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省蘑菇栽培业在七十年代发展速度很快,1971年全省栽培面积仅有1500万尺~2,到1978年超过亿尺~2以上。但近几年来蘑菇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如1982年只有8400多尺~2。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单产不稳定,低产区菇农种菇的积极性受挫伤。下面对影响蘑菇单产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 (一)建堆期未选择好。目前各地都是“靠天种菇”,因此,培养料发酵堆制期对蘑菇  相似文献   

2.
我县蘑菇栽培一九七八、七九两年试种成功,一九八○年广泛开展种植。去冬今春生产季,全县种菇农户由八○年的8千多户发展到4.2万多户,种菇面积由八○年的90万平方尺发展到1100万平方尺,每平方尺单产由0.8斤提高到1.1斤多,增长37.5%;全县生产鲜菇六千多吨,比八○年400多吨增长15倍,比前年冬春增长1.5倍;种菇收  相似文献   

3.
南靖县蘑菇发展早,种植技术水平高,蘑菇生产成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时下正是蘑菇备料时期,马上进入建堆发酵阶段,为解决蘑菇栽培中存在的单产低和关键技术抓不准等问题,进一步增强菇农科学种菇意识,笔者深入南靖县山城镇溪城村和靖城镇游坑村等两个蘑菇专业村深入调研,总结"五关"科学种菇方法,现就蘑菇管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我省食用菌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84年蘑菇栽培面积已恢复到历史水平;1985年秋菇栽培面积已突破8000万平方市尺,又比84年增长17%,但因出菇期遇不正常天气,普遍减产,总产只有3万吨左右,与84年基本持平。南通、盐城、淮阴三市的发展速度最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巴县陈家桥镇1986年共种植蘑菇8万平方市尺,总产量达到了62,400公斤,平均单产高达每平方市尺0.78公斤。天马山二组农民张中华,种植蘑菇500平方市尺,一共产菇787公斤,总产值1,737元,平均单产达1.575公斤,方平3.47元。陈家桥镇从1972年开始种植蘑菇,到1983年前的12年间,蘑菇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从84年开始,他们认真总结了蘑菇产量低的三个原因:一是菌种丰产性能差;二是备料粪草比例差;三是堆制发酵质量差。原因找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民发展食用菌的积极性很高,去年,我省秋蘑菇面积突破几千万平方市尺。但是,由于出菇期间气候不正常,普遍减了产,总产只有3万吨左右,减产幅度25%。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缙云县自90年代初,开始栽种香菇,至今全县已发展香菇达5000多万袋,从事香菇生产的农户从100多户扩大到10000多户,产值从70多万元增至超亿元.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利用率,使广大菇农达到既种菇又产粮的目的,我们从1993年起对菇四连作稻栽培技术进行探索和总结,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已获得了成功的经验,现将主要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县蘑菇栽培已有27年历史,但覆土一直沿用粗、细土分开两次覆的工艺,不仅花工量大,且蘑菇产量不稳定。为此,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河泥砻糠一次覆土试验,现已获得成功。由于改革后的覆土新工艺,备料简易,操作方便,省工省本,蘑菇的产量高质量好,所以深受菇农欢迎。1985年,在全县16个种菇乡(占全县栽培面积的40%)推广26万多米~2,当年的秋菇平均单产达5.7公斤/米~2。现将有关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龙门县沙迳供销社根据山区的特点,去冬提供9,800瓶菇种和一些产前的必要服务,帮助该镇280户农民种下7,400平方米蘑菇。到三月末止,菇农遵守合同按保护价交售鲜菇1.85万公斤,供销社自行加工盐渍菇12吨多调给有关单位出口创汇,菇农卖  相似文献   

10.
丁秀萍  刘厚伯  朱蓉 《上海蔬菜》2004,(2):64-64,66
水稻-蘑菇栽培,是一种新的栽培模式。它将蘑菇的室内高架栽培改为现在的低棚低架栽培,改原来的单一种植为现在的水稻、蘑菇复种,其种植面积已上世纪70年代初的140m^2发展到2003年的150万平方米,菇农达4500多户,创年产值2800多万元,年利润1960万元,菇农人均纯收入增加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温岭县菇农近年试验成功了一种新的蘑菇栽培方法——垅条栽培,即立体出菇技术。其比大床栽培出菇面积增加80%,而且省工、省料、质量好、产量高。每1000平方米可节省成本2781元,一级标准菇可增加10—20%,平均每平方米面积产菇量达4.5公斤,比传统的大床栽培平均增产50%。  相似文献   

12.
我县种蘑菇已有二十多年历史,菇床的四周都是用有眼的废铁皮或秸草栏边,仅此一项所化的人工和材料费约0.05元/尺~2。1984年栽秋菇,我们推广了用泥土拌秸草涂抹在菇床四周的培养料上,不但省本,且又能使菇床四周也长蘑菇,一般能增收0.20~0.30元/尺~2。这一年全县推广了20%,仅这项措施就增收了30多万元。如唐行乡菇农盛根发和华亭乡菇农孙台舍各种植1000尺~2,他们采收的泥边菇收入竟达300多元.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整床料料上床后,为了便于涂抹草泥,平  相似文献   

13.
我县蘑菇生产始于七十年代初,1979年栽培面积达700万尺~2,曾获得平均1斤/尺~2的产量。但近年来,由于牛粪、稻草等原料供不应求,普遍薄料种菇,C/N失调以及盲目引种,菌种质量差,菇房消毒不严,病虫害孳生等原因,导致单产连年下降,1982年全县平均单产仅0.77斤/尺~2。为了提高蘑菇产质量,我们在实行菌种“两化”的同时,狠抓了提高培养料质量问题,积极推广了培养料的后发酵技术。今年全县有236户的菇农进行了堆肥后发酵,面积19万尺~2。其中室内  相似文献   

14.
我们县于1973开始种蘑菇,虽不断改进栽培管理技术,但单产仍提不高.始终徘徊在1.4~1.5斤/尺~2。以1983年为例,全县143.5万尺~2面积,其中有13.54万尺~2(188间菇房)平均单产不到0.8斤,还有2730尺~2(3间菇房)平均单产只有0.1。由于经济效益低,影响了菇农积极性。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给我们送来了优良菌株“101”,经过6400尺~2面积的试种,平均单产达3.348斤/尺~2,其中产量最高的是何林妹专业户,2150尺~2面积,平均单产3.98斤/尺~2,单价4.03元/尺~2,比全县平均产量  相似文献   

15.
高温蘑菇属双环四孢蘑菇,在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上与双孢蘑菇有较大的区别。目前本地区主要栽培品种有“夏菇93”、“新登96”。因其耐高温、菇质好、产量高、抗病、耐运输、味道鲜美等特性,深受广大菇农的喜爱。去年杭州地区试种396m2,平均单产46kg/m2,单价20元/kg,共获产值36000元,今年栽培面积在4400m2以上。现将高温蘑菇栽培中的几个主要技术环节探讨如下。1 培养料的配比和堆制11 培养料的配比和用量 高温蘑菇出菇时期相应较短,所以必须保证足够的氮素营养,在配比上,适当增加氮素含量才能夺取高产。一般C/N比以27~28∶1为…  相似文献   

16.
江阴县栽培蘑菇是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的。十一年来,由于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县外贸局、多管局、供销社相互密切配合,大力推广普及科学种菇技术,全县蘑菇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九八三年全县三十个公社、乡、镇中有二十八个栽培了蘑菇,面积达208.4万平方尺,收购总量286.5万斤,总产值306万元,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7.
双孢蘑菇在出菇阶段,多因气候不良、管理不当等影响,出现部分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小菇蕾成批死亡,对产量和效益影响很大.笔者根据几年来指导菇农栽培的经验体会,就死菇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2015,(5)
<正>甘肃天水地区自2002年以来,曾一度大面积栽培双孢蘑菇,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一些重要环节把握不好,使广大菇农受损,有一段时间菇农把双孢蘑菇改叫"伤心菇"。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现将双孢蘑菇生产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总结如下。1针对不同原料灵活掌握料含水量很多菇农按照专家或双孢蘑菇书籍上给出的配方来堆料,常常堆不好,堆后5~6 d温度还上升不到60℃,翻堆一看,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农药厂生产的菊乐合酯,是一种专治蘑菇菌虱和红蛆、白蛆等主要害虫的新药。经昆山县陆家乡部分菇农临床试用,反映效果良好。菌虱汉名称菇螨。它常在蘑菇播种后,集中在菌种块周围吃食菌丝,致使被害菌丝死亡而影响蘑菇产量,螨害严重时可使菇房菌丝全部覆灭,菇农称之为“不治之症”。现在,上海农药厂生产的“菊乐合酯”新药,给广大菇农防治菌虱带来了福音。据介  相似文献   

20.
固城镇九龙村是高淳县起步最早、也是目前规模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是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百强村。近年来,特别是2007—2008年,由于蘑菇集中上市,生产效益下滑,菇农生产积极性受挫。2009年,该村通过赴河南夏邑县蘑菇示范区考察学习,决定引进河南种菇模式和经验,改进菇棚搭建、培养料配方和设施配套,引导菇农逐渐向工厂化、反季节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