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牛生产是我区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自1976年以来,经过试验、示范、推广,在全区普遍开展黄牛改良,取得显著成绩。累计改良配种8万多头,产活改良牛6万多头。适繁母牛比例由28.3%提高到45.2%,繁殖率由30%提高到38%,出栏率由1.04%提高到6.37%。累计出售改良牛4万头,收入2000多万元。其中:外贸出口改良牛4700头,换取外汇88万美元,群众获得收入270万元。目前全区改良牛存栏2万头,占存栏牛总数10%。改良牛比本地牛生产性能、经济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我区从1976年开始应用“冻精”改良山地牛,累计受配母牛4万余头,受胎率由试点时的42.2%提高到全区平均65.2%。为了探讨冻配中影响母牛受胎率的因素,努力提高受胎率,1980年以来,我们先后在洛南县的古城、石门公社配种站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配种技术与受胎率输精方法、发情鉴定、输精时间、输精  相似文献   

3.
商县从1976年,开始引进国内外良种牛冷冻精液颗粒,采用人工授精方法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收到了显著效果。截止1987年累计配种母牛14,421头,现存栏各种杂交牛3,900万头(不包括出栏数)。受胎率由1976年试点时的23.1%提高到1987年的79.4%。但各输精点受胎率高低极不平衡,有的点高达89.5%,有的仅有58.2%。为了提高受胎率,我们做了大量的试验和观察,所获得数据经生物统计处理,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4.
自1979年以来,新宁县全面推广牛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坚持以西门塔尔,短角牛为主要品种杂交改良本地黄牛.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冻配黄牛8.83万头,繁殖杂交改良牛6.96万头.黄牛改良工作的进展,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目前,全县存栏黄牛近20万头,年出栏率均在30%左右,已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近20年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推广牛冻精配种技术,我们已探索出一套提高冻配受胎率的综合技术,使受胎率逐年提高,由开始试点的22.5%提高到目前的86%,全县平均达83%.但近年来,由于项目投入资金的不断减少,液氮、冻精、运输费用成本提高,牛品种改良社会经济效益增大,冻配需求增加,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正> 绥化地区从1977年开始引用黑白花奶牛冻精改良黄牛,累计受配母牛33.1万头次,准胎27.2万头次,平均受胎率82.3%;累计得改良牛19.9万头,其中1代改良牛9.96万头,2代改良牛5.98万头,3代改良牛3.98万头,已晋级奶牛2.39万头。 多年来,由于坚持以挤奶促改良,促进了黄牛的发展。1987年黄牛存栏已由1981年14万头,发展到27.3万头,改良牛占黄牛存栏的41.3%,晋级奶牛的改良牛和参加挤奶的改良牛累计产鲜奶13万吨,增值5850万元;累计出栏改良肉牛60059头,为市场提供牛肉6900吨,为社会创产值2760万元。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当地黄牛体格小、役力差、生产性能低的状况,促进农民养牛效益的提高,我县从1977年开始示范推广牛的冷配技术,结合引进秦川牛,开展黄牛品种改良。到1986年底,累计改良配种(冷配、秦配合计)32,520头,产犊2万余头,出栏改良牛1.5万头,群众收入750万元,现存栏改良牛5,000多头。目前除饲养好的改良牛在市场  相似文献   

7.
<正> 河北省承德地区从1974年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已15年,是以肉用夏洛来和乳肉役兼用的西门塔尔牛的冷冻精液为主,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与本地母牛配种进行改良,现已累计冻精配种36万头,受胎率达85.2%,已达部颁标准。1988年以来改良牛占全区总牛数的33.8%,提前2年超过国家规定牛群中改良牛比重占15%的要求。在改良牛中杂交1代牛占53.13%,2代占29.77%,3代以上(含3代)占17.1%。通过丰宁县的调查和测定证实,黄牛改良效果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以下5点:1.体重明显增加。经测试,改良牛体重比本地牛体重明显增加,特别是犊牛初生重,增加极为明显,夏杂2代和西杂3代6月龄体重增加也较明显。详见表1。  相似文献   

8.
提高黄牛冻精配种受胎率的研究张成印(安徽省灵璧县畜牧水产技术服务中心234200)灵壁县自1984年以来,全面推广牛的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坚持以西门塔尔牛为当家品种来杂交改良本地黄牛。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共冷配黄牛27.9万头,繁殖杂文改良牛23.1...  相似文献   

9.
1.前言我省自1974年开展黄牛改良工作,特别是1978年以来,经过15年的艰苦工作,已在全省86个地市县全面铺开,各地普遍兴起了养牛热和改良热。截止1988年来,全省黄牛存栏155.7万头,比1978年增长48.3%;改良牛存栏86.5万头,占黄牛总数的55.5%,比1978年提高47.2个百分点。其中一代改良牛45.0万头,占改良牛的52.0%,二代改良牛27.1万头,占改良牛的31.3%,三代以上改良牛14.4万头,占改良牛的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黑山县新兴镇党委、政府几年来充 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牛业,养 牛生产持续增长,年饲养量由千余头达到1万 多头,出栏5000多头,纯收入500多万元,平均 每头获利千元,提高1倍多。 新兴镇普及改良牛富了养殖户。全镇常年 饲养母牛达5000头,一律采用人工授精技术 配种,实现了繁殖改良化,到目前共产改良牛 5万头,增收5000万元。 (王金山)  相似文献   

11.
商洛地区黄牛改良效果调查张榜(商洛地区畜牧兽医中心站,726000自1976年以来,我区引用冷冻精液开展黄牛改良,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2年来,改良配种覆盖面普及到7个县230个乡镇,933个村,累计改良配种9.99万头,产活改良牛7.7万余头。黄牛...  相似文献   

12.
<正> 1987年,我们把提高种公猪利用率作为促进猪种改良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畜牧部门饲养的430头种公猪,共配母猪60.2万头次。公猪头平均年配种量达1402头次。配种多,收入多,猪种改良体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猪改工作稳定开展,全区配种杂交面达到85%以上。猪种改良配合其他科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月28日,甘州区畜牧管理站邀请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区畜牧兽医局专家,对全区从事黄牛改良和技术服务的132人进行培训。本次培训主要针对当前全区肉牛养殖业发展现状,就黄牛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黄牛受胎率等进行全面培训。培训内容紧贴生产实际,会后组织了统一考试,对成绩合格的服务站点核发了《种畜禽经营许可证》。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受到了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甘州区是全省牛产业大县,2012年全区肉牛存栏量达60万头,适繁母牛23万头。多年来,全区黄牛改良工作一直保持着快速稳定的发展势头,全区黄牛改良率达到98%,总受胎率保持在94%以上。  相似文献   

14.
2 改良效果2.1 改良牛头数增加推广黄牛改良配套技术10年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根据全国122个商品牛基地县统计,197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67.4万头,占当年存栏黄牛的12.50%,1988年各代杂交改良牛发展到291.3万头,占当年黄牛存栏的34.9%,比1978年增加223.9万头,年递增15.7%.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九年以来,我们在雷琼高峰黄牛比较集中的白莲地区,开展推广牛冻精人工配种新技术。白莲畜牧站共利用外来良种水,黄公牛冻精,进行配种改良二千二百零六头,其中水牛一千二百头,黄牛一千零六头。开展“提高冻精受胎率”的科学实验,取得显著的效果。按国家要求:冻精配种受胎率黄牛要达80%,水牛要达50%。经过六年多的实践,  相似文献   

16.
冻精配种是加快黄牛改良的良好途径。受胎率问题是推广冻精配种技术成败的关键。我县从1980年引进西门塔尔牛冻精颗粒对本地黄牛杂交改良。桥子改良点1980年冻配输精127头,受胎66头,受胎率52%。1981年产杂种牛犊58头,产犊率45.7%;1981年又授配92头,经多次调查预计受胎68头、受胎率74%,情期受胎率60.87%。两年来,本人在该点搞冻配,为受胎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在技术操作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掌握母牛发情规律,做好发情鉴定,适时输精,是确保受胎率高的关  相似文献   

17.
我县双石铺地区1985年应用秦川牛、西门塔尔奶牛冻精人工授精改良山地牛,累计290头,受胎率由1984年的76%提高到84%。为了探讨冻精配种中影响母牛受胎率的因素,笔者在县站配种点进行了试验记载和观察了解,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8.
受胎率是衡量肉牛改良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肉牛冻精配种受胎率,是推动养牛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快速发展,提高养牛业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的重要环节。凤城市是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市),开展肉牛改良工作已近20年,通过不断总结摸索,使肉牛冻精配种受胎率由初期的60%提高到90%以上 ,推动了养牛业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在提高肉牛冻精配种受胎率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9.
<正> 怀远县沿淮、涡河两岸,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大豆、水稻、山芋,是全省重点产粮县。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以养牛为主的大牲畜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在1978年以来,黄牛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品种严重退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从1980年开始,引进了西门塔尔、抗旱王、黑白花等国内外优良种牛的冷冻颗粒精液,开展人工授精,对当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促进了养牛业的发展,带来了四大变化:(一)养牛头数大增加。1980年存栏牛52356,1987年发展到125323头每年增加万头,(二)推广冻精配种快。冻精站自1980年发展到32个,授精10923头,受胎率提高到75.4%;(三)繁殖改良牛多。几年来,共繁殖成活改良牛30574头,其中西门塔尔15524头,  相似文献   

20.
家畜繁育改良工作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近几年,鸡西市不断加大繁育改良工作力度,良种化程度显著提高。2003年引进各类优质畜禽10万头(只),改良肉、奶牛2.9万头,冻精配种覆盖面达到60%以上。1加强宣传引导是做好繁育改良工作的首要环节养殖户的繁育改良意识和对良种的认识程度是促进繁育改良的关键。我们从加强繁育改良宣传和引导入手,通过饲养改良牛与本地黄牛效益对比分析,宣传优良品种的好处,宣传实家畜人工冻精配种的优越性,用养殖户身边的典型事实教育和鼓励养殖户进行改良,从而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