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根据察尔森灌区2013-2014年实测数据,应用实测法与水量平衡法计算了田间水利用效率,通过典型渠道测试法计算了渠道水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察尔森灌区不同空间尺度下灌溉水利用效率;同时应用首尾法测算了察尔森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察尔森灌区从田间到斗渠尺度以及支渠到干渠尺度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明显,下一步灌区节水改造的重点是斗渠及干渠的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首尾法所得灌区尺度下的灌溉水利用效率略大于典型渠道测试法,原因在于首尾法考虑了部分回归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河网地区回归水的存在及其重复利用加大了节水潜力的尺度效应,也导致了关于真实节水潜力的诸多争论的问题,采用首尾法对比研究了河网区不同尺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并对不同尺度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阈值与真实节水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中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显著低于小型灌区的,且各小型灌区之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变异系数大.影响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各因素中,节水灌溉因子所占的比重较大,可通过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大中型灌区单位面积的真实节水潜力显著低于小型灌区的.但同时,由于试验区灌区大中型灌区面积大,节水潜力主要依赖于大中型灌区,特别是大型灌区,试验区各大型样点灌区的近期真实节水潜力为(0.800~6.372)×10~7m~3;远期真实节水潜力为(1.095~8.201)×10~7m~3.不同尺度灌区应采取不同的相应节水措施,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内涵,根据内涵提出首尾测算法和分段测算法来测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对首尾测算法和分段测算法中的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分析,并分析了首尾法和分段法的优缺点.首尾法工作量小,但只能反映整个灌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段法工作量大,但可以反映灌区渠系用水情况、灌溉工程质量及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等,可用于评估灌区的节水改造工作.分段法没有考虑回归水的重复利用,所测得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实际值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基于遥感技术建立准确快捷评估区域蒸散发量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方法。【方法】以河套灌区义长灌域为研究区,基于SEBAL(Surface Energy Balance Algorithm for Land)模型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环境卫星影像,建立了SEBAL遥感蒸散发估算模型,并与降水量、灌水量和地下水位数据结合,计算了研究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结果】SEBAL模型反演的作物蒸散发量的平均绝对误差在5%以内;2013—2017年研究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427~0.572之间,平均值0.492,高于河套灌区的平均水平。人民支渠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447~0.688之间,均值为0.516。研究区地下水补给量均值为52.13 mm,约占灌水量的3%~7%,忽略地下水补给量会对灌溉水利用系数准确计算带来0.03~0.08的误差。【结论】基于SEBAL遥感蒸散发模型快速测算了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精度和可信度。模型尺度差异性较小,在不同空间尺度的适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根据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涵义,引出用首尾法和典型渠段法来测定灌溉水利用系数,并对两种测法的相对误差进行了数学分析。并选取冶河灌区大同渠开展田间试验,对两种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首尾法测得大同渠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63,典型渠段法为0.403,相对误差12.96%,首尾法测得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略大,因为首尾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渗水损失、漏水损失等回归水的利用;而典型渠段法采用连续相乘形式,没有将回归水的再利用考虑在内。首尾法简单方便,能准确测得灌溉水利用系数;典型渠段法工作量大,误差较首尾法大,但可测得各级渠道的输水损失情况,可为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灌溉水利用系数现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首尾测算法的原理,以贵州省连续4年观测资料为基础,初步得出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并结合贵州省灌区规模小而分散且基本无量水设施的实际,将水位一流童关系引入到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工作中,很好地解决了样点灌区各次取水施测工作量大的难题,为今后长期开展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探索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开展武夷山楮树下灌区调查,收集整理灌区灌溉供需用水、设施条件、气象等基础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按首尾测算法推算出武夷山楮树下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结果表明:楮树下灌区2017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47;对比分析2008-2017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系数逐年递增;对比分析2008-2017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与投资的关系,工程投资对系数的增幅在0.19%~3.64%之间,工程投资对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影响为正相关,即投资越大系数增幅越大;对比分析2008-2017年综合灌溉定额与降水量的关系,认为降雨量对综合灌溉定额的影响为负相关,即降雨量越大,综合灌溉定额相对越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投资、综合灌水定额的变化趋势均符合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采用"灌区首尾测算法"的相关概念和计算原理,研究干旱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的灌溉水利用系数。结果表明全师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569,测算成果比较符合实际。"灌区首尾测算法"在第十三师的具体运用,为该师今后进行经常性灌溉水利用系数测算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同时也为干旱灌区农业高效用水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
灌溉水利用系数综合测定法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衡量农业节水效果的关键指标。目前各地区统计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差异极大。很多数据明显的存在错误,难以作为比较与衡量的标准。影响灌溉水利用系数正常测定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测定方法存在测定工作量巨大、测定条件难以保证等。通过开展对灌溉水利用系数资料的搜集、整理并对灌区进行实地调研,在了解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量中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对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测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综合测定计算方法。该方法既克服了传统测量方法中工作量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完成的缺点,又弥补了只测量典型渠段而引起较大误差的不足,而且能反映出灌区渠系用水情况、灌溉工程质量及灌溉用水管理水平等。以漳河灌区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0.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是反映农田用水效率水平的重要指标.依据各省(区、市)灌溉用水量统计信息,分析计算了我国不同分区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的年际与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是我国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最高的地区,西南地区最低,其他地区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东北、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同时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灌区类型、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及灌溉管理水平分析了导致各地区之间以及区域内各省(区、市)之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差异性的关键因素,从而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沟灌方式下不同灌水处理对夏玉米主要性状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物元模型,以大田夏玉米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常规沟灌(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CFI)和宽垄沟灌(wide-ridge furrow irrigation,WFI)种植下3种灌水水平(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分别设置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和80%)对夏玉米形态指标(株高、叶面积)、产量性状(穗长、穗粗、百粒质量、产量)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灌溉利用效率、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水分处理下,夏玉米WFI灌溉组合方案优于CFI灌溉组合方案;对于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建议采用WFI-70%θ灌溉方案,对于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建议采用WFI-60%θ灌溉方案;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物元模型较CRITIC法的模糊物元模型评价效果更好,基于熵权法的模糊物元模型对沟灌夏玉米主要性状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为沟灌夏玉米合理灌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石津灌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效率和水分生产率3种指标,结合石津灌区2004~200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耗水量和产量,从灌区管理与水资源利用的角度,评价了该灌区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同时运用地下水位观测资料分析计算了田间渗漏水量和垂向回归水量,定量分析了垂向回归水补给量对灌溉效率的影响。经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76、灌溉效率平均为0.667、灌溉水分生产率不同尺度分别为1.214、1.350、1.490、1.751 kg/m3。回归水的再利用使得灌溉效率值平均提高了18.8%。  相似文献   

13.
浅论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是衡量灌溉水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内涵和确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传统方法做了论述,分析了传统确定方法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用作物净灌水定额、年度净灌溉用水总量以及灌区作物产量来推求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简易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现状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适应"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天津市节水灌溉发展的新形势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摸清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现状,为科学制订农业节水发展思路和目标提供基础依据,本文应用首尾分析测算法,在对天津市灌区综合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不同规模与类型的典型灌区作为样点灌区,搜集整理样点有关资料,并开展必要的田间观测,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样点灌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以此为基础,得到不同规模与类型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最后推算出全市的灌溉用水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The links between water applic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s are complex in irrigated agriculture. There is a need to ensure that water and energy use is closely considered in future industr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practical options for adaptation and to build resilience at the farm level. There is currently limited data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uncertainty and sensitivity associated with water applic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 irrigated crop production in Australia. This paper examines water applic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elationships for different irrigation systems,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 uncertainty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impacts on these relationships and associated emissions for actual farms. This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by examining the current water and energy patterns of crop production at actual farms in two irrigated areas of Australia (one using surface water and the other groundwater), and then modelling the risk/uncertainty and sensi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link between water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t the farm scal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versions from gravity to pressurised irrigation methods reduced water application, but there was a simultaneous increase in energy consumption in surface irrigation areas. In groundwater irrigated areas, the opposite is true; the use of pressurised irrigation methods can reduce water applica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by enhanc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Risk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quantified the range of water and energy use that might be expected for a given irrigation method for each farm. Sensitivity analysis revealed the contribution of climatic (evapotranspiration and rainfall) and technical factors (irrigation system efficiency, pump efficiency, suction and discharge head) impacting the uncertainty and the model output and water-energy system performance in general. Flood irrigation systems we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uncertainty than pressurised systems. To enhance resilience at the farm level, the optimum situation envisaged an irrigation system that minimises water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ere surface water is used, well designed and managed flood irrigation systems will minimise the operating energy and carbon equivalent emissions. Where groundwater is the dominant use, the optimum system is a well designed and managed pressurised system operating at the lowest discharge pressure possible that will still allow for efficient irrigation. The findings might be useful for farm level risk mitigation strategies i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systems, and for aid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6.
追肥方式对温室滴灌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温室小区番茄栽培试验,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滴灌追肥和刨穴追肥对番茄土壤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追肥方式对番茄产量有较大影响,滴灌追肥可以显著地增加番茄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并从田间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土壤养分有效性方面分析了引起差异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7.
膜下滴灌调亏对加工番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加工番茄不同生育期膜下滴灌水分调亏试验,研究了水分调亏对土壤水分、株高、干物质积累、经济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期占田间持水率55%的水分调亏滴灌,可以在降低灌溉水量、耗水量和移栽前后土壤水分的同时,显著(p<0.05)增加番茄单株果数、单株果质量、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而花期和盛果期分别施以上述水分调亏则结果相反,其中以花期表现最为显著(p<0.05),其次为盛果期。全生育期不进行水分调亏和仅在采收期施以水分调亏,虽产量显著(p<0.05)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却显著(p<0.05)降低。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断陷盆地区季节性干旱严重,水资源匮乏,高效节水灌溉是解决该区域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采用膜下滴灌、渗灌、地下滴灌和分根区交替地下滴灌4种节水灌溉方式对该区域广泛种植的蔬菜番茄进行试验,设置不同的灌水下限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5%~65%,65%~75%和75%~85%),利用TOPSIS法对番茄品质、产量和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