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小麦生产中,倒伏对其产量影响较大。为达到控高及稳产的目的,选用3种常用的抗倒剂(25%矮壮丰、3%调环酸钙水乳剂、5%抗倒酯水乳剂)来探究其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R2(矮壮丰80 m L/667 m2)相比,在灌浆期(5月12日)前,其他抗倒剂处理下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大都低于对照,而灌浆期后下降缓慢,光合作用时间延长;抗倒剂处理下小麦的株高都低于对照且在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下降至最低,且小麦的不同节间长度在抗倒酯水乳剂处理下都得到控制,在最高浓度(60 m L/667 m2)处理下都降至最低;调环酸钙水乳剂仅对小麦的第3、第5节间有控长作用,而抗倒酯水乳剂对小麦的大部分节间都起到控长作用。从产量方面来看,有效穗数在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下达到最高,实粒数在不同处理下相差不大,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抗倒酯水乳剂处理下都处于较高水平,但产量在常规对照R2(矮壮丰80m L/667 m2)处理下最高;其次是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因此,综合考虑控高效果、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提高及稳产等多种因素,推荐在小麦的分蘖末期喷施60 m L/667 m2的5%抗倒酯水乳剂,能达到控高且不会明显降低其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验证植物氨基酸液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效果,于2004年和2005年连续2 a进行了水稻叶面喷施植物氨基酸液肥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有效分蘖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各喷施1次植物氨基酸液肥,每次用量为200 ml/667 m2兑水60 kg,使水稻有效分蘖明显增加,产量达到59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1.32%。  相似文献   

3.
麦巨金微乳剂对小麦抗倒伏性及产量形成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给化学调控剂麦巨金微乳剂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郑州9023为试验材料,采用喷施和拌种两种处理方法,研究其对小麦形态、茎秆结构、光合作用及产量构成要素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麦巨金微乳剂显著提高了小麦茎秆抗倒能力.施用麦巨金微乳剂后小麦基部节间长度降低,而基部节间单位长度重量增加.抽穗后化控处理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光合有效辐射均比对照高,并且在灌浆时差异显著.喷施处理的产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拌种处理的小麦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其中,以5 mL/10 kg拌种处理的效果最好,产量比对照高16.6%.  相似文献   

4.
中微量元素肥料不同用量对超级稻品种倒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明确中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成份Ca O、MgO、SiO_2和ZnO含量分别为20%、12%、10%和3%)不同用量对超级稻抗倒伏能力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4年早、晚季以超级稻品种天优3618为材料,设置4个用量水平(F0,对照,全生育期不施用,F1、F2和F3用量分别为25 kg/667 m~2、50 kg/667 m~2和75 kg/667 m~2)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对水稻的茎秆抗折力、形态结构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早晚稻的倒伏指数和重心高度,与对照相比,F1和F2处理分别使水稻的倒伏指数和重心高度下降10.50%、8.37%和2.56%、2.22%;显著提高了水稻的单株和单茎抗折力、节间抗折力、节间的鲜质量百分比和茎壁厚度,分别较对照平均提高10.78%、13.49%、12.33%、11.93%和4.81%;同时基部不同节间对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响应存在差异,其中第2节间倒伏指数的下降幅度较第3节间多5.51个百分点,而第2节间的鲜质量百分比、鲜质量/干质量、茎壁厚度和粗度则分别多增加3.55个、2.41个、0.98个和0.19个百分点;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也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但除成穗率和抽穗期绿叶面积外,其他指标各处理与对照的差异并未达显著水平。上述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能提高水稻的抗倒伏能力,有利于水稻产量的形成,其适宜用量为25~50 kg/667 m~2。  相似文献   

5.
试验选用了当地主栽品种龙粳46,叶面喷施速乐硼,旨在探索硼肥的最佳用量,建立水稻的硼指标体系。试验结果表明:硼肥对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水稻产量随着硼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硼肥达到一定数量时,水稻产量反而有下降趋势。硼肥用量和水稻产量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Y=-0.0939X2+3.5445X+505.97(r=0.9573*)。从田间喷施效果看,速乐硼溶解度高,吸收性好,叶面喷施速乐硼可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在硼肥用量2水平下,叶面喷施速乐硼15 g/667 m~2,水稻产量最高为542.0 kg/667 m~2,增产6.7%。说明叶面喷施速乐硼15 g/667 m~2为最佳施肥量,硼肥过量施入或少施均达不到最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廉吉衷 《北方水稻》2011,41(2):62-63
以易倒伏水稻品种郑稻1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新型抗倒调理剂"劲丰"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始穗期喷施60 g/667 m2的"劲丰"效果最好,可以缩短水稻节间长度,降低株高,提高水稻实际单产。  相似文献   

7.
丁亮 《垦殖与稻作》2012,(1):27-30,33
黑龙江垦区进行节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控灌处理用水量296.4 m3/667 m^2,较对照省水84 m3/667 m^2,但水分供应不充分,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具体表现为:株高较对照矮0.7 cm,单穴茎数较对照少0.5株,实粒数较对照少1.8粒,产量635.4 kg/667 m^2,较对照减产6.5%;节灌处理用水量345.5 m3/667 m^2,较对照省水20.9 m^3/667 m^2,水分能够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并且因浅水灌溉增加水温、泥温,促进水稻分蘖,单穴茎数19.6株,较对照增加1.7株,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产量679.1 kg/667 m^2,较对照不减产,经济效益分析节灌处理增效2.6元/667 m^2,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又增加了抽水的费用,具有实际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探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能力及两季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佳辐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为试验材料,于拔节初期叶面喷施多效唑、乙烯利和抗倒酯,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头季茎秆特性、力学指标及两季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甬优2640基部节间抗折力和植株抗推力最大,抗倒伏能力强;佳辐占基部节间最长,株高最高,倒伏指数高,抗倒伏能力最差;天优华占基部倒伏指数小,抗倒伏能力介于前二者中间。与喷施清水对照相比,多效唑处理植株节间长、株高、茎壁厚与对照差异较小,增加了倒3节间(N3)茎粗和倒4节间(N4)和N3的抗折力,降低了N4和N3的倒伏指数;乙烯利处理则显著增加了N4长度,N3茎粗和株高,对茎壁厚没有明显影响, 增强了N3抗折力,降低了N3倒伏指数;抗倒酯处理缩短了N4、倒2节间(N2)长,降低株高,增加N3茎粗和N3、N2的茎壁厚度,增强了N4、N3的抗折力,降低了各节间的倒伏指数。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均降低了头季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增加了再生季产量,乙烯利降低了再生季产量。分析产量构成因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主要影响了总穗粒数,头季总穗粒数减少,再生季总穗粒数增加。天优华占和甬优2640两季总产量均较对照降低,佳辐占总产量多效唑和抗倒酯处理较对照增加,乙烯利处理较对照降低。【结论】抗倒酯处理增强了再生稻头季茎秆的抗倒伏能力,而对两季总产量无显著影响,对再生稻头季抗倒伏栽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晓玲 《北方水稻》2009,39(6):37-39
通过在海城市西四镇进行水稻施用磷肥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该地区水稻施磷的增产效果和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西四镇水稻产区施用磷肥各处理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对照相比增产64.5~142.3 kg/667 m2,增产率为11.5%~25.4%,经济效益明显。从水稻产量和肥料价格及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考虑,水稻的磷肥适宜用量为P2O5 7.75 kg/667 m2,最佳经济产量为699.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水稻苗期、初花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喷施不同种类的硼肥与空白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还可改善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喷施硼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55.2~93.4 kg/667 m2,增产率12.4%~17.6%,其中产量最高的是速乐硼30 g/667 m2,实际产量达624.1 kg/667 m2,增产率17.6%,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拌种对扬麦13茎秆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高产小麦合理选用生长调节剂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扬麦1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生长调节剂(矮壮素、拌种剂、种衣剂、多效唑)拌种对不同群体小麦茎秆生长及籽粒产量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拌种处理均能有效降低扬麦13的株高、重心高度及基部节间长度,对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的调节效应因生长调节剂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低密度条件下拌种剂处理的小麦茎壁厚度增加显著,而高密度条件下多效唑处理小麦的茎壁厚度增加显著。生长调节剂拌种处理提高了扬麦13的抗倒伏能力,其作用效果表现为多效唑种衣剂拌种剂矮壮素。相关分析表明,降低植株株高、基部第一节间长度,增加基部第一、二节间壁厚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性能。拌种处理下小麦产量均高于对照,300×104株·hm-2群体的产量高于150×104株·hm-2群体,均以种衣剂拌种处理增产最明显,平均增幅达11.68%,在倒伏年拌种处理增产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抗倒酯对优质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与米质的影响.[方法]以优质稻品种丰锦和沈农09001为试材,在分蘖期、拔节初期、孕穗期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90、180和360 mg/L,1200 L/hm2)的抗倒酯,以倒伏指数、抗折力以及抗推力作为评价植株抗倒伏能力的指标,研究抗倒酯对优质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稻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水稻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小麦抗倒伏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免耕、旋耕、浅翻耕、深翻耕)下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茎秆基部第1至第4节间主要物理性状及抗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株高降低,茎秆节间变短,基部节间茎秆抗折力增强,花后倒伏指数降低,抗倒性提高,尤以深翻耕处理表现最好;茎秆基部节间茎壁加厚,茎秆干重增加,充实度提高,从而增强了茎秆抗折力.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株高小麦品种抗倒伏性与其亚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通过9个不同株高小麦品种抗倒伏性,以及与产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抗倒伏性是与生长环境关系密切,由若干亚性状构成的一个复合性状。其中,株高,第二节间长度,单茎鲜重要是决定品种茎倒伏指数的主要因素,前二者与品种的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单茎鲜重与倒伏指数具有一定正相关,在不发生倒伏条件下,株高与产量具有正向相关,高产抗倒品种选育可以强秆为简便的选择指标,“矮中选高”和“高中选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双重化控对春玉米不同密度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京单2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密度梯度,分别于6叶期和9叶期叶面喷施膦酸胆碱合剂(ECK)和聚糠萘合剂(PKN),研究双重化控对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叶倾角(MTA)、株高、穗位高上升,透光率降低,冠层结构恶化.双重化控显著降低了高密度下(7.5万~10.5万株/hm2)LAI、穗下叶面积百分比,增加了MTA,提高了下层的通风透光性;缩短了穗下节间长,拉伸穗上节间长,改善了中上部的冠层结构;改善了玉米的穗部性状,显著提高了高密度下的玉米产量,京单28和先玉335产量增幅分别为9.76%~13.00%和10.95%~12.08%.研究表明,双重化控使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得到合理优化,通风透光增强,使高密条件下植株个体维持较高的光合生理活性,产量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倒伏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水稻倒伏问题,从化控角度出发,介绍了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倒伏上的应用情况。其中着重从水稻株高、茎粗、节间长等形态指标上诠释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简要的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形态解剖微结构的影响,展望了化控技术的先进性,同时也提出了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茎秆生长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宜香优2115和F优498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研究减氮对机插杂交籼稻产量和茎秆生长特性的影响,及其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最高产施氮量,180 kg/hm2)相比,随着减氮量的增加,参试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逐渐降低,但N150处理(施氮量150 kg/hm2)的产量降低不显著,而N120处理(施氮量120 kg/hm2)和N0处理(不施氮)的产量降低显著;水稻株高和重心高度均降低,基部节间长度缩短,基部节间的秆型指数逐渐增加,节间充实度(节间干物质量、单位长度节间干物质量和单位体积节间干物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弯曲力矩逐渐减小,折断弯矩逐渐增加,倒伏指数降低,抗倒伏能力增强。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产量、株高、重心高度、弯曲力矩和节间长度整体上呈正相关;与节间粗度、折断弯矩、茎壁厚度、秆型指数和节间充实度整体上呈负相关。综上,适宜减氮(N150)能够同步实现机插杂交籼稻减氮稳产和高抗倒伏能力;而过量减氮(N120或N0)虽能大幅度提升抗倒伏能力,但难以实现高产或稳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