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我国现代化建筑领域发展过程中,框架剪力墙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核心的部分,它能给建筑物带来很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整体质量,是目前能广泛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的建筑结构。而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核心过程往往体现在施工阶段,建筑物要完成由建筑模型到建筑实体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施工过程,科学合理的施工,能使得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得到充分表达。本文首先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对其施工过程和施工技术要点分析了一些要点,以期能给新进入建筑行业的相关学习者或从业者带来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郭磊  张静  荆涛 《现代农业科技》2010,(21):335+337
通过对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施工阶段严加控制质量的措施,要求对现场施工进行跟踪检测,同时检测员应加强对防雷新技术的学习掌握,注重过程控制,保证建筑防雷工程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有一系列建筑防雷技术规范,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在城市所有三类以上的防雷建筑物都必须安装防雷设施。防雷设施包括针、网、带、接地体、引下线、屏蔽、等电位和SPD(避雷器)8个组成部分,所有的建筑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都必须经过有关部门审查、验收,确保防雷技术措施落实到每一座建筑物,可以说城市  相似文献   

4.
人工挖孔桩具有适用性广、承载力大、造价较低等特点。随着建筑物规模越来越大,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中的应用日趋广泛。阐述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特点。研究了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施工中成孔阶段地下水控制、桩身施工阶段钢筋笼安装和混凝土浇筑等的具体处理方法,并结合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水工建筑物一般都建于天然地基上,但天然地基往往都不能完全满足建筑要求。在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各种不良地基,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基础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及其效益的发挥。文章对水利水电建筑不良地基的影响及处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朱洪雷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34-134
沉降观测关系到建筑质量和建筑物的安全,是建筑施工及建筑物维护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根据沉降观测中的实践经验来探讨如何获得良好精度的沉降数据,更好地指导工程的施工及运营,从而保证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对于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因为土地有限而又昂贵,所以人们只能向空中谋求更多的空间,而高层建筑物具有节省用地、美化城市建筑景观等显著优点,于是高层建筑物迅速崛起。但由于高层建筑往往采用桩基基础,且荷载较大,对高层建筑本身即内部基础和设备的相对位置有很高的精度要求,其施工将给高层建筑本身及周边建筑群体带来复杂的形变影响。所以,为了保障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必须对高层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本文分析了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的一些基本理论以及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渠道及其建筑物,在冬春2季由于冻胀、冻融及冻—融循环造成渠系建筑物破坏或留下安全隐患。因此,研究分析产生冻胀破坏的原因,在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各个阶段做好冻胀防治措施,防止和减小这种破坏,是保证工程渠道及其建筑稳定和安全运行的前提,是确保工程耐久性和工程寿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水工建筑的地基和基础设施一般都低于地面,很容易受到地下水或者是雨水的浸泡,所以在水工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完善水工建筑的排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不仅可以延长水工建筑的使用年限还可以提高水工建筑物的防冲能力,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由此可见,保证水工建筑物施工现场的降排水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BIM技术不仅是一种新的建筑储存、计算、分析工具,也代表了一种参与各方共同协作的理念,BIM技术可以提高成本管理质量和效率,已经成为建筑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施工阶段是实现建设工程价值的主要阶段,本文主要归纳总结了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分为施工前阶段、施工过程中阶段和竣工结算阶段介绍BIM技术在工程成本管理中的应用。将BIM技术与工程成本管理进行深入结合,能够充分体现BIM技术的价值,从而提升建设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1.
混凝土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与环保型混凝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混凝土与城市环境负面关系出发,系统分析了混凝土在自然资源和能源消耗、二氧化碳等有害物的排放、生产和施工造成的城市公害、城市生态失调、视觉感觉效果及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情况,总结了发展减轻环境负荷型和生态型混凝土对城市发展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梁娟  叶漪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53-4654,4657
解析了生态宜居城市的概念,认为中小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形态,相比大都市更有可能成为生态宜居城市。结合怀化市的实际情况,指出怀化市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方面所具有的交通、生态、基础、民族特色优势,并从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分析了怀化市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其城市生态规划有待完善,城市环境污染仍较严重,民众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就怀化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建立提出了相关建议,强调应完善城市生态规划,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以及加强环保教育,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3.
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大港公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在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城市生态公园作为城市绿肺,对城市环境的恶化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人们对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越来越关注。通过对天津市大港公园案例的介绍,探讨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应用,旨在为城市公园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汉中农村民居典型夯土墙营造技术解析及改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波  王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27-4329,4383
夯土墙技术是传统的乡土建筑流传下来的建造方法之一,它具有优越的物理性能和生态环保的特点,当代生土建筑被大量的工业化建筑取代,乡土建筑文化在逐渐消亡。为了传承和发展汉中地区本土建筑,通过对汉中地区太阳岭乡、苍社乡等民居夯土墙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出当地夯土墙的特点及制作工艺,并针对建造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给出改进措施,为进一步研究民居夯土墙奠定基础,为指导村镇房屋的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索如何构建一种生态与经济发展兼顾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工作体系。以扬州市为例,选择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乡土文化保护和游憩安全5个要素构建区域多层次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利用神经网络CA模型模拟无生态约束下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将二者耦合得到优先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并为每类管制区编制相应的管制规则。结果表明:①利用景观安全格局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格局耦合来进行建设用地管制区划分,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再进行建设用地的安排,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②通过调整建设区的划定,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新增建设用地适宜调整的区域,在建设用地管制的基础上,给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16.
在资源型城市城镇化过程中,要求城市内部经济与生态耦合发展。因此,研究生态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问题成为当前资源型城市发展亟需突破的瓶颈。基于山西省资源型城市2006—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揭示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呈上升趋势;2)通过分析10个城市平均Malmquist指数,发现生产规模指数对TFP指数的促进作用更强,生产要素与规模匹配方面处于较优水平,但缺乏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3)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指数是提高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绿地建设是现代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是关键。当前我国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过程中存在着“无视地方特点,模仿成风”、“曲解生物多样性”、“挥霍自然、文化资源”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我国城市绿地的建设水平与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热力学的城市系统结构的研究是实现城市生态规划和环境管理等实际工作优化与决策的关键理论问题之一。基于生态热力学 流核算方法,建立大连市生态网络模型,通过路径分析探讨了代谢长度与代谢路径数量、连通性的变化关系,确定了城市代谢系统的基本营养结构,以及各组分间的作用途径;利用网络有效利用矩阵中正负号分布、数量比值,确定了城市代谢系统各组分间的作用方式、共生状况,最后揭示出固有网络结构中复杂的生态关系。结果表明:大连是具有一个高度竞争性的部门共生体,而且随着代谢长度的增加,城市代谢系统中各组分间的作用途径更为多样,代谢路径数量、连通性不断提高。该研究可为政策制定者确定如何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避免支付高额生态成本和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建设中的末端控制模式,推动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转型实践,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综合评估黄土高原沼气生态果园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基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实际工程案例,利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计算出黄土高原沼气生态果园系统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潜值,并分析了系统在不同功能阶段的环境和经济表现。结果表明:在系统完整生命周期中,环境排放发生在建设阶段和果园生产阶段,沼气利用阶段则创造了显著的生态减排效益,基础设施、田间管理、果园建设及生产是带来环境负荷的主要因素,其中田间管理过程对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及能源耗竭潜势分别造成高达83%、55%、43%及59%的排放量,果园生产过程也导致了较高比率的富营养化(40%)、人体毒性(41%)、光化学氧化(66%)及能源耗竭(26%)问题;沼肥还田、沼气发酵及由沼气利用引起的燃煤替代是节能减排的贡献因素,系统的温室效应、环境酸化及富营养化等环境潜值均为负值,相比单一的苹果种植模式具有更强的环境可持续性。此外,利用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进行核算得到系统的集合经济效益(IBE)为$2 544.25,在建设期、生产期和利用期分别为$-255.11、$2 447.67及$351.47,表明系统前期处于亏损状态,但后期经济效益可观,具有整体上的生命周期经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绿色建筑是当今建筑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文中分析了绿色建筑的概念,指出其发展现状,如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和需求、缺乏法定规划的建设、难以实现绿色建筑政策导向、绿色建筑的内涵被忽视、单位面积建筑能耗高、缺乏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和严密的行政监督管理体系等,并给出提高绿色建筑的社会接受程度、将绿色建筑纳入各层规划、加强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制定相关强制推广标准和优惠税收政策、积极开发各种新型节能材料和建立绿色建筑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等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