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系统科学和协调发展观建立REES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获得2000-2004年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采用2维4象限法,对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内江市2000年后从停滞的人类发展进入弱可持续协调发展阶段;在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是发展不足.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水,对发展的约束已凸现;发展系统的关键制约因素是产业空心化.③应用此方法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层次分明、形象直观、符合实际、揭示机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科学和协调发展观建立REES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获得2000—2004年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采用2维4象限法,对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内江市2000年后从停滞的人类发展进入弱可持续协调发展阶段;在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是发展不足。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水,对发展的约束已凸现;发展系统的关键制约因素是产业空心化。③应用此方法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层次分明、形象直观、符合实际、揭示机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年来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文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方法】本文基于能值理论,构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体系,运用ArcGis软件分析2016年山西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差异。【结果】①2016年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不可更新资源能值占据主导地位,对传统资源的依赖性过大;②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资源储量的差异,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在社会、经济和自然3个子系统的能值指标测度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③从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来看,忻州市对外经济贡献最大,晋中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运城市能值可持续发展指标状况最好。【结论】山西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能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开发潜力较大,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政策措施,致力于提高系统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W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结合耦合模型与系统学思想,采用CRITIC-TOPSIS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乡镇数据库等数据,以W县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地区2021年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以该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均值来看,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处于上升期,社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好,空间上相似性和差异性兼具;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整体处于勉强协调以上阶段,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相似文献   

5.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客观评价可为制定、实施干旱区可持续发展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秉持资源禀赋、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的理念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方法计算生态文明的发展水平,并结合障碍度模型对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因子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新疆的生态文明水平总体上逐年升高,2013年生态文明综合指数是2000年的5.23倍,且14年间新疆生态文明经历了两个阶段的转变,2000-2006年属于生态文明沉睡阶段,2007-2013年属于生态文明觉醒阶段。整个生态文明系统下,4个分类子系统整体保持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稍有微小波动变化,但整体的生态文明状况都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鉴于山区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也变得特别重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既需要大量而全面的资料,又需要合适的方法。本文以河北太行山区域为例,以由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组合构建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对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太行山区域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有所不同,并且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各县(市)间的差距较大;各县(市)的年际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其中尤以2004-200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最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鉴于山区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对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也变得特别重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既需要大量而全面的资料,又需要合适的方法。本文以河北太行山区域为例,以由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组合构建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对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太行山区域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有所不同,并且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各县(市)间的差距较大;各县(市)的年际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趋势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河北太行山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其中尤以2004-2007年可持续发展状况最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协调度和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以安康市城市生态系统为对象,利用能值理论和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和分析了安康市2004—2008年区域发展模式下区域生态足迹的需求和区域生态承载力,并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表明:安康市2004—2008年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分别为11.90、11.83、11.59、11.57、11.40 hm2,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分别为4.28、4.69、4.00、4.44、4.89 hm2,可持续性评价指数分别为0.74、0.72、0.74、0.72、0.70,人均能值生态足迹大于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性较差,社会发展中生态贡献巨大,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9.
系统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陕西省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4年出现生态赤字,对生态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并且大于其生态承载力,生态发展具有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雁  杨存典  刘建林  左长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92-16693,16712
依据2001~2010年商洛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数据,选取15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商洛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商洛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但呈缓慢上升态势,且各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发展极不均衡,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因而,必须进一步调整商洛市发展战略,切实地提升自身竞争条件。  相似文献   

11.
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协调区域发展,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运用极值标准化及熵权法分析渭南市11个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情况,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渭南市土地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仅韩城市、临渭区和蒲城县达到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其余8个县区均处于初步可持续发展阶段;渭南市土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平衡,韩城市和临渭区的综合评价值比其他9个县区的高20%左右,基本跨越了1个发展阶段;各区域发展过程中,"资源-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在未来发展中应协调资源、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关系,从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经济等方面促进渭南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内江市双桥乡土壤重金属污染及生态风险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四川省内江市双桥乡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GIS空间技术分析各重金属元素及综合污染等级分布。结果表明,该区主要为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轻度污染区域和潜在生态评价轻度危害区域。  相似文献   

13.
李茂林  刘春莲  李琼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703-6704,6706
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湖南省2004年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湖南2004年的生物生产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生态足迹分析法存在的一些缺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内江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为内江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8年内江市土地农业利用率、人均建设用地、地均农业产值等指标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模型,研究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变化趋势,分析制约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并与同期成都市进行比较。【结果】2011-2018年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为同期成都市的49%~68%,以2017年最高,为同期成都市的68%,2012年最低,为同期成都市的49%;2011-2016年处于基本集约利用阶段,2017-2018年处于较为集约利用阶段;人口密度、交通用地和GDP是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最大制约因素。【结论】2011-2018年内江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人口密度、交通用地和GDP是其最大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使农业现代化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四川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做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定量监测与综合评价至关重要。本文围绕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4项准则指标,12项个体指标构建了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从起步阶段稳步跨入初步实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达到0.583,2000-2011年的12年间,年均增长率为6.16%。在五大区域中,成都平原区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位列5大区域之首,综合水平0.679;第二名为攀西山地区,综合水平为0.600;川南丘陵区、川东北丘陵区分别位列第三、四,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为0.583、0.569;川西北高原区农业现代化最低为0.352。  相似文献   

16.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章志皓  蔡明超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48-4149
分析了我国区域农村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支撑体系的结构,建立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综合定量评价模型,进行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根据模型的结果对我国农村发展循环经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明确环渤海区域农业发展水平。[方法]以加快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以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为评价总体目标,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为分级指标,构建环渤海现代农业区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以市为基本评价单元对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进行了评价。[结果]环渤海区域的综合发展水平为0.585,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分地区看北京最高,达到0.798,其次为天津0.694、山东0.644、辽宁0.606,河北最低,为0.595。[结论]分城市看,环渤海区域现代农业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达到发达阶段的水平,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有1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山东(占5个),其他大部分城市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宜兴市生态赤字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农业科学》2015,(9):22-28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宜兴市2004—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了生态赤字水平、动态变化及成因,并结合可持续发展力指标,对宜兴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近10年来,宜兴市出现严重生态赤字,赤字大小由2004年的2.21 hm2·人-1增加至2013年的3.43 hm2·人-1,其中能源的生态赤字最大,约占总生态赤字的70%。此外,生态压力指数较高,达8.13;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16~1.09;万元GDP生态足迹为0.87~0.35;区域发展能力指数呈小幅增加趋势。可见,宜兴市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各土地利用类型分配不平衡,但资源利用率较高,区域发展能力逐渐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因此,宜兴市应着力于控制人口数量、加快工业的转型与升级、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设计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区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环境改善为准则层的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并对广西省大新县生态经济建设规划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大新县生态经济建设综合水平将不断提升,到2015年后呈明显加速趋势,预测到2025年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现阶段建设规划把建设重点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节约等薄弱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个别指标与总体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今后建设中须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20.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根本,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选取2004~2013年山东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维度的24个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山东省2004~201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各子系统得分及各年协调系数。结果表明:人口子系统权重为0.2026,经济子系统权重为0.3111,社会子系统权重为0.1728,资源子系统得分为0.1402,环境子系统得分为0.1732;2004~2013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5个子系统发展协调度总体提升,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