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梅、杏、李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梅(Armeniaca mume Sieb.)、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李(Prunus salicina Lindl.)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儿茶酚酶同工酶酶谱,初步确定了区别梅、杏李的特征酶带。结果表明,梅、杏、李三种树种中,梅、杏的亲缘关系更近。根据梅、杏和梅杏杂种的差异。可以认为P_7(0.91)、L_8(0.85)带的有无及颜色差异,Γ_5(0.68)、L_6(0.62)带的颜色深浅作为鉴定梅杏杂种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测定了杏的四个品种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成龄叶片的酶谱比较稳定,果肉、新梢幼叶、胚的酶谱表现差异明显,但同一品种不同器官存在品种的特征谱带。  相似文献   

3.
马丽  王玉海  明东风 《北方园艺》2012,(19):124-12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19份石榴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并利用系统聚类的方法,研究了19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9个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多态性较高,不同品种的酶带数目、相对迁移率及酶活性均有差异;19个石榴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共呈现12条酶带,其中1条酶带为所有种质共有的酶带;Rf为0.216的谱带为大青皮酸品种的特征谱带,Rf为0.113的酶带为大马牙甜石榴的特征谱带。POD同工酶聚类分析结果在阈值0.60处将19个品种分为5类,类群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对桃、李、杏、梅、樱类植物系统发育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RAPD技术,利用从200个10碱基随机引物中筛选的22个随机引物对桃、李、杏、梅、樱类植物中的223个试材进行了DNA扩增分析。结果表明:每个随机引物都能在桃、李、杏、梅、樱类植物的DNA扩增带中找到多态,但每类植物没有能区别其他类别的共有特征带。对22个随机引物180个位点上的RAPD带进行聚类分析,结合前人从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和酶学的研究结果,认为桃、李、杏、梅、樱类植物可划分为桃属、李属、杏属和樱属。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皇后类、西班牙类和卡因类菠萝共10个品种及9个杂交品种(系)的嫩叶和幼果的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19个品种及杂种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25条酶带,其在各品种和杂种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出现频率最高的为Est 5、6、9、10四条带,可认为是菠萝酯酶同工酶的基本酶带。不同器官的酶谱型不同。在幼果中每个品种与杂种都各有其自己的酶谱型。每个杂种的酶谱型与其亲本不同,可看到来自亲本一方的酶带与亲本没有的杂种酶带,这也表明了4312等7个杂交品种是真正的杂种。  相似文献   

6.
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对柑桔分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测定了金柑属(Fortunella)、枳属(Pon-cirus)和柑桔属(Citrus)30个分类群花瓣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根据谱带的异同,分析了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以上三属分别具特有的谱带;柑桔属中典型的基本种枸橼(C.medica)、柚(C.grandis)、宜昌橙(C.icha-ngensis)谱区狭小,集中在P_(x20)以前;四季桔(C.madurensis)可能是罗纹(Fortunella japonica)与柑桔属植物的属间杂种;枸橼柠檬类可分为亲缘关系密切的三个组群。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可用来鉴别某些品种、品系。此外,宽皮柑桔酶谱类型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7.
试验分析了龙眼52个品种(类型)的过氧化物酶与多酚氧化酶同工酶酶谱。确定了分析取样的最佳部位与时期是展叶后21天龄以上的成熟叶片。根据龙眼同一品种同工酶在不同梢期、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树龄植株上的稳定性,认为同工酶可以作为龙眼品种分类和早期鉴定的依据。各种酶谱显示具有共同的龙眼种的特征谱带,依酶谱差异将供试品种分成3组13类。  相似文献   

8.
芭蕉属果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国内外芭蕉属Musa果树品种101个,在苗期进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获得33种酶谱类型。从芭蕉属品种的起源、演变分析,野生蕉和香蕉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类型最多;大蕉次之;粉蕉、龙牙蕉的酶谱较少。比较野生蕉、大蕉、粉蕉和香蕉种类的酶谱,均具有各自特有的酶带,通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可予以区分,这种依据酶谱表现的分类与 Simmonds的15个性状评分的分类基本一致,并且比从外部性状分类法优越。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蕉类品种的亲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我国山楂属植物中的8个种,3个变种和主要栽培种的几个品种染色体数目进行了观察,发现栽培品种中的“磨盘山楂”为三倍体(2n=51),辽宁山楂为三倍体(2n=51),其余的种和品种都是二倍体(2n=34)。并首次对我国山楂属植物的7个种,2个变种和5个栽培品种进行了同工酶的测定。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不适于对山楂属植物的叶片、幼果和花药进行分析,而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析,效果较好。山楂属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有共同特征性谱带,亦有各自不同的酶谱带,种间差异较明显,栽培品种中,除磨盘山楂和软籽山楂品种外,其余几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本文就有关分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桃品种演化及分类研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汪祖华  陆振翔 《园艺学报》1990,17(4):241-248
经对桃不同品种进行叶柄和花药的过氧化物酶及儿茶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发现叶柄谱型和花药谱型分别与果实肉质类型及花粉稔性存在显著相关性;推测桃的演化途径为毛桃→硬肉桃→蜜桃→水蜜桃;而蟠桃、油桃系由桃各种群突变演化而成。设想以果实特征为标准将桃分成六个品种群:硬肉桃品种群、蜜桃品种群、水蜜桃品种群、蟠桃品种群、油桃品种群及黄桃品种群。  相似文献   

11.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肥城桃’、‘红玉杏’萌芽前枝条对~(18)N—尿素的吸收及萌芽后的运转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萌芽前‘肥城桃’和‘红玉杏’枝条对~(18)N—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随着时间推移,吸收利用率有所上升,至6月2日二者分别可达27%~32%和29%.2.无论是桃或杏,对未着果的果枝来说,其新植叶片为萌芽前枝条所吸收~(18)N 最重要的“库”.3.对着果的果枝来说,果实为最重要的~(18)N“库”.4.果实能加强新生器官对于萌芽前枝条所吸收~(18)N 的“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杏特早熟品种胚培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选用特早熟杏红荷包为试材,首次将果实发育期45天的胚培养成株,从发育55~59天的胚得到300余株壮苗,栽植于选种圃.提高特早熟杏胚培成首的技术关键主要是:①选择适宜的接种时期,在花后59天硬核期PF1值达0.9时采样接种;②选用改良Tuber培养基,附加BAO.2毫克/升;③经80天以上0~3℃低温处理,④在15℃条件下,增强光照炼苗,9月下旬气温较低时移栽.  相似文献   

13.
若干杏品种的授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14.
杏品种孢粉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罗新书  于希志 《园艺学报》1992,19(4):319-325
  相似文献   

15.
果梅品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果梅(Armeniaca mume sieb.)43个品种(类型)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型。根据酶谱的差异,将供试品种分为两组10类。  相似文献   

16.
结球甘兰(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自交不亲和系的测定,通常是用田间自交法来进行,这种方法费工费时。自建立了用水溶性苯胺蓝显示花柱中花粉管的技术后,又逐渐发展了利用荧光染色法快速测定自交不亲和性的方法。此法根据柱头上花粉萌发的数量确定不亲和程度,尚欠精确。研究表明,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系统的花粉与柱头的识别机制是由S等位基因编码的S蛋白质决定的。美、英、日等国已先后分离鉴定出了这类S蛋白质。本试验旨在通过对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及自交系花粉、柱头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组分的分析,探讨利用蛋白质特性来快速测定植物孢子体型自交不亲和性的可能性。 材料与方法 试材采用西南农大园艺系蔬菜育种教研室选育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二乌叶86057’、‘北黑大86035’,二系统均是多代自交、高度稳定的自交不亲和系,1983年以来田间自交亲和指数均接近于0;自交系‘虹桥86047’,该材料也为多代自交,但亲和性稳定,1986年田间自交亲和指数达13.06。 等电聚焦电泳和氨基酸分析均测试“花粉”(P)、“柱头”(S)和“受粉后柱头”( P S)三项。花粉:取自开花前套袋隔离的花枝;枝头:隔离袋内,开花前1-2天彻底去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使用蜗牛酶和纤维素酶从糙皮侧耳和佛罗里达侧耳双核菌丝体中,成功地分离了高产量的原生质体。菌丝体培养时间,混合酶液 pH 值,一定浓度的酶液用量,酶解温度和时间与原生质体形成相关。原生质体的两种再生型被观察到,并计算了再生频率,糙皮侧耳为2.5%.佛罗里达侧耳为2.3%。  相似文献   

18.
光木耳和毛木耳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使用Novozym234酶从光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和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单核菌丝体中,成功地分离出高产量的原生质体;一些因素对原生质体形成的影响及原生质体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的观察结果。菌体的液体培养时间、缓冲液pH值和一定浓度的酶液用量与原生质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原生质体的两种再生型能在液体的CYM(Complete yeast extract medium)和固体的CYM含有0.6M山梨醇的再生培养基中观察到。  相似文献   

19.
果菜与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