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茅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5个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部位之间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5个产地香茅均以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其次为全草,茎的挥发油含量最低。不同产地香茅挥发油成分种类及其GC含量差异较大,湖南、广东、浙江、海南、福建香茅全草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6、30、37、22和33种成分,叶挥发油分别鉴定出25、24、32、27和39种成分,主要成分均为(E)-柠檬醛、(Z)-柠檬醛、β-月桂烯、香叶醇等。5个产地香茅全草和叶挥发油中柠檬醛GC含量均最高,为70%~85%左右,其中(E)-柠檬醛为40.86%~51.15%,(Z)-柠檬醛为31.01%~36.46%;β-月桂烯GC含量为1.94%~15.43%,香叶醇GC含量为1.61%~4.89%。5个产地全草、叶挥发油中的成分主要为含氧单萜类(GC含量为81.91%~93.04%),含量具有地域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美花红千层Callistemon citrinus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鉴定其化学组成,并通过抑菌圈法测定挥发油对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桉树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G-)、番茄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G-)和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G+)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16%和0.48%(鲜重);从美花红千层叶片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种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2.84%,其中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50.67%)、α-蒎烯(19.27%)、2-莰烯(7.85%)、D-柠檬烯(3.32%)和p-伞花烃(2.26%),从果实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7种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1.71%,其中主要成分为α-蒎烯(40.91%)、桉叶油醇(38.57%)、柠檬烯(3.99%)和间异丙基甲苯(2.21%)。叶片和果实挥发油中共有组分只有7种,且同一种组分在相对含量上差异较大。美花红千层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5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叶片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明显强于果实挥发油和阳性对照硫酸链霉素。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甘松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产地甘松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ICP-OES、GC-MS、HPLC等方法,测定不同产地甘松药材中甘松新酮、绿原酸、挥发油、常量元素、水分、总灰分的含量。结果 11批不同产地甘松药材的水分平均值为9.29%;总灰分平均值为5.98%。11批甘松药材均含有钙、镁、钾、钠4种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3 802 mg·kg~(-1)、1 236 mg·kg~(-1)、8 662 mg·kg~(-1)和149.2 mg·kg~(-1),其中来自于泸定磨子沟的甘松样品镁、钾、钠含量明显高于其它10个产地样品。从11个产地甘松药材挥发油中共鉴别出80个化学成分,其中有6个共有成分,分别为桉叶油醇、4-甲氧基苯乙烯、(1aR)-1aβ,2,3,3a,4,5,6,7bβ-八氢-1,1,3aβ,7-四甲基-1H-环丙烷[a]萘、(-)-亚叶菊烯、白菖油萜、Espatulenol。11批不同产地甘松药材中绿原酸平均含量为0.27%,甘松新酮平均含量为0.47%;不同产地甘松样品中绿原酸和甘松新酮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产于泸定磨子沟的样品中绿原酸含量最高(0.54%),而甘松新酮在乡城二道桥的样品中含量最高(1.86%)。结论不同产地甘松药材中的挥发油、常量元素、绿原酸和甘松新酮成分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不同产地的气候、生长环境、土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白千层叶片、果实中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1.446%、0.277%。通过GC-MS分析,从白千层叶片、果实中各检测出31、28种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5.442%、92.460%。白千层叶片与果实挥发油中共有成分为8种,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树脑(48.372%)、凤蝶醇(13.641%)、α-松油醇(10.004%)、蒎烯(6.411%),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水菖蒲烯(35.475%)、蒎烯(14.828%)、凤蝶醇(11.174%)、桉树脑(7.541%)和D-柠檬烯(6.301%)。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白千层叶片、果实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等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表明白千层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供试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对6年生49个家系的降香黄檀幼林进行了生长和心材形成状况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家系间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冠幅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白沙28、白沙29、五指山60、通什63和东方98五个家系在生长性状中表现最好,可作为降香黄檀采种育苗或组织培养的材料加以重点研究;(2)海拔与胸径呈显著正相关,即一定范围内较高海拔的家系能有较大的茎粗生长;年均降雨量与树高、枝下高和冠幅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干旱地区的家系生长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3)心材检测结果表明6年生林分胸径在8 cm以下没有心材形成,胸径在8~10 cm范围内的部分有少量心材形成,胸径大于10 cm的全部有心材形成,其时采用石油醚浸渍法提取的挥发油含量为5.31%;(4)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鉴别出16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48.47%,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橙花叔醇,相对百分含量为26.38%。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发掘四川核桃的特异种质资源和培育核桃新品种。通过对四川不同地区穗状核桃资源调查与果实品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穗状核桃种质资源分布广泛,收集了阿坝州黑水县、广元市朝天区、南充市顺庆区和蓬安县、成都市新津县等地的资源6份。(2)穗状核桃均表现为结果多、呈串状或穗状,多数为3~8个,4~6个居多,最多可达12个。(3)在生长结果方面,PAXH结果枝、营养枝的生长量最大,HSLH、HSZML和SQLG的顶枝结果率、侧枝果枝率均在50%以上;穗状核桃丰产性较好,HSLH,HSZML和CTYM均为0.40 kg·m~(-2)以上。(4)坚果单果重平均为12.09 g,出仁率平均为53.14%,壳厚平均为0.13 cm;果实外在综合表现为HSZMLHSLHSQLGPAXHXJPXCTYM。(5)核仁脂肪平均含量为67.47%,HSZML最高,为70.76%;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5.35%,HSLH最高,为17.90%;水分平均含量为2.49%,HSLH最低,为1.08%;在油脂成分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差异较大,PAXH油酸含量最高,为32.20%,XJPX亚油酸和亚麻酸最高,分别为64.40%和10.90%;果实内在品质综合表现为HSZMLHSLHXJPXCTYMSQLGPAXH。因此,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分析,HSZML、HSLH的果实外观与内在品质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新疆吉木萨尔县4个大果沙棘果品种(深秋红、无刺丰、新棘1号、新棘2号)中氨基酸含量进行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的大果沙棘果实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比较齐全且种类丰富,各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均为最高,氨基酸总量为1.46%~2.19%,4个供试品种中新棘1号优于其他品种,其果实中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E/N值和E/T值均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季节软枝八角和硬枝八角新鲜枝叶中的挥发油,用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了两种八角枝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以挥发油的提油率为指标,确定八角叶最佳的采收季节。结果表明,硬枝八角叶的挥发油含量大于软枝八角叶的;秋季(9—11月)和冬季(12—2月)两种八角叶挥发油的含量高于春季(3—5月)和夏季(6—8月),并且在秋季为挥发油含量较高的季节,软枝八角叶和硬枝八角叶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0.83%和0.84%,是八角叶采摘最佳的季节。不同季节挥发油化学成分基本一致,但各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挥发油主要成分是反式茴香脑、草蒿脑、对甲基苯甲醛、桉叶油醇、芳樟醇、1-(3-甲基-2-丁烯基)-4-(1-丙烯基)苯等。挥发油中代表成分反式茴香脑在秋季含量最高,草蒿脑含量在春季最高。  相似文献   

9.
以高4-松油醇含量的樟树优良种质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从樟树的枝、叶中提取挥发油,测定其含油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其化学成分含量,用气质联用法(GC-MS)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发现,叶高得油率和精油高4-松油醇含量是该樟树的特殊显著特点。叶的平均得油率为2.67%;从樟树枝、叶精油中鉴定出相对质量分数≥0.16%组分36种;其中枝、叶精油中均含有的组分23种,含量较高的组分有α-水芹烯、α-蒎烯、香桧烯、邻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石竹烯等。其中枝、叶精油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都为4-松油醇,在叶精油中平均含量为27.99%,枝精油中平均含量为35.25%。  相似文献   

10.
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对长蕊木兰叶片中挥发油进行提取,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各化学成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采用文献比对分析法,将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中分析得到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已报到的木兰科其他属种挥发油的化学主成分进行比对分析,以探讨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的主成分作为其化学分类指标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从长蕊木兰叶片的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9个色谱峰,鉴定其中的26个化合物,占挥发物组成的92.92%。长蕊木兰叶片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主要由醇和烯类化合物组成,3-蒈烯相对百分含量占52.11%,为长蕊木兰叶片挥发油中相对百分含量最高的成分。其余成分还包括右旋柠檬烯(2.59%)、Tricyclo[2,2,1,0(2,6)]heptane,1,3,3-trimethyl(2.36%)、3-Thujene(9.67%)、罗勒烯(3.77%)、4-蒈烯(2.2%)、黃樟素(2.81%)、马兜铃烯(2.94%)、4-杜松二烯(4.42%)、反式-橙花叔醇(2.64%)、α-毕橙茄醇(2.14%)。长蕊木兰挥发油化学成分中3-蒈烯的相对百分含量较高,并且与木兰科其他属种挥发油的主成分不同,因此相对百分含量较高的3-蒈烯有望作为长蕊木兰中区别于木兰科其他属种的一个重要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黄金间碧竹、孝顺竹、毛竹和麻竹4种竹叶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4种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共获得168个色谱峰,鉴定其中132种化学成分,并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以TBHQ为对照品,采用DPPH法研究4种竹叶挥发油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黄金间碧竹竹叶挥发油的得率最高(0.827%),而毛竹竹叶挥发油的得率仅为0.391%.4种竹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含量和组成上不同,竹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是3-甲基-2-丁醇,麻竹竹叶挥发油含量最高达到46.25%;其他主要化学成分有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己-2-烯醛、橙花叔醇、植物醇、苯乙醛、天竺葵醛、植酮、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异植物醇.4种竹叶挥发油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与挥发油的浓度呈正相关(r=0.91),其中黄金间碧竹竹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最强(IC50=2.705mg·mL-1),孝顺竹竹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较低(IC50=3.442mg·mL-1).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竹叶挥发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食品和药品的功能性组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轮叶蒲桃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比较福建省闽侯产与长汀产轮叶蒲桃叶片挥发油年含量变化,分析不同产地轮叶蒲桃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产地轮叶蒲桃叶片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DS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轮叶蒲桃叶片挥发油主要为萜烯与萜烯醇类化合物.闽侯产挥发油检出成分35个,占总峰面积的84.09%,含量5%以上的主要成分为β-荜澄茄烯(16.31%)、β-杜松烯(10.78%)、Elixene(8.36%)、τ-杜松烯(5.23%);长汀产挥发油检出成分32个,占总峰面积的72.08%,含量5%以上的主要成分为匙叶桉油烯醇(11.29%)、β-芹子烯(8.72%)、τ-杜松烯(8.23%)、τ-依兰油烯(6.68%)、香树烯(6.24%)、α-古芸烯(5.58%).福建闽侯、长汀产轮叶蒲桃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种类相近,主要成分含量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枫香叶挥发油提取工艺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挥发油的出油量为考查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筛选粉碎度、浸泡时间、提取时间的最佳组合方式优化枫香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采用GC-MS法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枫香叶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组合为打浆、不浸泡、蒸馏提取6h.从挥发油中共分离出51个色谱峰,鉴定出47个化合物,检出率为98.11%;其中萜类化合物30个,占挥发油总量的82.28%;脂肪族成分为1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14.01%;芳香族成分为3个,占挥发油总量的1.82%.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21.18%)、α-蒎烯(20.70%)、(E)-2-已烯醛(7.64%)、柠檬烯(7.59%)、β-石竹烯(6.08%)等.  相似文献   

14.
‘徽王1号’是从蓝莓品种‘奥尼尔’的芽变中选育出的耐寒新品种。果实平均单果质量2.31 g,扁圆形、果形指数0.77,可溶性固形物12.7%,可滴定酸1.82%,维生素C含量37.9 mg·kg~(-1),花青素含量25.71 mg·kg~(-1)。在安徽省沿江地区,果实5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50天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阐明不同无性系杉木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特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提取浙江开化4个无性系杉木叶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了4个无性系杉木叶中挥发油的提取率、化学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的提取率(0.30%~0.52%)高于水蒸气蒸馏法(0.05%~0.11%),其中开化13号无性系的提取率最高。水蒸气蒸馏法所得无性系开化3号、大坝8、开化13号和F24x那1-1叶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2,59,60和54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在1.00%以上的化合物有26种,其中烯烃类17种、醇类6种、酮类1种和其他类型2种;主要化学成分为α-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β-榄香烯、β-石竹烯、β-可巴烯、β-桉叶烯和α-桉叶烯,其中β-石竹烯在F24x那1-1中的相对含量最高,为21.21%。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所得无性系开化3号、大坝8、开化13号和F24x那1-1叶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1,49,51和40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在1.00%以上的共16种,其中烯烃类10种、醇类4种和其他类型2种;主要化学成分为β-榄香烯、β-可巴烯、β-桉叶烯和α-桉叶烯。两种提取方式所得的4个无性系杉木叶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有差异,鉴定出的共有成分分别为41种和24种,且在各无性系中含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不同油茶物种及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的组成。[方法]采用HPLC-MS、主成分分析方法对6个不同油茶物种和9个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甘油三酯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24种甘油三酯,主要为OOO(三油酸甘油三酯)、OOL(1,2-二油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OP(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等不饱和甘油三酯,其中,不同油茶物种果实OOO、OOL含量较高的均为浙江红花油茶(21.18%、17.70%),OOP含量较高的为普通油茶(14.62%);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OOO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66号(45.83%),OOL含量较高的为长林18号(21.05%),OOP含量较高的为长林53号(16.90%),含量均超过10.00%。不同油茶物种和品种果实甘油三酯的综合排名与其含油率排名均存在差异。[结论]结合含油率与甘油三酯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不同油茶物种果实中,浙江红花油茶表现较优,不同普通油茶品种果实中,长林21号表现较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指纹图谱构建、品质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苹果梨及其后代果实的香气成分,为其特征香气评价、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7个梨品种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C)技术测定香气组分含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香气组分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果实中共检出香气组分32种,特有香气组分11种。酯、烯为主要香气组分,其相对含量之和占香气组分总含量的80%以上。C10以下的2-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E)-3-己烯-1-醇乙酸酯、乙酸己酯、(E)-2-己烯-1-醇乙酸酯、乙酸庚酯、庚酸乙酯等酯类是果实香味的主要贡献组分。高碳数癸酸乙酯、辛酸己酯仅在苹果梨脆肉型后代中检出,而在其软肉型后代中未检出。α-法呢烯是苹果梨及其后代特征香气组分,其在大梨果实中的相对含量(9.17%)最低,而在寒酥梨果实中的相对含量(49.53%)最高。酯、醇、醛、酮、烯及其他类物质是果实香气产生差异的主要贡献物质,而其贡献率高低各异。依据酯、烯类相对含量差异,将苹果梨与其后代聚类成4组;苹果梨与其2代品种寒酥梨聚为1组,而与1代品种苹香梨、大梨和蔗梨的遗传距离均较远;相同亲本的苹香梨、大梨分属不同组。【结论】苹果梨及其后代品种果...  相似文献   

18.
采集经营管理相似的4个不同海拔(410、630、810、980 m)漾濞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果实,测定漾濞泡核桃果实相关性状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漾濞泡核桃果实性状在凤山县不同海拔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1),4个海拔漾濞泡核桃变异幅度最大的性状是单果核仁质量(范围为2.72~10.01 g,变异系数为24.59%),三径值变异幅度最小(3.03~3.78 cm),其次是单果质量(9.12~17.98 g),壳厚(0.86~1.44 mm),出仁率(42.12%~59.12%)。综合分析,随着海拔增高,核桃品质逐渐提升,海拔980 m的三径值最大(3.58 cm),单果平均质量最大(14.09 g)、单果果仁平均质量最大(7.14 g),平均果壳厚最薄(1.10 mm),果实平均出仁率最高(54.73%),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9.
为综合开发与利用野生银果胡颓子的果实,于2016年6月底对其果实的物理性状与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银果胡颓子果实可食率为78.85%,糖酸比为4.92;Vc含量为8.12 mg·g~(-1),氨基酸总量达1.21%,含量最多的氨基酸为天冬氨酸(0.196%),其次是谷氨酸(0.125%)和组氨酸(0.111%);种子蛋白质含量为24.76%,远高于果肉中蛋白质的含量(1.40%);矿质元素以钾含量(2423.08 mg·kg~(-1))最高,其次为钙含量(380.56 mg·kg~(-1))。果实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0.
以酿酒葡萄"马瑟兰"(Vitis vinifera L.‘Marselan’)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肥水平(N-P_2O_5-K_2O),即80-60-105 kg/hm~2(F1)、160-120-210 kg/hm~2(F2)、240-180-315 kg/hm~2(F3)和320-240-420 kg/hm~2(F4),以不施肥为对照(CK),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不同施肥量对其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对葡萄果实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影响不同。与CK处理比较,施肥处理提高了葡萄果实中高级醇类、脂肪酸类、苯衍生物和烃类物质的含量;增加了高级醇类和脂肪酸类物质种类,降低了醛类、酯类和苯衍生物物质种类。其中F2处理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种类数居中,同时,有利于提高果实中高级醇类、醛类、烃类以及苯类衍生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