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longipes产生的角质酶进行了纯化及性质测定。在含有苹果角质(诱导物)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A. longipes,第8 d达到产酶高峰。发酵液经硫酸铵沉淀、DEAE(diethylaminoethyl)Sepharose、Sephacryl S-100 HR和Phenyl-Sepharose 6 fast flow(high sub)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测得蛋白分子量为59.5 kDa。该酶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9.0,在温度20℃~40℃及pH 4.0~10.0范围内,酶活较稳定。一些金属离子如Na+、Cu2+和Mn2+可以部分抑制角质酶活性。  相似文献   

2.
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纯化和活性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线虫卵寄生真菌。采用DEAE-22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crylS-3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到一种淡紫拟青霉胞外几丁质酶,经7.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检测为单一条酶带,Rf值等于0.43。淡紫拟青霉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为45℃。热稳定性测定表明它在40℃下放置10min可保持原有活力,60℃下10min,完全失活。该酶的最适pH值为5。其pH值稳定性与温度和反应时间有关。20℃、20min,在pH3~9范围内稳定;37℃、1h,则只在pH5~7范围内较稳定。金属离子如Mg2+、Ca2+、Zn2+、Li+和Fe2+对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中Mg2+的激活作用最强。相反,Cu2+对酶有强烈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螺旋毛壳ND35 β-1,3-葡聚糖酶的诱导、性质及其抑菌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的细胞壁为诱导物,模拟毛壳菌自然的重寄生过程,研究了内生真菌螺旋毛壳(Chaetomium spirale) ND35 β-1,3-葡聚糖酶的产酶条件、性质,尤其是不同碳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真菌细胞壁及几丁质和昆布多糖,均可诱导产生β-1,3-葡聚糖酶,而作为分解代谢产物的葡萄糖则抑制产酶。经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及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并通过SDS-PAGE鉴定,纯化了一种分子量约为73 kDa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GLUC73。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40℃以下较稳定;最适pH值为5.5,在pH 5-9范围内均很稳定;酶活性受Hg2+、Fe3+、Zn2+、Mg2+等金属离子不同程度的抑制,Mn2+和Co2+对酶有激活作用;以昆布多糖为底物时,该酶的米氏常数Km为0.412 mg·mL-1,最大反直速度Vmax为3.876 U·mL-1。粗酶液同时具有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离体抑菌试验表明,对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杨树腐烂病菌(Valsa sordida)、苹果树腐烂病菌(Valsa mali)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β-1,3-葡聚糖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标记和超微结构观察,间接证明了β-1,3-葡聚糖酶在螺旋毛壳重寄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山东泰安郊区大白菜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拮抗链霉菌(Streptomyces spp. )R15菌株。采用固体发酵、粗酶液 (NH4)2SO4分级沉淀、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75凝胶柱层析等步骤从链霉菌(Streptomyce spp.)R15中分离纯化获得β-葡萄糖苷酶。结果表明, 纯化倍数16.28, 回收率为14.59%, SDS-PAGE电泳测得相对分子量为63.89 kDa。经TLC分析酶解产物, β-葡萄糖苷酶与水杨苷反应生成D-葡萄糖和水杨醇。以水杨苷为底物时, 该酶的Km值为10.644 mmol/L, Vmax为0.525 μmol·L-1·min-1。该酶的最适温度为65℃, 70℃以下相对稳定;最适pH为5, pH 3~7之间相对酶活在75%以上。Cu2+、Hg2+和Fe2+对酶有抑制作用, 其中Hg2+和Cu2+的抑制作用最强, 酶活力完全丧失;而Ca2+, Mn2+对酶均有激活作用, 相对酶活分别高达137.18%和119.52%。  相似文献   

5.
重寄生真菌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重要生防菌。为了探讨盾壳霉胞外蛋白酶在寄生核盘菌过程中的作用,采用明胶平板法对盾壳霉寄生核盘菌菌核产生的蛋白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并进一步采用福林酚法定量测定蛋白酶活性,研究盾壳霉产生胞外蛋白酶的培养条件及影响蛋白酶活性的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在被盾壳霉寄生的核盘菌菌核中检测到蛋白酶活性,表明蛋白酶可能参与盾壳霉重寄生作用。发现核盘菌菌核浸出液培养基适合盾壳霉产生胞外蛋白酶,摇培(20℃、200r/min)5d时蛋白酶活性最高,达到0.22U/mL。盾壳霉胞外蛋白酶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7.0。当温度不高于40℃时,蛋白酶酶活较稳定。5mmol/L的金属离子Mg2+、Zn2+、Ca2+、Cu2+、Mn2+、Li+和K+等对蛋白酶酶活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Fe2+(5mmol/L)显著(P<0.05)提高了蛋白酶活性。盾壳霉蛋白酶对苯甲基磺酰氟(PMSF)敏感,说明盾壳霉产生的胞外蛋白酶可能主要是丝氨酸蛋白酶。这些结果为盾壳霉胞外蛋白酶的分离纯化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华根瘤菌L03几丁质酶纯化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sp.菌株L03是1株能产生几丁质酶的生防细菌.采用9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层析、Phenyl-Sepharose疏水层析等方法获得了菌株L03的几丁质酶.SDS-PAGE检测发现该酶已被纯化,其分子量约为41.3kD.该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45℃;最适反应的溶液pH值为6;酶液在pH5~8条件下和40℃下分别保存1h,酶活力基本保持稳定;Mg2+和Ba2+能显著促进几丁质酶活性上升,而Zn2+、Cu2+和Fe3+等对酶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功能分析结果显示,该几丁质酶对供试的几种病原真菌细胞壁都有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离利用高效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菌株,从广东药用植物金丝皇菊根部分离获得一株木霉菌株Tk1。经过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金丝皇菊枯萎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柑橘炭疽病菌(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率分别为68.5%和77.1%,且在后期能完全覆盖或部分覆盖病原真菌。其无菌发酵液对金丝皇菊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45.55%。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是酵母膏;在pH 4~11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产孢,最适pH为7;12 h交替光照条件下菌丝的生长速度最快,全光照条件下产孢数量最大;该菌株的致死温度为73℃处理10 min。  相似文献   

8.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浙江省传统中药材“浙八味”之一。近年来在磐安县白术主产区发生一种新的枯斑病。为明确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柯赫氏法则验证、形态学特征观察,及ITS、LSU、rpb2tub2多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引起该枯斑病的病原菌为Phoma exigua。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8,最适碳源与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4℃、相对湿度100%;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7℃和54℃。不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24 μg·mL-1;吡唑醚菌酯和嘧菌酯对其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10和0.16 μg·mL-1。由P. exigua 引起的白术枯斑病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在以小麦细胞壁为唯一碳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可产生多种蛋白酶,培养液经硫酸铵沉淀,SP-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Phenyl(high-sub)-Sepharose Fast Flow疏水层析。Sephadex G-75分子筛层析,分离纯化到分子量约40kD的一种蛋白酶。该酶能水解胰蛋白酶专一性底物Benz-Phe-Val-Arg-NA,对凝乳弹性蛋白酶底物Sue-Ala-Ala-Pro-Phe-NA和枯草杆菌蛋白酶底物CBZ-Gly-Gly-Leu-NA无活性,能被胰蛋白酶抑制剂aprotinin、leupeptin和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强烈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能部分抑制酶的活性。表明该蛋白酶是丝氨酸蛋白酶中的一种类胰蛋白酶。  相似文献   

10.
阳离子对黄瓜苗期猝倒病菌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寄主-寄生物相互关系角度系统研究了阳离子对黄瓜苗期猝倒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产生的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胚轴胞壁Ca2+含量很大,而且随苗龄增加,其含量也有规律的增加。细胞壁Ca3+含量变化与胚轴抗病菌果胶酶能力密切相关。不同阳离子对病菌在寄主体内、外产生的PG活性有明显影响,并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病菌在寄主体内和体外合成的PG对阳离子敏感程度不同。低浓度Ca2+有激活PG的作用,高浓度Ca2+则抑制PG活性。Na+超过一定浓度时有抑制PG活性的作用。PGTE比PMTE对Ca3+抑制作用敏感。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龟裂链霉菌Streptomyces rimosus M527发酵液中抗真菌成分及其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本试验以黄瓜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为活性跟踪指示菌。首先,通过有机溶剂萃取、硅胶柱层析、DiaionHP-20凝胶柱层析、制备型HPLC对活性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MS、1H-NMR和13 C-NMR波谱数据对活性化合物结构进行解析,从菌株M527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活性化合物与龟裂杀菌素一致。结果表明,当龟裂杀菌素浓度为2.20 mg/L时,能够完全抑制黄瓜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当龟裂杀菌素浓度为8.78 mg/L时,黄瓜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17.56 mg/L的龟裂杀菌素溶液与传统农药乙蒜素(80%)1000倍稀释液进行黄瓜盆栽试验,施药后14和21 d龟裂杀菌素的治疗效果分别为78.3%和70.6%,乙蒜素的治疗效果为66.7%和42.7%。  相似文献   

12.
棉花枯萎病菌镰刀菌酸的产生和致病力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镰刀菌酸是棉花枯萎病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一种非特异性的毒素。为了探索棉花枯萎病原菌的镰刀菌酸产量与致病力的关系及不同棉花品种对镰刀菌酸的反应,本实验测定了10个新疆吐鲁番地区的菌株和20个内地的菌株,发现其产镰刀菌酸的数量多少与生理型无关.培养初期各菌株的镰刀菌酸产量与菌株的致病力有关.陆地棉的10个品种对镰刀菌酸的抗性与它们在生产中表现出对枯萎病的抗性一致.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棉田主要线虫类群对棉花枯萎病发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调查发现我省棉田的主要线虫类群有:植物外寄生线虫;小杆目线虫;具有吻针非植物寄生线虫等3种大类群。1985-1987年田间及温室盆栽试验,证明外寄生加洲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califormicus)可加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tium f.vasinfectum)对棉花的为害程度;小杆目线虫和具有吻针的非植物寄生线虫同棉花枯萎病菌无复合侵染作用。田间防治试验表明,杀线剂通过降低田间寄生线虫的数量,减轻棉花枯萎病的为害,而对棉花枯萎病菌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URP(Universal Rice Primers)-PCR分析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基因组DNA扩增片段多态性,筛选检测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的特异性引物,并建立了基于该引物的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为FOMM-SPF/FOMM-SPR, PCR检测体系为25 SymbolmAL,包括2SymboltB Green Taq Master Mix 12.5 SymbolmAL,10 mmol·L-1 的上下游引物各1 SymbolmAL,模板DNA 1 SymbolmAL,灭菌去离子水补足至25 SymbolmAL;PCR程序为95℃预变性3 min,94℃变性15 s,57℃退火30 s,72℃延伸20 s,共30个循环,循环结束后72℃延伸5 min;特异性扩增片段大小294 bp,检测灵敏度为2 ng·μL-1 DNA或50个孢子·500 mg-1土壤。该引物及其检测方法对尖孢镰孢菌苦瓜专化型的检测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以从土壤和植物样品中快速准确地检测出苦瓜枯萎病菌,无需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检测,对苦瓜枯萎病的早期诊断和预警及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活性氧及膜脂过氧化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萎病菌侵染后,抗病品种棉苗及经氟乐灵诱发处理产生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棉苗茎与根组织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表明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水平及脂氧合酶(LOX)活性也明显增加,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差异。与此相反,感病品种棉苗受侵后MDA含量、O2·产生速率、H2O2的积累及LOX酶活性增加幅度较小,SOD及CAT酶活性则明显上升,膜系统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有小幅度下降。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可诱发棉苗对枯萎病的诱导抗性,同时也增加了LOX酶活性及活性氧(O2·、H2O2)的积累。这些结果说明,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活性氧的积累、LOX酶活性的上升以及由此引起的膜脂过氧化,可能在棉苗对枯萎病的抗性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儿茶素在棉苗对枯萎病抗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枯萎病菌接种后棉苗组织内儿茶素含量的变化以及儿茶素对枯萎病菌及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的影响。健康棉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随着棉苗的生长而增加。枯萎病菌接种后,病苗组织中儿茶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而且抗病品种棉苗儿茶素含量的增加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经氟乐灵预处理的棉苗接种枯萎病菌后,儿茶素含量增加更快,增幅更大。说明儿茶素是品种抗性和氟乐灵诱发棉苗对枯萎病诱导抗性的机理之一。儿茶素可抑制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对培养液中病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有抑制作用。儿茶素化学制品及棉苗组织提取液经TLC分离后获得的含儿茶素组分提取液对初步纯化的PG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儿茶素可能通过抑制病菌的菌丝生长、产孢以及其PG活性而在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中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棉花枯萎病菌生理型Ⅱ、Ⅲ号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型Ⅱ、Ⅲ号原生质体的分离、纯化和再生条件的研究,摸清了同龄小型分生孢子在25℃下振荡培养30-40小时的菌丝,在0.6MNacl为稳定剂、4%的混合酶、39℃下酶解3-4小时能得到较高数量的原生质体。在高渗培养基上培养12小时即出现再生,2-3天后再生率达到66-83%。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研究致病力变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