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辽宁省海蜇进出口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Rhopilema sp.)是我国沿海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辽宁省的海蜇捕捞、加工业比较发达,是我国海蜇进出口贸易最频繁的省份,海蜇已成为辽宁省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与海外的人员交流增加,交流区域扩大,海蜇食用文化也在海外得到了扩展,国际市场上海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辽宁省在海蜇进出口贸易方面发展迅速,2000—2005年,海蜇累计进出口总量约1.5×10^4t,进出口总额约5400万美元,这与其他大宗水产品比较虽说数量不大,但从单价来看海蜇的出口价格属于较高水平。[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m。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海蜇资源大幅衰退。2007年以来,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开始在乳山海域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海蜇资源有所回升,年产量恢复到1800~4500t。2011~2013年,  相似文献   

3.
小宋 《科学养鱼》2003,(3):34-34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的海蜇人工育苗场,只见用黑色细眼渔网遮盖着的水池漆黑一片。颗颗不足米粒大的白色海蜇螅状体,吸附在一拇指宽、中指长的塑料片上,一动不动。在水池里排放着的扇形塑料片上,共吸附着1000多万颗海蜇螅状体。目前这些海蜇螅状体正处于冬眠状态,3月初水温上升,便会长个儿分裂成海蜇幼体,4月就可下海放养。这是该省用于规模化养殖的第一批全人工培育的海蜇苗,繁育成功预示着久别的海蜇有望重视杭州湾海域。海蜇是一种沿岸暖水性大型食用水母,其中生长在浙江省杭州海域的海蜇个体大,肉质厚实、匀称,用其…  相似文献   

4.
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的大型暖水性水母类,属于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海蜇属。据初步调查,广西沿海盛产海蜇,资源丰富,有花蜇、红蜇、菠萝钉蜇、扒头蜇等品种,以花蜇为主。海蜇是渔民“大敌”,蜇汛旺季,海蜇经常阻塞网目,  相似文献   

5.
《水产科学》2006,25(8):396-396
2006年7月15日,辽宁省海蜇资源管理指挥部副总指挥、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赵兴武同志亲临海蜇管理一线检查海蜇资源管理工作,先后到锦州市开发区白台子、营口市盖州西河口、光辉渔港查看海蜇管理情况,与渔民亲切交谈,了解和倾听渔民对海蜇资源管理工作的想法和意见,并登船查看船网分离措施落实情况。在锦州开发区赵兴武同志听取了白台子渔港海蜇资源管理指挥部负责人、王家街道办主任的工作汇报;在营口西河口港,赵兴武同志查看了渔港建设情况,看望了一线海蜇管理工作人员,听取了盖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工作汇报,在盖州市书记陪同下,查看了光辉渔港,就进一步加强海蜇管理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最后,到省海蜇管理指挥部看望慰问指挥部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6.
今年,文登市五垒岛湾海蜇资源好于往年,广大渔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他们提前置办好海蜇网和配套加工设施,并自觉地到当地渔政部门办理海蜇捕捞许可证。为不使渔民延误渔时,这个市的基层渔政分站工作人员放弃了星期天休息时间,全天二十四小时坚守岗位,积极为渔民办证。据悉,该市今年参加捕捞海蜇的渔船共25O艘,都先后按规定领取了海蜇捕捞许可证。文登市渔民争相办领海蜇捕捞许可证@于洪亮@侯国胜  相似文献   

7.
一种验证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洋  毕远溥 《水产科学》2006,25(3):150-151
自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取得“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研究成果以后,针对自然海域海蜇资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又先后对“海蜇人工繁殖及繁殖机理”(1986~1987),“海蜇人工繁殖及增殖”(1985~1987),“黄海北部海蜇增殖”(1987~1993),“渤海海蜇增殖”(1991~1995)等专项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海蜇放流回捕率问题,至今尚未探讨出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认真研究海蜇生长规律和捕捞技术,合理利用辽东湾海蜇资源,努力提高渔获产量和生产效益,是发展沿海渔村经济的形势需要。经过几年来的认真研究和实际探索,在掌握海蜇生长规律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海蜇网进行了统一改革定型设计,在去年海蜇生产会战中试验成功。现介绍如下:一、海蜇生长规律在辽东湾的海蜇分为两种,即面蜇和沙蜇。沙蜇自盖州白沙山以北逐渐减少,而面蜇自白沙山以南逐渐减少,甚至达到极少见的程度(以下海蜇均指面蜇)。(-)生活习性海蜇对海水盐度反应敏感,喜生活于海淡水交汇、水深在10米左右的泥质河口处。在天…  相似文献   

9.
一、池塘的基本条件 海蜇与对虾适宜盐度范围为18~28,在此范围内,盐度越低生长越好。因此养殖池塘最好选择无污染,盐度较低且有淡水注入的海区。养殖面积50~100亩比较适宜,水深1.5~2米,岸边坡度越陡越好,池塘四周距堤岸0.5米处设置围网,清除池塘四周杂物。高标准池塘的好处:第一可以减少海蜇靠岸抢滩造成的体表磨损或死亡;第二风浪较大和光照太强时海蜇都要下潜,而且海蜇个体越大下潜越深,如果水浅,海蜇势必强行卜潜,造成海蜇蜇体磨损:  相似文献   

10.
1995年在浙南没有进行放流海蜇苗,经调查5月半-6月半,苍南和半阳两县沿海出现海蜇群,两县海民捕到海蜇25万只,分析认为这是经三年放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前,海蜇养殖技术不很成熟,但是海蜇价格较高,养殖周期短,许多养殖户纷纷尝试养殖,养殖产量和效益或高或低,很不稳定。为了充分利用虾池,探索海蜇养殖生产技术,我们于2003-2004年连续2年利用虾池进行海蜇养殖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足囊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就温度、盐度和光照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足囊形成和萌发的影响进行观察。温度实验在0~30℃范围内设7组,盐度实验在2~32.1‰范围内设16个梯度,光照分为自然光和黑暗两组。实验显示:10℃以上海蜇无足囊繁殖迹象,15~30℃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海蜇足囊繁殖能力增强;6‰以下盐度,海蜇不能进行足囊繁殖,20~22‰是海蜇足囊繁殖的最适盐度;黑暗有利于足囊繁殖。温度是足囊繁殖的关键因子,盐度和光照是足囊繁殖的充分条件。作者认为,适宜的环境因子是海蜇螅状体形成的必要条件,尽管足囊可以抵御外界的恶劣环境,但足囊形成并非需要不良环境因子诱导,足囊繁殖是海蜇螅状体一种正常的无性繁殖方式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对海蜇螅状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螅状体阶段在海蜇的一个生命周期中所经历的时间最长,即从十月初到翌年五月。在这段时间里,环境条件直接影响着螅状体的存活;保持螅状体能够正常生存,是在人工增殖海蜇资源中提高海蜇幼水母出苗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廖成 《现代渔业信息》2004,19(11):32-32
本刊讯: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海蜇资源量锐减,价格上涨。海蜇作为一年生海洋腔肠动物,捕捞群体  相似文献   

15.
两种消毒剂对海蜇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二溴海因和三氯异氰尿酸为试验药物,对海蜇幼体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每种药物设5个浓度梯度,记录海蜇幼体在24h、48h和96h的死亡率,计算不同时间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海蜇幼体对二溴海因安全浓度为1.45mg/L,对三氯异氰尿酸安全浓度为0.10mg/L,二溴海因的安全浓度远高于三氯异氰尿酸。海蜇幼体对二溴海因的安全浓度远高于推荐治疗浓度却低于一般鱼类,在实际生产中要注意区别使用。海蜇幼体对三氯异氰尿酸的安全浓度低于推荐治疗浓度,不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6.
海蜇养殖作为一项投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病害少、风险低、收益高的新兴水产养殖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水产养殖业户的青睐。但是在海蜇养殖过程中,苗种放养成活率低,制约了养殖生产的发展。为此,2003年春季笔者在龙口市海蜇育苗中,进行了海蜇与鱼类网箱混养对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蜇是生长在海洋中的大型食用水母,属肠腔动物,分布广,广东沿海各海区都有,每年的生产汛期在夏秋高温季节。海蜇外形似伞,伞体部俗称“海蜇皮”,口腕部俗称“海蜇头”。海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碘及无机矿物质,其中以钙、铁含量尤为突出;海蜇可入药,对治疗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甲状腺肿大、产妇血崩、炎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在我国,海蜇主要是出口,近年有所减少;国内市场主要是鲜食,而且大都没有达到三矾,损耗太大。本试验对海蜇皮进行调味加工,制成营养丰富、爽脆可口、风味独特的软包装即食海产品,旨在为海蜇的加工利…  相似文献   

18.
海洋中存在大量天然动物性活饵,能够满足海蜇的正常生长繁殖。但是在池塘养殖中,由于人工放养海蜇密度较大,水体交换有限,饵料种类组成相对单一,水体中自然分布的活饵不能满足海蜇生长需要,需要人工培养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19.
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海蜇属有4种:海蜇(Rhop Hemaesculenta Kishinouye),黄斑海蜇(R.hispldum Vanboffen),棒状海蜇僻.rhopalophomm Haeckel)和疣突海蜇(R.verrilliFewkes)。前3种常见于中国,其中海蜇和黄斑海蜇为我国重要的食用水母。  相似文献   

20.
张硕  陈岱  刘家林  孙文  张俊波 《水产学报》2023,47(4):049105-049105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0.002 2e0.1248D表示,R2=0.972 4。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受pH值、盐度和温度影响显著。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分别在pH值为7.0和7.5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收缩次数最多。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盐度为25和20时达到峰值;盐度为20时收缩力最强。不同规格海蜇的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ER则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C达到峰值。海蜇在21°C时运动和进食最快,温度低于3°C或高于35°C海蜇则停止运动。幼蜇的AER Q10值为0.767~4.362,OCR Q10值为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