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简要概述了优质蛋白玉米育种的发展历史,以及四川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和生产利用的前景。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育种实践,讨论优质蛋白玉米育种面临的问题和技术对策,特别涉及到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的优质蛋白玉米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杂交转导把优质蛋白玉米控制赖氨酸合成的Opaque-2 基因(o2 基因)导入普通玉米种质, 借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创制o2 近等基因系,探讨o2 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遗传背景普通玉米种质 导入o2 基因能大幅度提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含量,其他氨基酸含量也发生变化;热带、亚热带背景种 质百粒重有所下降、百粒体积略有提高;温带背景种质百粒重及百粒体积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研究认为,利用 不同遗传背景普通玉米种质导入o2 基因是扩增优质蛋白玉米基因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20年来的优质玉米育种工作,介绍立题时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着重在扩大种质资源,选育新的自交系。广泛利用外来种质,特别是热带种质和优质蛋白种质,分次导入国内种质,从中连续选二环系。在选系的基础群体上,既利用现有的单交种,更主要的是根据选系目标,有意识的组配新的基础群体,从中选育目标自交系。组配杂交种时,一方面组配纯高赖氨酸的杂交种,也利用高赖氨酸的自交系与普通自交系组配优质的普通杂交种,以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质专用玉米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发展优质专用玉米产业的意义、类型与方向,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加强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和创新利用研究,加大优质专用玉米品种的创新力度、产业化开发及深加工转化研究等发展策略。并提出了加快高产、优质、专用、抗逆和资源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的培育,推广节本增效、规范化技术,尽快建设优质专用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业化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开展玉米产品安全性研究等主要对策,以为相关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优质蛋白玉米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遗传规律、种质资源、品种选育3个方面对优质蛋白玉米研究进行了综述.opaque2基因可调节醇溶蛋白的合成,改善胚乳蛋白质品质;修饰基因可克服opaque-2基因的负面效应,作用机理可能与γ-醇溶蛋白含量增加有关.将opaque-2基因和修饰基因导入普通玉米种质,选育出若干优质蛋白玉米基因库、群体,并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今后应注重遗传规律研究,为育种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热带、亚热带地区结合杂交种选育继续拓宽遗传基础,温带地区应重点开展种质的引入、改良及创新研究,在育种工作中应用简便、有效的品质检测方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相似文献   

6.
高油玉米具有粮、油、饲、经、工、能等多种用途,品质优良(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卫生品质)对其需求不断增加。该文通过对高油玉米的发展现状、育种手段和方法、基本途径的概述,指出:构建新型高油玉米育种材料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加强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创新,同时利用已有的杂种优势模式,侧重于广适耐密植和综合抗性的提高,选择高产优质普通系与高油系的合理组配方式,探测未知的高油玉米杂优模式,系统地选育高产高效优质高油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种,对加快吉林省高油玉米育种步伐以及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析Tuxpeno与Reid和旅系种质的遗传改良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优质、抗逆、高配合力和适应性广的新种质匮乏,已成为影响玉米商业育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产用种质的遗传脆弱性受到普遍关注,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成为作物育种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美国Reid种质对国内外的玉米育种和生产贡献巨大,Tuxpeno和旅系玉米种质在我国利用较广.因此,系统地利用Reid种质和旅系种质对Tuxpono种质关岭白玉米进行种质扩增、遗传改良和加代选系,以创建新的种质资源,挖掘新的杂优模式,让原有典型的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在新世纪的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上发出新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浙江省普通玉米的生产、品种推广和育种概况,提出普通玉米相应的发展对策:一是玉米种质资源搜集与创新;二是培育适合该省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三是玉米相关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自主品种的选育则成为解决浙江省普通玉米生产不足的前提,优良杂交种推广力度的加强,将会推动该省普通玉米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外来种质对中国玉米生产的遗传贡献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广泛采用少数优良种质资源,会引起作物遗传多样性下降,降低品种抗病和抗逆能力,影响作物的产量。引进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是丰富作物遗传多样性、促进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我国20个玉米主产省区15年(1982-1997)主要品种的亲缘关系和遗传构成,研究外来种质资源,特别是美国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以下简称CG系统)对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的时空变化和对中国玉米生产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美国种质和CG系统的种质对我国玉米的遗传贡献一直呈增长趋势,尤其是CG系统的遗传贡献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迅速;美国遗传贡献率每增加1%,中国玉米单产将提高0.2%或者0.01吨/公顷;CG系统遗传贡献每增加1%,玉米单产将提高0.025吨/公顷,高于美国种质对我国玉米产量潜力的作用。中国政府应支持和鼓励研究人员在引进与利用美国种质的同时,加强对来自CG系统种质的研究、开发与利用,从而更好地为中国玉米生产的发展提供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玉米生产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玉米育种目标的调整和确立显得尤为重要。从辽宁省实际情况和长远利益考虑 ,玉米育种目标应以高产、优质为主 ,选育的品种要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强、抗病虫性好 ,同时应加强特用玉米品种和抗旱、耐瘠薄玉米品种选育。加强种质资源的研究和热带、亚热带资源改良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提高辽宁省玉米育种水平和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1.
应用SSR辅助选择技术选育优质蛋白糯玉米自交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糯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都是优质食品和优质饲料来源。由于其优良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大部分糯玉米在亚洲地区被作为食物消费,优质蛋白玉米则主要作为饲料。但是,当前糯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的遗传育种因其狭窄的遗传种质基础而发展缓慢。为创造一种兼具糯玉米和优质蛋白玉米优良特性的玉米类型,并探索一条能同时拓宽糯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的途径,以满足糯玉米、优质蛋白玉米育种和生产需要,通过以2个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与4个糯玉米自交系杂交获得的4个杂交组合为基础材料,利用传统育种技术辅以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选育了18个优质蛋白糯玉米自交系,这些自交系大部分在氨基酸总含量、赖氨酸含量上都高于血缘亲本,并具有优良的抗病性、胚乳硬度和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12.
玉米是我国当前种植面积较大,总产量较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玉米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从玉米基因组学、雄性不育遗传调控、玉米株型遗传调控、玉米籽粒发育遗传调控、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玉米抗生物胁迫遗传调控、玉米抗非生物胁迫遗传调控、玉米种质资源相关基础、玉米分子遗传研究技术和平台共9个方面对近3年来我国玉米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今后玉米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子标记在优质蛋白玉米(QPM)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opaque-2(o2)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有效地用于优质蛋白玉米育种。本研究利用SSR标记,检测了QPM群体中群13、中群14内o2基因的频率分布,发现中群13、中群14在o2基因位点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检测了从QPM群体中选育的高代系中o2基因的频率,发现在CA、CD、CB和R高代系中o2o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1.7%、80.0% 、0.0和100%。表明用常规方法选育QPM自交系,不能有效地保证o2基因纯合。为了拓宽QPM种质基础,利用分子标记追踪普通玉米与QPM自交系回交后代的o2基因,将普通自交系转育为QPM,结果表明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4.
2013-2018年全球玉米育种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CiteSpace和VOSviewer可视化工具,从研究实力及分布、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主题演进等方面对2013-2018年玉米育种研究的科技论文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两国是全球玉米育种研究兼具科研实力和影响力的领军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美国农业部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业大学是重点研究机构;国际合作由区域内部逐渐向跨地区合作模式转变;作物驯化、主效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基因选择和利用辐射创造突变体及定位研究是玉米育种的研究前沿。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应重视科研成果质量,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合理布局研究力量,把握发展机遇,追求科研创新,提高我国玉米育种的全球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玉米新不育胞质WBMs的利用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广州、武汉两地多次对华中农业大学玉米研究室新近从我国地方群体“巫溪”中发现的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WBMs进行育性和细胞质效应观察。结果表明,WBMs是一个不育性及恢复性稳定、无明显不良细胞质效应的Ⅰ、Ⅱ级S组雄性不育胞质,它作为可在玉米雄性不育育种和生产中应用的新不育胞质,将丰富我国有限的可利用的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资源,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转基因玉米新种质创制若干技术环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转基因技术为玉米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新的手段。转基因玉米新种质创制及品种培育涉及回交转育、分子检测、目标性状鉴定筛选、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试验、转基因玉米新品种的审定等诸多环节,就以上环节进行了简要阐述与研讨,并展望了今后转基因玉米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玉米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综述及分析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玉米育种方法及研究技术、育种目标,并对国内玉米育种研究及推广方式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采用NCII设计,以齐205、CA375和CA339为测验种,与22个来自于CIMMYT的亚热带QPM自交系配制66个测交组合,经过两年完全区组田间试验,分析22个CIMMYT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CML181、CML182、CML194、CML179、CML193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我国的QPM种质改良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来源于群体Pool32、UWO417、WOMTA、CYO和Pool33的自交系与CA375、CA339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划在同一个杂种优势群,定为QA群。来源于群体Pool34和UYO的自交系与齐205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划在同一杂种优势群,定为QB群。  相似文献   

19.
传统农业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通常具有地域性,周期长,且投入大,解决这一问题较为理想的方法是利用作物的生长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一个品种×施氮量的双因素试验在云南省农科院试验站(北纬25°,东经109°,海拔1900m)进行,试验有5个施氮水平分别是100,145,185(N3),230,和270kg/ha;3个参试种分别为Across8763、PozaRica8763和普通玉米墨白1号。为了用CERES玉米生长模型预测栽培管理措施对不同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泰国北部清迈大学农学院的多熟种植中心(北纬18°47′,东经99°57′,海拔300m)进行品种×播种期的双因素试验,试验目的是确定品种的遗传参数。参试种为Across8763(QPM),PozaRica8763(QPM)和Suwan1,3个播种期分别是1994年12月20日、1995年1月5日和1995年1月20日。采用模型中遗传参数计算器(GENCAL)计算出这3个品种的遗传参数;在本研究中采用泰国获得的玉米品种的遗传参数对云南试验中两个品种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预测,结果表明CERES玉米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不同种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15个高赖氨酸玉米双列杂交组合进行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与穗部及籽粒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粒长、轴粗、穗粗、穗长与收获时籽粒含水量的关联度较大;粒重、容重次之;粒厚、粒宽最小。因此,选育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低的高赖氨酸玉米,应选择粒较短、轴较细的类型,同时应注意选择长穗、高容重来弥补穗粗和籽粒体积下降所造成的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