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问题.本文从战略角度分析了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趋势和当前"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背景下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认为生物质能源发展必将转到非粮生产,以非粮植物作为主攻方向;充分论述了林业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提出我国的国情和资源禀赋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非粮"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并对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策略进行了思考;认为,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有利于缓解能源、粮食、环境问题,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山区经济,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凸显国家战略,是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基本特色和战略重点,加强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我国成为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强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11月7日,国家林业局与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关于开展林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秉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创新、合作共赢"的宗旨,重点在森林可持续培育、经营、开发、利用和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等领域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境内外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以支持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林学会林业机械分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5月10-13日在洛阳召开。会议主题是:构建和谐林业,引领森工创新。会议围绕森林作业与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林业装备与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森林灾害防控装备等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林业生物质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林地面积1228.4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42%。全省宜林地面积为145.85万公顷,培育生物质能源林,实现规模开发的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一、林业生物质能源林资源状况  相似文献   

5.
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发展清洁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短缺、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排放,早已引起国际大家庭的关注.由于生物质能源是一种清洁能源,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何发展生物质能源,我结合实际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钻木取火,伐木为薪,筑木为巢,在这个过程中,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火种、丰富的能源和温暖的庇护.在人类文明的起点,生物质的典型代表——木柴是人们第一个熟练掌握的能源载体,也是早期人类最喜欢最常用的能源.当后石油时代步步逼近,能源危机形势严峻时,人们站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重新认识森林,林业生物质便成为发掘能源的重要领域,森林被认为是一艘护航人类前行的绿色之舟.  相似文献   

7.
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同家替代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潜力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在实现产业与生态共赢的同时,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事实证明,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乌拉特前旗生物质能源林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必将成为新型的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8.
能源矛盾突出的当今,人类努力寻找其可再生的替代能源,因林业生物质能源表现出诸多优势,被国际公认为未来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之一。中国政府已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笔者通过观察国际、国内能源背景和发展态势,分析生物质能源的巨大潜力和优势,纵观国家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重大举措,对林业在新能源形势下巨大发展机遇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林业与生态》2013,(5):4-12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钻木取火,伐木为薪,筑木为巢,在这个过程中,森林为人类提供了原始的火种、丰富的能源和温暖的庇护。在人类文明的起点,生物质的典型代表——木柴是人们第一个熟练掌握的能源载体,也是早期人类最喜欢最常用的能源。当后石油时代步步逼近,能源危机形势严峻时,人们站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角度重新认识森林,林业生物质便成为发掘能源的重要领域,森林被认为是一艘护航人类前行的绿色之舟。  相似文献   

10.
生物质能源是贮存在生物质中并以其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世界各国把发展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作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选择.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可开发的生物质资源到2010年可达3亿吨,发展生物质能源,对于优化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结构十分可行且势在必行.对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技术问题和能源效益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6月11日,林业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美木本生物质转化国际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副司长续超前、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章红燕、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副处长杨振寅、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贺修铭、湖南省林业厅副厅长柏方敏、湖南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刘琦、  相似文献   

12.
《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2):126-126
为探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材料与生物质化学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建设绿色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由中国林学会主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及南京林业大学承办的“生物质资源化学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10月22—2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6月17日,在爽爽的贵阳。2017年生态文明实验区贵阳国际研讨会如期拉开帷幕。立足于"小规模、高质量"的原则,这届专题研讨会精简为8个。其中设在综合会议大厅的"大生态+森林康养"研讨会十分引人关注。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森林康养等设施条件,利用"生态+"等模式,推进农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这预示着森林康养将成为林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方向,成为林  相似文献   

14.
林业生物质能源是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热点。该文通过对北京市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及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分析,认为北京市有一定的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在土地和树种资源、园林绿化发展需求、农村发展和城市环境建设需求和研发生产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总结分析目前北京市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建设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建设步骤、主要建设内容和建设重点等方面对北京市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思路和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绿色大世界》2009,(11):74-74
木本生物质能源是生物质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不与农民争地,不与人类争粮,不与工业争原料,又能美化山川、改善生态、促进农民增收的特点,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将其列为优先发展、优先支持的产业。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可再生能源重要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6.
综合信息     
《林产工业》2012,(2):70-71
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确定前不久,来自国家林业局的消息表明,今后10年,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发展目标和主要原则已经确定,它预示着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建设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为目标,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林业资源、生态环境与生物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培育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能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压力使世界发达国家纷纷转向发展和利用生物质能源,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也是我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和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之一。林业生物质能资源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统筹资源培育和产业发展、进行现状及发展潜力调查评价、制定资源培育及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科技和加强优惠财税政策等方面做好工作;同时,处理好产业与生态、森林多目标培育的关系,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能源林经营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我国林业生物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林业工程学报》2021,(2):F0002-F000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我国木材科学与技术领域综合性国家级研究机构。以"锐意创新、引领行业、感恩集体、服务社会"为核心价值理念;以开展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为节约森林资源和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做出贡献,促进森林和木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以成为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创新性研究的国际一流林业科学研究机构为愿景;以促进木材和其他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为现代林业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并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总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发展低碳经济新的形势下,根据齐齐哈尔市林业现状,从开发森林碳汇潜力、营造文冠果能源林、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及建设森林城市等方面,提出了齐齐哈尔市林业发展应对低碳经济应该开展的几个项目,旨在为齐齐哈尔市发展低碳经济及"十二五"期间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榆林沙区发展生物质能源植物长柄扁桃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长柄扁桃具有的优良固沙、水土保持以及油料作物的特性,本文分析了榆林发展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植物的社会背景、长柄扁桃在国内外开发利用现状和榆林沙区发展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的优势等,阐述了榆林沙区发展长柄扁桃生物质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