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更好地指导小麦蚜虫综合防控,减少麦蚜大量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危害,于2012-2013年度,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对唐山市小麦主产地玉田县、滦南县、丰润区小麦返青至乳熟期的小麦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进行了多地多点田间调查,研究了小麦返青期-乳熟期麦蚜发生情况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唐山市麦蚜返青期-孕穗期有蚜株数和百株蚜量发生量很少,进入抽穗期时开始成量级增加,扬花期、灌浆期达到高峰。麦蚜发生呈跃变式、量级式的规律增加。唐山市麦蚜防治最佳时间为小麦营养生长末期到生殖生长始期,即小麦抽穗期或抽穗期-扬花期,扬花期后防治,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灌浆期后麦蚜数量大幅下降,不作为唐山市防治麦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在最近几年,小麦的种植面积正在逐渐扩大,但是随之而来的小麦病虫害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尤以麦蚜的危害最为严重。本文主要是根据小麦麦蚜发生的情况以及特点等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小麦麦蚜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麦蚜是宝鸡市小麦生长后期的主要害虫,其发生将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文章在介绍麦蚜发生危害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2017年宝鸡市麦蚜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提出了加强预测预报,做到统防统治;选用抗蚜耐蚜小麦新品种;科学管理,减少蚜虫危害;保护利用好麦蚜天敌;加强药剂防治等措施,以期对今后的小麦生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抗蚜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抗麦蚜资源筛选,抗麦蚜机制,抗麦蚜分子标记水平及抗麦蚜基因工程等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做了概括。最后提出在抗麦蚜研究过程中,应把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抗麦蚜育种方法相结合,加速培育出抗麦蚜 的优质、高产小麦新材料、新品种,加强麦蚜、寄主、环境关系的研究,提高麦蚜综合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麦蚜属同翅目、蚜科,是我国小麦田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一种常发性害虫。麦蚜分布面积广,可在整个生育期对小麦产生危害。麦蚜的成虫、若虫能够直接刺吸小麦汁液,而且其排出的蜜露对小麦光合作用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小麦抽穗后,气温升高,加速了蚜虫繁殖,若不及时防治,会造成小麦瘪粒,千粒重严重下降,减产率可达10%~30%。麦蚜能够传播小麦黄矮病病毒,引发黄矮病的流行,造成小麦植株早衰、严重可致全  相似文献   

6.
和田地区麦蚜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和田地区小麦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及麦田管理措施不当,引起麦蚜危害日趋严重,造成小麦减产。因此,积极采取有效、安全的防治技术是和田地区小麦生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麦蚜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麦蚜的形态特征、为害症状,针对麦蚜的发生规律、流行动态以及麦蚜发生与小麦生育期的关系,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对麦蚜天敌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几个小麦品种的麦田麦蚜天敌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同时比较了安农84C-1品种1995、1996年年度间麦田麦蚜天敌群落多样性差异,差异也不显著,初步表明小麦品种对麦田麦蚜天敌群落生物多样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麦蚜是小麦的主要害虫,属同翅目蚜科,个体虽小,但繁殖力强,在短期内就能造成严重灾害。麦蚜刺吸小麦叶、茎、穗的汁液,并传播多种病毒病害,影响小麦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麦蚜取食的反应及麦蚜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蚜是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江苏地区小麦上的蚜虫主要是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它们自小麦出苗至收获均可刺吸麦株汁液。由于该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发生的数量不同,目前大田生产上人们注重的只是穗蚜的密度和防治。但是,蚜虫的取食危害是一个连续过程,且不同生育期小麦对麦蚜的危害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搞清楚这些关系,对于合理制定麦蚜的防治指标和指导大面积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结合不同地区小麦播量差异较大的生产实际,进行了小麦播量和不同用量吡虫啉拌种田间试验及室内农药残留测定,研究了其对麦蚜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拌种量的70%吡虫啉WS对麦蚜的防效为83. 10%~98. 58%,持效期长达整个小麦生长期;在麦蚜种群数量上升期,对麦蚜的防治效果随吡虫啉拌种量和小麦播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对小麦发芽和出苗均无影响。小麦千粒质量增加率为12. 32%~31. 06%,增产率为42. 57%~63. 77%,小麦千粒质量增加率随小麦播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增产率随吡虫啉拌量或者小麦播种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小麦子粒中农药残留量均低于国家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明确了小麦播量225 kg·hm~(-2)和70%吡虫啉WS 420 g·hm~(-2)用量对麦蚜防控作用和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防治小麦全生长期蚜虫的经济安全有效用量。  相似文献   

12.
小麦是河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麦蚜是河南省麦区的常发性害虫,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威胁。本文根据2014—2017年河南省麦田蚜虫发生动态,抓住小麦全生育期麦蚜防控关键时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防治方针,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河南省麦区丰产。  相似文献   

13.
麦蚜是青岛地区小麦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群集在植株茎、叶、穗部刺吸组织营养和水分,影响小麦生育,造成减产.另外,麦蚜还传播病毒,引起病毒病,造成产量和品质的巨大损失.2000年我们引进山东菏泽曹达农药厂生产的20%高氯·敌EC防治麦蚜,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麦蚜是小麦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尤其是穗期。蚜虫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灌浆,造成千粒重下降,品质降低,一般年份减产10%左右,严重年达30%,已成为长葛市小麦高产优质的一大障碍。笔者通过多年来的预测预报和调查研究得知,麦蚜的田间消长与小麦生育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卢子华  印毅  杨益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47-17548
[目的]为减少蚜虫对小麦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6个降水级别,即: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在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分别进行雨水冲刷试验,研究不同级别的雨水冲刷对麦蚜与捕食性天敌数量的影响。[结果]在小麦的3个生长时期,雨水冲刷均对麦蚜与捕食性天敌的数量有一定影响。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麦蚜与捕食性天敌的冲刷率也随之呈上升趋势。特大暴雨时,麦蚜与捕食性天敌的冲刷率最大。[结论]中等以上雨量对麦蚜与捕食性天敌有较强的冲刷作用,雨量越大,冲刷率越大。  相似文献   

16.
5月份和6月份是小麦生长关键期,也是小麦病虫害普遍发生期,做好小麦重发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麦蚜和麦叶蜂是小麦上常发两大虫害,预计今年麦蚜发生面积为10.67万hm2,呈中等偏重发生,预计麦叶蜂发生面积为2万hm2,呈中等程度发生,武清区为重发区。小麦白粉  相似文献   

17.
一、麦蚜防治法麦蚜又称腻虫,属同翅目,蚜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为害大麦、小麦、燕麦、糜子、高粱及蔬菜、果树等多种作物。麦蚜在寄主作物的茎、叶及嫩穗上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对产量影响较大。麦二叉蚜尚可传播小麦病毒病。1.  相似文献   

18.
倪汉祥 《中国农资》1998,(1):11-12,16
<正> 1 1997年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 1997年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情况与我们在1996年底分析预测结果基本一致,总体为中等发生,部分地区为中等偏重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1·1 虫害发生继续重于病害 近几年麦蚜、麦红蜘蛛都为中等偏重至大发生,麦蚜发生面积在1300万公顷次以上。据山东省植保总站调查,1997年危害小麦最严重的病虫害是麦蚜,全省发生355万  相似文献   

19.
麦蚜发生规律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多年系统观测,关中麦区麦蚜种类为麦长管蚜、麦二叉蚜、禾谷缢蚜、麦无网蚜和玉米蚜。麦长管蚜是小麦生长后期危害优势种;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西部小麦生长前期的优势种分别为麦二叉蚜和禾谷缢蚜。据麦蚜混合种群数量消长规律,提出渭北春季麦蚜混合种群发生量峰值预测式。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在渭北非极端寒冷年份可以成、若蚜安全越冬,未谷缢蚜只部分年份可以越冬。小麦适期晚播可减少黄矮病的发生,但对麦蚜却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麦蚜是小麦常年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的一类害虫.尽管麦蚜常年发生危害,但农民在对它的防治中仍存在一些误区.怎样防治麦蚜更科学呢?建议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