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省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50多年来浙江省核农学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阐述了辐射诱变育种、诱变效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在水稻育种中取得的成绩,探讨今后水稻诱变育种的发展趋势,为定向育种服务.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广东省水稻诱变育种3个阶段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通过辐射育种和航天育种培育的水稻诱变品种在产量、品质或抗性性状等方面的改良提高.展望了广东省水稻诱变育种的发展策略,提出把水稻诱变育种、分子育种及经典杂交育种等技术相结合,构建广东省水稻综合技术育种体系,进一步提升广东水稻育种的综合实力;加强优良水稻诱变品种示范推广,以水稻育种强省推进水稻产业大省建设.  相似文献   

3.
水稻聚焦太阳能辐射诱变育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焦太阳能辐射诱变育种是以汇聚加强的太阳光作为诱变手段的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效果明显的优点.概述了其在水稻育种上的操作方法、诱变效果、选择要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应用辐射诱变可以创造出水稻优良突变体,丰富水稻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良水稻新品种。结合采用越光干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水稻新品种新稻12号,对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的效果、辐射材料的选择、辐射后代的选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采用辐射诱变技术进行湖南省水稻种质资源创制和育种应用所取得的成就。1985~2000年,湖南省水稻资源诱变创制和育种应用累计育成品种22个;2001年至今,先后育成两优124、C两优266、星2号及湘辐994等13个优良品种。并从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水稻资源创新为目标,为现代育种提供诱变技术和资源服务;以现代种植发展需要为目标,根据农业环境和生产模式的变化调整主攻方向;提升平台共享和服务功能,加强全省诱变育种研究合作,助推湖南水稻育种再造辉煌3个方面提出了今后水稻诱变育种的目标及方向。  相似文献   

6.
水稻综合育种技术在杂种优势利用上的成功应用SucesfulApplicationofIntegratedRiceBreedingTechniquestotheUtilizationofHeterosis水稻综合育种技术是集水稻常规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和...  相似文献   

7.
水稻育种的每一次突破,首先是以新材料的发现或育种方法的改进为前提。我们采用辐射诱变技术和聚合杂交方法,把辐射诱变育种获得的有利突变体与生产上应用的粘稻和懦稻两个变种间的优良性状聚合于一体。实践已经证明,辐射能够诱变作物的基因突变,打破基因连锁,促进基因重组,扩大遗传变异,是创造新种源,选育新恢复系的有效途径。辐恢838是我国第一个用辐射  相似文献   

8.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航天诱变对农作物的生物学效应及育种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航天育种研究的进展和应用领域,阐述了空间诱变对农作物生物学性状的效应以及我国航天育种的成就。空间辐射对农作物性状的诱变具有不确定性,但诱变后代变异范围大,稳定快,而且还会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不同品种对空间辐射的相应存在差异。已经育成的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芝麻等农作物新品种在生产上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前通过省级审定的直接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育成的品种9个,间接利用(与突变体杂交)育成的品种有10个。21世纪初湖南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树立创新目标,开展辐射诱变新材料评选、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等工作,2001~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组合)3个,同时获得了一批高产、优质(红米、白米),抗倒、抗高温、高结实率的早、中、晚稻特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1.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在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时,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国内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前通过省级审定的直接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育成的品种9个,间接利用(与突变体杂交)育成的品种有10个.21世纪初湖南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树立创新目标,开展辐射诱变新材料评选、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等工作,2001-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组合)3个,同时获得了一批高产、优质(红米、白米),抗倒、抗高温、高结实率的早、中、晚稻特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辐射诱变育种简单、安全,而且突变率高,易于满足园林植物育种的需求。文章分别介绍了辐射育种的诱变源,园林植物辐射育种的原理,园林植物育种中辐射育种的应用,可为园林植物育种中辐射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概念与原理、国内外航天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及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意义、特点、取得的成果,并对太空育种的客观评价、太空育种食品安全性、太空诱变育种技术开发应用前景进行探讨,以期引起湖北省水稻育种工作者的重视,加速湖北省水稻育种进程,完善湖北省水稻育种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5.
继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后,辐射诱变育种也成为创造果树新种质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辐射诱变,大大提高了果树基因突变频率,而且可以产生小量突变,获得常规育种难以获得的新种质。开展果树辐射诱变育种几十年来,国内外已经创造出许多的具有优良生物学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果树新种质,辐射材料、诱变剂和诱变方法不断得到补充和改良,短枝型变异、早熟变异、抗性变异、无籽变异等辐射效应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笔者认为果树辐射诱变育种与常规杂交育种、果树离体培养相结合是其今后发展的方向,辐射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相结合在农作物育种上有诸多成功的例子,为其在果树育种上的应用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和辐射诱变的方法及变异机理,介绍了通过辐射诱变创造的油菜新种质,探讨了当今油菜辐射诱变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辐射诱变、组培和分子标记相结合的复合育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果树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近年来国内外在果树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综述,列举了辐射诱变创造的新种质,对诱变方法,辐射效应、突变体的分离、选择和鉴定进行了介绍;并且根据诱变育种在农作物上的研究,对果树辐射育种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我国在大豆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与辐射获得的大豆农艺、经济、品质等性状突变情况,总结了当前辐射诱变育种方面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探讨了今后大豆辐射诱变育种的目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辐射诱变育种通常是利用γ射线、激光、离子束、空间诱变等方式对植物体进行诱变,从而产生遗传变异。辐射诱变育种具有缩短育种年限,打破不良性状之间的连锁,提高突变率等特点,现已成为现代作物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已对黄瓜、西瓜、甜瓜、辣椒、茄子、洋葱等多种蔬菜作物展开辐射诱变育种研究,并取得可喜的成绩。文章对辐射诱变育种的概念、主要类型及特点、诱变材料的选择、突变体的选择与鉴定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进行综合叙述,指出今后须深人开展辐射诱变机理、突变体遗传特性、突变性状遗传控制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并将辐射诱变与化学诱变、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以选育出更多的蔬菜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