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幼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梢法测定了茚虫威对灰茶尺蠖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茚虫威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24h的LC50为1.40mg/L,95%置信区间0.76-2.36mg/L,毒力回归方程y=3.99x-0.58;田间防效表明,15%茚虫威乳油对茶尺蠖幼虫速效性稍差,药后1天防效在60.00%以下;但持效性好,药后3天、7天防效分别在75.00%和97.00%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联苯菊酯,可以作为防治灰茶尺蠖药剂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注意科学用药,做好抗性监测。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的克星——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可以感染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幼虫致其死亡。文章介绍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形态特征、作用机理和使用技术等,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确定不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virus,EoNPV)毒株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毒力水平的差异,为有效提高茶尺蠖病毒的防效提供理论基础。采用浸渍法,测定EoNPV浙江毒株(EoNPV-ZJ)和江西毒株(EoNPV-JX)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毒力水平;通过克隆测序,多重比较分析EoNPV-ZJ和EoNPV-JX毒株同源重复区(hrs)。结果表明,EoNPV-JX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5.95×106 PIB·mL-1和3.14×106 PIB·mL-1,EoNPV-ZJ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3龄幼虫14 d的LC50分别为1.13×107 PIB·mL-1和5.04×106 PIB·mL-1。EoNPV-JX和EoNPV-ZJ的hr1大小均为1 795 bp,含有11个完全回文序列,hr3大小均为665 bp,含有3个完全回文序列,与已报道的安徽毒株(EoNPV-AH)无差异;而hr2差异较大,其中EoNPV-JX hr2为864 bp,含有7个完全回文序列,EoNPV-ZJ hr2为1 168 bp,含有12个完全回文序列,均少于EoNPV-AH的18个完全回文序列。综合分析显示,EoNPV不同毒株对茶尺蠖的毒力水平高于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oNPV-JX毒株对灰茶尺蠖的毒力高于EoNPV-ZJ毒株,造成EoNPV不同毒株毒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其hr2序列回文序列个数相关。  相似文献   

4.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与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为茶园两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生命表,在室内测定两种尺蠖的生长发育指标及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雌成虫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力、年龄-阶段特征寿命期望值、年龄-阶段特征繁殖值和种群参数,并分析各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灰茶尺蠖的1、2、4、5龄幼虫发育历期、幼虫总历期、蛹期及成虫寿命(分别为3.22、2.55、1.43、4.56、15.34、7.98、7.59 d)均显著低于茶尺蠖(分别为4.07、3.05、2.16、5.71、18.83、8.88、10.65 d);灰茶尺蠖2~5龄幼虫存活率(分别为100.00%、95.00%、62.00%和96.00%)均高于茶尺蠖(分别为93.00%、71.00%、45.00%和80.00%);灰茶尺蠖平均世代周期(32.412 d)显著短于茶尺蠖(36.016 d)。灰茶尺蠖年龄-阶段特征存活率、内禀增长率比茶尺蠖高,平均世代周期(T)比茶尺蠖短,其种群能更迅速扩增。研究结果为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室内种群饲养提供基础数据,为两近缘种的竞争机制及种群控制策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茶园小区药效试验结合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测定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湖北株(EoNPV-HB)的致病力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应用浓度5×106 PIB·mL-1的病毒液对不同世代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对茶尺蠖1~6代的防效依次为100%、79.5%、26.1%、11.4%、23.3%、72.4%;温度能显著影响EoNPV-HB的致病力,温度高于27℃时,EoNPV-HB后致病力明显下降.因此,田间应用EoNPV-HB宜在茶尺蠖第1、2、6代发生期,且以防治第1代为好.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s)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防控效果,在室内条件下,开展了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量、捕食功能反应、捕食选择性和种内干扰效应的研究。结果显示,条纹蝇虎偏好捕食灰茶尺蠖低龄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捕食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成蛛捕食能力最强,日均可捕食灰茶尺蠖1龄幼虫17.44头,幼蛛捕食能力相对较弱,日均捕食1龄幼虫2.33头。条纹蝇虎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捕食量随灰茶尺蠖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搜寻效应逐渐降低。捕食选择性试验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1龄幼虫和2龄幼虫表现为正喜好性(Ci>0),对3龄幼虫表现为负喜好性(Ci<0)。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作用同时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该反应符合Hasse Ⅱ模型。研究表明,条纹蝇虎对灰茶尺蠖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和良好的防控潜能,这为利用茶园蜘蛛天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喷施茶尺蠖病毒杀虫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茶尺蠖病毒杀虫剂防治茶尺蠖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已在浙江省茶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且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应用的剂型主要是茶尺蠖病毒水剂、……  相似文献   

8.
大鸢尺蠖和灰茶尺蠖各龄幼虫食量观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鸢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和灰茶尺蠖(E.grisecens Warren)1974年与1978年先后在湖南长沙高桥茶园大发生,局部茶园茶树叶片被食光。为探讨防治此二种尺蠖幼虫的关键时期,作者先后对大鸢尺蠖、灰茶尺蠖幼虫各龄取食量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9.
茶尺蠖是信阳茶园中的主要害虫,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发生严重时可连叶脉也吃光,造成秃枝,致使树势衰弱,甚至死亡。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指出,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茶尺蠖的抗性已有增强,许多曾经用于防治茶尺蠖的药剂防效受到了很大影响。在信阳茶区,茶尺蠖已经对有机磷和菊酯类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性,所以防治效果不甚理想,茶尺蠖在多地曾出现大暴发的现象,严重影响茶叶的质量和产量。凯恩、噻虫啉、艾法迪、艾绿士、雷通是近几年在国内获得登记的新型低毒农药,与有机磷类、菊酯类和其他种类农药无交互抗性,同时也是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农药替代计划"重点推广的药剂。本研究对上述5种农药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以期打破近两年信阳对茶尺蠖"治虫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由于茶园中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某些害虫周期性大暴发,或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因此,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其他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生产有机茶的茶园更为迫切。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了几种茶园专用的微生物农药,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和大面积示范应用,效果良好。 1.茶尺蠖病毒水剂 主要成分为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幼虫取食病毒后会感病死亡,但潜伏期较长,有的甚至到蛹期才能死亡。感病死亡的虫尸体内含有大量病毒,可在田间继续扩散感染,因此后效作用强。一…  相似文献   

11.
1985年8月,我们在新民、新联茶场采用2.5%敌杀死8000倍,以80%敌敌畏1500倍和50%辛硫磷1500倍为对照农药,对茶尺蠖,大蓑蛾等害虫进行了室内外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敌杀死对茶尺蠖、大蓑蛾防效显著,8000~12000倍液喷后3天防效达90%以上,而敌敌畏、辛硫磷防效则在70%以下。2.击倒力强,害虫致死快。敌杀死喷后半小时,幼虫表现死态,4小时后基本死之。  相似文献   

12.
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1、2、4mg/ml茶皂素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不明显,第7天的毒杀效果只有27.03%~37.84%。用雷公藤乳油0.8、1.6、3.2、6.4mg/ml和12.8mg/ml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在第7天分别为27.27%、33.78%、40.54%、56.76%和63.51%。在0.8mg/ml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4mg/ml的茶皂素,对茶尺蠖幼虫的毒杀作用(84.42%)显著高于加1mg/ml茶皂素的毒杀效果(68.83%);而加入2mg/ml和4mg/ml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向不同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2mg/ml茶皂素,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第1、3、5、7天分别为667.68、981.61、1706.15和1209.76,即增效5.68~11.10倍,达到相同的使用效果可减少雷公藤用量85%以上。对茶尺蠖4龄幼虫增效1.00~6.91倍,减少雷公藤用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人工饲料药膜法和盆栽试验,分别比较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双、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及绿僵菌对水稻二化螟初孵、4龄幼虫的毒力和防效,以期为筛选有效控制二化螟的高效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二化螟幼虫的毒力均随龄期增大而降低,其中球孢白僵菌对不同龄期幼虫均保持相对较高的毒力,LC50为4.06~16.99 mg/L,其次为氯虫苯甲酰胺,LC50为77.17~166.19 mg/L;而苏云金杆菌和杀虫双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水平差异很大,其对初孵幼虫的LC50分别为156.25、333.56 mg/L,但对4龄幼虫的LC50依次升至46 204.78、31 883.12 mg/L。盆栽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结果基本一致,即5种杀虫剂对二化螟幼虫的防效随龄期增加而下降,其中球孢白僵菌对不同龄期幼虫的防效最高,为70.3%~97.1%,其次为氯虫苯甲酰胺,防效为48.6%~88.6%;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和杀虫双对初孵幼虫的防效为65.7%~82.9%,但对4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降低,仅2.7%~2...  相似文献   

14.
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一种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茶尺蠖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分别为90.50%、86.29%和91.03%,与茶树嫩梢饲养比较差异不显著。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化蛹率为85.52%,低于茶树嫩梢饲养87.50%的化蛹率。取食人工饲料的茶尺蠖幼虫历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20βd和39.62βd,较茶树嫩梢饲养历期分别增加了1.44βd和2.41βd,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人工饲料饲养茶尺蠖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单雌产卵286.9粒,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14.8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年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后期(化蛹)个体中,与茶树嫩梢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113和1.119,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了2.43βd和0.265βd,种群趋势指数87.21,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茶尺蠖种群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陈李林  周浩  赵杰 《茶叶科学》2020,40(6):817-829
基于中国820个气象站点数据、灰茶尺蠖已知地理分布资料和生物学数据,结合CLIMEX模型与ArcGIS软件模拟预测灰茶尺蠖在中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分布范围,评估灰茶尺蠖的潜在分布范围及气候变暖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在中国目前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3°51′N~40°6′N,适生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4.27%。中国大部分省份的气候条件均适合灰茶尺蠖种群生长。随着气候的变化,灰茶尺蠖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总体增幅不大,但其组成变化较大。至2050年,预测灰茶尺蠖高度适生区面积占比达最大(22.23%)。相比各种能源之间的平衡情景(A1B),较高能源需求情景(A2)下灰茶尺蠖在陕甘宁地区向内陆扩张更快。灰茶尺蠖在中国适生区分布广泛,应加强灰茶尺蠖预测预报,趁早采取防控措施,以保障茶叶优质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6.
昆虫化学信息素诱集绒茧蜂控制茶尺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主要依赖化学防治,许多茶园每年施药5~10次,只少量茶园偶尔使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制剂。但NPV制剂的防效易受环境温湿度、紫外线、制剂质量、虫口密度和虫龄等因子的影响。殷坤山等[1]分离鉴定了茶尺蠖性信息素,经生物测定,发现主要组分(Z,Z)-3,  相似文献   

17.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土法生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茶尺蠖,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具有不杀伤天敌、病毒有传播扩散作用、持效时间长等优点,因此是理想的生物防治措施之一。要推广这一措施,首先必须生产病毒。目前,生产病毒的方法主要有:①室内用自然饲料连续大量饲养幼虫增殖病毒;②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③从田间收集大量幼虫于室内增殖病毒。其中,用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增殖病毒,多半用于  相似文献   

18.
茶尺蠖发生规律与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是我省为害茶树主要害虫之一 ,以幼虫咀食嫩梢。发生严重时 ,老叶、嫩茎将被幼虫食尽 ,严重影响茶叶产量 ,并且树势衰弱。目前绝大部分茶场和茶农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药不仅污染茶园生态环境 ,而且在杀死茶尺蠖的同时 ,也杀伤了大量天敌 ,还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因此 ,根据茶尺蠖发生为害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措施控制其发生为害 ,将对茶叶生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 茶尺蠖发生规律1 1 茶尺蠖大部分以蛹在茶树根际表土中越冬 ,少数以幼虫在茶丛中越冬。越冬蛹大部分处于滞育状态 ,抗逆力强 ,死亡率低 ;其越冬后羽化率的…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是茶树上的两个近缘种害虫,由于其形态十分相近,不易区分,成为了茶园害虫的1对"双胞胎"。本文从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地理分布、成虫翅鳞片上纹路和幼虫背板斑纹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两者的区别,有利于茶叶生产者通过简易方法区分两近缘种。  相似文献   

20.
茶尺蠖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是茶树上一种重要的食叶性害虫,分布于我国各茶区,经常在局部茶园暴发成灾,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茶尺蠖病毒是控制茶尺蠖自然种群消长的重要因子,主要包括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本文综述了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生物学特性、扩繁、制剂的研发与应用、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的建立、重组NPV病毒和茶尺蠖小RNA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为更好的利用病毒防治茶尺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