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水下管道埋深检测技术可为穿江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技术依据。介绍了水下埋设管道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国内外水下管道埋深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通过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分析、比较,对不同工况的水下管道埋深检测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要介绍了水下机器人(ROV)系统基本情况,结合水下机器人在宁乡县黄材水库等水利工程检测中的实际应用,阐述了水下机器人(ROV)系统应用于病险水利工程水下检测工作的主要特点及其使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Faster R-CNN和图像增强的水下鱼类目标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克服水下鱼类图像样本量不足及实现对水下低清晰度图像中鱼类的快速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Faster R-CNN二次迁移学习和带色彩恢复的多尺度视网膜增强算法(MSRCR)的方法,首先通过ImageNet预训练模型对Open Images高清鱼类数据集进行一次迁移学习初步训练网络,然后固定检测模型低3层的卷积网络参数,再用水下拍摄的小规模鱼类数据集进行二次迁移学习微调网络,最后通过MSRCR算法对水下拍摄图像进行处理以增强其与高清鱼类图像的相似性,解决水下图像降质问题,让二次迁移学习高效进行。结果表明,该方法利用小规模水下拍摄鱼类数据集训练出的网络查准率可达到98.12%,网络检测能力及后续提升能力优于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并能够实现鱼类目标的快速检测,本研究结果可为深海探测作业与海底鱼类等生物资源的监测、保护和可持续开发等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水下管道埋深检测的工程需求,介绍了基于电磁法原理的各水下管道检测设备的组成及性能,包括河流穿越管道探测系统(BPS)、磁性多功能定位和跟踪系统(Innovatum Inc)、OnePass检测系统(Startrak)、Field Sens管道遥测系统和西南油气田研制的GPS-RTK水下管道检测系统,分析了各套设备的性能优缺点,同时指出了目前我国水下管道检测技术及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正天津滨海新区通过科技创新,扶持做大海鲜养殖业,使新区石斑鱼、鳎目鱼、牙鲆鱼等名优海珍品养殖逐渐形成规模。截至目前,全区工厂化育苗、养殖设施渔业总规模已超过81万平方米,每年有超6000吨的高档海鲜投放市场。据了解,长期以来,由于在我国北方无法大面积养殖海珍品,石斑鱼、舌鳎、鲈鱼、牙鲆等名优海珍品一直从广东和厦门一带空运,所以价格偏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滨海新区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水产工厂化循  相似文献   

6.
针对结构光技术在水下三维测量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折射补偿的水下结构光三维测量方法。考虑到水下三维测量时,由于光线在不同介质交界处发生折射,采用平面网格靶标对系统进行陆上标定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必须进行折射补偿,补偿被测物体在CCD摄像机靶面上成像点的像素坐标,按所建立的水下三维测量模型进行测量。通过实验证明,本文的折射补偿方法有效地克服了折射对水下三维测量的影响,实现了水下结构光高精度三维测量。  相似文献   

7.
有着海中“人参”之称的海参,是棘皮动物中的名贵海珍品,是当前我国在海水养殖中极少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的品种之一。中国海有20多种食用海参,其中刺参最适宜各地养殖。刺参是我国食用海参中的上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滋补健身海珍品之一。  相似文献   

8.
水利工程中,常常要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施工作业都集中在水下,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在水上预先拌制混凝土拌合物,通过导管、泵压、柔性管等方法进行水下灌注;二是在水上拌制胶凝材料,进行水下预填骨料的压力灌浆,两种方式都能很好地解决水下施工困难,完成施工。但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缩径、坍孔、斜孔、导管堵塞、埋管等情况,给工程进度及质量造成困难。本文主要针对灌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谢崇文  陈利琼  何沫 《油气储运》2021,(1):66-70,77
为保证穿越河流管段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检测管道埋深.针对定向钻穿越大埋深管道检测过程中电磁信号不稳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改变不同埋深穿越管段的电磁信号校准方法,对One-Pass水下管道检测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其在定向钻穿越管道检测中的检测精度.结果表明:利用优化后的电磁信号校准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  相似文献   

10.
日本福岗造船厂研制生产出两种新型的农用水下清淤机:一种是牵引式水下清淤机,是由船上的牵引机作动力在水下往返清淤;另一种是潜水自行走式水下清淤机,可将清出的淤物传输到水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对海洋中单细胞藻类进行有效识别,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式VGG16网络模型的单细胞藻类识别算法—AlgaeNet,在传统VGG网络模型基础上,通过减少卷积核数量,并添加BatchNormalization层进行神经网络模型加速。结果表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本研究中提出的AlgaeNet算法在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值收敛速度及对测试集样本(卵形小球藻Chlorella ovalis与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 fibula Ehrenberg)的预测准确率上升速度较传统VGG、AlexNet网络模型优势明显,识别准确率可达99.317%。研究表明,基于改进式VGG16网络模型的单细胞藻类识别算法AlgaeNet在单细胞藻类识别领域具有较好的分类识别性能,可实现海洋中藻类的准确识别。  相似文献   

12.
结合素(bindin)属于配子识别蛋白的重要种类之一,是雄性海洋生物精巢或精子中特有的凝集素样的不溶性颗粒蛋白。在海洋生物体外受精过程中,当顶体反应发生时,精子释放出成熟的bindin蛋白可特异性地识别特定卵子表面的蛋白受体,进而促进精卵结合,在保障海洋生物体外受精准确性和维系海洋生物物种独立性、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棘皮动物属后口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的高等类别,棘皮动物的受精生物学和性别选择机制一直是基础生物学研究和水产养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内容。本研究中就近年来棘皮动物结合素bindin基因的结构信息、生物功能以及分子进化特点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了解棘皮动物结合素bindin的功能、分子进化特点及其在棘皮动物配子识别和性别选择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海参分级与计数设备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海参不同规格分级和计数的需求,以图像识别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机电一体化高精度自动分级与计数系统。该设备通过图像识别、采集、计算和处理海参在传送带上的投影面积大小来确定海参的规格,进而对海参进行相应等级的分选和计数。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对单体海参分辨误差率低、分选精度高、分选速度快、计数准确等特点,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海洋牧场环境信息综合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时掌握海洋牧场环境参数的动态变化和养殖生物的活动状态,采用海洋环境因子及水下影像采集和传输技术,以自制浮标平台为载体,在有效解决多路传感器数据并行采集及远程传输、水下摄像头承载装置的防水密封、水下影像数据远程传输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研发了海水养殖环境信息综合监测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同时调用多个串口进行数据采集,能保证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多参数水质数据的及时采集和准确性;采用丁腈橡胶材料构成的压紧螺母式电缆密封装置能有效防止海水的渗漏和腐蚀;解码板的分辨率设置为QCIF或者CIF模式,最大码率设置为120 kbps,帧率设置为8~15时,图像的流畅和清晰度较为适中。研究表明,该系统可用于海洋牧场水环境因子监测和水下养殖生物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鉴定和体外培养引起养殖海水鱼类和棘皮动物体表溃烂的致病性盾纤毛虫,分别从辽宁地区养殖的患病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体表分离出3种盾纤毛虫,采用活体观察、甲醛固定观察、扫描电镜观察、醋酸洋红染色...  相似文献   

16.
海参是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统称,作为海洋底栖生物能在高浓度病原体微生物环境中生存有其特有的免疫机制。海参的免疫应答是由参与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体腔细胞和多种体液免疫因子共同介导的。体腔细胞通过吞噬、包囊、降解等方式抵抗病原入侵,同时体腔细胞还会释放免疫因子到体液中对外来物质进行识别和攻击。对目前海参免疫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Recent determinations of high production rates (up to 30 percent of primary production in surface waters) implicate free-living marine bacterioplankton as a link in a "microbial loop" that supplements phytoplankton as food for herbivores. An enclosed water column of 300 cubic meters was used to test the microbial loop hypothesis by following the fate of carbon-14-labeled bacterioplankton for over 50 days. Only 2 percent of the label initially fixed from carbon-14-labeled glucose by bacteria was present in larger organisms after 13 days, at which time about 20 percent of the total label added remained in the particulate fraction. Most of the label appeared to pass directly from particles smaller than 1 micrometer (heterotrophic bacterioplankton and some bacteriovores) to respired labeled carbon dioxide or to regenerate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14. Secondary (and, by implication, primary) production by organisms smaller than 1 micrometer may not be an important food source in marine food chains. Bacterioplankton can be a sink for carbon in planktonic food webs and may serve principally as agents of nutrient regeneration rather than as food.  相似文献   

18.
An assemblage of endemic cavernicolous marine invertebrates, including taxa found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Ocean of great phylogenetic age or with affinities to deep sea organisms, inhabits the Jameos del Agua cave, a sea waterflooded Holocene lava tube cave on Lanzarote in the Canary Islands. This marine cave contains both relicts from Tethyan times, such as an apparently new crustacean family belonging to what had been the monotypic class Remipedia, and relicts of groups that are now common only in the deep sea as well as species that occur outside the cave.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选择海洋环境中典型的异戊二烯作为暴露污染物,研究其对体质量为(5.23±0.96)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开展了急性毒性试验,以及96 h亚致死效应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异戊二烯对刺参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3.00、78.09、72.93、69.7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98 mg/L;亚致死试验中,CAT活性受到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受到抑制作用,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正相关性;96 h时,中、低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而高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ACP和AKP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但48 h时两种酶均受到极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96 h时AKP活性受到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随着异戊二烯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异戊二烯胁迫对刺参体内产生自由基导致氧化胁迫效应,以及对消化、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其重要的致毒原因,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变化体现了异戊二烯的致毒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异戊二烯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因编辑(geneediting)是生命科学领域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以其对生物内源基因改变的精确性极大地推动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而CRISPR技术则是目前适应范围最广、可靠性最高的一类基因编辑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该技术具有高效、简单等优点.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已在动植物遗传育种、生物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