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花生叶斑病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最普遍、危害最重的叶部病害,叶斑病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在田间常同时发生,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在40名以上.  相似文献   

2.
花生叶斑病包括花生黑斑病和花生褐斑病。一、危害花生褐斑病发生期较早,在初花期即出现;黑斑病则较迟,到落针期才发生。因此,褐斑病多在下部叶片发生,黑斑病多在  相似文献   

3.
花生叶斑病是花生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的总称。叶斑病一般使花生减产10%~20%,是花生产量重要的限制因素之一。由于花生长期连续使用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已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防病效果差。因此,筛选出对叶斑病抗性好且对花生特性影响不大或具有积极影响的药剂便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分析了5种药剂对花生生物学特性、产量及防效的影响,旨在为孟州市防治花生叶斑病药剂选择上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刘源 《河南农业》2021,(10):36-36
一、常见叶部病害特征及防治方法(一)叶部病害特征1.叶斑病。叶斑病主要有褐斑病、黑斑病,是我国主要的花生病害。花生被害产量一般降低10%~20%。2.网斑病。网斑病又称污斑病、网纹斑病、泥褐斑病。近年,该病蔓延迅速,许多地方花生被害程度已超过黑斑病和褐斑病。花生被害产量一般降低20%左右,严重时产量可降低30%以上。  相似文献   

5.
<正>花生叶斑病有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在花生栽植区均有发生,这两种病害多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上。花生发病后,茎、叶机能减退甚至叶片脱落、植株早枯,严重影响了花生的产量和品质。1症状识别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都为害花生叶片、叶柄和茎部。褐斑病发生较早,约在初花期即开始在田间出现;黑斑病大多在  相似文献   

6.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叶斑病是制约花生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害花生叶片布满斑痕,提早脱落,光合作用降低,严重影响荚果饱满、成熟,一般减产10%~20%,发病重的重茬田块减产可达40%以上。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三种,即褐斑病、黑斑病和网斑病,生产上三种病害常混合发生。  相似文献   

7.
王范 《新农业》2012,(1):22
花生是营养丰富的粮菜兼用作物,在海城地区多为零星种植。花生生产中常见病害有叶斑病和病毒病,虫害有蚜虫。1.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均可侵害叶片、叶柄、叶托和茎。褐斑病初发病时形成黄褐色和铁锈色针头大小病斑,后逐渐  相似文献   

8.
花生是新罗区的五大产业之一,著名的龙岩“咸酥花生”畅销国内外,成为了我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花生叶斑病包括黑斑病和褐斑病,是花生上常见的两种叶部病害,在田间常同时发生,症状相似,主要造成叶片枯死、脱落,发生普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以上,应进行科学防治。  相似文献   

9.
正花生叶斑病是花生中后期植株生长的重要病害,其发生遍及河南省的主要花生产区。轮作倒茬地发病轻,连作重茬地发病重。重茬的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往往收获之前叶片就会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常被错误认为是花生成熟的标志。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5%~30%,重发病地块减产45%以上。一、识别要点(一)发病症状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病害都以为害叶片为主,常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甚至同一叶片上,症状极为相似,造成叶片的枯死、脱落。  相似文献   

10.
正一、花生后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花生后期生长主要易发生叶斑病,常见叶斑病有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俗称斑病、黑疽病。受害叶片表现为叶绿素被破坏,造成早期落花、荚果不饱满。(一)症状症状表现褐斑病主要发生在叶部,严重时,茎叶、叶柄上也有发生。在叶片上初期呈黄褐色圆形或近似圆形小斑点,扩大后病斑棕褐色,直径为1~10mm。叶片背面也呈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黑斑病与褐斑病的表现大致相  相似文献   

11.
郭伟旗 《河南农业》2008,(19):15-15
花生叶斑病以黑斑病和褐斑病为主。两种病害均以为害叶片为主。花生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症状,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早期均产生褐色的小点,逐渐发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褐斑病病斑较大,病斑周围有黄色的晕圈,而黑斑病病斑较小,颜色较褐斑病浅,边缘整齐,没有明显的晕圈。天气潮湿或长期阴雨,病斑可相互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焦枯,严重影响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花生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花生叶斑病为世界性病害,我国目前发生较重的有花生褐斑病、网斑病和黑斑病三种。商丘、开封两地市是河南省花生的主要产区,由于叶斑病的危害,一般年份减产20%~30%,大发生年份减产50%以上。1994年以来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13.
花生叶斑病和缺钾的表现都是在花生叶片上出现斑点,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别防治。花生叶斑病是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等叶部斑点类病害的通称。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果针和茎秆。花生感病后,常引起花生落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特别是茎和果针上产生病斑后,将影响水分和营养向果荚中运输,使籽仁不饱满,收获时果柄折断,将果荚遗留土中,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可达40%甚至更多。在  相似文献   

14.
花生叶斑病、网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害花生的病害较多,其中叶斑病(包括黑斑病、褐斑病)、网斑病作为叶部病害发生普遍且严重。2种病害常在田间同时发生,可导致花生减产10%~20%。严重者达40%。现将花生叶斑病、网斑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期为广大花生种植农户提供有效的防病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5.
正一、花生叶斑病(一)症状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网斑病,多发生在花生生长中后期,病斑发生在叶片、叶柄、托叶上,其中以叶片最多。1.褐斑病。初期叶片症状与黑斑病难以区别,后期叶片上病斑较大,直径为4~10 mm,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色泽较浅。叶片正面病斑呈茶褐色或黑褐色,背面较正面浅,呈褐色或黄褐色。初期病斑周围产生很明显的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愈合形成特大的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花生叶斑病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化学防治叶斑病是花生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使用防效较高的金极冠、升氏等杀菌剂防治花生叶斑病,花生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花生叶斑病(黑斑病、褐斑病)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在花生生长中后期为害叶、茎、果针,招致叶、茎早枯,叶片大批脱落,造成秕果,轻者减产10%,重者减产30%以上。此病多发生在花生生长后期,易被群众误为成熟期的征状,未引起重视。1978年我所试用药剂防治叶斑病,取得了较好效果。从附表看,托布津防治花生叶斑病,以0.5—0.6∶2000倍浓度较好,我们是7月中下旬开始进行防治,在第一次喷药后,每隔20天左右连续喷洒1—2次,可使发病率降低,花生增产10—24%之间。另外,还要掌握发病火候,及时喷药比单纯增加浓度效果显著,喷药时应选择无风天气,不断搅拌药液,自上而下地均匀喷洒。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明确豫北地区花生田间病害发生种类、主要病害的发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花生生育期田间病害进行精准防控,于2019—2021年在濮阳市大屯乡南召市村春播连作(冬季歇茬休耕)和花生—小麦轮作(麦套花生种植模式)田块分别进行花生生育期间病害调查,分析主要病害发生规律,并研究其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在花生生育前期的病害主要为茎腐病、褐斑病和焦斑病等,生育后期的病害主要为褐斑病、黑斑病、网斑病和白绢病等,其中叶斑病是试验地花生生育期间发病较重且每年发生的病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叶斑病病情指数与相对湿度10 d均值和平均温度10 d均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3、-0.311,分别达到极显著、显著水平,说明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叶斑病的发生分别具有显著和极显著影响;由一般线性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耕作模式、年份及其相互作用对叶斑病的发生程度无显著影响,连作效应和不同年份间病原菌积累现象不明显。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斑病发病程度逐渐加重,这可能与我国北方地区花生叶斑病以晚斑病为主以及叶斑病菌在当年田间的积累和重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正>花生生长过程中病虫害较多,不仅会影响花生正常生长,更会造成产量及品质的下降,影响花生商品性能。因此,科学防治各类病虫害,对获得优质稳产的花生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介绍花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为科学种植花生提高借鉴。危害花生正常生长的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锈病、茎腐病、黑霉病、病毒病、青枯病、地老虎和蚜虫等,现主要介绍叶斑病、锈病、地老虎。1叶斑病叶斑病是花生叶部黑斑病、褐斑病和网斑病的总称,各花生产地均有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花生在我县零星种植,花生褐斑病少有发生.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1999年种植面积2万亩,2000年种植面积突破4万亩.随着面积的扩大,新品种的大量引进,花生褐斑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病株率由过去的5%增加到现在的30%,严重地块达50%以上,使花生的品质和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