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扬麦12号、弱筋小麦扬麦9号为供试材料,在缺磷土壤(速效磷含量为4.10 m g.kg-1)上以施磷量为试验因素,研究施磷量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能显著调控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施磷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呈抛物线关系,适量施磷可增加蛋白质含量而改善中、强筋小麦籽粒品质,不同施磷量处理弱筋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均小于115 m g.g-1,符合国家标准GB/T 17893-1999;施磷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的调控幅度不一,主要增加中、强筋小麦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以及弱筋小麦籽粒谷蛋白含量。综合考虑施磷量对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设计的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适宜施磷(P2O5)量为144 kg.hm-2,中、弱筋小麦为108 kg.hm-2。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土壤条件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蛋白质含量随土质的粘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在高肥力条件下,小麦品质性状除了容重和软化度稍有下降外,出粉率、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总评价值等都有所提高;土壤含氮量增加,小麦籽粒含氮量提高;土壤中磷的含量一般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随土壤钾的含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略有提高,但含钾量超过一定范围时,蛋白质含量反而降低;为防止有机质损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3.
氮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小麦籽粒蛋白质、蛋白质组分的形成过程以及氮代谢关键酶在氮素积累、转运和再利用过程中的作用,阐述了小麦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时期对小麦蛋白质品质、蛋白质组分品质及小麦加工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烯效唑与硼对小麦叶绿素与相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控技术寻找改善小麦品质的途径,以满足人们对小麦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选用绵阳26,研究了施5%的硼和不施硼两种条件下,不同浓度烯效唑对小麦品质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和硼可提高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绿素的衰老进程;硼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小麦子粒蛋白质和干、湿面筋的含量,显著提高小麦子粒吸水率、粉质质量指数,极显著延长面团形成时间,明显降低弱化度;烯效唑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小麦子粒蛋白质和干、湿面筋的含量,显著或极显著延长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亦可显著提高粉质质量指数和明显降低弱化度;5%的硼和40 mg·kg-1烯效唑的组合对小麦品质的改善最优.  相似文献   

5.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3种形态氮肥对不同专用小麦叶片氮代谢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强筋小麦豫麦34在酰胺态氮肥处理下,开花期叶片NR活性较强,氮素含量相对较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清蛋白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最大,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较好;中筋小麦豫麦49在铵态氮肥作用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清蛋白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均最大;弱筋小麦豫麦50在铵态氮肥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均较低,加工品质较好;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开花期叶氮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片NR活性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氮素营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小麦的氮素营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及其生理原因。适期和适量的氮肥供应是调节籽粒蛋白质含量的主要措施。提高氮素利用率,尤其是提高籽粒形成期间氮素的吸收、转运和同化效率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经济有效的方法。旗叶或籽粒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核酸、游离氨基酸的代谢水平是形成高籽粒蛋白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 1 什么是优质小麦 优质小麦就是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优良的小麦。小麦的营养品质一般指一定量的小麦籽粒所含的营养种类及其含量,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淀粉、脂肪等,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是衡量小麦营养价值的主要标志。优质小麦的营养品质表现在蛋白质含量高、质量好、氨  相似文献   

8.
选择粒质量不同的2个小麦品种,研究开花期外源喷施茉莉酸(JA)对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对小麦强势粒灌浆无显著影响,但其显著降低小麦弱势粒灌浆前中期的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抑制小麦籽粒灌浆,降低小麦粒质量和产量。进一步分析表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对小麦籽粒灌浆的抑制作用与旗叶衰老及抗氧化酶活性无关。JA通过阻止可溶性总糖向弱势粒的转运以及淀粉合成抑制小麦弱势粒籽粒灌浆。除此之外,外源JA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粗面筋含量,改善小麦品质。说明开花期外源喷施JA不利于小麦粒质量及产量形成,但是有利于籽粒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在春化处理过程中,小麦胚的核酸代谢已被研究。核酸抗代谢物抑制冬性禾谷类作物的春化作用。过去我们已经指出,在剥离的冬小麦胚中,两部分提取性质有差异的RNA的比例,在春化处理过程中是不同的,尽管RNA的量没发现变化。Shiomi和Hori已经报道,在春化的大麦苗中,RNA和DNA的含量发生变化。这些结果说明,低温处理过程中小麦胚的核酸代谢对春化进程起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在萌发和春化处理过程中,小麦胚蛋白质的离体合成也被研究,在低温条件下,蛋白质合成下降。此外,在离体系统中,萌发的小麦胚和春化的小麦胚的产物之间也有差异。在小麦胚中,虽然多聚核糖体的快速形成都知发生在萌发初期,但是,在春化处理过程中小麦胚蛋白质合成体系的改变仍待阐明。 本研究在于比较萌发的和低温处理的小麦胚之间不同核酸种类的含量变化和多聚核糖体的形成。低温处理过程中,小麦胚的RNA和DNA含量比萌发期高,而两个时期的RNA/ONA、RNA/DNA和SRNA/总RNA的比率是一致的。在萌发和低温处理过程中,小麦胚的多聚核苷酸含量与曲线图之间的差异已被观察到。  相似文献   

10.
简析氮素营养对超高产小麦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氮代谢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表明,小麦籽粒氮一方面来自开花后吸收的氮素,另一方面来自开花前营养体积累氮素的再运转。在营养体氮素的再运转中,蛋白质的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蛋白质的降解又与蛋白水解酶活性的上升相关,小麦籽粒中的氮素绝大部分来自开花前植株贮存氮素的再运转,只有少部分是开花后吸收的。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除了强调提高植株后期吸收氮素的能力外,应十分重视叶片蛋白质的降解,即氮素的再运转分配,选择开花后氮素吸收同化和氮素再运转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既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又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此外,小麦籽粒也具有氮素同化能力,关于籽粒的氮素同化能力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氮素对小麦光合能力、生理活性、群体质量、籽粒产量及粒质量的调控,以及对库源流关系的影响,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小麦育成品种的加工品质特性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150份陕西省小麦育成品种重要加工品质指标:籽粒硬度、粗蛋白含量和全麦粉SDS-沉淀值,并根据该品质指标对供试品种的加工品质特性进行聚类分析.供试品种粗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2.4%,变异系数8.9%,硬度与SDS-沉淀值变异较大,其平均值分别为46.1和45.2ml,变异系数分别为15.2%和23.4%.聚类分析结果,150个小麦品种被聚为Ⅵ大类.第Ⅱ类和第Ⅵ类品种3个加工品质指标综合平衡较好.第Ⅱ类包括10个品种,该类品种籽粒硬度大,粗蛋白含量高,沉淀值也高,其加工品质特性与面包小麦相似.第Ⅵ类有18个品种,其籽粒硬度小,粗蛋白含量低,沉淀值也低,其加工品质特性类似于饼干小麦.  相似文献   

12.
罗锋  杨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267-22268,22434
[目的]研究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用0、20、40、60mg/L烯效唑对小麦种子浸种24h,以蒸馏水作对照。然后用水培法对幼苗进行栽植与培养,之后再用广口瓶法测定幼苗的呼吸强度,用TIC法测定幼苗的根系活力,通过对幼苗株高、根长、根数、根/冠比的测定研究幼苗的形态指标,用分光光度法对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含量进行测定,通过测定MDA含量研究幼苗叶片的抗性。[结果]烯效唑能影响小麦种子呼吸强度,促进其根系活力,抑制茎的生长并促进根的发育,此外,烯效唑还能使幼苗叶绿素含量增多,增强幼苗抗性。但是,不同浓度烯效唑对幼苗的影响也不同。[结论]该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拓展烯效唑在大田作物上的开发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50多年来,甘肃省通过审定(认定)和生产上曾有较大种植面积的小麦品种达369个,其中冬小麦177个、春小麦192个,这些品种大致经历了6次更新换代,单产水平在1949年的基础上翻了约4倍,总产增加了5倍多,蛋白质含量由“六五”的12.9%上升到“九五”的15.1%,赖氨酸含量由0.36%上升到0.48%。目前小麦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播种面积大幅下滑,单产水平处于新的爬坡阶段,加工品质普遍偏低,供需矛盾加剧。因此,今后小麦育种工作应在加大种质资源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朝着选育优质专用、超高产、抗旱节水型等新品种的方向发展,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秋  李立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5715-5716,5719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20、40、60 mg/L烯效唑浸种处理,研究其对小麦幼苗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20、40、60 mg/L烯效唑处理后,幼苗株高分别降低9.35、10.78、12.16 cm,根干重分别增加7.18%、4.39%、1.73%,根冠比分别增加30.3%、20.5%、16.4%,总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8.9%、27.1%、37.8%,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28.7%、16.1%、6.9%,呼吸强度分别降低61.1%、19.6%、16.9%;烯效唑浓度为20和40 mg/L时,根系活力分别增加53.8%、19.4%,而60 mg/L时根系活力比对照组降低11.3%。[结论]小麦生产过程中,烯效唑使用浓度以20 mg/L为宜。  相似文献   

15.
杨春桃  郑翰  李方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05-17407
以小麦品种“川育20”为材料,研究了烯效唑浸种处理后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和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处理增加了小麦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小麦植株的抗逆性;烯效唑浸种处理还抑制小麦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增加植株的根冠比。  相似文献   

16.
夏国军  胡刚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21-17422
[目的]在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测定不同水分处理的叶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对叶片蛋白质、核酸代谢从时间、空间上进行讨论。[方法]将小麦生育期划分为出苗至拔节(前期)、拔节至开花(中期)、开花至成熟(后期)3个阶段,同时设3个水分梯度,即田间持水量的30%~40%、50%~60%、70%-80%。共9个处理,测定冬小麦叶片的蛋白质、核酸含量和叶片渗透势,分析干旱胁迫对不同生育期冬小麦叶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水分胁迫下,小麦叶片蛋白质、核酸含量下降,其中蛋白质含量下降较明显。随小麦的生长发育到孕穗、灌浆阶段,叶内蛋白质、核酸含量下降,尤以核酸含量下降较早,下降幅度也较大,显示大量的N、P从叶片中运输到籽粒中,这是一种库源关系。[结论]从整个生长发育来看,干旱加速蛋白质、核酸分解,促进冬小麦器官早衰。  相似文献   

17.
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混合危害损失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 ̄1994年研究了小麦条锈病与吸浆虫共同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当小麦吸浆虫和条锈病同时发生时,随着病、虫数量的增加,穗重的减少与每穗虫量呈曲线相关,而与条锈病的病情指数呈线性相关。不同年份间病害与虫害的损失当量基本一致;当病、虫的数量相同时,干旱年份作物的实际损失比正常年份大。正常年份小麦条锈病的病指(x)和每穗吸浆虫数量(z)造成的产量损失(L%)模型为:L%=0.0259+0.0024  相似文献   

18.
黄婷  许大军  万才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85-9485,9487
测定分析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硬度。采用近红外仪对宿州、涡阳18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硬度进行测定并比较。宿州和涡阳的小麦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硬度无显著性差异。宿州地区小麦之间蛋白质含量偏差小,硬度偏差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是由品种本身基因决定的,不同地区同一品种之间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间差异是品种×环境互作引起的。小麦品质不仅和小麦本身品种有关,而且和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9.
以济南17和潍麦8号两个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花后温度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植株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两个筋型品种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提高了小麦叶片和茎鞘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向籽粒中运输的氨基酸的量也增加,有利于籽粒蛋白质的合成。对黄淮海等北方强筋小麦而言,后期高温对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是有利的,但降低了弱筋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  李邦发  韩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125-7126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设0(CK)、20、40和60 mg/L的烯效唑浸种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对小麦幼苗的形态指标(株高、根长和根冠比)与生理指标(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发芽势和发芽率、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烯效唑抑制地上部分的生长,20 mg/L烯效唑处理的小麦幼苗根长最长(达11.17 cm);用20、40和60 mg/L的烯效唑处理后,小麦根冠比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06.0%、100.0%和80.4%,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8.7%、11.1%和6.3%,丙二醛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12.5%、21.88%和9.38%,叶片相对电导率比对照分别降低了26.09%、32.61%和19.57%。20和40 mg/L的烯效唑处理后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比对照分别增加55.5%和22.2%,50%和39.9%,而60 mg/L烯效唑处理后发芽势和发芽率则比对照低。[结论]烯效唑浸种可促进小麦壮苗、增强植物抗性,有利于小麦生产,但应注意浓度控制,以20 mg/L烯效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