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复种作物生长季节的特殊性,研究复种大豆田土壤温度在0~100cm深度土壤剖面的分布、日变化,生育阶段的动态及灌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受大气温度昼夜变化影响的土层临界深度为40cm,0~40cm土壤温度以24h为周期呈准正弦曲线波动,其振动变化幅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趋于平缓;土壤温度日变化呈上升和下降2个变化阶段,升温速率明显大于降温速率;适宜的灌水定额具有提高土壤温度的效果,360mm灌溉定额处理土壤温度最高,小灌溉定额和大灌溉定额均不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在大豆生殖生长阶段内宽行温度始终高于窄行但温差随生育期推移趋于一致,且土壤温度随时间推移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土壤温度是保证作物稳产增产的基础。因此,探寻合理的灌溉管理模式,确保土壤温度适宜是提高产量的手段之一。本试验于2021年4-10月在甘肃省景电灌区开展马铃薯不同生育期调亏灌溉试验,共设置4个调亏灌溉处理,分别是幼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和淀粉积累期调亏灌溉,同时以全生育期充分灌溉为对照。结果表明,调亏灌溉处理土壤温度高于同时期充分灌溉处理,且土壤温度变化在0~15cm 土层范围变化幅度最为显著,此范围土壤的温度受外界影响较大,而深层土壤温度变化幅度较小。因此适宜的调亏灌溉不仅能够确保马铃薯正常供水,还能提高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干旱区实地试验,对节能温室内种植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分析其对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节能温室环境中,在不同灌溉方式下,显示出共同特性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逐渐降低;而在特征时刻的递减梯度方面,显示出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幅相对较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趋于平缓。对比研究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中,微润灌溉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小,更有利于作物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素和作物生长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常规灌溉和持续淹水条件以及不同水平有机质(小麦秸秆)投放量(0、2.25、4.5t@hm-2)条件下各环境因素(包括土壤温度、灌溉水层深度和土壤Eh)对CH4和N2O排放的影响以及水稻生长与CH4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种水分管理下,CH4的累积排放量均与水稻冠层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连续淹水条件下,无论有无外源有机质投放,稻田CH4排放的季节性变化均与土壤温度呈指数相关(P<0.001),而N2O排放的季节性变化则仅取决于土壤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5.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耕作栽培技术的进步,节水灌溉技术逐渐得到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是以水稻各个生育期耗水量变化情况和适当的水分利用指标为前提,最大化的利用天然雨水,协调土壤本身的调蓄能力,使稻田水分状况能在水稻生长期多样化,同时保证水稻正常生长,保障水稻关键需水期的充足水分,减少水分在田间的无效消耗,使最少的水分获得最大的产量,提高水分生产效益的一种灌溉方法。当前,我国各地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结合试验研究提出了符合当地的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本人综述了这些灌溉技术的特点,为方便不同地区选择合适的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大田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氮代谢酶活性和土壤氮素的影响,为优化水稻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水稻品种金优253和桂旱1号为材料,2008年早季和晚季采用湿润灌溉、交替灌溉、水层灌溉3种水分管理模式和免耕、常耕两种耕作方式进行田间试验,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测定水稻氮素吸收和利用和各种生理指标.[结果]在相同耕作方式下,水层灌溉相对有利于提高早季水稻全氮积累量和氮素回收率,提高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P转氨酶活性、拔节期和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GS活性以及成熟期早晚季常耕水稻叶片GS活性.采用湿润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水稻叶片硝酸还原酶、成熟期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以及水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土壤碱解氮含量、晚季水稻氮素回收率,但降低晚季水稻产量.采用交替灌溉处理相对有利于提高拔节期早晚季水稻叶片GPT转氨酶活性、抽穗期晚季水稻叶片CP转氨酶活性及拔节期和抽穗期早季水稻叶片GS活性.在相同水分管理模式下,与常耕水稻相比,免耕利于提高交替灌溉处理水稻氮素积累量以及早、晚季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结论]耕作方式和水分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免耕和节水互作条件下,有利于土壤供氮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属于"半水生性"植物,具有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基于水稻这种特有的适应性,黑龙江省主稻区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实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水稻产量、节水幅度明显高于水稻浅湿灌溉和常规灌溉,也充分证明了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对改善全省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提高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关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黑龙江省有效活动积温利用效率、缓解日益扩大的水田面积与有限水资源间的供需矛盾,采用稻田覆盖地膜结合湿润灌溉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水稻在覆膜、节水条件下生长发育、分蘖动态和产量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影响变化。结果表明:覆膜节水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缩短生育期;增加土壤温度;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缓慢;叶面积指数增加47.37%;增产10.37%。是一项效果明显、易于农民掌握操作的节水增温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对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热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灌水定额能够提高土壤温度,灌溉定额较小或较大均不利于土壤温度的提高。随后对不同灌溉定额对作物生长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土壤水分对作物根系,冠层导水率和果实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较低的灌水定额导致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降低根系和冠层的导水率,不利于作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在实际灌溉过程中应根据作物耗水特性,合理选择灌溉定额,确保作物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CROPWAT模型水稻需水量及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地区气候变化对水稻需水量影响及水稻不同灌溉制度,基于黑龙江省庆安县1966~2015年气象、土壤数据和水稻作物参数,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水稻生育期内需水量变化规律,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水稻各生育期需水量、有效降雨和灌溉需水量,对不同典型年份水稻需水量和有效降雨作耦合度分析,制定水稻灌溉制度。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水稻需水量在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下以13.68 mm·10年-1速率下降,变化范围为410.8~574.6 mm;该地区特枯水年、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水稻需水量分别为521.0、484.9、451.8、410.8 mm;水稻在拔节和抽穗期需水量较大,两个时期需水量在不同水文年下差异明显;不同水文年下6、7、8月主要需水时期,需水量与有效降雨耦合度均小于1;同一水文年下灌溉定额均为淹水灌溉>"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控制灌溉,淹水灌溉灌溉次数最多,干湿交替灌溉模式灌溉次数最少;不同水文年下与淹水灌溉灌溉定额相比水稻"浅、湿"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控制灌溉节水效果明显,分别可节水6.3%~13.4%、29.1%~39.4%、30.6%~42.6%。有效降雨量难以满足水稻需水要求,在水稻生育期内应根据不同典型年选择合适灌溉制度灌溉,并在拔节孕穗、抽穗开花两个高耗水时期加强灌溉。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下啤酒大麦出苗率、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分变化、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资料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降水利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采用春季储水灌溉技术较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75 mm,减少土壤蒸发3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在实际大麦种植生产中应以春季储水灌定额75 mm,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定额75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双季北缘地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稻北缘地区生长季节短,温光资源不足;而常规高产栽培在品种选用、肥水运筹、群体结构及调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产量不高不稳。补偿栽培采用生育期适中偏长优质品种;通过适当早播、拓展生长季节、增加温光利用,合理稀播培育壮秧、高效利用低位次分蘖成大穗;合理基本苗和群体结构,在大田早期迅速创建一个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促进水稻群体尽早进入光合适期,生育中期壮秆强根、延长有效叶面积高值期,生育后期补充营养、湿润灌溉增强群体活力和抗逆性、减缓高效叶面积下降速率以补偿群体光合势,促进群体结构与光合功能高效协调,增强群体物质积累与转化能力而稳定高产。以生育期适中偏长、产量潜力高优质品种(或超级稻品种)为基础,培育多蘖壮秧、精确优化群体结构和肥料合理运筹为核心技术,配套湿润节水灌溉和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治,构建水稻补偿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成功示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浅沟渗灌技术,对南方直播水稻的节水增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水稻浅沟渗灌栽培技术既可大幅度节水,又能显著提高产量,与常规淹灌栽培相比,浅沟渗灌技术在早稻的整个栽培过程中,可节水3129m3/hm2,节水率达48.1%;同时显著减少土壤中的还原物质,提高根系活力,使白根数量增加32.62%,黑根和黄根数量分别减少20.04%和12.58%;浅沟渗灌栽培可降低田间的空气湿度,增强通风透光性,减少水稻病害,从而提高叶片的生活力;浅沟渗灌还能促进水稻分蘖,使有效穗增加11.53%,谷粒千粒重提高1.0g,使产量增至10845kg/hm2,增产1320kg/hm2,增产率达13.9%。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宁夏不同灌区水资源及作物种植条件,分析总结出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发展的5种节水灌溉技术.这些技术模式在生产中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对土地开发整理中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有着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优质烤烟生产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优质烤烟生产灌溉技术的一些必要参数。结果表明:叶温差与土壤相对含水量关系密切,可以作为烤烟水分亏缺指标,用以指导灌溉;叶温差的变化与叶片萎蔫情况相对应,可用叶片的萎蔫情况来估计叶温差,适用于指导烟农灌水;在旺长前期、中期及成熟前期各灌水1次,旺长期每次灌水量为4kg/株,成熟期为2kg/株。  相似文献   

16.
浅水灌溉对寒地井灌稻田温度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三江平原寒地井灌稻区井水低温造成的水稻减产问题,于2009年通过田间控制试验研究了浅水灌溉措施对寒地稻田水温、土温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处理:控Ⅰ,水层控制在3 cm;控Ⅱ,水层控制在1 cm;CK(传统淹灌),保持5~10 em水层.结果表明:在水稻本田期内的各生育时期,3种灌溉处理间水温和土...  相似文献   

17.
华中地区稻田水分平衡和稻作灌溉生产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中地区降水季节性强 ,水资源态势具有明显的盈亏期。双季稻作生产灌溉必不可少。近 10年定位测量表明 ,常年灌溉需水量 5 838m3 / hm2 ;年变异 C.V.=8.1%。晚稻灌溉量占全年的 71% ,7— 9月是灌溉需水高峰期 ,占全年灌溉量的 6 8%。本区双季稻作生产灌溉效率 (灌溉水量与产量之比 )为 :生物量 3.6 7kg/ m3 ,精谷量 1.48kg/ m3 ;生长灌溉效率为 :生物量 4.43kg/ m3 ,灌溉水量与生产效率间年变化呈反相关。不同灌溉处理试验表明 :华中双季稻生产的灌溉 ,以早稻保持水层淹灌 ,晚稻按需配额灌溉的模式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8.
东北黑土区调亏灌溉对水稻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东北黑土区调亏灌溉对水稻苗期生长的影响,通过在黑龙江省庆安县进行田间试验,控制水稻不同生长期田面水层与土壤水分指标,对分蘖末期叶面积指数和根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同下限控制水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水对水稻叶面积指数和根重的生长存在正效应,灌水过多或下限过低均会影响水稻的生长,水稻分蘖期前中后低的调亏...  相似文献   

19.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缺水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今后有可能成为制约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生产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在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方式上小麦产4500 kg/hm2左右的生产水平下,模拟了5种灌水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灌头水的前提下,小麦全生育期灌4次水能够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获得最高产量,在水资源正常情况下,应采用此灌水模式。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从节水和提高水效益的角度考虑,可采取全生育期灌3水的控灌方式。全生育期灌水超过4次,不但浪费水资源,而且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穗肥在水稻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穗肥在不同时期施用其效果有显著差异.通过对水稻穗肥的施用时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穗肥的适宜施用期是穗分化开始后的两周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