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一代形态性状与细胞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产澳洲的棉属野生种比克氏棉(G.bickii Prokh 2n=26,染色体组符号2G(?)的休眠种子中,种仁上没有腺体,种子萌发后在生长过程中,才在棉株内形成腺体。这个特性如能转育到栽培棉种陆地棉(G.hirsutum L.)上,既可获得无棉毒素棉仁,又不会因棉株无腺体降低抗虫能力,因此具有重大经济意义。但由于陆地棉与比克氏棉亲缘关系很远,转育比克氏棉性状于陆地棉难度很大。我  相似文献   

2.
从1986年开始,经过7年9代的回交转育,将海岛棉海1的显性地腺体基因转育至特早熟陆地棉品种上来,现已得到一批低酚性状稳定,品质优良,产量与目前推广品种相当的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系,为棉花杂优利用和棉子蛋白的综合开发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显性无腺体近等基因系统研究了显性无腺体基因在3种不同陆地棉遗传背景下对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性状上显性无腺体的作用方式相似,但遗传背景与腺体类型物互作效应在铃重,衣分,籽指,衣指,纤维伸长率下差异显著,显性无腺体基因3种遗传背景下对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明显不良影响,但在衣分,籽指,衣指,纤维伸长等性状上表现多效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红叶和显性无腺体这两个指示性状作父本分别与陆地棉有腺体品种进行不去雄授粉杂交,各配制6个组合,用当地推广品种晋棉10号作对照。结果表明,用6130红叶作父本的6个组合竞争优势均为负值,而用显性无腺体品系作父本的6个组合全产生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为3.8%~73.1%,其中有3个组合产量竞争优势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5.
亚洲棉(G.arboreum L.)属二倍体栽培棉种,起源于印度河流域,18世纪前,世界各产棉国广泛种植。在陆地棉(G.hirsutum L.)高原棉类型从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引入美国后传到世界所有植棉国,逐渐代替了亚洲棉的栽培。约在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52年开始进行陆地棉(G.hirsutum L.)与中棉(G.arboreum L.)种间杂交育种工作,目的是使中棉的早熟、抗逆等优良农艺性状转移到陆地棉,以育成早熟、丰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但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由于受到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杂交成功后偏重于所谓“理论”的研究,未在育种上狠下功夫,因而进展不快。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联系生产,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育种目标:一是根据我  相似文献   

7.
以7个显性无腺体陆地棉品和4个常规品种为材料,按NCⅡ设计,对28个组合的F1及亲本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一代的产量构成与亲本明显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中对皮棉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是单株铃数〉铃重〉衣分;而亲本中为衣分〉铃重〉单株铃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棉属(Gossypium)的栽培种草棉(C.herbaceum L.)、亚洲棉(G.arboFeumL.)、陆地棉(G.hirsutum L.)和海岛棉(G.barbodense L.)为材料,通过种间杂交产生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F_1,首先进行同染色体组内的种间杂交,然后用0.2%秋水仙碱溶液处理(亚洲棉×草棉)F_1获得双二倍体,并进一步以该双二倍体与陆地棉或(陆地棉×海岛棉)F_1进行正反交,产生三元杂种F_1和四元杂种F_1。形态学研究表明,各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的F_1均生长旺盛,两个二元杂种F_1的叶片和花器或表现为明确的显隐性关系或超过双亲的平均值(如叶片的长度和宽度)。三元和四元杂种F_1在叶形和花器形态上表现了三个和四个棉种的一些性状。这表明把几个栽培棉种的某些性状组合于同一杂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远缘杂交创造棉花优异种质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远缘杂交主要是指棉属内四大栽培种[草棉(G.herbaceum L.)、陆地棉(G.hirsutum)、海岛棉(G.barbadense)、亚洲棉(G.arboreum))之间以及与野生棉(G.herbaceum)之间的杂交。生产上栽培的主要是陆地棉品种。现有的栽培棉品种亲缘关系过近,遗传基础贫乏,已难以从中选出突破性品种,特别是生产上急需的多抗性品种。利用远缘杂交将野生棉、海岛棉等棉种有益性状转育到陆地棉栽培品种中,使不同棉种的优异性状进行组合,是丰富棉花种质基础、选育突破性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与海岛棉抗黄萎病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BNL3255-208,对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 Pima90-53’与陆地棉(G.hirsutum L.)品种‘中棉所8号’的杂交组合后代进行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0个F2植株中,初步筛选到带有抗黄萎病基因分子标记的...  相似文献   

11.
用陆地棉(AADD)1与亚比棉(A2A2G1G1)进行杂交,F1高度不育,然后用陆地棉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在回交后代BC4F1中,各个性状都分离很大,除了表现双亲类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通过调查发现,304%植株保留了比克氏棉的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这说明将这一性状作为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是有效的,为我们进一步转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岛棉DNA导入陆地棉栽培品种获得变异种质的初步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技术将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 L.)品种海7124的基因组总DNA导入陆地棉(G. hirsutum L.)栽培品种石远321中,获得了纤维品质优良的新种质系,并且在导入后代中发现了1个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对突变体进一步的遗传分析表明,突变性状可能受1个纯合致死的显性基因控制,利用SSR对变异材料进行研究发现,外源DNA已经整合在陆地棉的基因组中,并推测某些DNA片段可能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机制整合到陆地棉染色体上的。  相似文献   

13.
异源胞质对陆地棉经济性状和抗虫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采用F_2分离世代,不完全双列杂交和同核异质系等研究了棉花对叶螨抗性的遗传变异和胞质效应。结果表明,海岛棉对棉叶螨的抗性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支配,显性效应不显著;将其抗性转移到陆地棉背景中后鉴定发现,抗螨性广义遗传力为0.44~0.61,受主效基因(暂时定名为S_1)控制。将中棉、草棉、长萼棉、异常棉、哈克尼西棉、海岛棉、墨西哥棉和蓬蓬棉细胞质转移到陆地棉后,对棉叶螨为害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丽轮枝菌毒素诱导表达陆地棉cDNA序列的克隆与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得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相关候选基因,利用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991毒素粗提物诱导耐黄萎病陆地棉品种'中棉12'应激基因的表达。在诱导幼根24 h时间点提取总RNA,PCR法合成双链cDNA,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1],得到了差异表达的180个克隆。经反Northern blot筛选出15个受毒素粗提物诱导应激表达的阳性cDNA克隆,将其命名为Vdrg(response gene induced by toxin of Verticillium dahliae)。本研究对所得阳性cDNA克隆进行了序列分析,并利用Pima S6 与 Acala Maxxa 海陆杂交四倍体棉花F2群体对Vdrg序列进行了棉花基因组定位。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微茎尖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陆地棉无菌苗的微茎尖(0.5~1.0mm)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MS较SH具较好的成苗效果,活性炭显著地促进了茎尖成苗,不同激素水平对成苗率和苗的发育有不同影响,在使用的碳源中,葡萄糖明显好于蔗糖,光下萌发的幼苗茎尖易于培养成苗,陆地棉茎尖培养在供试品种间没表现出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创造棉花变异种质及其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海岛棉品种海7124的基因组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到陆地棉品种石远321中,获得了纤维品质明显改善的优良新种质系,而且在后代材料中还获得了一个形态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体。利用SSR标记对DNA供体、受体及突变体二代材料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DNA片段已经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这为花粉管通道技术提供了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同时对外源DNA片段的整合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转反义GhADF1基因对陆地棉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反义的棉花GhADF1基因导入陆地棉基因组,进一步了解抑制GhADF1基因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构建了GhADF1基因的反义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Coker312。【结果】通过PCR检测卡那霉素抗性选择和系统选育获得3个不同转基因事件纯合系(A5、A9、A20),Southern blot显示:反义GhADF1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且能稳定遗传。转基因纯合系连续3代纤维品质分析显示,它们的纤维比强度和长度与对照相比都显著提高。【结论】转反义GhADF1基因可以提高棉花纤维比强度和长度,改善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9.
棉花T—DNA标签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农杆菌介导T—DNA插入得到棉花雄性不育突变体,与野生型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Coker 312杂交得到F1代。F1代植株出现了不育与可育两种性状的分离,分离比是1:1。对F1代进行形态学观察、卡那霉素和除草剂抗性鉴定、PCR扩增检测以及遗传学分析,证实雄性不育突变性状的表现与T—DNA插入共分离,从而认为突变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显性杂合突变,这为利用T—DNA标签法进行雄性不育有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