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甘蔗绵蚜( Ceratovacuna lenigera Zehuter )是甘蔗主要害虫之一,在贵州蔗区普遍发生危害,甘蔗选50经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多年的引种试验观察,是高抗甘蔗绵蚜的优良品种。甘蔗叶片中水溶性糖、全氮含量以及糖一氮比例与甘蔗抗绵蚜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为了探讨甘蔗选50抗绵蚜机理,我们对甘蔗选50及主要栽培品种的植株叶片中水溶性糖、全氮含量以及糖一氮比例进行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2.
甘蔗选50对甘蔗绵蚜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甘蔗选50,桂糖11,F1343个品种,通过人工接种甘蔗绵蚜和田间自然感虫,对甘蔗选50作抗虫性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甘蔗选50高抗甘蔗棉蚜,抗性明显且稳定,是一个高抗甘蔗绵虔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3.
甘蔗选50叶片下表皮结构与抗绵蚜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甘蔗选50、桂糖11、F134 3个品种+3叶下表皮进行解剖观察,比较了其肋区宽、肋间区宽及构造,气孔数量、大小、排列、形状等。结果表明:甘蔗选50的叶片上表皮的肋区宽、肋间区宽都较小,单位面积叶脉分布比较多,叶背比较粗糙,叶片下表皮肋间区分布的气孔数量多并且排列紧密,气孔小,叶片结构不利于绵蚜的取食危害,是选50抗绵蚜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甘蔗黄蚜(Longiunguis sacchari Zehntner)是多种甘蔗病毒病的传播虫媒,建立甘蔗黄蚜室内人工饲养体系,可以为开展甘蔗黄蚜的抗药性及甘蔗品种抗性的鉴定提供均一性的虫源。该研究筛选甘蔗黄蚜不同的消毒时间和不同的接种方式,经过人工饲养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个稳定、快速、高效的人工饲养繁殖体系。田间采集带有甘蔗黄蚜的甘蔗叶片,经0.1%Hg Cl2消毒4~10min,然后接种于无菌甘蔗组培瓶苗中,在(22±1)℃、光照强度3000lx、光照时长10~12h条件下培养,每隔10~12d转接1次,即可经年持续繁殖无菌、均一性好的甘蔗黄蚜。  相似文献   

5.
1989~1993年连续5年在福州研究了43个甘蔗品种叶色、叶冠姿态、株高、叶面粗糙程度、+3叶长和宽、+3叶面积、+3叶着生角度等形态特征与抗绵蚜的关系。结果表明.叶色深浅与感蚜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但随绵蚜的发展而逐渐减小并在高峰期消失;+3叶宽始终与感蚜性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宽大的叶片有利于绵蚜的发生和发展;叶面粗糙程度在绵蚜发生中后期与感蚜性有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粗糙的叶面有限制绵蚜扩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20%好年冬乳油防治甘蔗绵蚜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好年冬乳油对甘蔗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公顷用 2 0 %好年冬乳油 30 0、4 50、60 0 ml的 1- 14天田间防效均在 99.1%以上 ,可作为甘蔗绵蚜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 30 0 - 4 50ml/ 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甘蔗是重要的糖料作物也是潜在的能源作物,而甘蔗的生长过程中长期受到各种虫害威胁。目前用于防治甘蔗害虫主要是通过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带来的害虫耐药性和环境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选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挖掘甘蔗自身抗虫特性是目前公认的最根本、经济有效和对环境影响最少的办法。笔者首先介绍了不同甘蔗品种对甘蔗螟虫的抗性等级,再从甘蔗的物理抗性和生理生化抗性2个方面阐述甘蔗的抗虫原理,并重点介绍了甘蔗的诱导型生理生化防御体系。全文还就目前甘蔗抗虫研究现状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培育甘蔗抗性品种以及蔗田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南多个蔗区发生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显示,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该病毒的侵染,被侵染的品种有黑皮果蔗、黄皮果蔗、ROC16、ROC22、ROC25、粤糖93-159、127Q、Q174、粤糖8388和HOCP91-555等。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RT-PCR扩增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揭示,华南地区大多数SCYLV分离物 CP基因核苷酸序列(591bp)与SCYLV巴西分离物(SCYLV-B1)相应基因同一率为100%,仅少数分离物与SCBV-B1存在1至3个核苷酸的差异。本文还首次证实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为SCYLV传毒媒介。建立了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技术,在超过80%的饲毒2周以上的甘蔗绵蚜无翅成虫体内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甘蔗绵蚜除能在甘蔗植株间高效地传播SCYLV外,还可将SCYLV传至高粱、水稻及玉米幼苗,每株接种15头饲毒甘蔗绵蚜,传毒成功率分别为100%(9/9)、75%(6/8)和50%(4/8);本试验中,甘蔗绵蚜未能将SCYLV传至小麦和香蕉。  相似文献   

9.
在室内用药液浸渍法进行了96%毒死蜱TC、98%吡虫啉TC、98%噻虫嗪TC及毒死蜱与其他两种药剂的混配制剂(D+B、D+S)对甘蔗绵蚜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所选药剂对甘蔗绵蚜均具有较高的毒力,其毒力由高到底的排序为噻虫嗪吡虫啉D+B毒死蜱D+S。测定结果可为合理选择防治甘蔗绵蚜的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关甘蔗对黑穗病抗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以及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贵州甘蔗害虫种类及发生规律,采用五点取样法和“Z”字型取样法对贵州省甘蔗园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以甘蔗绵蚜和条螟为对象,使用2%吡虫啉颗粒剂、3%克百威颗粒剂、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作为对照药剂,研究0.5%吡虫啉·杀虫单缓释粒剂对甘蔗绵蚜和条螟的田间防效及对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省甘蔗产区主要害虫有7种,其中甘蔗绵蚜和条螟为蔗区害虫优势种群;0.5%吡虫啉·杀虫单缓释粒剂防治甘蔗绵蚜药后60 d的防效为79.09%~91.80%,防治甘蔗条螟药后70 d的防效为71.52%~83.04%,能提高甘蔗产量7.1%~14.4%;生产上推荐使用2.25~4.5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的理想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及轻简高效施药技术,选用2%吡虫啉GR根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吡虫啉GR对甘蔗绵蚜和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2%吡虫啉GR最适宜用量为30 kg /hm2(有效成分600 g),可在2~6月结合甘蔗种植管理或大培土,按hm2用药量30 kg与hm2施肥量40~80 kg混匀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的防效可达98.2%以上,对甘蔗蓟马的防效可达81.1%以上;甘蔗实测产量较对照增加33390 kg/hm2以上,甘蔗糖分较对照增加6.6%以上。缓释长效强内吸性农药与底肥追肥混匀一次性根施,施用方便,轻简高效,省工省时,环境友好,应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总结前人对玉米抗旱性的大量研究,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产量等角度阐述了玉米抗旱性鉴定的各项指标,这些指标的有效应用需要结合形态、生理生化、产量指标的各自特点进行综合评价。总结分析了玉米抗旱性鉴定指标的研究现状与方向,为玉米抗旱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壳聚糖和水杨酸对低温胁迫下荔枝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荔枝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条件下喷施壳聚糖和水杨酸对荔枝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壳聚糖和水杨酸处理能有效减轻荔枝的低温伤害,与清水对照相比,荔枝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提高,保护酶的活性也明显增加,MDA的积累减少。说明壳聚糖和水杨酸处理能够明显提高荔枝的抗寒性,其中,以1000mg/L的壳聚糖和50mg/L的水杨酸复配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高粱抗旱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朴英华  何文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10-17913
从高粱的形态结构、生长状况、生理、生化、标记基因以及耐旱观赏植物资源方面,综述了高粱的抗旱性以及耐旱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水分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以及水稻植株在气孔调节、渗透调节、激素调节、膜抗氧化保护酶类和干旱诱导蛋白等方面抗旱性生理生化机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稻抗旱性状的基因定位和抗旱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稻属抗旱基因资源的发掘以及在育种上的遗传利用和水稻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甘蔗是世界最重要的糖料作物,但日益严重的虫害给甘蔗产量及品质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甘蔗抗虫转基因育种已成为甘蔗抗虫育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古巴、泰国、印度、新加坡、中国及一些国际大型公司等都相继开展了甘蔗抗虫转基因研究,主要集中于转Bt基因、GNA基因、PI基因等甘蔗材料的筛选,并获得一批抗蔗茎螟的CryIA(b)转化植株、抗Chilo infuscatellus的转Cry1Ab基因甘蔗植株、抗绵蚜的转CNA基因甘蔗植株、抗甘蔗白螟的转PI基因甘蔗植株、抑制蛴螬幼虫生长的转PiⅡ和GNA基因甘蔗无性系G87、UP87及600多份转cry1C*基因甘蔗无性系,部分学者还对转Bt基因甘蔗植株的生理、抗虫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由于抗虫转基因甘蔗研究起步晚,受抗虫基因来源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其研究进展缓慢,目前尚未培育出优良的甘蔗抗虫品种并推广种植.今后需对外源基因在转基因甘蔗无性后代中的整合、遗传表达特性及甲基化修饰等影响表达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提高外源基因在甘蔗无性繁殖中遗传和表达的稳定性;此外,还需对抗虫转基因甘蔗的抗虫机理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筛选出优良的、稳定遗传的抗虫甘蔗品种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1)采用针刺接种、催芽接种和浸渍接种等3种接种方式对13个甘蔗品种进行抗黑穗病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品种间对黑穗病的抗性存在着真实的遗传差异;浸渍接种可使品种的形态学抗性和生理生化抗性得到充分体现,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品种的抗病性;针刺接种或催芽接种可越过形态学障碍而直接检查品种生理生化的抗性反应。(2)采用浸渍接种法测定8个甘蔗品种在整个发病生长季产生黑穗病株的发展动态,从累积的丛感染率和感染率的发展曲线分析表明:黑穗病鞭子在整个生长季的发生,明显有3个稳定的发展水平,丛感染率虽能较好地反映品种的初侵染,而茎感染率则更适于检测再侵染的状况,更加准确地评价品种的抗病性;茎感染率的发展曲线采用模拟是适宜的,其中K值作为品种抗病性鉴定指标以评价甘蔗品种抗黑穗病的育种潜力是可行的;采用病情流行总量作为品种抗病性鉴定指标比其他流行学参数(如Ymax.Yo.P.r)可能会更合理些,与K值的评价效果取得了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壳寡糖诱导甘蔗叶多酚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壳寡糖对甘蔗抗性相关次生代谢物及相关防御酶的影响。【方法】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为材料,拔节初期对甘蔗叶片分别喷施25、50和75 mg/L壳寡糖溶液,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喷施1、2、3、4 d后分别取+1叶测定壳寡糖诱导甘蔗叶多酚与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结果】50~75 mg/L壳寡糖处理有利于甘蔗叶多酚积累;50 mg/L壳寡糖处理2 d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最大,为对照的1.8倍;50 mg/L壳寡糖处理4 d后,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为对照的1.7倍;75 mg/L壳寡糖处理有利于提高甘蔗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结论】50~75 mg/L壳寡糖可以诱导甘蔗叶总多酚的积累及提高相关防御酶活性,这有利于提高甘蔗的整体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