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1985—1986年在富阳对栗绛蚧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活史以及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虫在浙江一年发生一代,发生程度与栗园林龄,园内天敌数量有关。防治以营林措施为主,引进保护天敌可抑制或降低蚧虫密度。化防以5月中旬初孵若虫期喷洒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毛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松毛虫(Dendrolimus houi)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是森林的成灾害虫之一。该虫1986年在石泉县初次发生。为加强对这一害虫的防治,我们从1987年起,进行了生活史观察,研究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办法,并进行了大面积防治,现已完全控制了虫害。1 分布与危害云南松毛虫在国内分布于云南、四川、浙江、湖南、福建、贵州、江西等省,主要危害云南松、柳杉、侧柏、圆柏等。1986年,在石泉县后柳区中坝、合溪两乡发生面积23ha,主要危害柏木,虫口密度为45头/株。1987年发生范围扩大到300多公顷。其中轻微  相似文献   

3.
在出笋期和虫入侵期,用2.5%溴氰菊酯乳剂1000倍液防治竹笋夜蛾2次,每亩用药2—4毫升,竹笋虫退率比对照降低79.26—88.27%,成竹率提高31.68—55.54%。防治1次虫笋退率比对改照降低78.87%;成竹率平均提高32.09%。且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施用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日本松干蚧在我国发生、危害和防治的现状。提出今后防治此虫的对策是:坚持以营林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的综合治理方针;健全综合防治体系,分区治理防止扩散蔓延;深入开展科学实验,逐步走向管理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云杉阿扁蜂是1983年在张掖地区大黄山林场首次发现的阿扁叶蜂属新种。此虫在大黄山林区两年一代,主要危害青海云杉,其危害程度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成虫期用741烟剂熏杀,幼虫期用80%敌敌畏乳剂500—800倍液喷雾或幼虫坠地时用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喷雾,均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此虫为杨树主要蛀干害虫,过去仅在东北局部地区发生,现已蔓延至11省、自治区的49个地区、市县,发生面积135万多亩,危害多种杨树及柳树。防治实践表明,加强检疫、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造林树种、保护天敌和在发生区用辛硫磷、杀螟松、氧化乐果、2.5%溴氰菊酯等喷干、喷雾、涂干和堵孔,均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直角叶蜂1987年在内乡县突发成灾,并蔓延至西峡、淅川。经3年观察,此虫每年发生7—8代,以成、幼虫危害黑杨派杨树的叶子。每年10月下旬老熟幼虫下树入土做茧越冬。防治试验表明,在幼虫盛发期用敌马烟剂熏杀,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8.
槐天蛾是槐树主要食叶害虫,目前在东北三省尚无有关该虫发生,为害及防治的详细报道,1995-1997年,该虫在辽阳地区发生为害,给城市绿化造成很大损失。结合生产防治地该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怀,天敌及防治进行了较细致的调查,观察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浅谈虫源地在林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作用贾永富,贾伟东,肖辉,孙洪吉(吉林省白城城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关键词虫源地,综合防治;林木害虫当前防虫工作已由单一的防治转向综合防治,虫源地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进一步讨论虫源地在综合防治中的战略地位,对指导今后...  相似文献   

10.
大叶黄杨尺蠖(Abraxas miranda Butler)危害大叶黄杨,大发生时常将大叶黄杨叶片咀食光秃,影响树势生长或造成死亡。为寻求有效防治办法,自1984年起,对此虫进行了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一、形态特征 (一)卵 近圆形,长0.72--0.77毫米,宽0.58—0.63毫米。初产时淡黄,后渐变为淡绿,孵化时为褐色。  相似文献   

11.
为控制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的危害,从自配的十多种引诱剂中筛选出1、4、3号引诱剂对松墨天牛引诱效果较好,诱虫率分别为:65.1条/株、64.1条/株和43.9条/株。诱剂浓度以1:3为宜,诱虫时间以4—7月为好。林间大面积释放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结果表明,平均每株诱木可诱46.1条天牛,可显著减轻天牛危害,降低林木枯死率。  相似文献   

12.
松突圆蚧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害虫,防治困难,为探索对松突圆蚧经济有效的防治途径,用寄生在甘蔗灰粉壳虫上的寄生曲霉菌对松突圆蚧进行了致病力试验,其寄生率为13.9%—64.9%。同时对寄生曲霉菌的生物学特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微红梢斑螟对国外松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红梢斑螟对国外松的危害比较普遍,据在湖南52块标准地调查,占被调查块数的71.15%;被害株率为10.13%。其中最严重1块为3年生火炬松幼林,被害株率达87.5%;单株受害梢严重的达28个枝条之多、主要是主梢和上部1—2轮生侧梢。此虫在湖南一年发生二代,生活史极不整齐,以幼虫在被害处越冬。化学和生物林间防治试验证明,多种化学药剂防治均有一定效果,而生物防治则以白僵菌防效明显。化防林间喷雾以2.5%溴氰菊酯2000倍液最好,防效可达53.97—64.81%;生防林间措施以含孢量65/克白僵菌,每亩1公斤,死虫率达73.91%。  相似文献   

14.
侧柏毒蛾防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侧柏毒蛾(Parocneria furva Leech)是侧柏林的重要食叶害虫.徐州地区侧柏林面积30余万亩,自1963年侧柏毒蛾出现大发生以来,为防治此虫投入了大量的费用.笔者在70年代初曾开展了侧柏毒蛾防治研究工作;从1978~1981年曾与江苏省林科所汪永俊等有关同志合作,对侧柏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近几年来江苏省林技站、徐州市森防站、铜山县赵疃林场等单位对侧柏毒蛾的地面超低量喷雾和防治指标作了研究.本文着重论述侧柏毒峨防治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1 生物学特性1.1 越冬虫态杨有干在1956年对北京地区侧柏毒峨进行研究时认为此虫以幼虫越冬,实际上他当时仅仅是根据室内饲养作出的推断,而忽略  相似文献   

15.
杨潜叶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杨潜叶叶蜂在山东迅速蔓延危害。笔者1988—1989 年,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提出该虫在惠民一年发生1代,4月上旬幼虫潜入叶内危害。用40%氧化乐果乳油2000倍、50%久效磷乳油3000倍喷雾防治卵及一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8.1%和97.8%;用氧化乐果原液树干涂环,卵孵化率为15%,幼虫死亡率为99.2%。  相似文献   

16.
《河南林业科技》1993,(3):12-12
<正> 桃红颈天牛是桃、杏等果树的主要害虫。多年来采用药棉球堵虫孔法防治,效果不稳定。1987年河北省青县林业局陈会诚等在河北省青县王镇店乡段庄子村果园,对该园内受天牛危害的200株久保桃、40株  相似文献   

17.
黑眉刺蛾为害油桐,在金华一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夏秋常有3个虫态并存,以老熟幼虫在茧中越冬。越冬期自然死亡率较高,第一代虫口较低,二、三代回升。每年8—9月危害较重。防治方法以越冬期人工刮除茧和幼虫期喷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在掌握了梨齿盾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多种防治试验,效果均在98.2%以上,1985—1987年全市通过防治共挽回经济损失9657.6万元。  相似文献   

19.
竹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粘蠋叶蜂亚科的一种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浙江德清暴发成灾。作者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描述,并提出了防治方法。此虫为害竹林尚属首例,国内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杨毒蛾防治技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林 《新疆林业》1996,(2):33-34
杨毒蛾是我区杨树重要害虫,年发生面积在20万亩以上。自1993年以来,乌苏、沙湾、和硕、和静、焉耆、博湖等地杨毒蛾又爆发成灾,来势猛,蔓延速度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近年来各地政府和森防部门组织力量,筹措防治资金全面积极开展防治。取得了一定成绩,灾情缓解。但在防治中还存在用药单一,虫情调查不及时,防治不周全,不讲防治成本等问题。1996年是能否巩固已取得成果和达到有虫不成灾预期目的关键性最后一年。为此,防治杨毒蛾应抓好几个技术关键:1、抓好越冬代幼虫防治:实践证明:杨毒蛾害虫只要掌握住有利时机,措施适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