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探究紫茎泽兰在马尾松林下较多,青冈林下很少的原因。笔者以种子萌发性状参数(发芽率、芽长、根长和鲜重)和幼苗生长性状参数(株高、最大叶面积)为评价指标,野外模拟与室内盆栽研究了2 种林下凋落物覆盖及水浸液对紫茎泽兰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马尾松林下覆盖,紫茎泽兰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优于无覆盖但不显著;(2)青冈林下覆盖严重抑制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无覆盖对种子发芽率无影响,但对芽后生长和幼苗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3)马尾松水浸液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基本无影响,青冈水浸液除种子发芽率外对其他指标都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紫茎泽兰密度差异显著的原因:马尾松林下松针凋落物覆盖保湿效果好、透气性好,凋落物分解提供了适宜的紫茎泽兰生长的土壤养分,青冈阔叶凋落物覆盖透气性差,凋落物分解释放出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化感物质。  相似文献   

2.
对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化感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化感物质以土壤为媒介对与之竞争的本地植物的影响以及本地植物自身的反应机理还知之甚少。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牧草鸭茅(Dactlis gloerata L.)为材料,利用改进的培养皿滤纸法测定了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对鸭茅种子相对发芽率、发芽时间的影响,研究了幼苗株高、生物量及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的时间动态。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对鸭茅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有化感作用,不同浓度的水提液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强度不同。在5%高浓度处理下鸭茅种子发芽率显著降低;2.5%和5%两个浓度处理则使种子的发芽时间明显滞后。处理初期,高浓度水提液处理下的幼苗高度和生物量较低,但随着时间延长,各处理间逐渐差异减小,第20天时,各浓度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水提液对鸭茅体内保护酶活性影响显著。其中在低浓度处理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POD活性波动较小,CAT活性则波动较大;相反,高浓度处理下POD活性波动较大,CAT活性则波动较小;在处理初期,各处理间的SOD活性差异较为显著,第20天时,各浓度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与株高和生物量变化趋势相符。以土壤为媒介时,鸭茅幼苗表现为对紫茎泽兰的水提液的化感作用不敏感,说明其潜在的替代控制紫茎泽兰的能力,对于紫茎泽兰的替代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紫茎泽兰在湖北地区的入侵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紫茎泽兰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据已有路线分析有入侵华中地区的风险。在武汉同质种植园中建立了不同年份(2009年和2012年)从西昌采回的紫茎泽兰种群,将2种群进行枝条扦插,比较了扦插苗的株高、茎宽、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片C/N等生长参数和抗虫性,从中分析紫茎泽兰入侵种群在新引入地,随引入时间的表型变化响应。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叶片C/N在两种群间差异不显著,但株高、茎宽、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抗虫性,生长3年的种群均显著大于生长1年的种群,表现出明显的表型可塑性,其中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在两种群均为负相关关系。在新入侵地(缺乏专食性昆虫),随引入时间的延长,植株的适应能力增强,获取资源的能力提高,对广食性昆虫的抗性增强。由于防御广谱天敌的物质含量低,合成成本低,植物把资源主要用于自身的生长。因此我们应在入侵早期对紫茎泽兰进行防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其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收集了64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对育苗基质中添加农林有机废弃物对于幼苗生长的影响进行定量评估,为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来源于林业的有机废弃物显著改善了基质的总孔隙度(+10%)、通气孔隙度(+20%),提高了基质的全氮(+103.29%)、碱解氮(+59.59%)以及速效钾(+114.5%)的含量,促进了幼苗的根系(根系活力+28.01%)和地上部的生长(生物量+35.50%);经过生物处理的有机废弃物显著提高了基质的养分含量,增强了幼苗的根系活力(+43.5%),改善了叶绿素水平(+18.52%),提高了幼苗地上部生物量(+26.54%)。基质中添加林业废弃物或将其经过生物处理后使用可以显著促进幼苗的生长,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5.
沙埋对毛乌素沙地沙芥和斧形沙芥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沙生植物幼苗对沙埋逆境的适应机理,以中国特有种沙芥(Pugionium cornutum L.)和濒危种斧形沙芥(Pugionium dolabratum Maxim)为研究材料,取自然生境的沙土,采用人工模拟试验,研究沙埋对沙芥、斧形沙芥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遭受沙埋后,沙芥和斧形沙芥幼苗节间伸长的顺序均为T2/3>T1/2>T1/3>T0。沙埋深度在沙芥与斧形沙芥幼苗高度的1/3、1/2时,幼苗存活率100%,地上干重、总生物量、叶面积增长百分率、每天净增加的生物量和每天单位面积所固定的净光合产物均明显高于对照,根冠比显著低于对照;沙埋深度在幼苗高度2/3时,沙芥和斧形沙芥存活率分别为80%、60%,以上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全部沙埋时,均不能成活。本研究说明,沙芥、斧形沙芥幼苗对沙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当幼苗遭受到沙埋后,沙芥、斧形沙芥延长了节间伸长和分配较多的生物量用于地上部分的生长,这种生长方式和分配模式可能是沙芥和斧形沙芥幼苗对沙埋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领春木幼苗形态及生物量分配对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生境中,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幼苗的生长、形态特性、生物量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领春木幼苗生长受到抑制;2)生长于林窗的领春木幼苗有更多纵向生长趋势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并通过增加叶片数和总叶面积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3)领春木幼苗通过提高根生物量比和降低比叶面积,减小强光对幼苗的损伤;光强较弱时,则是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上部分,主要用于高生长和叶生长,以增加对光辐射的吸收。领春木生长环境光照偏弱,但其幼苗适于生长于光照偏强的环境,这可能是领春木幼苗在其种群更新中受到光环境抑制的原因,加上对成年植株及其生长环境人为的破坏,可能是导致领春木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种子世界》2009,(12):53-53
近年来,按照“广泛发动、防除并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方针,农业部组织全国22个省(市、区)分别开展了以紫茎泽兰、豚草、水花生、少花蒺藜草、薇甘菊、螺旋粉虱等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的集中灭除行动,通过采取人工、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使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生物灭除率达到75%以上,铲除面积累计达333万hm^2。薇甘菊为世界性恶性入侵杂草,为害损失重、防控难度大,被称为“植物杀手”,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不同氮素供应水平对美丽异木棉等4个树种的苗期生长以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采用指数施肥法对4个树种幼苗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生长差异显著,各生长指标受氮素影响较大的是生物量和苗高,地径的变化幅度最小;(2)不同氮素处理间幼苗光合生理指标有显著差异,随着氮素施用量的增加,美丽异木棉的净光合速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呈现出“减小-增加-减小”的趋势,蒸腾速率呈现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杜鹃红山茶、红花荷和火焰木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呈现出2次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橄榄油加工废弃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橄榄油废弃物利用以及农田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将橄榄油加工废弃液(10%~60%)用0.10% Na2CO3碱化处理,考察其对玉米种子萌发、幼苗生长以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30%碱化废弃液能显著促进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随废弃液浓度升高,种子萌发率显著降低,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受阻,幼苗整齐度降低,叶片O2 -·产生速率先升高后降低,H2O2、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水陆交错带优良造林材料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对光照环境的响应规律,选择水岸不同光照生境分布的芦苇种群为对象,测定分析光照强度对芦苇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光合能力的影响规律。本试验在野外原位观测全光照和林冠遮荫条件下芦苇株高、地径、叶片SPAD值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基础上,采用全株收获法进行不同器官生物量的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林冠遮荫条件下,芦苇株高、叶片生物量和茎生物量比全光照条件下分别高30.95%,56.08%和84.37%;芦苇株高与地径和茎干重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分别为0.692、0.875。(2)种光照条件下的芦苇叶片的SPAD值存在显著差异;林冠遮荫条件下,芦苇叶片SPAD值大于全光照条件下25.98%。(3)林冠遮荫条件下显著促进了芦苇叶绿素荧光参数Fm与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值,分别高达34.14%、10.73%。  相似文献   

11.
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与立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5-2006年采用大田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及立苗技术。结果表明,适宜的浅水(1 cm左右)抛栽、短秧龄(20 d)抛栽、前期适当增施氮肥、适量的稻草还田(1 200 kg hm-2)、旱育秧抛栽和喷施多效唑、α-萘乙酸浸种处理均有利于扎根立苗,早生快发,促进地上部生长。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与秧龄长短有很大关系,短秧龄有利于加快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和水稻生长。秧苗抛栽后立苗期每株平均根数和根长、地上部可溶性糖和全氮含量都与立苗密切相关。该结果为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摸清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幼苗素质与产量的差异,明确番茄试管苗应用于实际生产的可行性,开展了番茄试管苗与实生苗的幼苗生长及其前期产量构成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番茄试管苗幼苗与实生苗幼苗的幼苗生长及前期产量构成差异显著,试管苗幼苗生长发育较快,株高适中,根系更发达,外观健壮,干物质积累更快,根冠比、G值、壮苗指数、根系活力等幼苗素质指标均更好;试管苗幼苗的干物质积累量呈现明显的叶>茎>根,而实生苗幼苗呈现叶、茎>根;番茄试管苗幼苗根的干物质积累量占干物质总积累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实生苗;试管苗番茄的始花节位降低,开花提前,坐果数与坐果率提高,前期产量和理论产量均提高。由此可见,番茄试管苗在番茄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大前景。由于番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低,其炼苗、移栽育苗技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机插稻超秧龄秧苗的生长特点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水稻机插移栽中秧苗不能及时机插而生长过度, 形成超秧龄秧苗。本试验以扬粳9538为供试品种, 在不同床土培肥条件下, 观测了超秧龄秧苗的生长特征。在超秧龄初期阶段(至播种后28 d), 秧苗地上部仍维持一定的生长, 秧苗干重和单位苗高干重尚有一定增加, 尚能维持糖氮代谢。但秧苗叶色(SPAD值)迅速下降, 地下部生长停滞, 根长、根数停止增加, 根系活力迅速下降, 根冠比明显降低。在严重超秧龄阶段(至播种后36 d), 苗高依然快速增加, 单位苗高干重大幅下降, 秧苗叶色维持在较低水平。根系活力低, 根系生长处于最低水平。超秧龄生长过程中秧苗糖代谢反应敏感, 氮代谢相对稳定, 糖氮比在严重超秧龄时大幅下降。床土肥力显著影响超秧龄秧苗生长, 高培肥水平下的秧苗茎基粗没有显著变化, 但苗高迅速增加, 单位苗高干重大幅降低, 地下部生长较低培肥处理更弱, 根数和根长较低, 根系活力下降迅速, 根冠比与低培肥处理相比大幅减小。床土培肥水平对秧苗的碳氮代谢影响显著, 高培肥处理的超龄秧苗营养状态更为劣化。以上结果表明, 超秧龄阶段特别是在严重超秧龄阶段的秧苗生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育秧阶段(适栽期)的育秧条件和生长状况, 低培肥处理的秧苗在超秧龄生长中糖氮比能维持相对较高的水平, 从而维持秧苗相对较好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培育健壮的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以期为普及水稻机插秧以及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催芽与拌种旱育保姆与否)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催芽、拌种旱育保姆的出芽率较其他的处理高,且拌种旱育保姆后,都能显著的增加秧苗的粗度、抑制秧苗生长、增加叶龄,促进根系加粗加快生长的作用显著;催芽处理对秧苗地上部的影响均不显著,却能促进秧苗根的生长,根长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催芽、拌旱育保姆能提高秧苗的素质,是培育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噻虫啉拌种对玉米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明确噻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玉米幼苗叶片保护酶和根系活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盆栽法,以噻虫啉浓度为2 g/kg、4 g/kg、5 g/kg、6 g/kg、8 g/kg(种子)拌种,测定玉米幼苗三叶一心期的生物学性状、根系活力和叶片保护酶。[结果]结果表明:噻虫啉拌种能显著提高玉米幼苗的各生长指标、叶片保护酶活性和根系活力,随着噻虫啉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浓度为4-5 g/kg(种子)拌种处理大于吡虫啉处理, 8g/kg(种子)处理对玉米植株的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但叶片保护酶和根系活力仍高于对照。[结论]研究表明:适宜剂量的噻虫啉拌种处理可以显著促进玉米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茎蔓节段育苗的效果,探索优质、高效的甘薯育苗新方法,为甘薯种苗快速繁育提供科学依据。以短蔓型‘赣薯2号’茎蔓为试验材料,设置单节、双节和顶芽带三节3个苗段,分别通过红壤土、腐叶土和塘泥3种土壤基质进行穴盘育苗,观察各处理育苗方式下薯苗生长、发苗天数等相关性状,并考察其叶数、苗长、根数及根长情况。结果表明,以双节苗段+腐叶土处理的茎蔓发苗时间最快(3d),成活率最高(86.6%),发根数最多(9.2根),根长最长(5.9 cm)。因此,采用甘薯茎蔓双节苗段+腐叶土穴盘育苗具有发苗时间短、成活率高、成本低等特点,短期内(20d)可达成苗标准,提高了甘薯扩繁系数和育苗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方法]采用菇渣为原料,在菇渣中加入蚓粪和蛭石,复配成育苗基质。菇渣与蛭石按8:1和4:1体积比混合的基质培育的番茄幼苗的根鲜重、根干重和为育苗基质培育番茄幼苗,[目的]研究其对番茄幼苗的生长影响特征。[结果]结果表明,相比市售基质,菇渣复配育苗基质能够明显提高番茄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菇渣与蚓粪、蛭石按8:1:1体比混合的育苗基质培育的番茄幼苗在茎粗、根长、根表面积、根体壮苗指数都大于市售基质。菇渣加入蚓粪、蛭石复配基质的各处理的番茄幼苗茎叶鲜重、茎叶干重、总鲜重、总干重和根冠比与市售基质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总之,菇渣可以作为基质材料培育番茄幼苗,添加蚓粪和蛭石都有利于提高番茄幼苗的壮苗指数。本实验条件下,推荐采用菇渣与蛭石按照8~4:1体积比复配的基质进行番茄育苗。  相似文献   

18.
曹君迈  陈彦云  池玫  邓黎  覃祚洁  李强 《种子》2012,31(1):22-27
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株高、茎粗、根长、根条数、节长、节数和叶面积等生长指标,研究了品种和外植体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物量,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个不同成熟期品种、3种不同外植体部位对马铃薯单株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株高、茎粗、节长和根冠比影响有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说明不同品种和外植体对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其余性状受品种和外植体交互作用影响不显著;3个不同成熟期品种马铃薯的苗鲜重、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叶片数、茎粗、节长、节数、根冠比和根条数受品种影响显著(p<0.05),其余性状受品种影响不显著;3种不同外植体处理对马铃薯的根鲜重、苗干重、根干重、株高、茎粗、节数、叶面积和根冠比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余性状受3种外植体的影响不显著。其中,以一个节段转接最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