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为揭示奶牛场沼液灌溉后麦地CO2和N2O排放通量的变化特征及与相关环境因子相互关系,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奶牛场沼液灌溉后第1d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连续进行24h观测,同时观测灌前1d、灌后第2d、第4d和第7d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沼液灌溉(SI)、习惯施肥(CF)、不施肥(CK)处理灌后第1d土壤CO2与N2O日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115.55~253.44、66.97~114.17、62.86~125.96mg/(m2·h)与115.79~401.1、4.15~21.04、1.44~28.32μg/(m2·h),日峰值和日谷值均出现在14:00和5:00;除CK外,各处理排放通量与地表及距地表5cm处地温显著相关(P0.05)。灌溉前后CK和CF处理CO2和N2O排放通量变化较小。灌溉后SI处理土壤CO2和N2O排放通量迅速升高且分别在灌后第1d和第2d达到排放峰值,此时CO2和N2O排放通量分别较SI处理灌溉前分别升高111.9%和890.0%,随后SI处理CO2和N2O排放通量开始下降,灌溉后第7d分别与CK和CF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灌溉后7d内SI处理的CO2和N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CK和CF处理。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东北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矿质氮特征,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庆安国家灌溉试验重点站测坑内进行了试验观测,按照不同的灌溉模式设置了控制灌溉(KG)、间歇灌溉(JG)和湿润灌溉(CI)3个试验处理,以当地常规的插秧淹灌(CK)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处理的稻田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值、以产量为基准的全球变暖潜势值及0~60cm土壤NH+4N含量和NO-3N含量的变化过程,以及0~20cm土层土壤温度和矿质氮含量与CH4和N2O排放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稻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稻田土壤各土层温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各处理CH4和N2O排放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形变化趋势,CH4和N2O的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从时间上来看,CK、JG、CI处理的稻田土壤NH+4N含量拐点在分蘖中期和抽穗开花期,KG处理拐点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而所有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分蘖前期;从空间上来看,不同处理稻田土壤NH+4N平均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而NO-3N平均含量CK处理随土层深度逐步增加,其余各处理为先减少再增加变化趋势。土壤温度与CH4排放量有显著相关性,而与N2O排放量相关性不显著;各处理土壤NH+4N含量与CH4和N2O排放量呈正相关,而土壤NO-3N含量与CH4和N2O排放量呈负相关。各处理稻田CH4累积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K、JG、KG、CI,N2O累积排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CI、KG、JG、CK,各处理CH4和N2O累积排放量均与CK处理差异显著(P<0.05),从单位产量温室效应(GWPy)来看,KG、JG、CI处理分别较CK处理降低24.98%、27.69%和24.06%。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稻田减排和提高土壤矿质氮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再生水灌溉冬小麦/夏玉米土壤N2O排放DNDC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再生水灌溉田间试验数据对DNDC模型及其参数进行验证,以再生水灌溉条件下N2O排放量与无机氮肥N2O施用条件下N2O排放量的比为1.14-2之间为依据,假定再生水中氮素与土壤中氮素对N2O排放的贡献效应之比为1∶1、1.7∶1、2∶1,对模型在再生水灌溉条件下土壤N2O排放的适用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DNDC模型较好地描述再生水(r=0.716,n=29,P<0.01)和地下水(r=0.703,n=29,P<0.01)灌溉处理土壤表层水分、地下水灌溉处理土壤5 cm温度(r=0.89,n=35,P<0.01)的动态变化。模型能够捕捉到灌溉、降雨和施肥等事件所引起的N2O排放峰值,但是实测值往往滞后于模拟值,说明模型还无法精确预测单个时间结点的N2O排放通量。当再生水中氮素有效性是无机氮肥中的1.7倍时,模型模拟的N2O累积排放量(1.84 kg/hm2)与实测值(1.83 kg/hm2)最为接近,表明再生水中具有更高的氮素有效性,模型适用于短期再生水灌溉条件下的土壤N2O排放总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灌溉水盐分和灌水量对温室气体排放与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地下水与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灌水量对土壤CO2、N2O排放和春玉米生长的影响,设置2种灌溉水含盐量(1.1、5.0g/L)和3种灌水量(210、255、300mm),于2019年4—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进行了春玉米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下,微咸水(含盐量5.0g/L)灌溉比地下水(含盐量1.1g/L)灌溉土壤N2O累积排放量提高了19.86%~44.21%,但利用微咸水灌溉并不会影响土壤CO2累积排放量与全球增温潜势。在相同的灌溉水盐分条件下,灌水量为300mm时土壤CO2、N2O累积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均最大,灌水量为210mm和255mm时并不会对土壤CO2、N2O的累积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产生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和无机氮含量是影响土壤CO2、N2O排放的重要因素,灌溉水盐分通过促进土壤的硝化作用促进土壤N2O排放。在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春玉米产量较地下水灌溉减少了30.88%~37.32%。随着灌水量的增大,春玉米产量呈增加趋势,但255mm和300mm灌水量条件下的春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地下水与微咸水灌溉条件下,灌水量为255mm时,土壤盐分累积较小,春玉米产量较高,土壤CO2、N2O累积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相对较小,是灌区适宜采用的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种植期间,设置淡水和再生水2种滴灌灌水水质,无肥、尿素、硫酸铵和缓释肥4种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水质、不同氮肥对农田土壤CO2、N2O排放和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淡水灌溉相比,再生水灌溉土壤CO2日平均排放通量平均降低12.44%,N2O日平均排放通量平均增加17.31%,但灌水水质对CO2、N2O日平均排放通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尿素、硫酸铵和缓释肥处理CO2日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平均增加18.67%、10.20%和2.76%,N2O日平均排放通量分别平均增加117.73%、220.21%和108.70%,施肥种类对CO2日平均排放通量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N2O日平均排放通量影响显著(p<0.05);与国家夏玉米生产试验产量相比,各施肥处理产量平均增加19.83%,而不施肥处理平均降低0.83%,但不同水质、施肥处理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6.
水分管理对旱直播稻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寒地黑土区不同水分管理方案对旱直播水稻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淹灌旱直播(YH)、湿灌旱直播(SH)、旱管旱直播(HH)和常规插秧淹灌(CK),并以CK处理作为对照,采用微区测坑进行试验,研究了旱直播水稻对温室气体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量、全球增温潜势(GWP)、以产量为基准的全球变暖潜势(GWPy)、0~60cm土壤剖面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的影响,分析了0~20cm土层土壤温度、CH4和N2O排放量和0~20cm土层NH+4N和NO-3N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处理CH4和N2O排放量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CH4排放峰值出现在拔节孕穗期,N2O排放峰值出现在抽穗开花期。各处理CH4累积排放量、GWP和GWPy由大到小均表现为CK、YH、SH、HH,N2O累积排放量由大到小表现为HH、SH、YH、CK。CK、YH、SH处理土壤NH+4N和NO-3N含量在时间和剖面上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时间上看,NH+4N含量峰值出现在分蘖中期和抽穗开花期,而NO-3N含量峰值出现在分蘖前期;从土壤剖面上看,CK、YH、SH处理NH+4N和NO-3N含量分别以20~40cm和40~60cm土层最高,而HH处理NH+4N和NO-3N含量分别以40~60cm和0~20cm土层最高。各处理稻田5、10、15、20cm土层土壤温度(T5、T10、T15、T20)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CK、YH、SH、HH处理T5、T10、T15、T20与CH4排放量、NH+4N含量呈正相关;YH处理T15、T20与N2O排放量呈正相关,与NO-3N含量呈负相关;SH、HH处理T5、T10、T15与N2O排放量呈负相关,与NO-3N含量呈正相关。YH、SH、HH处理NH+4N和NO-3N含量呈此消彼长的密切关系。本研究可为东北黑土区旱直播稻田减缓温室效应和土壤氮素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河北省徐水县长期定位试验田为试验对象,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分析(T-RFLP)与构建氨单加氧酶基因(amo A)克隆文库的方法,探究了不同灌溉制度(CK:清水灌溉;CF:无机肥灌溉;T1、T2、T3、T4、T5、T6:不同浓度的牛场肥水灌溉)下,0~20 cm与20~40 cm两个土层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根据AOB的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结果显示,在两个不同的土层中,T1处理(N 105 kg/hm~2,P2O539 kg/hm~2,清水∶沼液=2∶1)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为最高,T4处理(N 420 kg/hm~2,P2O5156kg/hm~2,清水∶沼液=2∶1)的均为最低,且0~20 cm土层的多样性指数比20~40 cm土层的多样性指数高。表明牛场肥水的浓度同为2∶1时,多次灌溉会降低AOB的群落多样性,且表层土的AOB群落多样性要高于深层土的AOB群落多样性。基于amo A基因的系统发育树显示,0~20 cm土层中AOB主要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和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anas);20~40 cm土层中AOB则全部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说明不同土层之间的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覆膜滴灌条件下,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不同施肥策略:CK(不施肥)、CF(N 300 kg/hm~2;P2O590 kg/hm~2;K2O 60 kg/hm~2)、60%CF+OF(普通有机肥6 000 kg/hm~2)、60%CF+BF(生物有机肥6 000 kg/hm~2)对棉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旨在明确滴灌棉田连续不同施肥策略下土壤N_2O的排放特征。结果表明,棉花生育期N_2O排放通量表现为施肥处理大于不施肥处理,滴灌施肥后第3/4天N_2O排放通量顺序为CF60%CF+OF60%CF+BFCK,而滴灌后第7/8天N_2O排放通量则表现为有机肥处理高于化肥处理,滴灌施肥结束后表现与之相同;生育期的N_2O排放总量以100%化肥处理(CF)最高,与其相比,60%CF+OF和60%CF+BF处理分别降低3.75%和8.37%,N_2O排放系数则分别降低1.39%和73.8%;相关及通径分析均表明,与土壤NH+4-N相比,NO-3-N与N_2O排放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养殖肥液施用方式(漫灌和覆土)配合脲酶-硝化抑制剂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双氰胺DCD)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通过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施氮(CK)、漫灌施用(S)、覆土施用(D)、漫灌施用+NBPT-DCD组合(S+UI+NI)、覆土施用+NBPT-DCD组合(D+UI+NI)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养殖肥液施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N2O排放.肥液漫灌明显促进了土壤N2O排放,其累积排放量最高达2420.39μg/m2;肥液覆土施用显著降低土壤N2O排放峰值,并延迟出峰时间,其N2O累积排放量与漫灌施用相比减少21.94%~72.90%.添加NBPT-DCD有利于降低土壤N2O排放,其中D+UI+NI处理的土壤N2O累积排放量较D处理减少5.96%~33.80%,表观硝化率在各施肥处理中最低仅40.65%.因此,覆土施肥可以有效减少养殖肥液漫灌造成的土壤N2O排放,配合NBPT-DCD施用后N2O减排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黑土区稻田N2O排放与产量的影响,于2023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常规灌溉(F)与控制灌溉(C)两种灌溉模式,同时设置秸秆还田(S)、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B)、秸秆过牛腹为有机肥还田(O)3种还田形式,以及秸秆不还田(N)作为对照组,共计8个处理。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秸秆还田形式对稻田N2O排放通量与水稻产量的影响,测定了水稻各生育期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pH值,并分析了N2O排放总量和水稻产量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返青期外,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微生物氮含量均表现为增加。相同秸秆还田形式下,控制灌溉模式下各处理生育期内土壤平均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较常规灌溉模式高36.23%~60.82%、14.16%~19.61%。同时,秸秆还田与生物炭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pH值。相同灌溉模式下,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较,秸秆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处理N2O排放总量分别增加14.44%~24.09%、8.22%~14.44%,生物炭还田处理N2O排放总量降低14.31%~23.90%。生物炭还田与有机肥还田各处理水稻产量提高3.28%~13.07%,其中控制灌溉模式下生物炭还田处理产量最高。综上所述,控制灌溉下生物炭还田可以实现节水、增产、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2CM-2型马铃薯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对国外马铃薯种植机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新型2CM-2马铃薯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该机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马铃薯的农艺要求,采用了种肥分施新结构,使肥力利用更加合理,减少了肥料对种薯的损伤;取种部件采用交叉取种新技术,配以振动排种部件,实现精量播种;行距、株距和施肥量可调;两种覆土起垄部件,提高机具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重种指数和漏种指数等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为今后马铃薯种植机的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2BQM-2型免耕气吸播种施肥机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国内免耕播种机存在防堵机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功耗大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免耕气吸式播种施肥机.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具能够在较简单防堵机构的作用下完成免耕播种作业,玉米粒距合格率达到了97.1%,播种平均深度为35mm,施肥平均深度为88mm,种肥间距为53mm,一次进地可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作业时土壤扰动小,作业质量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3.
14.
2ZML-2型棉苗膜上移栽机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新疆铺膜移栽的种植模式和栽培特点,研制开发出具有自动覆土功能且适用于裸根棉苗和钵体棉苗的2ZML-2型膜上移栽机,介绍了该机结构特点和作业过程。田间检测试验表明该机对裸根苗和钵体苗均具有良好的膜上作业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和棉花种植农艺要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丹东地区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通过对比筛选,确定引进2BJD-2型精密播种机,并进行了3次试播试验.根据丹东地区的玉米种植特点和农艺要求,分析总结了此播种机的操作要点、改进措施和故障排除方法,为其在丹东地区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为了满足朝阳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设计了一种铺膜播种机,可以一次性完成铺设滴灌带、铺膜、空中四线路立体覆土、膜上沟内播种和镇压等作业,经田间试验测试,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铺膜播种机》(JB2T7732-2006 )行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针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少耕、施肥、播种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2BML-2型驱动直刀破茬式免少耕播种机。在概述播种机总体设计方案及其主要部件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对种箱和肥箱的容积进行核算。该机一次进地可完成破茬、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具有较高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结合辽宁地区旱作农业技术要求和土壤特点,研制一种多功能覆膜播种施肥机。阐述该机具的作业工艺及整体结构,详细说明其关键部件的设计方案。该机具结构合理、性能可靠,可实现复式作业,适用于多种作物,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BM-2型玉米播种施肥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免耕精密播种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并设计出功率消耗低、适合小地块作业、结构紧凑、工作灵活的2BM-2型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该机借鉴了国内外典型免耕播种机研制的成功经验,结合辽西半干旱地区的特点及农艺要求,较好地解决了机具成本与功能之间的矛盾,可一次作业完成破茬、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及镇压等工序.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甘薯移栽水平,解决现有移栽机结构单一、缺少浇水部件的难题,研制了一款集精细化旋耕整地、起垄、移栽及浇水等功能为一体的甘薯裸苗复式移栽机。介绍了甘薯裸苗复式移栽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相关参数等。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机栽植频率为每行每人40株,漏栽率1.51%,栽植深度合格率93.1%,栽植株距合格率92.4%,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