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省茶叶标准化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群 《茶叶》2000,26(1):42-45
本文着重对浙江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五十年来特别是《标准化法》颁布实施十周年来在组织研制、培训、宣贯和实施各类茶叶的标准、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等方面所开展的浙江省茶叶标准化工作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简要回顾,同时对21世纪浙江省的茶叶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明代末年,茶叶商帮崛起。至清代,茶叶商帮得到很大发展。茶叶商帮的崛起过程大体与中国茶叶经济发展过程合拍,对茶叶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推动茶叶生产发展、促进茶叶出口增长、助推茶叶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梁月荣 《茶叶》2007,33(4):193-194
《茶叶》杂志是浙江省茶叶学会和中国茶叶博物馆主办的茶叶专业学术期刊,至今已经有50年的办刊历史。在浙江省科协、浙江省茶叶学会的领导下,杂志编委会坚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茶叶科技,促进茶叶产业”的宗旨,在经历了风雨飘摇的20年以及健康发展的20年后[1],最近又走出了稳步提高的10年。一、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茶叶》期刊是浙江省茶叶学会的会刊,是会员进行信息和成果交流的平台。近年来由于茶叶产业向文化教育、医药、商业和饮料工业等领域的不断拓展,根据茶叶科技需求面扩大的情况,学会邀请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主办单位…  相似文献   

4.
一、曲折道路光辉历程 福建省茶叶学会已经走过45周年的历程!福建省茶叶学会是1965年12月由张天福、庄任等老一辈茶叶科技工作者创建的,张天福当选为一届理事长、庄任为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5.
邱源 《福建茶叶》2023,(4):56-58
茶叶在中国具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神农氏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茶叶的踪影。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我国在茶叶的种植、生产中蕴育出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我国在茶叶种植、生产以及加工等产业中,与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密切的来往,保证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加工安全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就现阶段的茶叶加工存在着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对我国茶叶销售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茶叶加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本文在探讨茶叶加工流程的基础上,从茶叶种植、质量监管、硬件条件等三大方面探讨茶叶加工中所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我国茶叶加工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茶叶标准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定焕 《茶叶》1992,18(2):13-17
1931年颁布的《出口茶叶标准》是我国第一部茶叶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制订了茶叶标准,规定了红茶、绿茶、乌龙茶、及花茶的出口检验标准。同时制订毛茶收购标准样、精制茶验收标准样、茶叶贸易样和出口检验最低标准样。1981年颁布了《茶叶卫生标准分析方法》,此后,还先后制订《茶叶理化检验方法》系列标准13项,7种紧压茶标准等。最后对当前我国茶叶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抓工作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1月1日起,国家对茶叶等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对规范我国茶叶市场,稳定和提高茶叶质量,全面提升茶叶产业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它无疑是提高了进入茶叶生产加工领域的门槛,广大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面临重新洗牌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8.
裘孟荣 《茶叶》1996,22(4):40-42
在我国,茶叶技术贸易尚处在初发育阶段,需要理论指导,才能更快地成长。本文针对茶叶技术贸易现状,从理论上对茶叶技术商品及其形成的条件、茶叶技术贸易及其特征、茶叶技术贸易的基本形式以及茶叶技术商品价格等进行阐述,以求能推动我国茶叶技术贸易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茶叶     
李荣林 《茶报》2004,(3):29-30
日本在8世纪从中国引进茶叶,最初茶叶种植在京都附近,以后逐渐扩展到静冈、九州、鹿儿岛等地,现在静冈茶叶的面积约为日本全国的40%。而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京都附近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茶叶种植日益减少。到目前为止,日本全国47个都郡县中有44个种茶,全国现有  相似文献   

10.
邵淑宏 《茶叶》2018,(2):72-76
本文旨在探索茶叶感官审评体系中纳入"茶叶感官基础训练"模块,建立茶叶感官基础训练标准茶样库,解决茶叶感官审评中审评人员自我认知不足,初学者入门困难,过度依赖经验,缺少标准样,不利交流与传承等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近20年气象因子对茶叶生长、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茶叶冻害防御、茶叶气候区划、气候与早茶品种的引进、茶叶开采期与产量预报、茶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尽管我国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生产和贸易历史,但是在国际茶叶市场竞争及国内茶叶生产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出口量和出口价格处于劣势地位。我国茶叶企业必须正视技术性贸易壁垒、茶叶质量等对我国茶叶出口的负面影响,对茶叶种植、茶叶生产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实现茶叶企业产业化、国际化发展,提高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来,泰顺县委、县政府坚持茶叶生产作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重点项目,全面实施茶叶产业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等给予重点扶持,使茶叶产业基础明显增强。截至2011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6.8万亩,其中良种茶园面积3.843万亩,茶叶总产量2492吨,产值2.2亿元,特别是自2007年实施茶叶加工机械推广应用项目以来,茶叶加工成  相似文献   

14.
宋歌 《福建茶叶》2016,(1):137-138
茶文化是关于茶叶栽培、加工、保存、饮用、疗效研究的社会文化,它涉及茶俗、茶礼、茶政、茶法、茶德、茶道。茶叶包装设计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茶文化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高茶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因而,在茶叶包装设计中,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茶俗、茶艺、茶德、茶道等融入包装设计之中,提高茶叶包装设计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5.
茶叶色泽研究概况及其前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茶叶色泽是指茶叶在自然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颜色状况。对茶叶色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的形成与改善、茶叶色泽的鉴别与利用等方面。1茶叶色泽与品质的关系茶叶色泽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茶叶的品质状况。1.1茶叶色泽是茶叶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色泽是茶叶“色、香、味、形”诸要素的综合反映⑴。这里的“色”就是指茶叶色泽,既反映茶叶的颜色又反映其光泽性。在茶叶感官品质评定中,干茶色泽、汤色、叶底在茶叶感官品质八项因子中占了三项,并依据成品茶色泽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青茶(乌龙…  相似文献   

16.
冲泡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的化学品质是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叶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已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冲泡条件对茶叶化学成分如氨基酸、茶多酚等的浸出效应,上述成分大多反映茶叶的滋味,而有关冲泡对茶叶香气的影响目前还很少见报道。本试验模拟日常饮茶方式,用气相色谱法着重探讨冲泡次数对茶叶香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茶叶科学技术》2008,(2):34-34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辟有综述论文、实验研究、茶叶经济、科技园地、生理生化、思考观点、茶史文化、名茶名种、茶区动态等栏目,适合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茶叶中类胡萝卜素的氧化降解及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多烯色素,在生源上,同植物激素、萜烯类化合物处于同一代谢途径,即是以异戊二烯残基为单元组成的共轭双键长链为基础的化合物。茶叶中已发现的类胡萝卜素有17种,它们不仅是构成茶叶色泽的因子之一,而且其氧化降解产物如β—紫罗酮、二氢海葵内酯等对增进茶叶香气特别是红茶香气有重要作用。1 类胡萝卜素在茶叶加工、贮藏  相似文献   

19.
《茶叶科学技术》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科技综合性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报道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园土壤肥料、茶叶机械、茶叶加工、茶树生理生化、茶树植保与茶叶经济等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与科学种茶、制茶经验、经营管理经验以及应用理论等。辟有"综述论文、实验研究、茶叶经济、科技园地、生理生化、思考观点、茶史文化、名茶名种、茶区动态"等栏目,适合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  相似文献   

20.
正浙江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历来就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省。近年来,尽管浙江省茶叶出口金额保持增长势头,但出口品种单一、缺乏自主品牌的现状依旧没有改变,特别低价竞争的现象愈发严重,影响了出口的效益和市场份额的扩大。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浙江茶叶出口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推动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对策建议。一、浙江茶叶出口基本情况1.茶叶产量保持稳定浙江是我国茶叶生产大省,近年来每年茶叶产量基本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