钠溶液染色结果表明:褐变外植体存在有较多酚类物质,染色较深。以上结果说明,外植体在褐变过程中,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酚类含量增加促进褐变。  相似文献   

4.
科技文摘     
《中国园艺文摘》2009,25(7):179-180
梨外植体组培褐变的影响因子及预防措施 以鸭梨、黄金梨、阿巴特梨和杜梨为试材,对梨组培过程中影响外植体褐化的因素及防褐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采样时期以及外植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等因素都显著地影响材料褐化率。抗褐剂试验表明,培养基中添加0.2g/L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100mg/L抗坏血酸(Vc),或将外植体在200mg/L抗坏血酸水溶液中浸泡30rain后接入添;gn2g/L活性炭的培养基,均能显著抑制鸭梨褐化的发生。低温试验表明,鸭梨外植体经4℃低温处理6h后接种,或接入初期在4℃低温中培养12~24h,褐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5.
梨外植体组培褐变的影响因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鸭梨、黄金梨、阿巴特梨和杜梨为试材,对梨组培过程中影响外植体褐化的因素及防褐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采样时期以及外植体内酚类物质含量等因素都显著地影响材料褐化率。抗褐剂试验表明,培养基中添加0.2g/L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或100mg/L抗坏血酸(Vc),或将外植体在200mg/L抗坏血酸水溶液中浸泡30min后接入添加2g/L活性炭的培养基,均能显著抑制鸭梨褐化的发生。低温试验表明,鸭梨外植体经4℃低温处理6h后接种,或接入初期在4℃低温中培养12~24h,褐化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6.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对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参与褐化反应的酚类物质和酚氧化酶,影响褐变的生物因素、培养基种类和成分、培养条件等因素的研究进展作评述,并综合提出减轻褐变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陇东海棠离体初代培养中的褐化现象、提高培养成功率,研究了外植体类型、酒精消毒、低温处理、防褐化剂、暗培养时间和6-BA浓度对陇东海棠在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用0.1%HgCl2灭菌处理12min,接种在MS+6-BA 0.5~1.0mg/L+IBA 0.2mg/L(pH值5.8)添加PVP 0.5~2g/L的培养基中,低温暗处理5d,对防止外植体褐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无花果为组织培养试验材料,采用改变培养条件和使用不同培养基的方法,研究培养条件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花果外植体褐化在WPM培养基上比MS培养基上较轻,培养基中琼脂为9g的无花果外植体褐化较轻,经过暗处理的无花果外植体褐化程度较轻,以及低温条件能有效缓解外植体褐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外植体的消毒、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配方、种子萌发形态变化、防治褐化方法、外源添加物质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山兰种子无菌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山兰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以花魔芋的顶芽、顶芽鳞片、侧芽、皮上芽孢、块茎作为外植体,研究不同类型外植体和不同取材时期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以明确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和取材时期。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类型对魔芋组织培养效果有显著影响,顶芽的诱导率和出芽率显著高于其他外植体,死亡率、褐化率与污染率均显著低于块茎与顶芽磷片,顶芽为花魔芋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不同时期取材对花魔芋组织培养效果亦有显著的影响,冬季取材的顶芽与顶芽磷片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时期,膨大率和诱导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取材时期,冬季为花魔芋组织培养最佳取材时期。  相似文献   

11.
南果梨酶促褐变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7年秋,在沈阳农业大学以鞍山市郊产的南果梨为试材,研究了其在贮藏期间褐变的机理,测试结果表明,南果梨在贮藏期间先行酚类物质的合成,后发生降解,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酚类物质的减少和褐变同时发生,认为南果梨褐变是PPO促进酚类物质氧化所致。已查明绿原酸是南果梨所含酚类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的褐变底物。  相似文献   

12.
核桃组织培养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核桃和山核桃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中外植体选择与消毒、外植体褐化问题、外植体的主要诱导技术及外植体成苗以后生根技术研究等进行综述,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山苍子繁殖材料外植体防褐变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从外植体处理和在培养基中加入褐变抑制剂两方面,进行山苍子外植体防褐变处理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冷处理有一定的降低褐变率的效果。接种前外植体在5℃下冷处理15 h的效果最好,褐变率降低11.67%;接种前在1 g/L PVP溶液中切割外植体也能减轻褐变,褐变率降低10%;接种前在无菌水中切割外植体,褐变率降低3.34%;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褐变抑制剂,AC控制褐变的效果最好。在培养基中添加0.5 g/L AC时,褐变率降低18.89%,能够较好地控制山苍子外植体的褐变。  相似文献   

14.
番荔枝组培中的褐化及防止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荔枝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结果表明,选取幼嫩茎段去皮后做外植体,不用20%次氯酸钠而用0.1%升汞消毒,接种前用Na2S2O3浸泡处理,使用1/2 MS培养基,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 g/L,接种后先低温暗培养,培养初期及时转盘(1天一次)可减轻褐化反应.  相似文献   

15.
纪小楠  吕芳德 《广西园艺》2009,20(1):55-56,59
本文对核桃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选择与消毒、外植体褐化问题、外植体主要诱导技术及外植体成苗后生根技术的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论述,以期为核桃良种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兰花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发生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就其解决途径进行了概述,对解决兰花组织培养中的褐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对美国黑核桃进行培养。通过试验选择出获得外植体的最佳方法———即获得幼态型外植体是组培的关键。探讨了抑制褐化现象和适宜芽增殖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18.
二步灭菌法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金强  王新建 《北方园艺》2010,(7):143-144
在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对外植体不同的灭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流水冲洗24 h,可以降低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化率,同时对材料的生长无较大影响。升汞的灭菌效果虽然好于次氯酸钠,但接种后的效果较差。化学药剂的处理时间为5 min时,虽然污染率稍高,但其接种后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9.
针对红豆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严重褐化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具体实践,对目前有关组织培养中防止红豆杉外植体褐化及木本植物组培防褐的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并从适宜的取材时间、取材前的预处理、材料选择及消毒、较适培养基、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解决红豆杉组织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问题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梨果实酚类物质与酶促褐变底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我国分属不同栽培系统及种间杂交种的10个梨品种果实酚类物质含量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相液相色谱法可检测到梨果中10种酚类物质,不同系统及品种的果实中酚类物质含量差异很大,其中绿原酸平均含量最高,香草醛、芦丁、表儿茶素、儿茶素含量较高,为主要的酚类物质;咖啡酸平均含量最低。对总多酚、绿原酸、表儿茶素、儿茶素、抗氧化活性与褐变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梨果实总多酚含量对褐变度影响最大,绿原酸含量对褐变度影响其次,果实抗氧化活性对褐变的影响最小。不同酚类物质中绿原酸含量最高,且与多酚氧化酶结合能力最强,为最主要的褐变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