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海南省的92份鹧鸪茶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水浸出物、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咖啡碱含量和氨酚比等5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鹧鸪茶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游离氨基含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氨酚比。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7.70%,能够反映5个品质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各种质在5个品质性状上的差异,对92份鹧鸪茶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第Ⅰ、Ⅱ、Ⅲ类3个类群,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抗氧化的保健功效突出,且咖啡碱含量最低,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本研究结果可为鹧鸪茶的开发利用以及优良无性品系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鹧鸪茶是近年来市场需求较大的海南特色农产品,然而鹧鸪茶的加工利用完全依赖于野生资源,过度采摘致使野生资源大量破坏。本文通过对自然居群的定点观测,详细描述了鹧鸪茶的形态特征、繁殖特性、物候及生态学特性,为实现野生鹧鸪茶的驯化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加强广西地方大豆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抢救性收集,了解种质资源的主要特征特性,进一步为广西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于2015-2019年全面普查与收集广西全区域地方大豆种质资源,2018-2019年采用田间比较鉴定、室内考种、品质检测分析等方法,针对9个质量性状和11个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评价鉴定.结果 表明:在66个县市共收集到广西地方大豆种质资源382份,其中春大豆45份、夏大豆308份、秋大豆29份.对356份材料的性状分析评价结果显示,该批广西地方大豆种质资源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9个质量性状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209 ~0.7348,其中荚色、脐色、粒型和种皮色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11个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系数范围为3.57% ~48.50%.筛选出具有粗蛋白含量高、粗脂肪含量高、特大粒及适合加工的优异种质资源黄姚黑豆、马渭秋黄豆、烟墩黄豆1、河池黑豆、朝阳黑大豆、老街黄豆和九月黄等.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评价和利用广西斑茅种质资源,扩增甘蔗遗传基础。对183份广西斑茅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斑茅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比较低,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0000~1.2349之间,平均为0.3070,以毛群较高,生长带形状较低,空心、气根、根点排列和脱叶性4个性状无多态性表现;不同地区的斑茅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2851~0.5072之间,且以钦州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桂林和崇左,以来宾的多样性最小。5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54%~29.11%之间,平均为19.59%,以叶宽比较大,叶长较小;10个地区的斑茅资源变异系数在16.48%~21.92%之间,以桂林最大,百色最小。通过聚类分析,183份资源可以分为10个类群,各类群遗传分化不明显,与地理来源无密切联系。本研究揭示了广西不同地区斑茅的表型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为斑茅资源的采集、保育和杂交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试验旨在将野生彩叶植物驯化为人工栽培植物。在调查的基础上,收集了12份野生彩叶植物种质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种植保存。针对彩叶植物特点,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观测,初步评价其观赏价值;开展了种质的旱害调查及布置耐寒性测定,初步探讨各种质的抗(耐)旱、寒能力;根据种质的植物学特征及适应性表现,建立了野生彩叶植物评价体系,对收集的种质进行评价并从中筛选出优良种质2份。  相似文献   

6.
益智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收集的90份益智种质资源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期为益智品种改良和种质创新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供试的益智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质量性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果形(1.1507),数量性状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为株高(2.0700),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结果枝数(41.32%);提取的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  相似文献   

7.
海南胡椒属植物资源形态多样性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胡椒属植物中,栽培胡椒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野生胡椒资源也具重要的开发价值。为了解海南胡椒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采集了74份材料,对其形态性状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8个形态性状其平均变异系数为51%。数量性状中,侧枝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1%,叶片宽的变异系数最小,为46%;质量性状中,主蔓被毛指数变异系数最大,为170%,成熟叶片颜色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9%。采用数量分类法对海南胡椒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了形态聚类分析,在阈值为0.139处,74份胡椒种质被分为3大类群;在阈值为0.032处,74份胡椒种质可分成SG1(所有的海南蒟)、SG2(6份假山蒟)、SG3(6份假山蒟和3份华南胡椒)、SG4(8份假山蒟和4份细叶青蒌藤)、SG5(假蒟和蒌叶)、SG6(印尼大叶种、班尼叶尔一号和古晋种3个栽培品种)、SG7(9份大叶蒟和2份复毛胡椒)和SG8(16份毛蒟和1份苎叶蒟)8个亚类。  相似文献   

8.
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开展茶树品种选育的优质基因库。收集了来自湖北省巴东县的26份野生茶树资源,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分子标记并结合对照栽培型茶树品种对野生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16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得到82个等位位点,每对引物扩增所得的等位基因范围为3~8个,平均检测出等位位点5.12个,有效位点数量3.65个,香农多样性指数平均值1.378。(2)从16对引物中筛选出6个核心引物位点,可对26份野生茶树进行有效检测并鉴别。(3)UPGMA进化树将48份材料分为7个类别,野生茶树与栽培型茶树能通过SSR标记进行有效划分;进一步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发现26份野生茶树可分为2个亚群。(4)依据生化成分含量,筛选得出2份高EGCG含量的茶树种质资源及2份适制红茶的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结果显示,巴东野生茶树多样性丰富,种群内部遗传变异高,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利用巴东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咖啡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创新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云南省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咖啡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引进、保存、评价及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收集咖啡种质资源5个种377份,保存325份,建立3.34 hm2资源圃并被农业部授牌;对圃内保存的种质进行农艺性状、抗病虫、抗旱、抗寒及品质性状鉴定评价;对资源进行共性、个性描述及共享利用;筛选优异咖啡种质18份,创制优异咖啡新种质13份,获得杂交组合后代49份,审定和认定咖啡新品种各1个,注册登记新品种5个,建立配套的种苗生产和栽培技术体系,新品种累计推广近30 000 hm2,为中国咖啡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品种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种质克山马铃薯试管苗保存库保存的1 045份种质资源为研究基础,筛选出150份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在28个表型性状聚类的基础上,按随机取样法,并依据遗传多样性指数加以调整。提出在生产上或育种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品种(系)为必选材料。初步构建了高产马铃薯种质资源核心样品,确定高产马铃薯核心种质占全部种质的14%。  相似文献   

11.
为深入研究簕杜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后期簕杜鹃种质资源的创制与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国内外收集的100份簕杜鹃种质资源的9个数量性状和19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与评价,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其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测定的19个质量性状中共检测到78个变异类型,28个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1~2.06之间,9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38%~37.68%,以花序梗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37.6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性状之间关系复杂,大部分性状之间呈现显著相关性,其中叶片大小与苞片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簕杜鹃28个表型性状转化成9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70.42%,其中叶片长度、叶片宽度、苞片长度、苞片宽度、花冠直径、花被管长度、叶节间长度、花被管形状、株型等是造成簕杜鹃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可将100份簕杜鹃种质资源分为6类,其中第一类群包含7份簕杜鹃种质资源,该类群品种多为重瓣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后期苞片宿存,影响观赏性。第二类包含16份簕杜鹃种质资源,叶片大小中等,形状多为椭圆形,苞片形状以卵形为主。第三类包含10份簕杜鹃品种,该类群簕杜鹃品种苞片先端性状为渐尖,基部形状为心形,叶面多稍微上捧。第四类包含18份材料,该类群品种叶片中等,叶柄较短,苞片形态为阔椭圆形。第五类群包含8份簕杜鹃品种,该类群簕杜鹃品种苞片形状特异,叶柄短小,叶节间短缩,其中“塔类”系列簕杜鹃品种,整体形似宝塔,观赏价值较高。第六类包含41份材料,其中在欧式距离为17时,可将第六类群分为4个亚群,第1亚群仅包含1个品种,第2亚群簕杜鹃品种叶片多含有次色,第3亚群叶片较大,第4亚群叶片主要以卵形为主,叶面光滑无毛,苞片主要以卵形为主,花被管性状以纤细和中部收缩为主。本研究明确了不同簕杜鹃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的特异性和遗传多样性,筛选具有特异性状的簕杜鹃种质资源,为簕杜鹃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红掌种质资源重要观赏性状遗传多样性,以91份红掌种质作为试验材料,对17个重要观赏性状进行鉴定,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红掌资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6.27%~66.2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856~2.0886,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形态多样性,其中右耳心距变异最大,肉穗花序顶端粗变异最小。相关性分析发现,各观赏性状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正向联系,大部分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的3个主要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2.991%,由决定植株大小、佛焰苞大小及肉穗花序粗度的指标组成,其中前两个特征对红掌种质多样性影响较大。依据植株大小、佛焰苞大小及肉穗花序粗度进行聚类分析,可将91份红掌种质分为6个类群,各类群特征明显,其中第Ⅵ类群多个性状表现独特,值得特别注意。本研究通过分析红掌种质资源重要观赏性状变异情况,了解其遗传多样性,为红掌遗传改良、种质创新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辣木(Moringa spp.)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分子标记方法对18份辣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70对引物中筛选出13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04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平均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62.50%。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等位基因数(Na)为1.625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777,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32,香农信息指数(I)为0.3797,说明18份辣木种质资源间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份辣木种质资在遗传相似系数0.732水平上,可分了3个群,来自非洲卢旺达的狭瓣辣木[M. stenopetala (Baker f.) Cufod.]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单独聚类为一个类群Ⅲ;其余样品则分别聚类为类群Ⅰ和类群Ⅱ,类群Ⅰ共11份材料,主要为来源于印度的多油辣木(M. oleifera Lam.)及其改良种‘PKM1’和‘PKM2’,类群Ⅱ共6份材料,主要为来源于我国云南和海南的多油辣木及其改良种‘PKM1’和’PKM2’。SRAP标记反映了辣木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辣木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假木豆(Dendrolobium triangulare)为多年生灌木,假木豆叶量大、产量高,营养价值高,是优良的高蛋白青饲料。目前仅有山蚂蝗亚族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假木豆属的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比较匮乏,缺少大范围的种质形态学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优质育种资源植物学性状综合评价是育种的前提。为了培育优质豆科牧草品种,满足南方畜牧生产需求,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材料为76份假木豆属种质资源,对35个植物学性状进行观测,分析假木豆属的遗传多样性特点,为假木豆选育工作提供基础材料。通过形态学观测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35个植物学性状中叶背面毛况(CV=46.92%),茎的颜色(CV=39.77%)和叶柄毛况(CV=39.52%)变异系数(CV)最大,说明假木豆属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多个植物学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叶长与叶宽(r=0.887)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长宽比在2.0左右,叶形比较接近椭圆形。茎的形状与叶长(r=–0.459)、叶宽(r=–0.491)存在相关性,这表明如果假木豆产量以叶面积为主,应尽量选择圆柱形的茎。中央小叶叶形与荚果长(r=0.360)存在极显...  相似文献   

15.
为从湖南省常用的薏苡(Coix lacryma-jobi)种质资源筛选出不同用途的良种,本研究以51份薏苡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表型性状、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等性状的16个指标,并分析其遗传特性。结果显示: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变异系数为5.36%~26.41%,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2~1.87。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7.13%。供试种质可划分为4类:第1类类群包含7份种质,籽粒及鲜秸秆产量均高,属于籽饲兼用型;第2类类群包含12份种质,株高及鲜秸秆产量高,茎杆粗,籽粒产量中等,属于饲用型;第3类类群包含5份种质,综合性状排名靠前,粒小,产量低,属于生态用型;第4类类群包含27份种质,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均一般,作筛选特异性状亲本型。16个指标综合隶属函数系数值>0.5的有7个种质,其中,籽饲兼用型为HNYY-34,饲用型为HNYY-39、HNYY-40,籽实利用型为HNYY-22、HNYY-38,其他综合利用型为CQYY-01、HNYY-43。本研究为湖南薏苡优异性状的筛选和高效利用及后续薏苡在食用、药用、饲用及生态用方面的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6.
槟榔是海南重要的热带特色经济作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但其基础研究落后,缺乏对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遗传多样性尚不明确。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岛58份栽培槟榔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明确槟榔栽培种的亲缘关系,为槟榔杂交育种、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50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32对多态性好、条带清晰的引物,在58份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到79个等位基因,每个SSR位点2~5个,平均2.4688个,其中有效等位变异占观测等位变异的58.92%。各引物PIC值变幅为0.0169~0.5969,平均值为0.225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0496~1.2552,平均值为0.4496;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Nei)变幅为0.0171~0.6492,平均值为0.2596,说明所选SSR引物在供试样品中检测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偏低。利用UPGMA构建58份栽培槟榔的遗传聚类树状图,第V组材料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其他分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结果说明海南栽培槟榔品种无明显的区域划分,表明海南槟榔不同地区间的种苗交流频繁,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该研究为槟榔遗传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依据,也为今后引进种质增补差异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筛选粒型优异的种质资源是选育优质水稻品种的前提。本研究引进了546份籼稻种质资源和326份粳稻种质资源,于2019—2020年在宁波考察了这些种质资源的粒型表现。结果表明,籼型种质资源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23%、10.90%和18.17%,粳型种质资源则分别为12.62%、12.88%和24.22%,3个性状变异均十分丰富,其中长宽比的变异最丰富;籼型种质资源的粒长与粒宽的相关系数为-0.47(2019年)~-0.48(2020年)、粒长与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84,粒宽与长宽比的相关系数为-0.86(2019年)~-0.87(2020年),而粳型种质资源则分别为-0.47(2019年)~-0.42(2020年)、0.82(2019年)~0.80(2020年)和-0.88(2019年)~-0.87(2020年),粒长与粒宽表现为中度负相关,长宽比受粒长和粒宽的影响程度相同。最终筛选出了18份粒型优异的籼稻种质资源和34份粒型优异的粳稻种质资源。育种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粒型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选育优质稻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