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褶牡蛎是福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历来是在潮间带的滩涂上,用竖叠石条或插竹进行养殖,一般并不缺苗。但是,个别海区在某些年景,如莆田县湄洲湾,在1961~1963年曾发生过严重缺苗现象、影响生产。又如霞浦县东吾洋插竹养蛎,附苗区与养殖区不在同一地方,一万根蛎竹(可养一亩)要交付六十元作为代管费,且附苗量并不稳定。蛎民盼望的是能附足养殖期较短、产量高的“梅蛎苗”,可是并不年年如愿,常不得不改附“寡蛎苗”(也称“八月蛎苗”)。  相似文献   

2.
<正> 泥蚶〔Jegillarca granosa(Linnaeus)〕是我国贝类养殖的主要种。蚶苗因靠自然落滩孳生,生产能力很低,另因酷采滥捕,资源破坏严重。要发展泥蚶养殖,首先需解决蚶苗生产,关于泥蚶的人工育苗生产,国内外尚未解决。我们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1983年于小观乡水产养殖场进行了模拟海区泥蚶育苗及蓄水越冬保苗试验。即根据泥蚶繁殖期间不同阶段的生态特  相似文献   

3.
泥蚶俗称“花蚶”,属热带和温带贝类,分布于我国山东半岛以南的沿海海域,是沿海各省重要养殖对象。泥蚶苗种中间培育就是指在高潮区滩涂上筑坝蓄水培育人工繁殖的泥蚶苗,生产成泥蚶蚶豆供应养殖生产。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养殖生产方式,充分解决了因海区污染造成的自然资源量不足的问题。现已成为发展养殖生产、增加资源量的必需途径。目前各地泥蚶苗中间培育面较广,但成活率等技术指标普遍不够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归纳出培育过程中各项重点技术措施与广大同仁交流。一、养殖条件1.场址选择:要求选择在海区没有污染、潮流畅通、地…  相似文献   

4.
胡嘉文  汪进兴 《福建水产》1990,(3):40-42,47
褶牡蛎是我国贝类养殖中的重要品种,全国沿海广有分布。传统养蛎以石、竹为附苗基质,附苗和养成受到制约因素较多,养殖区局限在潮间带,牡蛎摄食时间短,生长慢、个体小、产量低、且操作繁杂,生产发展缓慢。随着国外对牡蛎养殖技术的研究改革,我省于七十年代开始进行了垂下式壳串吊养试验,但由于采苗和养殖方法等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经济效益不明显,长期以来仍处在小规模的试验阶段。根据褶牡蛎养殖法改革中附苗、养殖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我们自1980年以来,对褶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牡蛎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浙江省牡蛎养殖模式,处延牡蛎养殖海区,进一步巩固自然附苗基础上的规模养殖,大力发展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搞好太平洋牡蛎良种场建设规划,尽早使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育苗达到工厂化生产水平,重视牡蛎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搞好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拓宽牡蛎销售渠道,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泥蚶是我省传统的养殖贝类,云霄竹塔海域浪平流畅,海水盐度变幅多在20%。左右,底质适宜,饵料丰富,以及精细养殖技术等优良条件,故泥蚶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成为我省名牌产品。本文就竹塔泥蚶的增养殖技术及生物学特性,生长繁殖规律,蚶苗移植疏养,敌害和灾害防治措施等进行阐述,并根据云霄竹塔海区海洋环境的变化提出今后泥蚶养殖的新措施,为福建云霄竹塔泥蚶这一优质产品的产业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1988年,浙江省玉环县芦浦乡在楚门港内用浮筏养殖牡蛎500亩,挂橡皮条100余万条。这些浮筏式养殖的牡蛎是分别于6月下旬在自然海区和室内人工采苗、附苗的,经过4个月的管理,一般壳长已达4厘米左右;室内人工附苗的牡蛎,长势更为喜人,虽然附苗期比自然海区晚了近一个月,但目前平均壳长已4.5厘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贝类养殖生产第一大国,2008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面积达2096.7万公顷,海水贝类养殖产量1008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5%。主要贝类品种为:牡蛎、扇贝、贻贝、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巴非蛤、泥蚶等,这些品种占贝类总产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9.
海水贝类养殖中污损生物的防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振霞  严岩  黄良民 《水产科学》2007,26(4):240-243
据2002年统计,我国贝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总量的79.4%,贝类养殖面积占海水养殖面积的66.9%,贝类养殖种类已发展到了30余种,其中主要为贻贝、扇贝、蛤、蚶、牡蛎等。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泛采用的贝类养殖方式是网笼养殖,但是贝类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一些海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会在贝壳表面和养殖网笼的表面附着从而影响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贝类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污损生物对养殖贝类和养殖器具的危害,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泥蚶,又叫蚶子、花蚶,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养殖泥蚶是沿海许多人民公社发展集体副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养殖泥蚶所需的蚶苗,历来靠天然繁殖,产量不稳定,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增加蚶苗产量,是发展养蚶生产的关键.过去群众在增产蚶苗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浙江省乐清县蒲岐公社用人工筑塘附苗的方法增产蚶苗,取得较好的效  相似文献   

11.
泥蚶(Areagranosa Linnaeus)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贝类,也是我省贝类养殖生产中的主要品种之一,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浙江对泥蚶的利用和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广大群众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近几年来由于我省自然苗产量的显著下降,严重地影响到养蚶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辽阔的海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生产已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大面积养殖,与缢蛏、泥蚶、牡蛎有四大养殖贝类之称,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养殖贝类。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人员对菲律宾蛤仔的生理生态、生长发育及繁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即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海水养殖手册》,是一本集海水养殖技术之大成的书籍。内容丰富、翔实,包罗了海洋环境概述、近海养殖海区的理化因子的测定方法、海带养殖、裙带茱养殖、紫菜养殖、石花菜养殖、江篱养殖、麒麟莱养殖,贝类人工育苗、增养殖的基本方法,还有贻贝、缢蛏、牡蛎、珍珠、泥蚶、文蛤、扇贝、鲍鱼、兰斑背肛海兔养殖以及其他贝类增殖,另外还登有港温养鱼、网箱养鱼、  相似文献   

14.
我国贝类HACCP体系有效实施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生活着800余种海洋贝类,贝类产量名列世界第一。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是海水养殖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殖品种有牡蛎、贻贝、扇贝、文蛤、青蛤、蛏、蚶、鲍等十多种,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双壳贝类,例如牡蛎、杂色蛤、毛蚶、文蛤,具有非选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2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达1212.84万吨,海水养殖面积134.475万公顷。其中滩涂贝类产量约占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9%。本文所指滩涂贝类品种主要为缢蛏、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蚶类、牡蛎等。池塘养殖滩涂贝类,就是利用沿海滩涂的虾塘、围垦,或筑堤围塘,进行蓄水养殖。其优点是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设施和操作简单,受不利环境的影响小。本文着重介绍利用池塘进行缢蛏、蛤类和蚶类的健康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6.
褶牡蛎系福建省养殖的经济贝类,本文扼要介绍浅海抗风浪褶牡蛎养殖技术,其包括养殖海区的选择、养殖海区的布局、台架材料与设置、海区采苗、移挂养成及日常管理与收成等。  相似文献   

17.
台湾信息     
<正> 南朝鲜海水养殖42.1%以上为贝类。西海岸主要养殖牡蛎、菲律宾蛤仔、文蛤、鲍鱼等;南海岸主要养殖贻贝、珍珠贝、牡蛎、魁蚶、鲍鱼、泥蚶等;东海岸养殖扇贝。据统计,1990年贝类产量达到32.5592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42.1%。日本航空货运分公司利用空运集装箱输送活鱼,证明成效不错。在不含海水鱼处于昏迷状态下,进行活鱼运输,到达目的地后,鱼  相似文献   

18.
泥蚶的养殖     
泥蚶盛产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是我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牡蛎、蛤仔、缢蛏、泥蚶)。因其血液中含有血红素,血液呈红色。泥蚶软体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并含15种氨基酸和维生素B12、维生素A、维生素B1、B2、C等,营养丰富,鲜美可口。现代泥蚶提取物对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19.
长牡蛎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蛎是人们普遍喜食的海产贝类。全世界超过100种,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暖温带海区,年产量近百万吨,其中长牡蛎占50万吨以上,成为贝类养殖业的重要支柱。由于长牡蛎体型大、生长快,采用垂下式养殖产量高,很多国家对发展长牡蛎养殖甚为重视,在这方面,日本的进展比较快。欧洲地中海沿岸、美洲和澳洲等地区的长牡蛎生产者就是由日本引进苗种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0.
<正>牡蛎养殖历来是泉州传统的贝类养殖,几年来牡蛎的养殖面积占到海水贝类养殖总面积的70%左右。近年由于海区面积的减少、养殖鲍鱼的盛行,牡蛎养殖面积有所减少。但自三公消费禁令以来,高档水产品滞销,经济海产贝类例如牡蛎、缢蛏等需求有所增加,价格反而上扬。预计往后一段时间牡蛎等经济海产贝类还是养殖户的首选养殖对象。现将近年来泉州市牡蛎养殖情况简要介绍如下,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