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种经济鱼类及其杂种染色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淡水渔业》1975,(2):F003-F003
鱼类染色体过去研究不多,原因之一是由于鱼类染色体一般小而多,难以计数,更不易进行形态学观察和核型的分析。但近些年,随着细胞染色体制片技术的改进,鱼类染色体的研究报导迅速增加。据1973年的归纳统计资料,全世界共报导了分属于60科,417种鱼类的染色体。其398种鱼类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初步描述。  相似文献   

2.
<正> 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对探索鱼类的发生、遗传、杂交育种、水质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细胞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基础工作之一。早期研究染色体的方法,多采用压片和石蜡切片,且鱼类染色体一般小而多,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以致数据不尽确切。六十年代后,由于空气干燥法、细胞和组织培养术的兴起和发展,才使鱼类染色体研究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国外对鱼类染色体的研究颇多,在25,000种现生的鱼类中,按(1980)的  相似文献   

3.
5.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特异作用于鱼类电子传递链上的呼吸抑制剂,使鱼类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从而降低生物体内的ATP水平,最终使鱼类得不到能量供应,行动迟缓、麻痹而缓慢死亡。  相似文献   

4.
通知     
《淡水渔业》1974,(10):32-32
鱼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其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细胞大致分为细胞核和细胞质二部分。在细胞外围有细胞膜。在细胞核内包含着一定数目能被染色的物体,这就是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共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染色体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两种鱼类染色体制片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肾细胞体外培养法可获得高分裂指数的翘嘴红鱼白染色体标本,且染色体分散均匀,形态清晰,背景干净,适于进行核型分析,更适用于小型及深海鱼类。在用肾细胞体外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时,细胞接种后3~4d是制片的最佳时期,秋水仙素的作用时间以不超过4h为宜。  相似文献   

6.
快速获得大量鱼类肾细胞中期分裂相的PHA体内注射法   总被引:80,自引:3,他引:80  
林义浩 《水产学报》1982,6(3):201-208
本文报导了PHA(Phytohemaggtutinin植物血球凝集素)体内注射制备鱼类肾细胞染色体的方法。在北京鳊、广东鲂、鲮鱼、倒刺鲃、胡子鲶、鳗鲡、乌鳢、罗非鱼等分属不同科、目的近30种鱼类均获得较高的分裂指数。PHA体内注射法的平均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为肾培养的1.56倍,血培养的1.82倍,常规空气干燥法的4.51倍,达到9.86%。研究结果表明,PHA在体内同样具有刺激肾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PHA注射剂量8--10ug/g(鱼体重),秋水仙素注射剂量4—6ug/g(鱼体重),胸鳍基部各一次注射,效应时间4—4.5小时,在7小时内便可获得大量中期分裂相。所建立的方法不需进行细胞体外培养,简便快捷,适用于实验室和野外现场制备鱼类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自然杀伤细胞(NK)进化上的前体细胞在鱼类中被称作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NCC),主要来源于血液和淋巴器官,是防御细菌、病毒、寄生性原生动物等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非特异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还具有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近年来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表明NCAMP-1和NCCRP-1两种受体蛋白均表达于NCC膜上,并且这种免疫细胞从鱼类到哺乳动物上的进化是保守的,这些膜蛋白在鱼类炎症反应期可能通过颗粒胞吐途径参与抗菌的先天性免疫。本文就NCC的分离鉴定、形态结构、功能受体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NCC在鱼类先天性防御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范兆廷  Donald  Peter  Fox 《鲑鳟渔业》1991,4(2):37-53
鱼类细胞系的染色体可自然发生变异或受环境条件影响发生变异。在一个成熟的细胞系中会发生成千上万的染色体变异。而这些变异不会影响到细胞系的存活。从细胞遗传学观点出发,比较in uitro和生物体核型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然而目前尚很少有关于鱼类细胞系核型演化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分析比较了RTA(虹鳟幼鱼细胞系),RTO(虹鳟卵巢细胞系)CHSE-214(大鳞大麻哈胚胎细胞系)等三个处于不同培养阶段的鱼类细胞系的染色体变异。CHSE-214的模式染色体数为62和64,其变异幅度为39-123。RTA的模式染色体数为110-115,变异幅度为27-400。在第17代时,RTO的模式染色体数为60,其变异幅度已达到41-128。所有三个细胞系均为异倍体系。一个巨形细胞,核内包括超过2000条以上的染色体在CHSE-214中出现,其染色体数大于模式细胞30多倍,其倍性超过64倍体。在CHSE-214和RTA中双着丝点染色体,环状、断片、微体、缺失、交换等染色体变异很高。在RTO的最初几代(五代以前),几乎没有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变异。第十代以后,染色体数量变异幅度已经很高,超过50%。在RTA和CHSE-214中,还发出了大量的具有不规则细胞核,细胞由许多微核构成,细胞核中间具有园孔,细胞微核之间具有桥型物连接的细胞,还发现有多极纺锤形,核内有丝分裂细胞和呒纺锤丝的丝分裂细胞。这些变异可能是细胞系染色体数量变异的原因。本还用Q-带,DAPI-带和G-带技术进行了三个细胞系的核型分析,发现CHSE-214具1-4条特异染色的染色体,这可能是该细胞系所具有的特异标志。  相似文献   

9.
黄鳝(Monopterus albus)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鳝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本文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概述黄鳝性逆转、生长与年龄、食性、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毒性试验、内分泌腺、染色体组型等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二) 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方法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与育种相关的生物技术主要是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应用于鱼类育种尚属始探索阶段,而细胞工程应用于鱼类育种已取得显著成效。 1、鱼类的雌核发育 (1) 鱼类的天然雌核发育在自然界,动物的生育方式有单性生殖和两性生殖之分。脊椎动物大多行两性生殖,但在鱼类也有少数种类是行雌核发育的。所谓雌核发育是指某些鱼类例如美洲鳉、银鲫,这些鱼类的成熟卵子已具备全部发育信息的潜能;并能够限制精子的作用只能激活卵子发育不产生雄性原核。我国黑龙江水系的银鲫是天然三倍体,而且以雌核发育方式进行繁殖的两性种群。我国科技工作者已经证实、银鲫的卵子不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故其染色体不减半而始终保持三倍体;同  相似文献   

11.
鱼类的多倍体育种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倍体是指生物体的细胞染色体组数在二以上者。多倍体在植物界较为常见。在高等动物(特别在家禽和家畜)很少见,因为大多数是致死的。在鱼类,近十几年来对多倍体的研究时有所闻。从发展的眼光看,对于多倍体的开发和利用是一条颇有希望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12.
鱼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 ,它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位准确和应用广泛等优点 ,能够对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准确地鉴别和定位[1] 。该技术的应用为鱼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研究开辟了有效途径 ;同时对鱼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不断研究也推动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迄今为止 ,国内外学者对鱼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鉴别和定位已作了大量工作。1 鱼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对鱼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进行鉴别和定位均使用哺乳动物的抗血清 ,迄今为止还未发现使用专门的鱼类抗血清对鱼类胃肠道内分泌…  相似文献   

13.
获得一个鱼类新的优良品种,就可以在不增加养殖面积和饵料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产量。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地通过多种途径对物种进行定向改良,以求获得性状优良的经济鱼类。随着生物学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最近十多年来普遍采用染色体控制等细胞工程的方法对一些经济鱼类进行了遗传改良,有的已经获得了预期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获得鱼类染色体制片的一种简单、可靠且对活体标本几乎没有影响的鱼类细胞短期培养的方法,是通过取鱼类的尾鳍进行原代培养获得成纤维细胞制备染色体的。这些鱼类中,白斑狗鱼和鲫属淡水鱼,狭颈愈额鲷和细条天竺鲷属海水鱼,均为重要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15.
鳙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研究鱼类染色体,对推进鱼类的遗传育种和分类工作,探索水质污染与鱼类染色体损伤的相关关系,作为监测和评价水体质量的一种新的生物监测手段,都有重要意义。有关鱼类染色体的研究报道颇多。现存的24,000多种鱼中,已检查染色体数的有600余种,初步作了组型分析的约300余种。近  相似文献   

16.
海洋(包括内陆水域)在成为人类蛋白质重要来源的同时,也是人类的药用宝库。鱼类在药用方面的应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医林纂药》和唐代的《海药本草》等古藉就有记载。1578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17G5年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所载有关药用鱼类就有50余种。1977年伍汉霖的《中国有毒鱼类和药用鱼类》中记述药用鱼类有80多种。可见,我国药用鱼类的应用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染色体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重要结构。从1888年Waldeyer命名为染色体以来,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进展,研究方法日趋完臻,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1966年Ojima等采用气干法以后,鱼类染色体的研究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如何快速、简便地制备出优质的染色体标本,是进行染色体研究的一个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应用IBAS-2000图象分析系统对鲢(Hypophthalmichthysmolttrix)染色体进行自动核型分析,获得比较准确的鲢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点指数数据和核型标准图象信息。染色体组型2n=48,核型公式18m+22sm+8st,总臂数(NF)为88。与常规方法比较,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性高,速度快,图形和数据能永久保存,便于建立鱼类染色体标准图形信息库。  相似文献   

19.
我市境内江河交错、水域广阔、渔业资源丰富。全市有各类水面170多万亩,其中江河水面130多万亩,此外还有可养鱼的冬囤水田200多亩,有各种鱼类120多种,其中江河鱼类达113种,属全国重点保护的珍贵鱼类4种,名贵鱼类和经济鱼类52种。多年来,  相似文献   

20.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DCs的类型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类DCs的细胞标记。总结了鱼类DCs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鱼类DCs具有吞噬细菌、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D4+T细胞的活化、表达DCs的标记基因、被Toll样受体的配体激活、迁移能力、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不同鱼类DCs的分子标记并不完全一样;鱼类的头肾、肾、鳃、皮肤、胸腺、脾、肠等均有DCs的分布。目前,对鱼类DCs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①鱼类DCs目前缺乏明确的细胞标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鱼类DCs的分离、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水平;②加强和完善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方法;③加强鱼类DCs在抗原递呈中的功能研究,对深入分析鱼类免疫机理,合理设计和应用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