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浅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尚处于摸索阶段,存在着价格混乱等问题,为保障农民集体利益和保护集体建设用地资产,本文在全面分析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价格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经济学地租、地价、区位等基本理论与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等土地估价理论,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的评估方案,并对完善流转价格评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研究了重庆市荣昌县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根据农用地等级的高低由土地的区位条件和收益决定的基本原理,把荣昌县农村集体土地划分为4个等级。采用收益还原法确定各级土地流转价格(安置补偿标准),并依据土地流转的形式确定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原则,土地流转收益的缴纳标准和土地流转增值收益缴纳标准。结果表明,土地的级别越高,土地流转的价格越高;土地流转的形式不同,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标准也不同。该结果可为合理的确定土地流转方式和价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建设用地存量,也是推动城乡土地市场一体 化的重要途径。流转潜力测算是量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数量、合理安排建设用地指标的重要依据。针对现有测 算模型中未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差异、保障性预留比例区域特征不明显等现象,运用经济分析和手段建立农村集体建 设用地流转的潜力测算模型。并以重庆为例,以2011 年为基期年,对重庆市各区县2020 年相关修正指标数据进行 预测。并根据复垦修正系数确定保障性建设用地比例,对重庆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潜力加以测算。结果 表明院(1)重庆市到2020 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现实潜力达到19 800.48 hm2,流转区域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渝 西经济走廊在内的一小时经济圈;(2)通过对流转潜力计算模型的改进,使得土地流转潜力总量和各区县分布和顺 序更加精确,对于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潜力计算精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推动贵州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研究综合采用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从流转的主体、形式、规模、价格、收益分配以及农户意愿等方面分析贵州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推进贵州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建议。现状如下:(1)流转意愿较强;(2)流转形式和主体丰富多元;(3)自发隐形流转普遍,流转无序化现象严重;(4)流转规模不集中、规模小、区位差异明显;(5)各地区流转收益分配方式存在差异,缺乏流转定价标准。在实践中存在缺乏具体政策规范、欠缺符合地域特点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模式,流转利益滋生违法用地现象,隐形流转扰乱流转市场管理等问题。建议加快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建设,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增量,积极探索流转市场管理机制,合理分配流转收益,构建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体系,因地制宜,探索符合贵州省的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已冲破法律的桎梏由最初的自发、小规模出租房屋、场地等演变为有组织、大规模、多形式的流转。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评估还没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因此,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相关概念,流转价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改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价格评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利益平衡机制构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如何平衡协调好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利益分配关系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改革政策设计的关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流转会引发不同规划用途、不同区位土地权利人的重大利益分配失衡,也会造成地方政府土地收益锐减进而影响基础设施投资的可持续性。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政策工具,从构建基于农转用开发权转移原理的建设用地指标市场化交易机制、基于土地自然增值原理公私兼顾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增值收益税收调节机制、基于公平补偿原则的征地补偿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基于成本分摊原则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回收机制等四方面进行系统的政策设计,有利于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的框架下,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虽不被允许,但流转的现实需求却真实存在.为探究驱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本文运用博弈论,构建博弈模型,从内部因素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动因.研究发现:(1)集体建设用地转出方、土地使用方及土地管理方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经过反复的博弈,其最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是转出集体建设用地,转向集体建设用地和允许集体建设用地流转.(2)在流转收益分配方面,村集体需根据农村集体正常生活和生产需要来确定两者之间的收益分配比例以及对农户的补偿额.政府在保障农民社会保障和集体经济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开征相关税种获得增值效益.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概念出发,分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天津市为例,探讨了几种农村集体用地流转模式,旨在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吉林省安图县为例,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与资料搜集相结合估算经营性建设用地总量,运用主成分分析及层次分析法构建现实流转潜力影响因素修正体系,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采用影响因素修正法估算出县域集体建设用地现实流转潜力,并进行潜力分级.结果表明:吉林省安图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现实潜力与理论潜力差异较大,各区域流转潜力明显不同;自然及社会经济因素及区域发展模式和资源禀赋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应根据集体建设流转潜力的数量及空间分布的差异,对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流转做出合理规划和布局.  相似文献   

10.
基于湖北省鄂州市的农户调查,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农户分化、政府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收费以及流转的价格制定等因素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有54.55%的农户愿意进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有45.45%的农户不愿意流转。农户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意愿受到农户受教育程度、农户的兼业程度、政府收取管理费用、政府在再次流转过程中收取增值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影响,但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不一样。兼业程度、受教育程度均始终正向影响农户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意愿,而政府在流转过程中收取再次流转增值税、农户是否参与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负向影响农户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意愿。但是农户的农业收入占比、农户的年龄和是否为村干部、农户家庭宅基地块数以及流转过程中是以片区基准价流转还是按流转后用途价格流转对农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意愿没有影响。因此,为制定相应的流转政策及收益分配制度,确保农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意愿,首先须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土地流转知识普及,并加强对农民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提高其非农就业的能力;其次,在流转过程中,政府部门在办理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应让农民对此有知情权,避免政府和农民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任绍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41-9143
结合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制定试点工作,从土地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的技术思路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评估技术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期对即将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及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土地整治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比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前后耕地景观格局指数和利用效率,研究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对耕地格局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治后地块规模扩大,地块规模均匀度提升,地块平均规模由0.016 hm2扩大到0.096 hm2,变异系数由49.75下降到43.55。2)整治后地块形状复杂程度降低、趋于规整,地块自相似性增强,地块平均形状指数从3.47减少到2.48,地块平均分形维数从1.23下降到1.17。3)整治后耕地细碎化程度降低,地块破碎度由53 614.44骤减到1 487.62。4)整治后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升,沟渠密度增加了72.28 m/hm2,道路密度增加了139.43 m/hm2,耕地产量增加了28 t/hm2,净利润增加了23 900 元/hm2。合作社自主型土地整治模式并举土地平整与权属调整,从自然细碎化和产权细碎化2个方面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又以合作社为载体统筹惠农政策与资金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使地块更加符合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其做法能够为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供参考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工程移民活动中的补偿地价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工程移民活动中补偿地价的内涵和具体的计算公式。结合实践分析了对城市国有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权补偿和对被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补偿地价的构成及其表现形式,认为:工程移民活动中的补偿地价的评估既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又要协调国家、集体、业主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合理调整各方面的利益,体现出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被建设占用的重要途径,为摸清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储量及分布特征,该文基于多源数据,从生态、立地、气候和区位4方面构建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因子"法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县(区)空间自相关格局特征。结果发现: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0.55×10~4 hm~2,且以可开垦的其他草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和盐碱地为主,主要集中于大庆市、黑河市、绥化市和佳木斯市;耕地后备资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多分布于大庆市及周边县(区),低-低集聚县(区)基本为市区或者郊区,低-高集聚较为零散,不存在高-低集聚县(区)。不同后备资源来源用地的集聚特征差异大。黑龙江省今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重点关注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供应以政府为主,农村土地难以直接进入用地市场,因而农村集体可获得的土地收益较为有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让制度,需要立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的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安排以及实际出让情况。当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临出让主体制度不完善、增量范围不清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不明确、处分权能不健全、统一交易市场未形成等方面的制约。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应当从完善出让主体制度、增量机制、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以及保障处分权能、构建统一用地市场等方面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制度加以完善,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城市理性地价是城市土地资产核算和价值评估的客观需要,可为政府根据价格信号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以全国35个重点监测城市2008-2013年住宅地价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得城市地价质量,运用序列化比较检测城市地价间的协调程度,并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城市理性地价进行判断.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住宅地价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仅哈尔滨、南京等9市略有下降;(2)住宅地价处于基本合理范围内的城市约占60%,其余城市地价实际值与理论值差距较大;(3)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价水平进行衡量,东部沿海城市条件优越,形成双高型城市;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差,形成双低型城市;(4)地价较为合理的城市其地价与地价质量协调性也较好,二者匹配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林地的保护与建设问题,选取我国3大林区中林地面积占辖区比最高的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结合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像元尺度的长时序林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5年,黑龙江、广西和云南的林地面积均为净减少,黑龙江省的净减少面积最大;2)该3省(自治区)的林地转化集中在林地和耕地、草地之间,在林地二级类型转化中,有林地的变化最为明显;3)该3省(自治区)林地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35年来均未发生较大波动,林地退化区域集中且范围较小;4)城镇化率和交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林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为林地资源的监测、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当量因子法分析2010—2016年该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小,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增加163.91 hm~2,增加最多;草地减少137.92 hm~2,减少量最大; 2)灵丘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30亿元以上,7年间生态价值总体有稍微下降趋势,共减少667.02万元,水域生态价值减少幅度最大,减少384.24万元;3)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水域、林地、园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呈正相关。总体上,灵丘县土地利用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但也不能忽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进一步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保护生态用地,积极探索基于生态保护的生态资产运营模式和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区位指标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100.09km~2,仅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他以草地为主。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东营市和德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多,面积分别为266.59和210.91km~2;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占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比例均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可开垦其他草地和可开垦内陆滩涂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可开垦盐碱地和可开垦裸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其他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576.67k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46%。相对稀缺、零散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特征。耕地保护不应只注重占补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强对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素,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生境质量特征变化研究较少.文章以1980~2018年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及区域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1980~2018年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运用CA-Markov和InVEST模型分别模拟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和生境质量变化,预测2030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42.37%和38.57%;多年来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少;预测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除草地和水域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仍与原变化趋势相同;生境退化度高的区域多集中在生态脆弱带,如城市边缘和河流附近等;研究时段内黑龙江省生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省未来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有所提高.研究结果旨在为东北季节性冻土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