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概念进行了探讨,回顾了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特点,探索了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概念进行了探讨,回顾了我国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的特点,探索了推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先导,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数字技术的融入不仅有利于乡村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实现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建设在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应从数字化建设方面谋划乡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赋能作用,着力通过牢固数字化基础、完善数字化政策、挖掘数字化价值、政企合作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从而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4.
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旅游是海南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海南乡村文化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要素。基于海南乡村文化的调研,分析海南乡村文化的现状,挖掘海南传统乡村文化和历史文化名村,探讨发展海南乡村旅游的资源要素。结果表明,海南乡村文化内涵丰富,乡村传统风貌与习俗保存情况良好,地域特色鲜明,以乡村文化为核心要素发展海南乡村旅游,对提高海南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提高村民收入、促进海南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条件。然而,针对海南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尽管历史文化名村及乡村艺术受到各级政府重视、得到一定程度保护,但普遍存在乡村环境历史遗迹破坏严重、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被都市文化蚕食等问题,进而导致乡村文化旅游供给“同质化”、旅游与各行各业融合“松散化”,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出应保护乡村传统风貌,依托地域文化,发展文化旅游,培育乡村旅游市场,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提升旅游供给质量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灵魂,更是推动乡村建设、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大数据浪潮的推进与媒介形态的持续更迭,在媒介传播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新形势下,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运用,改变了乡村文化原有的传播途径,使得乡村文化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等新特点。新媒体作为传播乡村文化新动力的同时这一传播方式对乡村文化的原生形态也带来了冲击。为此,在新时代借助大众传媒之力发掘、保护、整合、宣传乡村特色文化,对于建立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塑“形”,更要铸“魂”,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精神文明建设,在增进民众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针对农民思想素质有待提升、文化建设主体日益减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流失严重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欠缺这四个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发展乡村经济、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阐述了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得出在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时需要从发展乡村经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途径入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文化传承型乡村作为美丽乡村的一个类型,其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州李市村与陆巷村为例,分析了文化传承型乡村推进环境治理的经验,总结了文化传承型乡村的环境治理之道,即统筹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文化环境治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村民与乡村生态、文化古迹的和谐共生;多元协作,实现村政府、企业、村民和乡村文化保护组织的共治共享;推进"互联网+",提升乡村环境治理与乡村文化传播的信息化水平;文旅融合,推动乡村经济效益、文化保护和环境治理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当前乡村文化空心化对乡村振兴构成了现实障碍,亟需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振兴共识机制。乡村文化振兴需要民众、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方主体的创新创造与通力配合;同时还依赖科学的路径:一是激发原住民的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借助乡村旅游实现对乡村文化的再造与重塑。只有凝聚各方共识,坚持内外结合才能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性治理方略。从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历史进程入手,从宏观角度探讨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从政府、社会力量及农民主体等多个维度研究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困境,主要表现为政府认识缺位、村民主体意识缺失、乡村文化振兴产品缺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缺血、乡村文化队伍缺阵等。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五大路径:即完善政策体系、建立监管机制、强化价值引导、发挥人才优势、带动产业发展等。以期为全面提升乡村文化振兴质量、推动后扶贫时代促进政府治理思想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主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内涵、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并对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与阐述;结合分析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乡土文化视角看待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明确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定位分类、内容挖掘、项目开发,明确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发展,以及乡土文化兴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民宿作为一种非标准性住宿形态和个性化的产业形式,正迅速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乡土文化是民宿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内在根基。但在实践中,乡土文化在民宿中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乡土文化内涵和文化的原真性,不能与在地文化契合的现状。为此,应挖掘乡土文化精髓,寻求传统乡土文化与民宿的契合;树立科学开发理念,构建生态和文化民宿;采用合理的民宿开发合作模式,建立乡村居民社区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愉悦农民、教育农民、为乡村振兴强根铸魂、培养人才等多重功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要外部供给与内部挖掘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的组织供给、人才供给、活动供给和产品供给;另一方面挖掘乡村内部潜力,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发挥新乡贤和乡村知识分子的作用。二要载体搭建与能人培养相结合。既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乡村文化活动载体搭建,又要强化乡村文化能人培养,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人力支持。三要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相融合。以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载体、积累资金。  相似文献   

14.
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88-4889,4928
基于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典型模式,通过特色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意义与影响研究,提出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乡土文化的震撼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对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立足新时代乡村实际发展境况,厘清乡土文化传承内涵,探索文化凝心聚力之道,对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伦理学视角,探究乡土文化传承的内涵与方法,应从乡村文化共同体的整体视野出发对此加以审视。具体而言,需从乡村伦理的主体叙事、乡村伦理的传统认同以及重塑乡村伦理共同体三重维度入手予以系统考量,协同把握乡土文化传承的伦理意蕴和价值路向,其将对我们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语境,推动形成文明乡风,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巴琳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858-1860
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视角观察河北省农村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认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五千年文化的主要承载地是农村。因此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显著增长,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对保证整个和谐社会主义大家庭平安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文化建设应当顺从其发展规律,走农民参与管理和认同的途径。即促使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产品与特色服务;拉动地方农业旅游业,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健全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使农村文化产业朝着健康、有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完成我国城市化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吴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80-14081,14083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重塑农村社会的本土特色文化,引进和吸收城市文化,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共享,同时发挥政府引导和村民主体参与作用.在内外力共同推动下,形成农村文化在发展方式、运行机制、服务模式上的文化建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魏思梦  廖东声 《农学学报》2023,13(11):95-100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根据现有民宿发展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文旅产业运营商——隐居乡里的解决方案。以共生关系为理论基础,提炼出以村集体合作,引入投资商,以实现价值共创为目的运营模式。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合作,促进当地村民的就业和增收,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宣传。通过民宿运营带动当地农业、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的方式,为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家乐发展下地方审美文化变迁程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家乐的发展给中国许多乡村带来了经济收益, 但是, 在发展的过程中, 农家乐本应呈现的乡村文化逐渐发生变化, 这对农家乐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选择乡村地方审美文化的变迁程度作为研究对象, 试图揭示地方文化是如何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衡量。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 以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乡的11个乡村的农家乐为调查对象, 通过建立衡量地方审美文化"乡村性"测评指标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分析表明:当前, 西天目农家乐的发展对地方审美文化影响有利有弊, 当地审美文化乡村性力量和城市性力量处于相互博弈状态, 城市性力量略占据上风。在未来, 农家乐经营主体的年龄结构会主导审美文化的变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基层档案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地方文献服务模式的特点,服务于中国农村研究的各个领域,对中国农村政治、农村经济、农村文化、农村历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