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从构成茶叶品质的色泽、香气和滋味三个因子出发,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运用现代仪器及模式识别技术对茶叶品质进行评价的研究进展,并对茶叶品质更为客观准确的智能化评价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碾茶的品质形成中,茶园管理尤其是覆盖技术起着关键性作用。遮阴覆盖可以显著降低茶叶中茶多酚含量,提高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游离香气的总量,并优化氨基酸和香气组分,改善碾茶感官品质。本文综述覆盖对碾茶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提高国内碾茶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花茶窨制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茉莉花茶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特种茶类,以其幽雅芬芳的香气和醇厚鲜爽的滋味,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茉莉花茶是以绿茶和茉莉花为原料经窨制而成,窨制过程中茶叶的香气、色泽、滋味等品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安溪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地,2010年全县有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6.2万吨,茶叶产值81亿元。 采用新技术生产的闽南乌龙茶,外形色泽乌油润、砂绿明显,汤色黄绿、清澈,香气清纯持久、音韵明显,滋味清醇,发酵程度略轻,叶底肥厚软亮。  相似文献   

5.
三、茶叶的滋味茶叶的滋味,是茶叶品质检验的又一标志。茶汤滋味比较完美,茶叶的色泽与香气也常是比较好,这是由于茶叶色、香、味具有內在的物质联系所决定的。滋味是味觉神经的反映,因此在感  相似文献   

6.
“龙舌白”是一种造型工艺白茶,是柘荣高山白茶的一种创新产品,以香气高扬,滋味鲜甜醇爽而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本文从生态环境、基地建设、茶园种植管理、加工工艺等方面对该产品优异品质的成因进行分析,对茶园种植管理技术特别是近年来柘荣县茶叶企业推崇的单株种植、野放管理技术以及造型工艺茶的加工工艺进行总结,为茶园管理、白茶加工品质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营养剂在丹桂茶园秋季1:500倍液施用的初步结果表明,其对茶叶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增幅达16.7%;喷施"彩特美"细胞酶所制红茶样香气较浓、滋味更为甜醇,对工夫红茶品质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茶叶审评分干评和湿评二大工序八大因子,即干评荷叶的外形、色泽、香气、净度;湿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叶底。审评过程主要靠审评人员通过眼睛、鼻子、嘴巴,对八大因子鉴别来决定茶叶的品质。乌龙茶品质审评以湿评为主,干评为辅。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成品茶的质量控制仍是以专家的感官审评为主,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对茶叶的形状、色泽、香气和滋味进行鉴定.因为感官评茶不仅能敏捷地辨别茶叶品质的异常现象,还能评出其他检测手段难以判明的茶叶质量上的某些特殊状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茶叶品质评价为研究目标,探讨模糊数学理论在茶叶品质评价方面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茶叶品质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探讨模糊数学理论在茶叶品质评价方面应用的有效性。对模糊数学在茶叶审评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以色泽、外形、香气、滋味四个指标作为茶叶品质评价因素,邀请专家实验样本的色泽、外形、香气、滋味进行依次打分与等级划分,然后进行模糊隶属度函数构建与综合评价,经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该批茶叶的品质审评结果为:认为品质优秀的约有45%比重,认为品质良好的约有40%比重,认为品质中等约有10%比重,认为品质差的约有5%比重,对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取最大值所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最终结果,则该批茶叶品质的模糊综合审评结果为优秀。  相似文献   

11.
王碧林  俞燎远  钟海东 《茶叶》2016,(3):159-161
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喜阴喜湿和喜漫射光、怕强光直射的特性,适度遮阴的条件下,可改变茶园田间小气候,从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茶叶和杜瓜立体栽培,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作者认为,一般茶树品种皆可套种,然白化类黄化类茶树品种尤为适应。杜瓜密度以每667m~220~30株为宜,杜瓜藤蔓在棚顶30%~40%左右的遮阴率为佳,将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产量并改善茶叶品质。过密藤蔓造成茶园过度遮阴,茶树冠面阳光不足将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产质量。杜瓜套种使春茶开采期提早2~3天;每667 m~2茶园增收茶叶450元,杜瓜籽增收2700元,净产值增加2100元,比普通茶园增收20%~30%。  相似文献   

12.
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周亦斌  王俊 《茶叶科学》2004,24(2):82-85
在国内外,对茶叶品质的评价大多数是由评茶师通过感官评定的。人的感觉器官的灵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改变,从而影响评定的准确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运用相关的仪器和技术对茶叶外形、汤色、香气和滋味进行品质评价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机器视觉技术在茶叶外形和汤色评价,电子鼻技术在茶叶香气评价和电子舌技术在茶叶滋味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新技术在茶叶品质评价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铁观音专业审评,是通过茶叶专业审评人员正常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感受,对铁观音产品的感官特性(外形、色泽、香气、滋味和叶底等)进行鉴定,是确定茶叶品质优次和级别高低的主要方法。然,在日常生活中常人无法象专业人员那样对铁观音品质进行专业评审,但仍可抓住一些重要品质特征进行品评,达到了解铁观音品质优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各地茶园,是茶园的主要害虫,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茶小绿叶蝉侵害对茶鲜叶持嫩性及其制成乌龙茶品质代谢物浸出速率的影响。通过剪切力测定、碎茶率分析、乌龙茶冲泡、代谢物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发现茶小绿叶蝉侵害显著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和果胶等细胞壁物质的含量,降低茶鲜叶嫩度和成品茶碎茶率,影响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和茶氨酸的浸出率。并且,除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外,这些滋味物质的浸出和茶鲜叶的嫩度均与细胞壁物质的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后茶叶滋味品质代谢物的浸出规律,从茶叶采摘、加工和冲泡饮用3个方面探索了茶小绿叶蝉侵害对于品质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铁观音初制工艺的差别,对新旧工艺制成的铁观音品质进行比较,从化学上简单定性地解释了新旧工艺制成铁观音色泽、香气、滋味、外形等品质差异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山茶的品质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消费的选择更加注重茶叶的品质和感官风味。而高山茶因其品质独特、香气高、滋味醇厚的特点而为消费者青睐。1.高山茶园所产的茶叶为什么品质较好?高山茶区多为群山环抱,高山重叠,岗峦起伏,林木密布,森林繁茂,云雾缭绕,溪水纵横,终年云雾,土壤肥沃、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那里气温适宜,雨量充沛,茶园多分布在山腰峡谷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条件。高山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漫射光多。使茶树常年生长在荫蔽高湿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朝夕饱受雾露滋润,符合茶树喜爱温  相似文献   

17.
婺源云翠色泽翠绿,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属茶叶珍品。本文通过品种适制性试验,测定成品茶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和进行感官审评,探讨制作云翠的最佳品种;通过制作工艺分析,探讨工艺对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以纯正、高火香型绿茶为原料的两类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分别在37℃和4℃下贮藏7d后,对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的变化,同时结合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审评。结果表明,(1)高温式灭菌处理对茶样香气、滋味均有不利影响,易产生熟味或闷味;(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香气、滋味的影响差异显著,高火香型茶饮料长时间存放对滋味品质较为不利,宜在短期内饮用;纯正香型茶饮料则可使用低温方式保存,高温易使内质风味显著劣变;(3)低温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高温则加速汤色黄化。  相似文献   

19.
有机肥对茶园土壤及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用有机肥是调控茶叶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施用有机肥对茶园土壤质量及茶叶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有机肥在提高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矿质养分含量、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有机肥应用于茶园中可能引起的抗菌素与重金属等污染物富集的潜在危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机肥在茶园中的安全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茶园施肥量大,氮磷钾配比不合理的现象突出,导致养分损失大,肥料利用率低.本文分析总结大量相关文献,就茶园施肥对土壤质量、茶叶产量、茶叶品质等方面影响进行了综述,为今后合理施肥、提升茶园土壤质量,生产高产优质茶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