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若干家蚕基础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家蚕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三种浓度的NaF溶液添食,以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对其进行耐氟性测定。结果表明,122、126、239三个品种耐氟性强,125、131、226三个品种耐氟性弱,129、230、232、241四个品种的耐氟性一般。不同品种之间的耐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对不同NaF浓度的敏感性亦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氟敏指数与半致死浓度(LC50)的相关性研究浙农大蚕学系周金妹,杨明观衡量桑蚕耐氟性强弱,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度量指标。度量桑蚕品种耐氟性能的指标一般采用半致死浓度(LC50),但测定LC50值需配制一组按几何级数排列的系列浓度药液添食[1],试验规模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已经育出适合织造重磅真丝绸产品的粗纤度蚕品种,为探索粗纤度品种在湖州饲养的可行性,有必要对粗纤度蚕品种的耐氟性作出测定,笔者根据杨明观教授提出的用“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对引进的3对粗纤度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比较。氟敏指数越小,表示因氟污染导致五长发育不良而偏离对照区正常值的程度越小,耐氟性越强;反之,耐氟性越弱。  相似文献   

4.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是选育耐氟品种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林健荣教授、林昌麒研究员等已对家蚕耐氟性遗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家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本试验在对家蚕不同品种耐氟性测定的基础上,对家蚕不同世代耐氟性遗传进行探讨和遗传分析,今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6.
以氟敏指数为耐氟性指标,通过对夏7×夏6、秋菊×新6、春华×秋实、秋丰×白玉、丰一×54A、菁松×皓月6对蚕品种的耐氟性比较,结果表明夏7×夏6耐氟性最强,秋丰×白玉、秋菊×新6耐氟性次之,丰一×54A耐氟性较强,春华×秋实耐氟性较弱,菁松×皓月耐氟性最弱。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桑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对浙江省保存的76个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通过研究,初步提出2龄蚕的耐氟阀值,并提供各地理类型品种耐氟性的差异和耐氟特强和特弱品种的成绩资料,对指导耐氟蚕品种选育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家蚕品种间抗氟性比较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提高蚕品种对氟的抵抗性,寻求抗氟性强的育种素材,试验对某些家蚕品种的抗氟性及抗氟遗传参数进行探讨,为抗氟育种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和方法1·1供试品种菁松、皓月、苏镇、春光、华峰、雪松、薪杭、白云及其杂交种。l·2抗氟性测定采用体重指数测定法,1995年春用氟化钠配制30、60、120ma/l。三种氟化钠溶液,设清水对照区。饲养方法:卫龄普通育,2龄起蚕分区,每个浓度二个重复,每区20头,2龄起蚕连续添食,至3龄空白对照区眠齐后称各区蚕体重,以清水对照区的体重指数为100,计算各处理区体重指数,比较抗氟性。各浓度添食的桑…  相似文献   

9.
蚕品种耐氟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养蚕区受氟化物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蚕业正常生产。针对这一现状,选育耐氟性能较强的蚕品种,使之能在氟化物污染区正常饲育,显得十分迫切。为此,我组选配了4对耐氟品种,在1995、1996年中秋蚕期作了耐氟性能试验。  相似文献   

10.
家蚕耐氟遗传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耐氟性品种新龙和敏感性品种734新杂交,比较其F1、F2及回交子代的IC50和浓度对数——病死率机率值回归直线,表明F1代、F2代及回交子代的耐氟性均介于两亲本之间,略偏向于感性亲本一侧,且差异较小,势能比值0.1~0.4,家蚕耐氟性遗传是略带显性的多基因遗传,有偏父效应,在较低级的氟化物浓度下,有7%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1.
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氟对家蚕胚胎培养细胞的毒性。测得培养液中氟对细胞的半致死剂量(LD_(50))为21.63ppm,最大致死剂量(LD_(90))为56.94ppm,最小致死剂量(LD_(10))为8.22ppm。当培养液中氟浓度为LD_(50)时,家蚕胚胎培养细胞的死亡率与培养时间的关系为:Y(细胞死亡率)=0.1505X(培养时间)—0.0187,相关系数r=0.9966。同时还测定了氟对培养细胞增殖度的影响。为研究和防治家蚕氟中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园林植物抗氟化物污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远英 《青海草业》2001,10(3):24-26
对园林植物在氟化物污染区域生长情况作了调查 ,选择出对氟化物具有一定抗性的园林植物品种 ,为氟化物污染区域选择栽种园林植物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家蚕氟中毒的皮肤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元素分析,搞清了氟中毒后蚕皮肤黑斑的形成机制。认为氟化物造成血球和真皮细胞坏死后沉积于表皮层,加之黑褐色颗粒状物的积集而形成黑褐色斑,含有高浓度氟化物的血液从此部位渗出于表皮。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是我国的奶牛养殖大省,也是全国进行奶业振兴的示范省。随着居民对牛奶需求的增加,河北省也扩大了奶牛养殖规模,河北省委、省政府更是把奶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大力整顿奶业秩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本文就2010—2020年河北省奶牛养殖的发展情况与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河南、四川、西藏、新疆8 个省(自治区)进行比较优势分析,在对河北省奶牛养殖现状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以及综合优势指数的分析,得出河北省奶牛养殖具有规模优势,在2020年规模优势指数达到4.02,在9 个省份中排第二位;河北省奶牛养殖具有效率比较优势,但是比较优势的程度较小,2010—2020年呈现波动趋势,到2020年效率优势指数为0.87,在9 个省份中处于中游;河北省奶牛养殖具有综合优势,虽然从2010—2020年大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较弱,2020年的综合优势指数为1.87,处在第三位,仅低于第二位的黑龙江省。根据结论提出引导规模化建设、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和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三个方面的发展政策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奶牛养殖振兴战略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家蚕现行品种对氟化物、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抵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若干家蚕现行新品种进行抗氟性能和抗核型多角体病毒(VPV)病鉴定,结果是:不同品种对氟化物和VPV病抵抗力有差异,抗氟能力较强的有丰一、872、54A、丰一×54A、华峰×雪松、871×872:抗NPV病较强的是318、416、秋3、317×318、415×416、871×872;抗氟性和抗NPV病能力没有完全一致性,但317×318、871×872综合抗性较强。杂交种的抗氟和抗NPV病明显强于纯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幼虫4龄期人工添食20 mg/kg氟化纳溶液定向选择耐氟污染性能和杂交育种、回交改良等育种技术,育成了具有耐氟污染特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该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表现出体质强健、耐氟性好、产茧量高、茧型大、丝质优等特点,其中氟敏指数检测数据显示其耐氟性能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并达到了秋用耐氟污染品种秋丰×白玉的水平。新品种在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产茧量及丝质成绩普遍优于当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特别是盒种产茧量分别超过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7%、12%左右。2010年2月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特别是氟化物污染较严重的蚕区春期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17.
家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述家蚕育种现状,提出了分子标记在家蚕育种中如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首次将筛选出的家蚕耐氟性分子标记在回交后代中进行选择尝试。  相似文献   

18.
氟对家蚕胚胎培养细胞毒害作用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氟中毒的家蚕胚胎培养细胞(BmN4细胞株)进行了超微形态和组织学研究。结果中毒细胞的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均严重损伤。氟中毒影响了细胞生物膜的透性和细胞呼吸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了家蚕五龄幼虫氟中毒和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感染后血淋巴中几种水溶性维生素含量的变化.为研究家蚕氟中毒和CPV感染的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西藏那曲地区和日喀则市885份入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了牧民肉羊养殖规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牧民扩大养殖规模较为普遍;牧民的生态环境认知、政策认知、家庭收入水平、肉羊养殖收入比重、文化程度、村民相处情况、村干部经历等对家庭控制肉羊规模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政府在草原保护中需要强化草原监管中牧民参与、加强政策内容与草原退化情况宣传、提高牧民政策满意度、拓展牧民增收渠道,在降低牧民肉羊养殖规模的同时提高牧民家庭生计水平,进而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