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与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生态林业的角度出发,结合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黑河中游地区的植被、水资源、土壤等类型和该区域荒漠化成因,阐述了生态林业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生态林业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该区水分与植被的关系,近自然治理方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指导作用、天然植被的发展为人工治理提供衡量标准、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的战略措施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的限制因素及调控措施,探讨了人工治理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行为的可行性,可靠性,提供衡量的自然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3.
我国存在水资源数量不足和时空分布不均、水质下降、水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增加森林植被是解决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在进行空前大规模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非常需要生态水文学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支持。已有的森林水文学研究结果存在内容完整性和系统性差、尺度偏小、过程单一、缺乏对森林植被的水分稳定性认识、不能预测森林植被的区域水文影响等不足,还没有形成能有效指导调控林水关系和进行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成熟理论和技术;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重点,包括鼓励跨部门和跨学科的交叉、森林植被的耗水特性和水分稳定性、森林水文作用的形成机理及其尺度效应和尺度转换、森林植被对区域水文影响的预测和评价、森林对水质的影响及作为重要水源保护区和流域水资源管理途径的森林植被建设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该文介绍了林业相持阶段的含义、特点和对植被恢复的要求,植被恢复和水资源的定义及其关系,阐述了河北省目前植被恢复及水资源合理规划利用的原则,提出根据生态和经济功能不同进行分区治理,并且结合水资源的不同条件确定河北省不同地区的植被恢复模式和水资源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干旱缺水,研究水分变化与植被演替的关系,对合理开发利用沙区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恶化,对巩固治沙成果,促进沙区农林牧生产,保护沙区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球陆地表面的1/3是森林,森林植被对区域水文过程和水资源的特性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以过去许多研究结论为基础,系统客观地分析和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分循环的关系以及森林在各方面的调节功能,旨在寻找其中科学规律,为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张掖市甘州区林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改变经济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现有的植被、恢复与重建荒漠化地区植被及提高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围绕西北地区及新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仍然离不开生态环境问题,且与长期形成的巨大环境与植被减少有着直接关系。科学研究与科技实践告诉我们,天然植被有助于水资源调节,防止水灾、旱灾、土壤侵蚀与沙漠化,调节地区与全球气候,防止污染,防止火灾、暴雨与虫害所带来的破坏,防止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可再生能源。因此,恢复植被具有重要的经济学和生态学意义。为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新疆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统一部署下,已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将…  相似文献   

9.
土地沙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牧业的生产,影响着沙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因此,沙地植被建设已成为我国北方沙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风沙活动强烈,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分成为沙地植被建设最重要的生态制约因子。因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以及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针对目前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林草植被建设应统一纳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总体规划之中,与工程措施结合配套;依据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和水分条件,建造不同的植被类型;重视封育这一恢复植被的有效途径;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依法监督管理,防止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荒漠化蔓延的趋势 ,从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问题出发 ,探讨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工林土壤干化现象及成因 ,并阐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环境容量的概念。最后提出了一套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核心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对策 ,同时着重论述了径流林业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2.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索沙漠南缘的农牧过渡地带,陕西省的西北部位.属于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壑区,系干旱半干旱气候.由于长期的掠夺式利用森林资源和过度放牧、开垦利用,天然植被消失殆尽,植被群落退化严重,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植被得到迅速恢复,林地面积迅速扩增,环境气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本文阐述了吴起目前林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了林地利用的特点,剖析了林地利用中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吴起县今后林地保护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本文利用中国125组天然成熟森林资料及Efimova在IBP期间获得的世界各地的23组森林,草地及荒漠等自然被资料应用及相应的气候资料对目前流行的气候生产力模型;Miami模型,Tornthwaite Memorial 模型,Chiukgo模型,综合模型及北京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hikugo模型,北京模型与综合模型都能较好地反应森林净第一性生产力状况,但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模型与综  相似文献   

14.
华北平原属干旱与半干旱缺水地区,城市植被建设在定位、水资源分配、循环与再利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人工植被多为“耗水型绿色拼盘”、植源性污染日趋加重、城市枯枝落叶层的清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忽略、大量硬化地面导致大气降水利用率低等。建议:城市植被建设应重视城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建设,结合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提高大气降水利用率和节水治污等措施,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干旱区沙质土壤缺乏矿物质和有机胶体、漏水漏肥,是沙区植被修复和生态林业建设的主要障碍,与此同时随着生态建设和林草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植物性有机废弃物。因此,回收利用林业剩余物,研发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改良干旱区风沙土,具有恢复退化土地和回收有机物料的双重意义。文中概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在荒漠化防治特别是沙漠林业开发中的重要性,综述了植物性节水保肥材料种类和发展史,对比国内外研究和应用有机物料改良沙质土壤的趋势和特点,从林业剩余物利用和荒漠化防治等领域提出了研发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97、2007、2017年长株潭3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Landsant卫星影像数据以及湖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收集,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植被覆盖度和差值植被指数(DVI)等三个参数的计算和统计结果来揭示长株潭城市群1997—2017年的森林植被生长状况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植被主导发展趋势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7—2007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的植被生长状态下降,植被覆盖度降低,植被主导表现为退化趋势。2008—2017年间,该区域的植被生长状态回升并超过上一时段,植被覆盖度升高,植被主导表现为明显的改善趋势。基于此,以建设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契机,本文提出了优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重点建设城区绿化,加强城市绿线和生态红线保护,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深圳梅林山公园自然景观资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梅林山公园植被类型、特色植物资源、地质地貌和水体等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表明:植被可分为沟谷季雨林、低地常绿季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灌草丛和人工林等类型,植物群落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有大量观赏植物、芳香植物、食用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地质地貌多样,花岗岩石蛋较多,低山、缓坡平地、沟谷和水体景观各具特色;水体景观资源丰富,包括溪流和天然湖。梅林山公园具有较好的利用和开发价值。文章还对梅林山公园今后的规划和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额济纳荒漠绿洲环境容量与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济纳荒漠绿洲生态环境的变迁经历了一个复杂且漫长的时期,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进程和人工绿洲建设的过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荒漠河岸林植被退化、水质恶化等情况严重。本文通过对绿洲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的系统分析,以“以水定地”、“水土平衡”的生态考核原则对绿洲环境容量进行评价。并对绿洲开发利用作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额济纳荒源绿洲水资源利用及其生态经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9.
对林区营林整地与造林技术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林业生态建设是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普及林区的整地、造林方法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的基本措施之一。造林场地整理是造林前改善环境条件的一道主要工序。通过整地可以改善造林的立地条件、清除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在造林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增加直接投射到地面的透光度;还可以改变小地形,使透光度增加或减少。整地清除了地表植被,增加透光度,因而,在白天地表层的温度要比有植被覆盖时上升得快,整地后改变了土壤物理性,使土壤温度状况发生变化。因而,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及使幼林的生长情况明显改善。整地还能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