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滴灌施肥对荔枝(Litchi chinensis)根系生长分布及荔枝园不同土层土壤pH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追肥包括CO(NH2)2、KCl和MgSO4等,均通过滴灌施肥系统施入,主要施肥时期为每年荔枝的秋梢期、花期和结果期前后;过磷酸钙、花生麸及鸡粪等则以基肥的形式沿树冠滴水线沟施。[结果]滴灌施肥能显著促进荔枝根系的生长,增加根系与土壤的接触面积,连续6年滴灌施肥后滴灌施肥区土体中的根干重、根长、根表面积分别为非滴灌区的2.29、2.17和2.25倍。荔枝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但滴灌施肥区和非滴灌区在0~20和20~40cm土层中的根系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滴灌施肥更有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分布。长期滴灌施肥条件下,荔枝园土壤酸化明显,与非滴灌区相比,滴灌施肥区在10~20cm土层土壤pH的降幅最大,达到1.47个单位。[结论]该研究可为滴灌施肥技术在荔枝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砾土质戈壁土壤滴灌条件下红枣根系分布情况,为滴灌系统的科学设计和水分精确管理制度的建立及红枣施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砾土质戈壁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此类土壤滴灌条件下定植3、5和7 a 的红枣根系分布采用改良壕沟法进行观察,了解枣树根系的分布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砾土戈壁滴灌条件下红枣根系有向肥水生长的特性,大量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20~80 cm土层,以20~60 cm土层较密集,占总根量的65%~80%,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其根系数量约占全部根系数量的90%以上,其中0~40 cm土层根系约占全部根系数量的79%以上。可见,砾土质戈壁滴灌条件下3~7 a生的红枣垂直根系主要分布在60 cm土层,水平方向主要分布在0~50 cm土层,施基肥深度应在30~50 cm,施肥槽穴可留在树行中间。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对承德围场地区紫花苜蓿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不同茬次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变化有所不同,深层土壤80 ̄120cm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表层0 ̄20cm次之,20 ̄80cm土层为相对稳定层;根系生长在不同茬次变化很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其中0 ̄30cm土层内的根量相当大,占到75% ̄95%之间。苜蓿根重密度与土层深度之间呈指数递减关系,20 ̄30cm土层根量在生长期间逐渐增加。总之,在苜蓿生长期间,水分消耗以表层为主;由于该地地下水位较浅,而苜蓿的主体根系分布的土壤层次在逐渐扎深,因此建议在充分利用相对稳定层土壤水分的基础上,适度控制苜蓿生长年限,达到苜蓿生长与水分利用“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澳洲坚果的精准施肥,本研究以4、8、25 a的H2澳洲坚果树为试材,采用个体收获法,采集以树干为中心,树冠滴水线外约10 cm处(与其他树树冠交叉处)为边的整个圆内的不同距离、不同土层根系,并按其大小进行分级,清冼晾干后测其直径大小、鲜重和水分系数,分析根系在土层内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4、8 a树0~20 cm土层根系干重显著高于其他层次,而25 a树20~40 cm土层根系分布最多,3种树龄0~40 cm土层根系干重占总根干重比例大于72%;(2)8、25 a树0~20 cm土层末级根干重占总末级根干重比例约为60%,而4 a树仅为44.8%;(3)4、8 a树离树干0~50 cm范围总根干重显著高于50 cm外总根干重,而25 a树50 cm外根干重显著高于0~50 cm范围内根干重,并且8、25 a树50 cm末级根干重占总末级根重比例高于90%,而4 a树则高于68%;(4)除了末级根,3种树龄根系干重基本上是随着根直径减少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不同灌溉方式的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用冲根法,研究了常规沟灌、膜下滴灌和膜下渗灌三种灌溉方式棉花根系的干重、数量、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根系构型.结果表明:根系总重量、主根重量、侧根重量均是常规沟灌>膜下滴灌>膜下渗灌;根条数量侧是膜下滴灌>膜下渗灌>常规沟灌;常规灌溉棉花侧根数量在土壤中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占总根数量的73.7%,以10-20cm土层根数量最多.膜下滴灌和膜下渗灌棉花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土层,占总根数量的68.3%-76.8%,其中0-10cm土层占侧根总数的42.6%-43.7%;常规沟灌棉花根系在土壤中的平面几何构型呈"垂直断面伞型"或"扇型".膜下滴灌棉花根系朝滴灌带和膜内侧方向的根系多而密集,其它方向的根系相对较少,呈极不对称构型.膜下渗灌棉花根系的二维平面几何图像呈"马尾巴型".  相似文献   

6.
松嫩平原平展型和紧凑型玉米品种根系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土柱模拟栽培法与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松嫩平原不同株型玉米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平展型玉米和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最大值出现的时期不同,二根干重分别在吐丝后15d和吐丝后30d时达到最大值。成熟时紧凑型玉米根干重比平展型高12.2%。二根系垂直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在20cm以下的根干重比率,平展型玉米在19%以下,而紧凑型玉米高于23%。紧凑型玉米的深层根量较多,在深40-100cm土层内根干重比率比平展型高42.3%。二的根系水平分布也不同,紧凑型玉米根系水平分布较集中,在距植株0-10cm水平范围内,根系分布比率比平展型玉米高9.6%。紧凑型玉米土壤深层根量较多,水平分布集中,耐密植,是易获得高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1.1选地。应选择耕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土地平整,能灌能排,土壤酸碱盐含量适宜的地块。小麦根系发达,尤其冬小麦抽穗后入土最深达240cm,在土壤耕层较厚的情况下,小麦根系主要分布在0~50cm土层内,0—20cm土层中根量占全部根量的70%,0~40cm土层中占全部根量的80%,故应选耕层深厚的地块。调查表明,亩产400—500kg的麦田,  相似文献   

8.
地下滴灌条件下杨树速生丰产林林木根系生长特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北京潮白河沙地意大利214杨人工林中,对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下林木根系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滴灌能使林木10 mm根量(尤其是2 mm细根量)大幅度增加,如地表以下20~50 cm土层地下滴灌区10 mm根量大于常规灌溉的3倍,这是林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垂直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集中分布在20~50 cm,常规灌溉林木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从水平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主要分布在靠近地下滴灌管的地方,行间3 m处10 mm总根量甚至比常规灌溉还减少了50%. 因此建议在树体增大后,在行间、株间中线上布设“井”字形地下滴管,以扩大地下滴灌(SDI)区根系分布和吸收范围,进一步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水质与灌溉频率对棉花苗期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验研究了高含盐土壤滴灌条件下,水质与灌溉频率对棉花苗期根系分布的影响。试验土壤为砂质壤土(砂粒68%、粉粒24%、粘粒8%),土壤初始含盐量为0.8%。灌溉水质有3个水平,分别为CK(自来水)、S10(SAR=10/EC=3)与S5(SAR=5/EC=3);灌溉频率有3个水平,分别为每4天、每8天、每16天灌溉一次。试验结果表明:棉花苗期,80%以上的根系总干重分布于距地表0-20cm的根层内;与优质水比较,采用微咸水滴灌有助于提高棉花苗期的根系总干物质量。低频灌溉有助于促进棉花苗期根系的发育;灌溉频率降低时,各层根系增大的百分比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根系总干重的增大主要是靠10cm以下各层根重密度的增大来实现的;棉花苗期,低频灌溉有利于深层根系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采用管栽方法研究了W1(滴水量7.5kg/管,滴水5次)、W2(滴水量11.0kg/管,滴水5次)、W3(滴水量17.6kg/管,滴水6次)、W4(滴水量21.8kg/管,滴水6次)4种滴水处理对0~100cm土层含水量、新大豆27号根系干重和长度及根活性在0~100cm土层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滴水量明显提高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限,减少40~100cm土层贮水消耗量;增加结荚至成熟期根系总干重和根总长,主要是0~40cm土层根系干重和根长增加的结果,并减少80~100cm土层根干重和根长,明显增加根系伤流量和0~40cm土层根系活力;W4处理最大根干重和根长分别比W1处理增加60.29%,65.51%;W4处理比W1处理增产87.72%,W4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比W1处理提高4.88%。增加滴水量,增加土层湿润深度,提高0~40cm土层含水量,促进花荚期0~40cm土层根系生长和延缓鼓粒期根系衰老是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培土厚度对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培土厚度对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不培土、培土5 cm、培土10 cm、培土15 cm和培土20 cm 5个处理,测定了各处理气生根数、气生根干重、气生根层数以及地下根干重4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培土10 cm单株气生根数最多、气生根干重最重。培土厚度与气生根数和气生根干重呈负相关,与气生根层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与地下根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气生根层数与地下根干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通过网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施氮量对甘蔗伸长期氮肥效率与氮素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吸收的氮素15%~27%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73%~85%来自土壤和种茎氮;氮肥利用率为21.78%~26.75%,残留率为61.24%~69.85%,损失率为8.37%~12.02%。增施氮肥,甘蔗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素的比率及氮肥吸收量、氮肥残留量、氮肥损失量以及氮肥残留率明显增加,而氮肥吸收率和损失率明显下降,氮素和干物质在蔗茎的分配呈下降趋势,同时氮素残留分布在0~2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20~40 cm土层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白浆土地区玉米生产进一步获得高产,研究了三段式犁整地技术模式对玉米农艺性状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利用三段式犁整地技术模式的玉米株高、干物质重和叶面积均高于常规技术;在土壤含水量方面,三段式犁整地技术模式的15~25cm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常规技术模式的土壤含水量1.9~3.6个百分点;在土壤容重方面,三段式犁整地技术模式的20~40cm土壤容重均低于常规技术模式;在土壤养分方面,两者差异不明显;在产量方面,三段式犁整地技术模式较常规技术模式增产9.6%。  相似文献   

14.
采用50HZ特定频率磁化器,对不同活力水平的玉米种子进行了种子活力的磁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弱磁场处理对种子活力表现极显著而稳定的正向效应。不同活力水平种子活力指数的最大增长幅度,芽鲜重为21.9% ̄122.9%、根鲜重55.7% ̄102.5%、芽干重29.7% ̄65.7%、根干重51.4% ̄93.0%。其中,根干重活力指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按回归方程Y=1.0922X 229.5562可以预测田间产量。弱磁场处理可增强种子耐贮性,贮存5个月电导率下降10.87% ̄21%。综合评判:高活力种子磁化10d,中、低活力种子磁化8 ̄10d效果最好。对研究发现的弱磁场对发芽力影响的不稳定效应进行了讨论,并分析比较了弱磁场与强磁场处理对玉米种子产生的磁生物学效应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南疆不同树龄核桃树根系质量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南疆不同种植年限核桃树根系空间分布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不同种植年限的核桃树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种植5、10、15、20年核桃树根系空间变化。【结果】根系干质量密度随着核桃树龄的增加而水平方向及垂直深度呈现递增的趋势,根系干质量总数也随之增加。5年生核桃树根系主要集中在距树水平Ⅱ、Ⅲ方向上0~100 cm,深度为0~40 cm处; 10年为距树水平Ⅰ、Ⅲ方向上50~150 cm,深度为0~40 cm和80~100 cm处;15年为距树水平Ⅰ、Ⅲ方向上150~250 cm,深度为20~80 cm处;20年为距树水平Ⅱ、Ⅲ方向上0~150 cm,深度为0~80 cm处。【结论】随着年份的增加,核桃根系不断向水平及垂直方向延伸,对于施肥部位也要随根系的分布而加宽加深。  相似文献   

16.
模拟降雨条件下赤泥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厚度赤泥在酸雨和雨水淋溶条件下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以山西某堆场赤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淋溶实验研究在模拟酸雨和雨水条件下,覆盖不同厚度赤泥对土壤pH、碱化度(ESP)以及电导率(EC)的影响。所用土壤为堆场附近背景土壤,其pH为8.68,有机质含量为25.66 g·kg-1,容重为1.20 g·cm-3,含水率为12.01%。结果表明:经淋溶后,土壤pH在表层0~10 cm深度显著升高,最大值达到10.18;在10~30 cm增加到8.67~9.12,与原始土壤相比升高较为明显;在30~60 cm深度没有明显变化。除覆盖5 cm厚赤泥经雨水淋溶组之外,其他实验组表层(0~10 cm)土壤ESP值均超过15.00%,土壤呈碱化状态;在10~40 cm深度土壤ESP增加到5.38%~14.70%范围,有碱化趋势,对40 cm以下深度土壤碱化影响较小。所有实验组中土壤EC值仅略有增加,对土壤盐化影响不明显。赤泥中钠、钾、镁、钙具有较强的迁移性,淋出液中最大浓度分别为125.86、2.23、57.13、209.07 mg·L-1,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潜在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赤泥对土壤碱化影响较为明显,且碱化影响随覆盖赤泥厚度增加而增大,酸雨淋溶比雨水淋溶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基于27年长期试验,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原状土样,研究施氮磷钾化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物理性状及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后两土层内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2.6%~8.3%、-3.0%~23.5%,土壤容重则降低3.0%~11.6%,其影响效应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在0~20 cm土层均达显著水平(P<0.05)。长期施肥后粒径>5 mm具不良孔性的团块结构数量明显减少,两土层中0.5~2 mm和2~5 mm大团粒结构体比例则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7.3%~94.3%和25.8%~103.8%(P<0.05),土壤物理结构得以改善。随粒径减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分别呈现逐渐增加和降低的变化趋势,长期施肥均显著提高两土层特别是0~20 cm层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P<0.05)。施肥主要影响且显著提升粒径<5 mm特别是0.5~2 mm和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研究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强团聚体固碳能力的效应较氮磷钾化肥单施更为突出,且随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加,其效应愈趋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大气CO2浓度对土壤养分及植株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大气CO2浓度(CK)下施氮降低了土壤pH值,C540、C720水平下,不施氮处理土壤pH值先降后升,施氮处理土壤pH值先升后降.随大气CO2浓度增加,土壤碱解氮增加;有机碳在不同土层表现出不同变化,0~20 cm土层呈现出下降趋势,20~40 cm土层先降后升.棉花地上部干物质量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增加.CK水平下施用氮肥棉花根冠比减少,C540和C720并没有得出一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未开垦荒漠土壤为对照,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开垦荒地相比较,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深度分别增加了32%-68%和27%-136%,但是苜蓿地仅在0-10 cm土层增加了48%.在0-20 cm土层深度,玉米地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43%-167%,而苜蓿地和刺槐苗圃地则仅在0-10 cm土层分别增加了217%和550%.在0-30 cm土层深度,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矿物结合态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开垦荒地之间差异不显著,而苜蓿地则显著低于未开垦荒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土壤粘粒含量的变化所引起(r=0.69,P<0.01).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0-3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61%和64%,而苜蓿地全氮含量变化不大;玉米地和刺槐苗圃地0-3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苜蓿地则降低了80%.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大气CO2浓度对土壤养分及植株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大气CO2浓度(CK)下施氮降低了土壤pH值,C540、C720水平下,不施氮处理土壤pH值先降后升,施氮处理土壤pH值先升后降。随大气CO2浓度增加,土壤碱解氮增加;有机碳在不同土层表现出不同变化,0~20 cm土层呈现出下降趋势,20~40cm土层先降后升。棉花地上部干物质量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增加。CK水平下施用氮肥棉花根冠比减少,C540和C720并没有得出一致性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