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超级杂交稻Y两优3218“3414”肥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超级杂交稻Y两优3218进行"3414"田间肥效试验,以获得最佳施肥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Y两优3218产量与氮、磷、钾的施用量之间有明显的回归关系。每亩最佳施肥量为:N为10.8kg,P2O5为6.4kg,K2O为10.2kg,最佳产量为625.8kg/667m2。为杂交中稻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Y两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再葆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113-114
为探索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广泛运用于生产实践,南陵县农技推广中心于2008年引进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1号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栽培Y两优1号要重点要把好育秧关、群体关、施肥关和后期管理关等4个技术环节,可以达到二期超级稻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3.
杂交稻金稻6号、五优308示范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早造,翁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实施了国家水稻新品种示范项目,示范品种为金稻6号、五优308,种植面积均为16.7 hm2,示范区经实割验收,金稻6号平均每667 m2干谷产量502.9 kg,五优308平均每667 m2干谷产量459.0 kg。介绍了杂交稻金稻6号、五优308的示范表现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超级稻Y两优143为示范种植品种,在粤北南雄市进行了晚稻示范种植。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植株较矮,茎秆粗壮,分蘖力强,剑叶挺直,穗大粒多,结实高熟色好,无倒伏,抗性好,未发现稻瘟病和稻曲病;经广东省农科院和南雄市农科所对示范田进行的测产验收,平均单产达650kg/667m2,实现了预期产量目标,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于2011 ~2013年连续3年进行超级稻品种Ⅱ优航2号晚季高产栽培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两优2186相比,Ⅱ优航2号产量与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平均每667 m2产量614.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6.8%.并总结其高产栽培示范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南丹县Y两优2号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兴  莫峰  郁珍 《农业与技术》2012,32(4):72+203
为了贯彻落实"千万亩超级稻示范推广行动计划",创新推动"两分田养活一个人"计划,南丹县因地制宜地开展了水稻良种良法配套研究。经过试验探索,发现Y两优2号在当地表现较好,示范区平均产量达9862.5 kg/km,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Y两优2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以指导当地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简述Y两优302的特征特性,总结其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育秧、栽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等方面内容,以为两系杂交稻Y两优302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一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银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46-146,86
Y两优一号(58S/9311)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2005年在永顺栽培示范,平均单产为827.4kg/666.7m^2,实现了袁隆平院士提出的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800kg/666.7m^2)。该组合应选择在合适的生态区域推广,栽培中注意控氮增钾。  相似文献   

9.
利用自育的优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2136S与恢复系多系1号配组,育成了优质两系杂稻新组合两优211。经两年贵州省杂稻区试鉴定,两优211平均每667m^2产量511.5kg,比对照平均增产3.2%。一年生产试验鉴定,平均每667m^2产量491.1kg,比对照平均增产14.9%。稻瘟病接种和自然鉴定结果表明,两优211对稻病有较好的抗性。稻主理化指标测试和食味鉴评结果米质优良,两优211于200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目前中高海拔地区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米及晚3系列的替代组合之一,具有较好的示范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两系杂交稻Y两优1号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两优1号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成的两系杂交稻,在陆川县作双季稻种植,表现出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生育期适中的特点。文章详细介绍Y两优1号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K优267和两优363播期与密度强化栽培(SRI)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方法,对K优267、两优363和对照汕优晚3在2个播种期和3种密度处理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其产量、分蘖、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表现.结果K优267、两优363和对照汕优晚3在4月17日播种,26.7 cm × 26.7 cm密度栽插的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61.5 kg/667m2、580.3 kg/667m2和608.6 kg/667m2.根据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与生产实际,讨论了K优267和两优363强化栽培技术和示范推广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Y两优1号水稻组合,通过适期播种、培育壮秧、超稀植栽培、基本苗定量、肥水定量等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实施,获得了单产730kg/667m2的收成,同时省工省时,减少了劳力,节约了成本,实现了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3.
Y两优9918水稻留蓄再生稻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Y两优9918在耒阳市小水镇四都村作"一季稻+再生稻"示范种植,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分蘖力强,群体整齐,抽穗整齐,穗大粒多,产量高,经测产,头季稻产量达8 430 kg/hm~2,再生稻产量达2 295 kg/hm~2,2季合计产量为10 725 kg/hm~2。本文总结了Y两优9918作再生稻栽培的种植表现,介绍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Y两优087系籼型感温型两系杂交稻,2010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3年获得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为了探索该组合在博白县的种植表现和可行性,从2011~2014年对Y两优087进行试种、示范、观察考查,该品种在田间表现出高产、抗稻瘟病、耐肥、适应性广,米质好等优点,一般每亩产干谷600~650 kg,最高产达725.3 kg。通过总结Y两优087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经验,有利于加快推广种植优良杂交水稻品种,促进水稻生产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在陆川县2年4造共示范推广种植超级杂交稻Y两优1号10632.7ha,其表现生育期适中、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等优点,为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开展了该品种在陆川县的适宜播期、移栽密度和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为24.0万穴/ha时产量最高,达7.44t/ha;播期以3月1日播种处理生育期最长,为138d,产量最高,达7.13t/ha;每公顷施纯N210kg时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最高,分别为247.5万穗/ha、120.4粒/穗和7.38t/ha。高产栽培技术:适时播种、壮秧剂塑盘培育嫩壮秧、适时,甲抛、科学施肥控水、综合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16.
Y两优900水稻产量结构分析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Y两优900是目前金湖县银涂镇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之一,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Y两优900产量的4个主要构成因素与产量成正相关,有效穗数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产量达显著相关,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成负相关,有效穗数对产量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同时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期播种育壮秧、提高栽插质量、科学施肥、科学调水、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19年在浙江省武义县进行单季稻湘两优900机插高产攻关示范研究,其平均产量达802.1kg/667m2。示范研究明确了湘两优900作单季稻机插800kg/667m2的产量构成和技术指标,并提出湘两优900在武义县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杂交稻新组合Y两优318是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育成的不育系是以Y58S为母本、以自选恢复系R318为父本选育成的感温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于2013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2013020)。该组合具有高产、中抗稻瘟病、耐寒性中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Y两优187是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用两系不育系Y58S与自育的强恢复系∧-187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在试验示范中表现出优质、抗倒、抗寒、抗稻瘟病、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等诸多优点,2011年通过了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介绍了Y两优187的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0.
合浦县超级稻Y两优1号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探索超级稻Y两优1号在合浦县生态区域合理的种植密度,进行了Y两优1号种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水肥管理条件下,Y两优1号的插植密度越大,单位有效穗数越多,但平均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越少,纹枯病病情指数越高。其中,以插植30万蔸/hm2的群体结构较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