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方中草药制剂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肝胰腺组织的影响,为筛选防控克氏原螯虾病害的绿色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7%甘草+0.10%板蓝根+0.03%黄芪多糖(A组)、0.13%甘草+0.14%板蓝根+0.03%黄芪多糖(B组)和0.21%甘草+0.06%板蓝根+0.03%黄芪多糖(C组)3种复方中草药制剂,连续投喂初始规格为(8.7±1.6)g的克氏原螯虾28 d,测定其生长参数及免疫相关酶的活性变化,观察肝胰腺组织结构。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5.81%、26.67%和24.26%(P 0.05);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2.58%、14.05%和11.95%(P 0.05),并且试验B组中克氏原螯虾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C组复方可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酚氧化酶活性(P 0.05),而A组复方可以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 0.05);此外,3个试验组的克氏原螯虾肝小管管腔多边形结构明显,并且肝胰腺B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F细胞中颗粒物质少于对照组。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甘草、板蓝根、黄芪多糖构成的复方中草药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并改善肝胰腺组织结构,其中添加0.13%甘草+0.14%板蓝根+0.03%黄芪多糖促生长效果最好,添加0.21%甘草+0.06%板蓝根+0.03%黄芪多糖免疫功能提升较高,各复方组均能改善肝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探讨生物发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肌肉营养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将360尾体重(5.00±0.01)g克氏原螯虾幼虾随机分成3组。以市售常规商品料为对照组(Ⅰ组),在对照组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菌剂+发酵增效剂(1:1)发酵制得生物发酵饲料(Ⅱ组、Ⅲ组),进行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各组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克氏原螯虾肌肉的总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Ⅲ组甘氨酸含量较Ⅰ组和Ⅱ组均显著降低5.6%(P<0.05)|两组生物发酵饲料组虾肠道脂肪酶活性较Ⅰ组分别显著提高56.6%、84.2%(P<0.05),Ⅲ组胰蛋白酶活性较Ⅰ组和Ⅱ组分别显著降低33.0%、36.8%(P<0.05)。试验结果提示,投喂经生物发酵的全颗粒饲料可以提高克氏原螯虾肠道中脂肪酶活性,有利于虾的生长,未明显改变虾肌肉中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组成。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生物发酵饲料|生长|营养成分|消化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通过对池塘养殖及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矿物元素等进行测定,从而科学地评定其品质特性,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和营养价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中除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溏养殖克氏原螯虾(P 0.05)外,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相近;检测得到了17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2975%(池塘)和6.3800%(稻田),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16.2300%(池塘)和16.3450%(稻田);依据氨基酸的化学评分,克氏原螯虾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和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8.32(池塘)和78.07(稻田);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肌肉中钙、磷和铁含量极显著或显著(P 0.05)高于池塘养殖。池塘养殖克氏原螯虾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具有脂肪含量低、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矿物元素含量高等特点,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均具有氨基酸组分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种类丰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池塘和稻田养殖环境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择3口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3块水稻-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田块,在池塘和稻田中陆续放养4~5 g/只克氏原螯虾(250~300 kg/hm^(2))。采集池塘和稻田内克氏原螯虾(25~32 g/只)、表层底泥和底层水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池塘水体(P<0.05)。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内Planktothrix等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Uncultured Chthoniobacterales等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与底泥和水体微生物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底泥微生物相关性更强。研究表明,池塘和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显著,其肠道微生物结构受养殖环境的正向调控,且受底泥微生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盱眙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盱眙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差异,随机选取江苏省盱眙县稻虾共作、池塘主养、蟹塘混养、莲田套养和野生(洪泽湖)5种养殖模式下的健康鲜活克氏原螯(体重在30 g左右)各50尾,对其含肉率、失水率以及肌肉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等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5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重以及体重/体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主养虾的含肉率显著高于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P<0.05),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的失水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稻虾共作和莲田套养虾肌肉的硬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野生虾肌肉的内聚力显著高于稻虾共作和池塘主养虾(P<0.05),稻虾共作、莲田套养和野生虾肌肉的咀嚼性显著高于池塘主养虾(P<0.05),各养殖模式虾肌肉的弹性和回复性无显著差异(P>0.05)。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虾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养殖模式虾(P<0.05),野生虾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池塘主养和蟹塘混养虾(P<0.05),5种养殖模式虾肌肉中粗蛋白质及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5种养殖模式虾肌肉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且各种氨基酸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5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相差不大,但蟹塘混养和莲田套养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肌肉持水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6.
探讨不同水平凹凸棒石黏土(凹土)对饲料溶失率及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中Pb沉积的影响,按照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了初始体质量为(7.78±0.80)g的克氏原螯虾1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虾。分别饲喂含凹土0(对照组)、10、30、50 g/kg等氮、等能日粮35 d。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凹土极显著影响饲料溶失率(P0.01),对克氏原螯虾的增重率、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喂含凹土30 g/kg饲料6 d,凹土能显著降低铅污染水质中克氏原螯虾肌肉中铅的沉积(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凹土能改善饲料水中稳定性,降低Pb在克氏原螯虾肌肉中的沉积,对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其最佳添加量为30 g/kg。  相似文献   

7.
皖南山区克氏原螯虾池塘高效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在皖南山区池塘成功养殖的模式,开发克氏原螯虾养殖关键技术,利用水库下游池塘进行了粗放养殖和精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池塘精养的效益略高于粗放养殖,但是,由于池塘精养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克氏原螯虾的养殖采用粗放型养殖模式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配合饲料精养克氏原螯虾的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配合饲料对克氏原螯虾进行精养试验,根据饲料蛋白水平的不同,分别设为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结果表明,3个试验组末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试验Ⅲ组最高,为21.65g。同时,试验Ⅲ组还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试验Ⅱ组显著高于试验Ⅰ组。经效益分析表明,采用配合饲料养殖克氏原螯虾产量可达260kg/667m2,每667m2可增加经济效益312元。由此说明,大力推广配合饲料养殖克氏原螯虾,可有效地利用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改善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其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月10日,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专家对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承担的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进行了验收、鉴定。该项目开展了克氏原螯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建立了克氏原螯虾规模化池塘生态繁育、批量化制种的新技术;构建了克氏原螯虾池塘生态养殖、藕田套养、池塘鱼虾混养、虾稻共作、虾蟹混养等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对克氏原螯虾的营养需求进行了研究,研制出了适宜的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科学评价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的营养特性,以8月份湖南省稻田养殖的0~10 g(A_1组)、10~20 g(A_2组)、20~30 g(A_3组)和30~50 g(A_4组)4种规格的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测定出肉率、肝体比以及肌肉营养成分含量、质构特性、肌纤维特性和肉质相关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克氏原螯虾肝体比除了A_1与A_4组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_1组的出肉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肌肉水分、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随着规格增大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A_1组显著高于A_4组(P0.05);肌肉粗脂肪含量则随着规格增大而逐渐升高,A_1组显著低于A_3和A_4组(P0.05);在肌肉中共检出17种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呈味氨基酸,4个组的克氏原螯虾肌肉中赖氨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皆为最高;在肌肉中共检出20种脂肪酸,其中7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A_1组总脂肪酸含量最高,A_3组最低。2) A_4组肌肉硬度、胶黏性、弹性、咀嚼性和内聚性均最大,且咀嚼性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A_1组肌纤维直径最小,肌纤维密度最大,且肌纤维密度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3)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_2组最高,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原肌球蛋白(TM)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_4组最高,A_3组次之,这2组均显著高于A_1和A_2组(P0.05);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和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A_4组最高,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从出肉率以及肌肉粗蛋白质、脂肪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考虑,规格小的0~10 g克氏原螯虾在营养价值上较高;从肌肉质构特性和4个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考虑,规格大的30~50 g克氏原螯虾在肉质口感方面更佳。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幼虾生长、肌肉组成、肝胰腺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糖源。体重(0.29±0.03) g的红螯螯虾幼虾随机分为5组,分别以葡萄糖、蔗糖、糊精、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作为糖源制作5种等氮、等脂、等能饲料,喂养红螯螯虾幼虾8周。结果显示,饲料糖源对红螯螯虾存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蔗糖组和玉米淀粉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蔗糖组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糖源对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蔗糖、小麦淀粉和玉米淀粉组总抗氧化性能(T-AOC)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蔗糖组螯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玉米淀粉组螯虾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显著高于葡萄糖组(P0.05),而糖源对螯虾碱性磷酸酶(AKP)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蔗糖和玉米淀粉是红螯螯虾幼虾饲料的适宜糖源。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植物提取物对罗氏沼虾免疫功能及生长性能的影响。将地势光照相近的6个池塘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20%的复合植物提取物,试验期为84 d。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血液和肝胰腺中的LZM、SOD、CAT、AKP活性及血液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和肝胰腺中的LZM、SOD活性及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均在7 d达到峰值,CAT活性在14 d达到峰值;血液中的AKP活性在14 d达到峰值,肝胰腺中AKP活性在28 d达到峰值;试验组注射鳗弧菌的死亡率为56.7%,对照组注射鳗弧菌死亡率为90.0%,复合植物提取物对罗氏沼虾注射鳗弧菌保护率37.04%;试验组罗氏沼虾体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投喂0.02%复合植物提取物7 d或14 d,能够提高罗氏沼虾的免疫功能和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3.
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几种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120尾体长11.0~12.0 cm的健康克氏原螫虾(Pro-camghbarus Clarkii)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含0_5%、1.0%、1.5%的壳聚糖的基础日粮,通过定时测定供试虾溶菌酶(LZM)、超氧化物吱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的活性,探讨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几种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壳聚糖浓度为1%时可显著提高克氏原鳌虾LZM、SOD、PO三种酶的活性(P<0.05),说明壳聚糖可刺激克氏原鳌虾机体免疫相关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成本低廉、绿色健康。文章对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的病害防治、生长性能、免疫活性、抗胁迫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克氏原螯虾的病理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从发病中国虾体内提取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被感染克氏原螯虾均发病死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虾的组织切片,发现其胃、鳃等的上皮组织以及结缔组织的细胞核明显肿大和嗜伊红染色;电镜观察超薄组织切片,发现病螯虾的胃部、鳃部组织的细胞核内有大量的杆状病毒样病毒粒子,该病毒粒子有囊膜;斑点杂交检测发病螯虾,阳性率为100%;人工感染克氏原螯虾的角化上皮、胃上皮、肝胰腺上皮、疏松结缔组织、肌肉、造血组织和鳃、经原位杂交检测呈阳性。  相似文献   

16.
介绍克氏原螯虾行业目前养殖情况和南京小龙虾事故后对养殖行业影响,指出目前克氏原螯虾养殖质量安全现状,提出应对措施,以期促进克氏原螯虾养殖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立一种快速、可靠、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用于克氏原螯虾可食性组织中马度米星铵残留量的检测。克氏原螯虾可食性组织(肌肉、肝胰腺)经高速剪切仪匀浆后,用乙腈提取,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洗脱,在电喷雾正离子(ESI+)下选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待测物的分析,内标法定量。该方法的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分别为0.006 mg·kg-1、0.02 mg·kg-1;待测物马度米星铵在0.02~8.00 mg·kg-1的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马度米星铵在克氏原螯虾肌肉、肝胰腺组织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4.2%~110.4%,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小于10.1%。本研究建立的UPLC-MS/MS法,适用于克氏原螯虾可食性组织中马度米星铵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引进和推广克氏原螯虾养殖技术,于2007年9月、10月分别从湖北购入亲虾和幼虾在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进行水泥池、稻田和土池塘三种条件下养殖;于2008年5月每周或半周测量一次体长体重,分别进行体长体重关系、个体出现率、个体相对增重率和体重体长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1.稻田克氏原螯虾体长体重的关系为:雌虾,y=0.0184x3.1984,R2=0.9506,雄虾,y=0.0113x3.4626,R2=0.9611,且雌虾生长匀速,雄虾生长异速,符合体重体长形态参数y=a*Lb;2根据个体出现率可知,水泥池和稻田生长的群体主要集中7.71cm-9.71cm之间,土池塘生长的群体主要集中在8.21cm-10.71cm之间,土池塘生长速度相对较快;根据生长集中区间的个体相对增重率可知,5月份稻田个体增重率最高,为24.13%,土池塘最低;体重、体长比值随着体长的变化趋势表明,稻田虾呈线性变化,水泥池和土池塘虾变化呈“S”型,趋向线性变化。可以认为,克氏原螯虾可在安康地区正常生长,且本试验条件下5月份稻田中克氏原螯虾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文章在分析所发生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借鉴国内外在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等淡水螯虾中已经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业者要从改变养殖方式入手,根据克氏原螯虾生理、生态习性,采用适宜的养殖方式,才有可能将克氏原螯虾养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文章在分析所发生问题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路。借鉴国内外在人工养殖克氏原螯虾等淡水螯虾中已经获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业者要从改变养殖方式入手,根据克氏原螯虾生理、生态习性,采用适宜的养殖方式,才有可能将克氏原螯虾养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