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寒地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稻曲病在黑龙江省是一种检疫性病害,近年来,随着种植户盲目引种水稻品种,稻曲病在黑龙江省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此,对市面上防治稻曲病的不同药剂进行水稻稻曲病防治效果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孕穗末期及齐穗期喷施2次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20 g/667 m^2,防治稻曲病效果最好,防效达到61.9%;其次是5%井冈霉素水剂100 g/667 m^2和40%菌核净100 g/667 m^2,对稻曲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57.1%和52.4%。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对赤霉病发生及呕吐毒素积累的影响,2022年对8个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4种杀菌剂防治赤霉病和呕吐毒素进行防效评价。结果表明:在4月10日(扬花株率5%左右)和4月17日2次施药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 L/667 m2+25%丙环唑SC 30 m L/667 m2、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 40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均在95%左右,25%吡唑醚菌酯SC40 m L/667 m2+27%戊唑·噻霉酮EW 35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在91%左右,480 g/L氰烯·戊唑醇SC 50 m L/667 m2对赤霉病的防效在84%左右;清水对照区的赤霉病自然发生程度、DON含量及药剂处理区的赤霉病发生程度呈现中感品种>中抗品种>抗性品种趋势。品种抗性和杀菌剂在防治赤霉病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效应量依次为药剂>品种×药剂>品种。结论:利用品种抗性和杀菌剂能够有效控制赤霉病,其协...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40%丙硫·戊唑醇SC、32%氟啶·丙硫SC、48%氰烯·戊唑醇SC、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丙环唑EC、50%戊唑·百菌清SC对小麦穗期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的防病、保产、控毒效果,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2%氟啶·丙硫SC50 g/667 m2、40%丙硫·戊唑醇SC 50 g/667 m2、50%戊唑·百菌清SC 50 g/667 m2不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理想,对呕吐毒素(DON)控制效果优异(90%以上),而且对小麦白粉病、锈病有较好的兼治效果;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73.23%、58.82%、53.84%;投入与产出比分别为1︰14.3、1︰13.7、1︰21.8。以上药剂配方可作为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害绿色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效果,选用27.8%福赛SC(13.9%苯醚甲环唑·13.9%赛呋酰胺)等3种药剂对稻曲病进行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7.8%福赛SC(13.9%赛呋酰胺·13.9%苯醚甲环唑)每667m~2用25 m L和30%福连SC(8%戊唑醇·22%多菌灵悬浮剂)每667m~2用70 m L的防效及对水稻制种田的增产效果均显著高于常用杀菌剂30%爱苗EC(15%苯醚甲环唑·15%丙环唑)每667m~2用20 m L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好力克SC和爱苗SC防治水稻稻曲病的效果极显著优于井冈霉素AS,井冈霉素AS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满穗SC.同时30%爱苗SC及井冈霉素AS,在孕穗末期及齐穗期两次用药的防效极显著优于在孕穗末期用1次药的防治效果;而43%好力克SC及20%满穗SC在孕穗末期用1次药与在孕穗末期、齐穗期各用1次药的防治效果相当,因此在防治水稻稻曲病时需根据具体药剂决定施药次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48%氰烯菌酯·戊唑醇、32%丙硫菌唑·戊唑醇、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等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2%丙硫菌唑·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而且小麦色泽金黄,颖枯很少;而生物制剂木霉菌和10%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差。10%井冈霉素对氰烯菌酯与戊唑醇的复配配方有一定增效作用,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40 mL/667 m~2的防效略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60 mL/667 m~2的防效明显好于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复配的防效。另外,常规使用的配方40%多菌灵SC 13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 mL/667 m~2和25%氰烯菌酯SC 100 mL/667 m~2+43%戊唑醇SC 20mL/667 m~2之间防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在6个不同生育期防治稻曲病的防效进行比较,发现在全田10%~20%植株剑叶完全抽出(即破口前16 d)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预防效果最佳,校正防效达95.54%,如推迟至破口前12 d、破口前5 d和破口期进行防治,防效逐步下降,而提前到破口前21 d,防效也没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认为,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应在全田10%~20%植株剑叶完全抽出(即破口前16 d)时进行防治最为适宜,药剂可采用30%苯甲·丙环唑EC。  相似文献   

8.
通过9%吡唑醚菌酯、75%肟菌酯戊唑醇、35%氟唑嘧菌酯等几种杀菌剂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效最好,而且水稻色泽明显好于其他处理;常规使用配方75%三环唑WP30g/667m^2效果表现最差,可能与其长时间使用而导致病菌抗性上升有关;稻瘟酰胺表现和三环唑相当,但和春雷霉素减量复配后效果均好于各自单剂的使用效果,建议复配使用。综合比较,25%吡唑醚菌酯SC60mL/667m^2、9%吡唑醚菌酯CS60mL/667m^2、35%氟唑嘧菌酯SC50mL/667m^2、2%春雷霉素AS100mL/667m^2+20%稻瘟酰胺SC100mL/667m^2以及75%肟菌酯戊唑醇WG20g/667m^2这5个药剂配方均可作为穗颈瘟的优选防治配方。  相似文献   

9.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对水稻后期综合性病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及增产效果。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中期每667 m2连续使用19%丙环·嘧菌酯SE 50 mL+天然螯合硼钙50 mL后,对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高达95.1%和97.8%,极显著优于施用75%肟菌·戊唑醇WG 10 g和32.5%苯甲·嘧菌酯SC 30 mL的处理,且安全性好、增产效果明显。“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在当前水稻生产上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对水稻后期综合性病害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及增产效果。在水稻分蘖末期、孕穗中期每667 m~2连续使用19%丙环·嘧菌酯SE 50 mL+天然螯合硼钙50 mL后,对稻瘟病、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高达95.1%和97.8%,极显著优于施用75%肟菌·戊唑醇WG 10 g和32.5%苯甲·嘧菌酯SC 30 mL的处理,且安全性好、增产效果明显。"丙环·嘧菌酯+天然螯合硼钙"组合在当前水稻生产上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9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了9种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醚菌酯SC 40 m L/667 m2、22.5%啶氧菌酯SC 40m L/667 m2和42.8%氟吡菌酰胺·肟菌酯SC 15 m L/667 m2药后15 d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同时30%醚菌酯SC40 m L/667 m2和22.5%啶氧菌酯SC 40 m L/667 m2对白粉病的持效期也较长;其次为17.2%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C 50 m L/667 m2,药后15 d防效也达到88.29%。研究发现生产上常用的20%三唑酮EC 50 m L/667 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药后15 d防效仅为49.44%,药后30 d下降至34.89%。推荐将30%醚菌酯SC 40 m L/667 m2和22.5%啶氧菌酯SC 40m L/667 m2作为三唑酮的替代药剂或与其他药剂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安全除草剂剂量的优化及除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辉  张金成 《中国稻米》2021,27(2):102-104
试验比较了几种除草剂不同剂量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45 d,葱封200 mL/667 m2处理(T4)、葱封160 mL/667 m2处理(T3)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9.99%为99.29%;T3处理的产量为640.31 kg/667 m2,较常规对照(机插前5~7 d每667 m2施秋之宝125 mL、西草净80 mL,机插后15 d每667 m2施马歇特125 mL、西草净50 mL)高29.12 kg/667 m2;T3处理的效益较常规对照高32.51元/667 m2,其余处理均比常规对照低;T3处理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分别为83.3%和76.2%,其中,整精米率较常规对照高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稻瘟病是最主要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化学防治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措施。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多个特效药剂和广谱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探讨了稻瘟病的最优防治适期和穗颈瘟、稻曲病兼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三环唑仍然是预防穗颈瘟的特效杀菌剂,而嘧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和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广谱杀菌剂对叶瘟表现出更好的防控效果。始穗期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在齐穗期再施1次药是必要的。如果选用合适的药剂,破口前施药对穗颈瘟也有一定的防控作用。由于防治稻曲病的最佳施药时期是破口前,因此,一次施药兼防穗颈瘟和稻曲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黑痣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在内蒙古发生普遍而又严重。2013年通过田间小区方法进行了4种杀菌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4%满穗悬浮剂90 mL/667 m2、50%BAS70301F悬浮剂33.3 mL/667 m2、30%BAS7004F悬浮剂40 mL/667 m2和25%阿米西达悬浮剂60 mL/667 m2处理,防效分别为93.0%、90.4%、89.3%和86.6%,增产分别为17.5%、15.3%、13.1%和11.9%,均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新粳伊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T1,尿素施用量0+光合细菌54 kg/667 m2;T2,尿素施用量2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3,尿素施用量30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4,尿素施用量3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5,尿素施用量40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CK,不添加尿素、光合细菌),研究了光合细菌单独施用及与尿素联合施用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而总磷含量显著下降;T1处理土壤尿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下降,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升高;T1处理水稻产量较CK显著增产5.19%。随尿素用量增加,土壤各因子含量下降,其中,T3、 T4处理的硝态氮、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T1、T2和T5处理;随尿素用量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出极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先降低后上升,但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随尿素用量增加,水稻穗长、株高、产量和整精米率呈线性增加趋势,而精米率先上升后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素和硝态氮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氨态氮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多因子相关分析显示,尿素为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酶活性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起主要影响作用。综上,单一使用光合细菌或者与尿素联合施用能够显著激活土壤氮转化酶活性,从而改善水稻农艺性状,促进产量增加和加工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以甬优12为材料,进行了水稻白叶枯病不同器械施药防效试验。结果表明,选用相同药剂和药量(20%噻唑锌悬浮剂125 mL/667 m2),用植保无人机飞防施药对白叶枯病的防效达84.36%,极显著优于用担架式喷雾机或背负式智能电动喷雾器施药,且安全性好。植保无人机施药在水稻生产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文章小结和讨论了无人机飞防白叶枯病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18.
免疫诱抗剂ZNC是一种宛氏拟青霉菌的乙醇提取物,具有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产量和抗逆性的能力.于水稻苗期和孕穗期喷施不同剂量的ZNC,试验了其对水稻增产抗逆的效果.结果表明,喷施不同浓度ZNC均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其中以浓度为10 ng/mL的处理效果最显著,芽长和根长较对照(不施ZNC)分别增加17.2%和3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