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白鲳小瓜虫病的防治近年来,我省许多基层渔场淡水白鲳小瓜虫病十分流行,特别是苗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发病率可高达80%,个别的甚至达到100%,死亡率也在30%左右,经一定的防治后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大大的下降。一、病原体即膜口目,凹口科,纤毛类多...  相似文献   

2.
冯杰 《水产养殖》1993,(1):12-12
淡水鲳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暖水性鱼类,水温不宜低于20℃,每年10月至竖年5月需在越冬房中度过。根据我们三年试养的体会,淡水鲳在越冬期间易患小瓜虫病、白皮病和水霉病等,防治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海洋与渔业》2008,(4):48-48
根据广东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3月份监测种类病害的发病范围、发病率与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势,其中罗非鱼、淡水白鲳和鲮鱼水霉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依然非常严重。主要病害有鱼类水霉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纤毛虫病、指环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海水鱼本尼登虫病、对虾白斑病和红体病等。  相似文献   

4.
小瓜虫病是淡水养殖常见的寄生虫病,尤其以水质清瘦、养殖密度高的环境下发生最为严重,广泛危害淡水养殖品种的苗种和成鱼。目前,小瓜虫病的病原种类被认为只有1种,即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 Fouquet,1876);不同地区和养殖品种感染的虫株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血清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小瓜虫病病原体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于河豚的躯干、皮肤及鳃瓣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囊泡,尤其是河豚的鼻腔出现两团粘液性附着物,严重时鼻腔可被小瓜虫蛀通。病鱼体色转黑、消瘦、游动迟缓、食欲不振,最后呼吸困难致死。该病感染性强,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约10%。治疗方法:(1)可通过控温养殖,将水温上升到30℃左右,2~3天后,小瓜虫可自行脱落。(2)用0.3克/米3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同时用鱼虫必克拌饵投喂,此病要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很好。车轮虫病病原体为多种车轮虫,主要寄生在河豚的鳃部和体表,…  相似文献   

6.
《内陆水产》2009,(12):37-39
1月份气温、水温仍处在最低时期,预测海、淡水养殖水生动物病害发生率与死亡率都处在全年低峰期。但要注意水霉病、小瓜虫等寄生虫病可能会在局部地区流行和暴发。温棚养殖的对虾白斑病、红体病、桃拉病、不明病因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仍然很高,要做好防治措施。冬季要注意保持鱼塘的水位,建议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越冬品种的保温措施。定时监测温棚养殖水质,加强巡塘,注意预防淡水养殖的水霉病、爱德华氏病、小瓜虫病等。  相似文献   

7.
孙硕 《中国水产》2010,(11):51-52
<正>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在所有的淡水养殖鱼类中都有发生,常引起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养殖生产造成惨重经济损失。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  相似文献   

8.
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瓜虫病是观赏鱼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小瓜虫寄生各种鱼类的体表和鳃上,以上皮细胞、红血球为食夺取营养,破坏组织,同时刺激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囊泡,从外形看来像是一个白点,因此义称“白点病”。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能够引起鱼类大批死亡。近几年来,随着淡水养鱼技术的改进,淡水渔业的小瓜虫病日趋减少,然而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却很流行,并威胁着生产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有关新的研究进展和防治对策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1月病害发生情况 根据广东省各测报点本月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数据分析,1月份监测种类病害的发病范围、发病率与死亡率总体比较低。主要病害有鱼类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水霉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车轮虫病、对虾白斑病、红体病等。在局部地区鲮鱼水霉病发病率达到73%,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率达到45%、死亡率达到40%、红体病发病率达到80%、死亡率达到50%。  相似文献   

10.
《科学养鱼》2003,(4):62-63
小瓜虫病是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病之一,又属纤毛类原虫之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多子小瓜虫。此虫流行广,遍及全国各地水域。流行期全年皆可出现,尤其在水温低于20℃时,它以胞囊方式寄生为主。而且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特别在近年来,由于放养密度增加,用药量加大及水质污染,它的病情来势凶猛,不仅在草、鲢、鲤、鲫等常规养殖品种中发病,而且在鳜、鲈、鳗等特种养殖中也甚严重。它主要寄生在各种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当其严重寄生时,鱼体的全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  相似文献   

11.
在欧鳗养殖过程中,小瓜虫病是白仔养殖阶段发病率高、危害大的一种常见病,如防治不及进及方法不当,将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症:小瓜虫一般寄生在鱼皮肤和鳃上,在眼角膜和口腔等处也有寄生,侵袭部位肉眼可见由于细胞增生而形成的白色点状胞囊,因此又称之为“白点病”。病情严重时,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此起宿主的病灶部位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的粘液,形成一层白色薄膜覆盖于病灶表面,同时鳍条病灶部位遭受破坏,出现腐烂。病鱼呼吸困难,游泳迟钝,有时集群绕池并摩擦其他物体,造成鱼体…  相似文献   

12.
浅谈小瓜虫病的药物治疗及其负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病(Ichthyophthiriasis又叫白点病Whitespotedisease),是淡水养殖生产中极为常见的鱼病之一。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寄生在淡水鱼体上的是多子小瓜虫,成虫卵圆形或球形,大小为350~800um×300~500um,肉眼可见;虫体很柔软,可任意变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匀的纤毛;大核呈马蹄形或香肠形,小核圆形,紧贴在大核上。小瓜虫寄生处常形成1mm以下的小白点,当病情严重时,病鱼体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并同时伴有…  相似文献   

13.
淡水白鲳学名短盖巨脂鲤(Colossomu brachypomum),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是食用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之一。水温持续低于12℃48小时内会出现冻伤休克死亡现象。因此,在我国大多数地区不能自然越冬。淡水鲳在越冬期间,由于操作不慎,管理不善,极易感染患病。尤其易患小瓜虫、指环虫,水霉、白皮病等,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90%以上。根据我所两年来在温室、温泉越冬试验的体会,并综合各地的经验,其温室越冬管理的技术要点如下: 1、越冬水温应调节在23℃以上,如  相似文献   

14.
速效治理鱼类小瓜虫病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瓜虫病是我国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体表寄生虫病之一,又属纤毛类原虫之膜口亚目、凹口科,小瓜虫属的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liis)。此虫流行广,遍及全国各地水域。流行期全年皆可出现,尤其在水温低于20℃时它以胞囊方式寄生为主。其发病率和发病原因有逐年增长趋势,特别在近年来,由于放养密度增加,用药量加大及水质污染情况下,它的病情来势凶猛。不仅在草、鲢、鲤、鲫等常规养殖品种中发病,而且在鳜、鲈、鳗等特种养殖中也甚严重。它主要寄生各种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当其…  相似文献   

15.
小瓜虫病是流行广,危害较严重的鱼病之一,其治愈也较困难。淡水冷水性鱼类感染此病的防治报道更是鲜见。齐齐哈尔市金三角渔场,2001年、2002年引进的大西洋鲑等冷水性鱼类苗种在培育过程中,都曾发生此病。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认为:中草药合剂治疗冷水性鱼类小瓜虫病疗效较好。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1月份是广东省最低温季节,寒潮频袭,甚至可能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水霉病、小瓜虫病发生风险很大,发病率大幅上升,在局部地区甚至有流行和暴发的可能,养殖生产者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对不耐寒的温水性鱼、虾类,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冻死、冻伤。养殖品种冻伤后极易感染水霉病、寄生虫病而引起大量死亡,加强越冬管理,避免冻死、冻伤和暴发病害,造成经济损失。一、病情预测淡水养殖鱼类易发生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和水霉病等,各淡  相似文献   

17.
<正>一、金鲳感染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的症状广东省湛江市某海湾2010年8月发生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病,导致海湾养殖的金鲳鱼、石斑鱼、篮子  相似文献   

18.
正2021年7月23-26日,笔者实地走访、查看了湛江东海岛、徐闻、北海铁山港等海区的深水网箱金鲳(卵形鲳鲹)的养殖及病害情况。目前几个地区的养殖金鲳普遍开始发病,主要是链球菌病,已经引起了一定的损失,部分地区如钦州港开始发生海水小瓜虫病(刺激隐核虫病)。总体来看,病害已经逐渐成为金鲳养殖的重要障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引起病害高发的主要原因1.没有持续的亲本选育,苗种退化已经凸显  相似文献   

19.
南方大口鲶是我国特有的1个新的优良养殖品种。随着高密度养殖的发展,疾病的发生日益严重,现对南方大口鲶危害较大的寄生虫性鱼病的防治作一概述。1 小瓜虫病1.1 病因及流行情况 是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的寄生虫性鱼病,对南方大口鲶危害最大。该病多发生在春秋季,即4~6月和9~10月。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流行适温 20~25℃。当水质恶劣、养殖密度高、鱼体抵抗力低时,常暴发流行。发病率、死亡率高。当水温升高到25℃以上时,可自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1.2 症状 病鱼体色发黑,肉眼可见体表和鳍条上出现白色小点状…  相似文献   

20.
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liliis)病是斑点叉尾鮰菌种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根据初步调查:1990—1991年我市苗种繁殖和培育单位,因多子小瓜虫病造成的损失,约占叉尾鮰苗种生产总数的15%以上。在此期间,笔者对此病进行了药物治疗试验,筛选了一些治疗方法,经对白云区特种水产养殖场、东圃鱼苗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