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建设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期,现代农业机械根据农村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入了依法促进的新阶段。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需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再由农业机械化向农业现代化过渡。云南省云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是全国贫困地区之一,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基础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技术和信息闭塞等因素都严重制约着云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本文就云县农业机械化建设问题,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态势与策略构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基本态势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世纪之交 ,随着中国人民小康生活目标的日益实现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渐提上议事日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与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 ,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有必要也必须加快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据 2 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 2 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 ,建成富强民…  相似文献   

4.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所必须的,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素质,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及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用科学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电气化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内容,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同时指出农业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业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农业人口已达两千多万左右,因此,在积极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将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如何实现山西省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薛村波 《农业网络信息》2011,(12):96-97,102
现代农业是与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农业,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速农业经济发展,必须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成果,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机理和主要作用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振兴 《热带农业科学》2003,23(2):10-20,26
农业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先进生产力的总和。一国农业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能说明其自身的变化发展程度,尚不知其与世界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的大小。因此,要想深刻了解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必须用相关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综合指标体系进行评估,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从而确定我国农业现代化在世界的发展水平等级。要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吸取外国的经验与教训,但不能照搬套用外国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要振兴,必须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所以,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成为关键.通过两者的融合,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三农"的发展活力.在今后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中,通过采取科技引领、...  相似文献   

10.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放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必要手段。农业机械服务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必须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而更新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在新生产结构中起一定的导向作用,是新的农业技术发展手段。无论是农业结构怎样调整,农业的现代化都必须由农业机械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土地用途分区体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分析土地用途分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应建立土地用途地域和土地用途分区两层次的分区体系。用途地域适用于县(市)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突出控制城镇扩张,经保护农地和自然环境。用途分区主要适用于城(市)镇土地利用规划和乡村土地利用规划,它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分别提出了城镇地域和乡村地城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法,并对土地用途分区控制规则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以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例,在评价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地用途分区弹性管制、规划指标刚性和弹性控制互补的动态开放规划修编模式,对土地用途分区弹性管制方法与机制、规划指标刚性和弹性控制互补机制、动态规划方案等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指出了实施该规划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并将该规划思路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指导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以体育公园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分别叙述了方案的总体规划设计、功能分区、植物规划设计、道路规划设计和水体规划设计5个方面,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以期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公园。  相似文献   

14.
刘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36-19138
在简述老工业基地现状和辽宁地区第一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辽宁省农业生态分析规划概况:一是从地势地貌类型多样、区域气候差异、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介绍了辽宁省进行农业分区规划发展的生态基础;二是以比较优势理论、生产布局理论和资源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以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为基础,以充分发掘不同自然区域的经济功能为原则,探讨了辽宁省农业生态分区规划的形成;三是根据《辽宁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0)》,阐述了辽宁省农业生态分区规划的基本格局。从粮食主体功能区的支持政策、其他特色农业生态区的支持政策和农业生态区发展的配套措施3个方面剖析了辽宁省农业生态分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分析了生态分区规划下老工业基地农业振兴经验:一是农业生态分区规划发展是老工业基地农业振兴的有效途径;二是规划的科学性是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基础;三是政府引导下的多元投入机制是农业聚集效应的关键;四是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是生态区实现产业化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根据赵县现代农业园区产业现状,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设赵县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布局及主要规划内容,并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期将赵县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新农村建设下的乡村景观规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国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科学的乡村景观规划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现状,提出了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下搞好乡村景观规划的建议,并对其意义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江苏农业学报》打造精品期刊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农业学报》要在激烈的期刊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为江苏省、全国农业现代化服务,必须打造精品期刊。根据《江苏农业学报》最近几年编辑出版发行实际情况,提出了《江苏农业学报》要打造精品期刊,必须在办刊模式、报道内容、选题策划、特色栏目和扩大影响上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PGIS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资兴市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以州门司镇为研究区,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了乡镇基层土地用途分区的基本方法;并提出了“一加、一减、一结合”的分区原则,总结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土地用途分区方法,指导土地用途分区单元的划分。实践证明,“自上而下”的用途分区方法更能指导乡镇基础用途分区单元的划分。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研体制是关系到农业科研创新速度、科研成果转化效率的结构性基础性因素。如何建设有利于农业科研创新,有利于科研人才和团队建设,有利于农业发展目标的新型农业科研体制机制是农业科研管理者们多年来不断摸索研究的课题。针对于此,结合信息高速流动共享的网络化时代背景,提出了对科研体制改革的看法和科研资源大范围网络化共享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国家公园划界分区理论研究进展及问题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公园资源受到责、权、利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明确边界范围和分区规划,才可能形成对国家公园范围的国土空间有效用途管制。边界划分是保护地有效的管理工具,但是如何实现科学有效的划界分区则是管理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阐述岛屿生物地理学、集合种群、景观生态学3种保护地划界分区理论的优劣势,梳理国家公园划界分区存在的问题,探讨以自然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划界分区所涉及的因素,构建基于“生态边界阈值”为指导原则的划界分区方法,为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