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壤质地对小麦和棉花田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封丘生态试验站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土壤质地对小麦和棉花田N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质地明显影响小麦和棉花田N2O排放量 ,壤质土壤排放的N2O高于砂质和粘质土壤 ,小麦和棉花生长期壤质、砂质及粘质土壤的平均N2O排放通量分别为37.93、23.81、12.90及70.39、45.87、27.85μg N2O -N/(m2·h)。黄淮海平原麦棉轮作土壤年平均N2O排放通量为19.37~51.97μg N2O -N/(m2·h)。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耕层不同深度土壤N2O的排放机制,为农田土壤N2O减排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西北地区冬小麦孕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原状土壤,在相应田间水热条件下(温度:15,20,25℃;含水率:14.50%,18.70%),不同深度(5,10,15,20cm)耕层土壤N2O的排放特征。【结果】土壤N2O平均排放通量与土样NO3--N(底物)含量有关,孕穗期(15℃)土样,因其NO3--N含量较高(10.09mg/kg),故N2O平均排放通量亦较大。在一定土壤NO3--N含量范围(3.18~4.12mg/kg),不同深度土样的N2O平均排放通量与水热条件关系密切。孕穗期(15℃),较深土样N2O平均排放通量明显下降,其N2O平均排放通量表观滞留率显著增加,含水率较高土样表现更为突出;随着温度的升高(20,25℃),较深土样N2O平均排放通量明显升高,含水率较高土样增加明显,不同深度土样N2O平均排放通量几乎呈线性增加,其N2O平均排放通量表观滞留率明显减少。在孕穗期(15℃)水肥较充足的条件下,耕层土样N2O排放主要来自5~15cm土层;随温度升高,较深土样对N2O排放的贡献则更为突出。【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将促使较深层次土壤中的N2O逸出地面,排入大气。  相似文献   

3.
选取第四纪红土发育水稻土,在0%(厌氧)、10%(兼性厌氧)和21%(好氧)等3个O2体积分数及40%和60% 2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探讨O2含量对土壤N2O排放及narG型反硝化微生物种群丰度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40%和60% 2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厌氧处理的N2O排放通量均最高,且60%土壤含水量处理下的N2O排放通量略高于40%土壤含水量处理的;方差分析表明,相比于土壤含水量,O2含量是制约土壤中N2O排放更关键的因子;微生物narG基因丰度与O2含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与N2O排放通量和土壤NO3––N消耗质量分数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O2含量和含水量均会造成土壤narG型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40%土壤含水量处理,OTU1882(Pseudolabrys)、OTU1510(分枝杆菌属)的占比较大,60%土壤含水量处理,OTU1593(地杆菌属)的占比较大,当土壤含水量一定时,同一培养时间厌氧处理的优势OTU1882和OTU1510相对丰度偏低,且变化幅度较大,其相对丰度与N2O排放通量呈负相关,其中OTU1882的影响显著(P<0.05)。可见,土壤O2含量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的narG基因丰度和群落组成而调控N2O的排放。  相似文献   

4.
施肥与灌溉对春玉米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7年在山西省榆次县利用静态箱自动监测系统对传统和优化两种施肥方式下春玉米土壤追肥和灌溉前后N2O排放通量进行了连续测定,该地区土壤质地为壤土,气候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结果表明,灌溉和施肥对N2O的排放影响较大,当土壤含水量较低时,施肥并不会导致N2O通量迅速升高.在不灌溉的条件下施肥前后N2O的日排放通量特征为单峰型.凌晨4:00左右为最低值,下午16:00左右达到最高值,与空气和5 cm土壤温度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施肥并灌溉后N2O排放通量迅速升高,一天之内能够迅速升高约50倍.灌溉后N2O日排放通量呈"N"字型走势,在达到最大值后变为单峰型.一周后日排放出现了直线下降和水平波动两种不同的走势.经检验施肥并灌溉后一周内优化施肥方式下N2O排放通量极显著低于传统施肥方式(P<0.01),优化施肥可以作为减排农田N2O排放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施氮条件土壤N2O排放特征进行周年观测,以探讨不同处理[对照(CK)、优化施氮(OPT)、优化氮肥一次性施用(OPT1)和控释肥(CRF)]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土壤温度、湿度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N2O排放峰值主要出现在施肥+降雨或灌溉事件后,不同处理N_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在-0.24~2.78 mg N2O·m~(-2)·h~(-1),平均排放通量23.88~65.46μg N_2O·m~(-2)·h~(-1),OPT1和CRF两个一次性施肥处理可以降低小麦和玉米基肥施用后土壤N_2O排放峰值,但未改变轮作周期土壤N_2O排放季节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对土壤N2O排放有显著影响,且对夏玉米季土壤N2O排放影响大于冬小麦季;各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之间均无相关性;不同处理N_2O年度排放总量差异显著,与OPT处理相比,OPT1处理和CRF处理N2O年排放总量分别减少27.47%和22.80%。各处理N_2O排放系数介于0.28%~0.50%,均低于IPCC 1.0%的推荐值,且各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一次性施肥技术能够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土壤N2O排放。  相似文献   

6.
水稻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北省两种典型水稻土壤[咸宁水旱轮作土壤(简称XR)与潜江冬泡土壤(简称QF)]为研究对象,室内培养模拟水稻秸秆还田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设置了淹水(土水比为1∶1)和土壤充水孔隙度为80%(简称80%WFPS)2种水分条件以及添加1%水稻秸秆(简称S)、1%水稻秸秆+50 mg(N)/kg尿素(简称S+U)和空白对照(CK)3种处理,25℃恒温培养60 d。结果表明,XR土样中,淹水条件下CK、S以及S+U处理后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1.80、0.15和0.42 mg(N)/kg,而80%WFPS条件下相同处理后的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0.065、0.040和0.160 mg(N)/kg;QF土样中,淹水条件下CK、S以及S+U处理后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3.42、0.09和0.22 mg(N)/kg,而80%WFPS条件下相同处理的N_2O累积排放通量分别为4.58、1.55和5.28 mg(N)/kg。土壤轮作模式、水分和秸秆添加方式均导致了不同土壤间N_2O排放的差异,但主要受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其排放通量与Eh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土壤Eh可能是调节土壤N循环过程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冬季利用园地消纳沼液对赤红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排放通量与土壤温、湿度的关系,为冬季园地适宜的沼液施用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柱培养方式,分别以每隔6(S6)、12(S12)和18 d(S18)的频率浇灌沼液,连续72 d观测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研究沼液施用的影响效应;此外,通过5 d的短期培养试验,研究沼液和葡萄糖配合施用对土柱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与纯水处理相比较,S6处理的土壤CH4、CO2和N2O累积排放通量均显著增加(P<0.05);虽然S12和S18处理的累积排放量均高于纯水处理,但是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沼液中添加葡萄糖,施用后土壤的CH4、CO2和N2O排放通量分别是纯沼液处理的1.8、25.0和3.9倍;回归拟合显示,S6处理的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呈指数函数关系.[结论]冬季在园地土壤施用沼液的间隔期应大于6 d,且应避免与新鲜的有机质同时施用,以减少沼液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水热条件对黄土性小麦田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西北地区黄土性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了不同年份小麦在不同生长期、不同水热条件下,各耕层土壤N2O排放的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和气温与N2O排放通量存在相关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引起年际间土壤N2O排放量的差异,而温度效应更大.小麦生长季节大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变化与土壤10~20 cm深处温度有显著线性相关,但在孕穗期至开花期,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明显,其排放通量的升高主要受控于作物根系活动.在适宜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土壤水分增加对土壤N2O排放具有正效应,但与耕层水分相关性未达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土壤N2O排放通量与NH^+4-N含量大小间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氮对华北夏玉米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等施氮量条件下,比较有机肥与化肥田间施用后农田温室气体(CO2和N2O)的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正确认识有机肥与化肥在田间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的贡献,为制定田间合理的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以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4年6—10月,持续监测了化肥和有机肥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潮土玉米季土壤N2O和CO2的排放特征,并估算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结果]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农田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变化基本一致,施肥后出现短暂的排放高峰,之后逐渐趋于平稳;等氮条件下,化肥处理的N2O日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有机肥处理,峰值过后的稳定期内有机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略高于化肥处理。化肥的施用对农田土壤CO2的排放规律影响不明显,有机肥施用后CO2会出现持续的排放高峰。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会增加N2O的排放总量,且随施氮增加N2O排放总量显著增加;等氮量条件下,化肥处理的N2O排放总量显著高于有机肥。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农田土壤CO2的排放量,而化肥对CO2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明显。施氮量为240kg·hm-2时,有机肥和化肥处理作物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GHGI)最低,分别为0.27、0.63 kg·hm-2,高于此施氮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GHGI均会明显增加。[结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都会产生过多的温室气体。由于有机肥的固碳效应,化肥处理GHGI高于有机肥处理,适量施用有机肥是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菜地土壤N_2O排放及其氮素反硝化损失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培养试验方法,对南京郊区 3对菜地土和水稻土的 N2O排放和氮素反硝化损失进行了研究.不加乙炔培养测定土壤 N2O排放,加乙炔( 10% V/V)培养测定反硝化损失.菜地土为相同类型水稻土改种为蔬菜约 20年的土壤.结果表明,在培养 0~ 1 d期间 ,菜地土本身 N2O排放通量 (5.15~ 218.37 ng N· g-1soil· h-1)均高于相同类型的水稻土 (2.50~ 3.94 ng N· g-1soil· h-1). 3对供试土壤中, 2个菜地土培养 21 d排放的 N2O总量与反硝化损失总量均显著高于相同类型的水稻土( P<0.05). 3对供试土壤施尿素后反硝化损失均未显著增加.施肥和不施肥处理,土壤 N2O排放累积量和反硝化损失累积量随时间 t的变化均符合修正的 Elovich方程 y=bln(t)+ a.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质地土壤对小麦籽粒容重及面粉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池栽试验,将3个小麦品种(强筋:藁麦8901、中筋:豫麦49和弱筋:洛麦1号)分别栽培于粘、壤和砂3种质地的土壤中,研究不同质地土壤对小麦籽粒容重及面粉品质的影响。[结果]粘土种植条件下洛麦1号和豫麦49的籽粒容重最高(分别为789.07、84.0 g/L),而藁麦8901的籽粒容重最低(791.0 g/L)。3种筋型小麦蛋白含量和沉降值在粘土种植条件下均达到最高值,且蛋白含量在粘土和壤土间差异不显著,而沉降值在3种土壤中差异显著,壤土种植时最低;面粉出粉率为粘土种植条件下最高,壤土次之,砂土最低。[结论]不同质地土壤对不同筋型小麦的影响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调整细化黑龙江省干旱等级划分范围,以郑丹958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研究不同土壤质地、不同干旱程度对玉米出苗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干旱程度对玉米出苗率、出苗时间、株高和苗期作物表象影响显著,不同质地的土壤干旱等级也各不相同。壤土土壤相对湿度在70%、粘壤土土壤相对湿度在75%、砂壤土土壤相对湿度在65%时,玉米出苗率、株高、叶面积等指标较高,适宜培育壮苗。当壤土土壤相对湿度在60%~70%、粘壤土土壤相对湿度在65%~75%、砂壤土土壤相对湿度在55%~65%时,玉米出苗率、株高、叶面积等指标均明显降低,生长受到抑制;壤土60%以下的土壤相对湿度、粘壤土65%以下的土壤相对湿度以及砂壤土55%以下的土壤相对湿度,不适宜玉米播种。  相似文献   

13.
邢杰  张艳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627-10629,10631
[目的]针对我国北方砂壤土水分利用效率低的特点,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砂壤土表层添加不同黏粒量对砂壤土湿润锋进程、累计入渗量、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影响,分析了土壤中黏粒添加量对砂壤土水分运动影响和机制,旨在为砂壤土工程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设置常规对照(CK)以及2%、5%、10%和20%4个掺黏量,定水头条件下研究不同掺黏量对砂壤土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结果]砂壤土表层掺黏后,显著减小了湿润锋进程.随着土壤表层掺黏量的增加,湿润锋下移速率、入渗速率逐渐减慢,累计入渗量减少.湿润锋、累计入渗量与时间之间符合幂函数关系.[结论]在入渗过程中,土壤表层掺黏能显著增加土壤对外界水分的蓄积量,提高土壤的储水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地区3种典型质地土壤观测站近5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黏土平均土壤含水率最大,壤土次之,砂壤土最小;3种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均可分为4个时期,即初春短暂增墒期、春季失墒期、雨季增墒期和秋季失墒期;在雨季,砂壤土各层土壤水分随着降雨和蒸发而迅速变化,且变幅较大,黏土的变化最为平稳,但在少雨期黏土变化幅度较大。[结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在非冻结期内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相似,而随降水量变化的幅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包膜控释尿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硫包膜与树脂包膜控释尿素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它们在壤土与黏土中养分释放的规律。[结果]硫包膜尿素前期(10 d之前)养分释放速率显著高于树脂包膜尿素,而后期(30 d之后)养分释放速率则低于树脂包膜尿素,可见树脂包膜的控释效果较硫包膜好。2种包膜尿素在壤土中的养分释放速率均高于黏土,说明土壤类型对包膜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有显著影响。[结论]树脂包膜尿素适于壤土和黏土类型中施用,硫包膜尿素较适于在黏土类型中施用。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近年来江苏省广泛种植的19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11个县市区196个田块进行试验,研究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产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及其土壤基础供氮量(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异范围都很大,但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和土壤基础供氮萤呈极显著正相关。获得相同基础产量时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100kg基础产量需氮量呈粳稻大于籼稻的趋势。不同基因型水稻100kg基础产量需氮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江苏省196个田块士壤碱解氮含量与基础供氮量呈现出线性正相关的趋势(R^2〈0.4000),但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粘土、壤土、沙土对3个不同面筋含量冬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面筋含量的藁麦8901在沙土上种植3个酶活性都较高,AGPP活性变化呈双峰曲线,在花后10 d和20 d分别有两个峰值,且第二个峰值显著高于第一个峰值;SSS和SBE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花后20 d达到峰值,表明沙土可能有助于藁麦8901籽粒淀粉的合成。豫麦49 AGPP和SSS活性表现为沙土>壤土>粘土;而SBE活性粘土和壤土较高,沙土较低,表明3种土壤质地对该品种籽粒淀粉合成可能都是有利的。低面筋含量的洛麦1号在粘土上种植3个酶活性都较高,其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花后20 d,表明粘土可能有助于洛麦1号籽粒淀粉的合成。  相似文献   

18.
南洋楹幼苗生长的土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洋楹(Albizziafalcata)幼苗进行了不同土壤质地、水分、接种效应的土培试验以及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中壤土和砂壤土对苗木生长和结瘤均有利,而含砂量≤16.6%的粘重、紧实土壤使幼苗生长受抑制。2.不同质地的土壤接种根瘤菌的效果差异较大,以中镶土、砂壤土效果最佳。3.经测定,南洋楹根瘤菌的固氮酶活性偏低(≤11.04(μmol·L-1)C2H4·g-1鲜瘤·h-1),可能是测定前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所致,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彩色马蹄莲在贵阳地区的生长适宜性环境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彩色马蹄莲在贵阳地区的适宜性生长环境。[方法]以直径7~10 cm的彩色马蹄莲种球为材料,设光照(强光、中等强度光和弱光)和土壤(沙质壤土、壤土和粘土)两种环境条件,运用正交试验法探究贵阳地区的环境条件对彩色马蹄莲生长的影响。[结果]3种类型土壤对彩色马蹄莲生长势无显著性影响,Sig=0.992(P>0.05),光照对其生长势影响表现为极显著性,Sig=0(P<0.01),光照对其生长影响的程度依次为弱光<中等强度光<强光,以遮光度为50%的弱光最适宜彩色马蹄莲的生长。[结论]彩色马蹄莲在贵阳地区生长的适宜环境是在4月份开始下种,在既定的自然温度条件下,以遮光度为50%的弱光与3种类型土壤的组合处理为宜。  相似文献   

20.
通过网室盆栽试验,研究砂土、壤土、粘土3种质地土壤上不同w(Cd)胁迫对灌浆期小麦根际环境的影响,测定小麦根的形态生理指标(根长、根系活力)、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土壤蔗糖酶)、土壤w(Cd)及其有效态w(Cd)、小麦根和籽粒w(Cd)。结果表明,当w(Cd)≤40mg/kg时,小麦根长、根系活力和土壤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当w(Cd)≥60mg/kg时,小麦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土壤酶活性均明显下降。对于不同质地土壤,壤土上小麦根长、根系活力及土壤酶活性较砂土和粘土高;对w(Cd)来说,土壤w(Cd)依次为壤土>粘土>砂土,土壤有效态w(Cd)为砂土>粘土>壤土,小麦根w(Cd)为砂土>壤土>粘土,籽粒w(Cd)为砂土>壤土>粘土。说明壤土和粘土对Cd的吸附性较高,土壤中Cd的可利用性较差,因而Cd从土壤迁移到植株中较少;而砂土对Cd的吸附能力最差,进入小麦植株中也最多。因此,在壤土和粘土上种植小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d的胁迫作用,能有效缓解Cd对小麦的毒害,而在砂土上种植小麦,Cd胁迫作用则表现的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