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我国玉米种质创新及杂优模式的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目前我国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的匮乏,给玉米育种带来极大的影响.外来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是解决我国玉米育种种质资源狭窄的重要途径;而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研究又是玉米育种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文章从种质的改良利用、引进及创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分析了我国的杂种优势群体及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究玉米种质资源改良创新的目标和方法,通过对我国玉米种质资源利用的回顾与分析,揭示了不同玉米种植区域种质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现阶段国外种质资源在我国的利用情况。国外玉米品种大范围进入中国玉米种子市场,给我国原有的玉米品种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已经改变了我国玉米生产的栽培模式和栽培方式。因此,对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及改良创新现有的玉米种质资源已经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以我国玉米育种实践为例,阐述了当今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了实现种质创新和利用的可能途径与方法。提出玉米育种应注重中长期育种目标的制定,充分利用地方种质、外来资源、野生近缘种等,选用合理的群体改良方法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手段进行玉米种质的创新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西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引进大量玉米种质资源,通过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鉴定,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墨白1号(Tuxpeno1)和墨白94(Tuxpeno1 P.B.C15)、墨黄9号(Amarillo Dentado-2)、CML161、CML285、CML268等;经改良利用,选育出一系列适宜广西种植的玉米品种如玉美头102、玉美头168、桂单系列、桂顶系列以及黄粒群体等。今后,需继续加强外来种质的引进、保存和利用,保持引进种质的原有种性,利用其有利性状改良本地品种;加强对外来玉米种质进行遗传类群划分,为自交系的改良、杂交优势的组配以及基础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育种上的盲目性;协调对外来种质高产和优质性状的筛选,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这些性状进行改良创新,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品系提供优异材料;通过与国内其他研究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玉米种质的交换,并进行异地培育或鉴定,扩大玉米种质的遗传变异,从而提高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5.
美国种质的引进及利用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种质创新是玉米育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拓宽改良本地玉米种质是长期以来的有效策略。美国玉米种质历来是我们研究利用的重点,其过程久远,各个阶段引进种质形式不同,利用方式不同,但均对当时我国玉米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简要评述了每个阶段引进美国种质的遗传特性、杂优模式及利用方式,并对当前存在问题和利用前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玉米半外来种质群体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玉米育种正处于爬坡阶段,表现在遗传基础越来越窄,籽粒产量育种水平进展缓慢。群体改良是创造优良种质的重要方法,用多个自交系或地方品种随机交配若干代组成综合种作为群体改良的基础材料较为理想。外来种质的掺入将会增加其遗传变异性。对外来种质利用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同当地适应的玉米种质组成综合种进行改良,研究表明半外来种质的综合种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是鼓舞人心的。本文采用三重测交法(简称TTC 法)对几个在本地生长发育良好,开花成熟正常的外来材料与我国四个地方品种不完全  相似文献   

7.
玉米品种的增产潜力与改良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影响玉米品种增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种及其使用年限、种子质量等,指出要持续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应走拓宽种质基础和改进育种方法的路子,即原有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引进外来种质资源相结合,同时重视在高密度群体下的选择。提出了今后玉米品种的改良方向为中大穗、中大粒、中(高)矮杆、中高密、中晚熟和中高产。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总被引:70,自引:5,他引:65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列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子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9.
玉米杂种优势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遗传基础狭窄是当前玉米育种的首要限制因素。根据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的原理扩增和改良玉米种质,将为育种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我国研究杂种优势群的技术路线可概括为系谱分析结合双例分析、NC-Ⅱ设计和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组合。当前,我国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或5个亚群,2个主要杂种优势模式或4个模式。根据我国玉米生产和种质结构特点,制定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外来群体接力改良、创造半外来种质和分析杂种优势群与构建杂种优势模式。杂交种选育技术的提高和杂种优势模式的构建促进群体改良技术从群体内选择转变为群体间相互轮回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也要予以调整。  相似文献   

10.
玉米群体改良与资源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当前玉米育种工作中不容回避的问题,种质资源急需扩增。群体改良是玉米育种的基础环节,是玉米种质改良创新的核心技术。介绍了玉米群体改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浅谈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改良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现阶段黄淮海地区玉米育种核心种质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种质改良和创新措施:利用我国地方品种进行种质改良;利用温带种质,尤其是美国先锋公司的杂交种进行改良;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进行改良;利用轮回选择等进行群体改良.  相似文献   

12.
广西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和杂优模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五、六十年代,广西玉米杂交种以优良农家品种作为亲本系德育和推广品种间杂交种为主,七十年代大量引进外来玉米种质,以选育和推广单交种为主,但八、九十年代主要以墨黄9号群体改良种为育种核心种质,以选育和推广顶交种和三交种为主。五十年来,广西玉米单产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玉米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和创新。目前,广西玉米育种所利用的种质主要为6种杂种优势群。即墨黄9群、Lancastcr群、Reid群、施大红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外来种质研究和利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热带和亚热带外来种质在育种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温带表现特点 ,国内外热带和亚热带种质的研究进展情况 ,外来种质的鉴定与评价方法 ,如何利用外来种质进行温带玉米种质基础的扩增、改良和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质资源狭窄是玉米新品种选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宁夏地处西北,科技信息相对落后,因此,积极引进和加强玉米种质资源研究,拓宽玉米种质资源,对宁夏玉米新品种选育意义很大。2001—2003年承担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时先后从墨西哥小麦玉米育种中心(CIMMYT)引进玉米种质资源近120多份,我们主要对所进行的田间种植、繁种及种质改良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并结合国内外对CIMMYT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探讨宁夏在利用CIMMYT玉米种质改良时应采取的途径和方法,为宁夏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必要的种质材料及种质改良建议,以加快宁夏玉米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5.
对辽宁省十二五期间审定主要玉米品种的种质基础及杂优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主要种质可分为外杂选、改良瑞德、旅黄改、旅改、黄改、兰卡斯特、PN等系统类群,多数为外杂选系统、瑞德系统、旅黄改系统。在众多杂优模式中以国外血缘×旅黄改模式应用最为广泛,说明国外种质的改良创新和国内种质群体间的相互改良研究得到重视。辽宁省玉米种质资源匮乏,育种手段单一,应不断创新杂种优势群核心种质,构建玉米杂种优势新类群及其利用模式,不断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外来种质的价值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是丰富作物遗传多样性、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玉米外来种质的特点,阐述了其利用途径及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玉米改良自交系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CIMMYT种质与黑龙江省适应性较强的自交系杂交构成半外来群体的选系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接种鉴定研究其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CIMMYT种质的引进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种质资源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其中Pob46可用来改良唐四平头类群材料和其他感病材料对丝黑穗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了玉米各类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所取得成果,以及玉米遗传改良应用的重要技术,对玉米种质改良和育种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种质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西省50年玉米生产状况、主要品种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分析,认为山西省主要玉米种质兼容于我国4大种质类群Reid、Lancaster、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主要杂种优势利用模式为Lancaster×四平头、Lancaster×旅大红骨、Reid×旅大红骨和Reid×四平头.玉米单产逐年提高主要得益于种质资源的不断扩增、改良和创新利用.山西省玉米种质遗传基础仍十分狭窄,优良种质积累相当薄弱.因此需要加大山西省玉米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和创新利用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20.
概括了热带和亚热带玉米(Zea mays)种质特别是来自CIMMYT的群体或基因库在美国和中国的研究和应用,重点介绍了接力式改良和组配半外来群体等方法在中国吉林和黑龙江等高纬度地区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