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贝母兰属植物隶属兰科,多数种类具较高的观赏价值,但西藏自治区的贝母兰属植物资源考察不充分。本文报道了兰科贝母兰属植物1个中国未详知种:细茎贝母兰(Coelogyne mishmensis Gogoi);4个西藏新记录种:褐唇贝母兰(Coelogyne fuscescens Lindl.)、密茎贝母兰[Coelogyne nitida (Wall. ex D. Don) Lindl.]、疣鞘贝母兰(Coelogyne schultesii Jain et Das)、禾叶贝母兰(Coelogyne viscosa Rchb. F.)。其中,细茎贝母兰与流苏贝母兰(C. fimbriata Lindl.)极为相似,但细茎贝母兰花大,唇瓣边缘为厚绒毛状,与流苏状唇瓣相区别;褐唇贝母兰的近似种为云南贝母兰(C. assamica Linden & Rchb. f.)和斑唇贝母兰(C. fuscescens Lindl. var. brunnea Lindl.),但三者的界限划分不明确,通过搜索模式标本,从植株和花的形态、颜色看,本文报道的种更接近褐唇贝母兰原变种;密茎贝母兰近似眼斑贝母兰(C. corymbosa Lindl.),本研究提供鉴别特征将2种区分开;疣鞘贝母兰未在花期时,外观极易与黄绿贝母兰(C. prolifera Lindl.)混淆,但细微特征如鞘上具疣状突起,花唇瓣上具两条褶片等特征极易区别,本文提供了重要形态特征描述及详细特征图片等信息。该新记录的发现扩充了我国西藏自治区贝母兰属植物的记录,为今后兰科植物调查和保护研究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4种兰科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福建兰科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分别为箭药叉柱兰(Cheirostylis monteiroi S. Y. Hu)、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 D. Tang, X. Y. Zhuang & Z. J. Liu)、裂距虾脊兰(Calanthe trifida T. Tang et F. T. Wang)、深圳香荚兰(Vanilla shenzhenica Z. J. Liu et S. C. Chen)。凭证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FJFC)。  相似文献   

3.
海南兰科植物研究杂记(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兰科植物1个中国新记录:越南火炬兰[Grosourdya vietnamica (Aver.) Kumar & S.W.Gale],并修订了唇瓣背胼胝体形态的相关描述;同时报道了5个海南兰科植物新记录,分别为弄岗虾脊兰(Calanthe longgangensis Y.S.Huang & Y.Liu)、少叶硬叶兰(Cymbidium paucifolium Z.J.Liu & S.C.Chen)、麻栗坡绒兰[Dendrolirium malipoense (Z.J.Liu & S.C.Chen) H.Jiang]、垦丁虎舌兰(Epipogium kentingense T.P.Lin & ShuH.Wu)和勐海天麻(Gastrodia menghaiensis Z.H.Tsi & S.C.Chen),其中垦丁虎舌兰原记录为台湾省特有。上述类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海南兰科植物的分类、分布的数据,也为今后的分类学修订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独蒜兰属植物在光合生理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以云南独蒜兰(Pleione yunnanensis)、美丽独蒜兰(P. pleionoides)和流苏独蒜兰(Pleione barbarae)为材料,测定其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和叶绿素含量(SPAD),探究其光合特性。结果表明:3种独蒜兰属植物均具有较强的耐阴性,且植株叶片SPAD值的高低与其光合速率有相关性。3种独蒜兰属植物之间的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暗呼吸速率(Rd)、初始量子效率(a)、光呼吸速率(Rp)和CO2饱和点(CSP)均无显著差异。云南独蒜兰光合作用对较低浓度的CO2利用率高,更能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美丽独蒜兰表现出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在光合速率增加时所需的CO2浓度较高;而流苏独蒜兰对强光较敏感,易出现光抑制现象。此外,CO2的供应可能是影响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生产栽培中注意遮荫,适当增加CO2浓度对3种独蒜兰属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兰科植物新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浙江省兰科植物4个新记录种,分别是藓叶卷瓣兰(Bulbophyllum retusiusculum Rchb. f.)、秉滔羊耳蒜(Cestichis pingtaoi G. D. Tang, X. Y. Zhuang & Z. J. Liu)、政和石斛(Dendrobium zhenghuoense S.P. Chen, L. Ma & M. H. Li)和无叶美冠兰[Eulophia zollingeri (Rchb. f.) J. J. Sm.],凭证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WZU)。新记录种的发现丰富了浙江植物区系的种质资源,为其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兰属植物观赏价值极高,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西藏兰属植物资源丰富,摸清西藏兰属植物本底资源,可对今后培育观赏园艺品种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报道了兰科兰属植物4个西藏新记录:莎叶兰(Cymbidium cyperifolium Wall. ex Lindl.)、福兰(C.devonianum Paxton)、春兰[C. goeringii (Rchb. f.) Rchb. f.]和大雪兰(C. mastersii Griff. ex Lindl.),其中莎叶兰和蕙兰(C. faberi)近似,但莎叶兰花瓣和萼片无条纹,叶片边缘全缘;福兰为兰属家族中较特殊的一种,植株仅具2~4枚叶片,花数量大可以区别于该属其他种类;春兰植株近似于蕙兰,但春兰花葶极短,假鳞茎明显存在等特征与蕙兰甚易区分;大雪兰不开展的花及唇盘2条亮黄色纵脊均近似于莎草兰(C. elegans),但大雪兰假鳞茎延长成茎状,叶窄,唇盘2条纵脊在中部汇合。本研究对新记录进行简要描述,并提供详细特征图片等。这些兰属新记录的发现扩充了西藏自治区兰属植物的记录,为今后对西藏兰属植物的栽培驯化以及培育园艺品种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兰科植物的花香基因,拓展兰科植物在花香分子育种方面思路。以萼脊兰花瓣为实验材料,按照NCBI上登录的兰科植物的HMG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萼脊兰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SjHMGR)。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内参基因EF1a,对SjHMGR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获得的SjHMGR基因全长为1892 bp,开放阅读框为1689 bp,编码367个氨基酸,登录号为MK448292;SjHMGR有3个HMG-COA特殊位点,且属于HMG-COA超基因家族;SjHMGR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线粒体;蛋白质2级结构分析发现,SjHMGR蛋白具有α-螺旋、延伸链和不规则折叠。SjHMGR编码蛋白质的功能预测发现,SjHMGR在中间代谢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源性分析与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萼脊兰SjHMGR蛋白与兰科的进化距离最近,在同1个分支上。qRT-PCR结果显示,SjHMGR基因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很低,在萼片和花瓣中的表达较高,具有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张瀚  李晗  陈奇  杨福孙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9):2645-2652
以3年生红背型五唇兰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5%、10%、20%的PEG 6000溶液处理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不同程度的干旱对五唇兰光合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导致叶片的气孔密度、开度、长度逐渐降低,且随PEG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越明显,处理15 d后PEG 10%以上处理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2)干旱导致叶片中苹果酸含量逐渐降低,随着PEG处理时间的延长,五唇兰叶片的苹果酸含量下降趋势减缓,凌晨叶片的苹果酸含量显著高于傍晚,处理15 d后PEG 20%处理下傍晚的苹果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与CK相比降低了27.16%。(3)干旱导致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逐渐降低,随PEG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越显著,胞间CO2浓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处理后第15天PEG 5%以上处理与CK差异均达显著水平。(4)干旱导致五唇兰叶片叶绿素的初始荧光值(Fo)逐渐升高,可变荧光值(Fv)、最大荧光值(F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PS 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则逐渐降低,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实际光量子效率(Yield)随着PEG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随PEG胁迫浓度的增加显著提高,处理15 d后PEG 5%以上处理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结果表明,10%、20% PEG处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影响叶片的气孔关闭、降低气孔密度进而降低光合作用和阻碍光合代谢产物苹果酸的合成,同时影响五唇兰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化学转换,5% PEG处理在处理10 d后才表现出光合生理受到抑制的现象,说明中度、重度干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影响五唇兰叶片的气孔性状,进而降低叶片的光合能力,导致光合产物的合成受阻,最终导致光合系统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
收集45个莲瓣兰(Cymbidium tortisepalum)主栽品种,对29个表型性状进行数据收集。计算性状变异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探究莲瓣兰品种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大小。结果表明:45份材料各性状的变异幅度为10.1%~133.1%,具有丰富的遗传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共得到7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要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75.461%,其中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主要代表了花部综合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都具有相关关系,其中93对性状显著相关,65对性状极显著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欧式遗传距离15时可将45份莲瓣兰分为3个类群。  相似文献   

10.
斑兰叶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香料备受消费者喜爱,其主要食用部位为叶片,但叶部病害成为影响斑兰叶产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目前,国内外关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对斑兰叶叶部病害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本研究通过调查斑兰叶叶部病害发生流行规律,明确叶部病害主要发病时期及病害种类,并对叶部不同病害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推动斑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斑兰叶叶部病害的发生主要从每年11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4月结束,对这个时期的不同病害通过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离体叶片和活体盆栽苗2种方式测定分离的28株菌株的致病性,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最终得到9株致病菌BDC4121、BDC11221、BDC4112、BDC21112、XYS211、LSS112、LSS214、LSS213、LSS221。通过产孢培养基筛选发现致病菌BDC11221在绿豆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5~7 d产孢,LSS214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30 d左右产孢,BDC4121、BDC4112、XYS211、LSS112、LSS221、LSS213在PDA培养基28℃下恒温培养7~10 d产孢;并结合ITS1/ITS4鉴定和孢子显微结构观察,确定9株致病菌主要分布在篮状菌属(Talaromyces)、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附球菌属(Epicoccum)、拟盘多毛孢菌属(Pestalotiopsi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链格孢属(Alternaria)及Acrocalymma属。下一步将结合多基因组测序技术对致病菌进行分子鉴定研究。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炭团菌科(Hypoxylaceae)3个中国新记录种和7个西藏新记录种。3个中国新记录种为:瘦弱环纹炭团菌(Annulohypoxylon leptascum)、竹生轮层炭壳菌(Daldinia bambusicola)和拟勒农炭团菌(Hypoxylon sublenormandii);7个西藏新记录种为:博韦环纹炭团菌(A. bovei)、启迪轮层炭壳菌(D. childiae)、豪伊炭团菌(H. howeanum)、坚硬炭团菌(H. investiens)、穿孔炭团菌(H. perforatum)、热带炭团菌(H. trugodes)和多形罗杰斯环纹炭团菌(Jackrogersella multiformis),并对它们的宏观和微观特征进行描述及图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浙江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4种,分别是: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的粉红方秆蕨[Glaphyropteridopsis rufostraminea (Christ) Ching]和小叶钩毛蕨[Cyclogramma flexilis (Christ) Tagawa];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的稀子蕨(Monachosorum henryi Christ);茜草科(Rubiaceae)的东南蛇根草[Ophiorrhiza mitchelloides (Masam.) H. S. Lo]。其中,方秆蕨属为浙江新记录属。所有凭证标本保存于温州大学植物标本室(WZU)。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海南岛被子植物7个新记录与归化种,分别为匙苞姜(Zingiber cochleariforme D. Fang)、西非猪屎豆(Crotalaria goreensis Guill. & Perr.)、波氏巴豆(Croton bonplandianus Baill.)、纤梗叶下珠(Phyllanthus tenellus Roxb.)、黄花过长沙舅[Mecardonia procumbens (Mill.)Small]、苏里南莎草(Cyperus surinamensis Rottb?ll)、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植物标本室(ATCH)。  相似文献   

14.
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本文报道了贵州省被子植物5个新记录属,分别为千屈菜科的水苋菜属(Ammannia)、莎草科的克拉莎属(Cladium)、唇形科的簇序草属(Craniotome)、水鳖科的水鳖属(Hydrocharis)及玄参科的毛蕊花属(Verbascum)。相应的新记录种为水苋菜(Ammannia baccifera)、克拉莎(Cladium jamaicence subsp. chinense)、簇序草(Craniotome furcata)、水鳖(Hydrocharis dubia)和毛蕊花(Verbascum thapsus)。凭证标本存放于贵州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GACP)。  相似文献   

15.
石斛属(Dendrobium)是兰科(Orchidaceae)一个大属,我国植物志记载有76种,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省、西南和两广地区,石斛属植物种类繁多,花朵鲜艳,颜色丰富,花期长,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目前,石斛属植物野外资源濒临灭绝,面临自交异交不亲和、观赏种数量少、缺乏优良育种亲本的困境,为保护现有良种、培育新物种及为建立基因分子库奠定基础,以石斛属植物幼嫩叶片为材料,采用MGb解离液制备细胞核悬浮液,利用玉米(Zea mays, ‘B73’)和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作为内标,建立了基于流式细胞术测定石斛倍性和基因组大小的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兰科(Orchidaceae)石斛属(Dendrobium)27种石斛属植物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进行测定。研究表明:以玉米为内标区分度较好,且没有重叠峰,峰型清晰集中,对27种石斛属植物的倍性和基因组大小能准确估测;27种石斛中二倍体19种,三倍体5种,四倍体3种;27种石斛分属于8组,分别是禾叶组1种,顶叶组2种,石斛组16种,瘦轴组1种,叉唇组1种,距囊组1种,草叶组4种,基肿组1种,各个组间基因组大小不同,各组内基因组大小也存在差异;27种石斛预估基因组大小在0.98~2.41 pg之间,预估的平均基因组大小为1.44 pg,27种石斛的基因组大小均大于0.7 pg,主要集中在0.7~1.4 pg之间,其中草石斛的预估基因组最大,梳唇石斛最小,二者的预估基因组大小相差近2.5倍;27种石斛的基因组可归为极小基因组或小基因组。该研究为石斛属植物的人工杂交授粉配置、 杂交育种、多倍体诱导提供便利,同时,为石斛属植物基因分子库的建立以及石斛属植物基因组学、遗传变异、进化生物学与全基因组测序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比较木通属植物不同种质籽油品质的差异,综合评价不同种质的优劣,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同一生境同一生长年限下的木通属植物为材料,分别测定并记录木通属植物21份种质的外形参数与产量性状,利用索氏提取法测定种子含油率,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脂肪酸种类及含量,通过变异系数分析种间及种内种质的产量及品质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  相似文献   

17.
割手密具有宿根性好、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特性,是甘蔗育种中利用最多,育种成效最显著的野生种。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割手密优良抗逆基因资源对现代甘蔗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得更多优良割手密的真实杂交后代,本研究以2个地方种为母本、3个野生割手密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3个F1群体,共359份杂交后代。并从21对SSR标记中筛选出在双亲中具有多态性且扩增条带清晰的6对SSR标记,基于高通量的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平台进行杂交后代真实性鉴定、亲本指纹图谱分析、遗传相似性分析和特异性条带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共筛选出的6对SSR标记对5个亲本材料的分辨率较高,扩增多态性好,每个亲本都具有其特异的SSR指纹,可有效鉴定其杂交后代血缘的真实性;其中,359份F1个体中共鉴定出真杂种262份,3个组合的真杂种率分别为67.77%、75.51%、75.66%,平均值为72.98%。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2个地方种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0,3个割手密两两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53、0.60和0.70,地方种和割手密间为0.38~0.53,种间遗传相似性系数小于种内。亲本特异性SSR位点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个组合的母本特异性条带遗传率分别为68.47%、80.96%、73.39%,平均值为74.27%,而父本特异性条带遗传率分别为58.90%、76.60%、61.45%,平均值为65.65%,杂交后代具有偏母本遗传倾向,因此,在甘蔗杂交育种中应选择综合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作为母本。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割手密杂交后代的鉴定提供了高效、可靠的SSR标记选择,同时鉴定出的真实割手密后代群体可为开展割手密优异性状的遗传研究提供种质材料,为选育超亲遗传株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铝毒是热带地区酸性土壤上抑制作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关于铝活化后对橡胶树生长和产胶的影响及橡胶树耐铝机制的研究很少。为了筛选出橡胶树在铝毒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本研究选择了ActinActin718S rRNA40S rRNAYLS8UBC2UBC4GAPDHFPADF等10种常见的基因作为候选内参基因,通过qRT-PCR检测,利用内参基因评价软件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Delta Ct算法以及综合评价软件RefFinder对10个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铝胁迫后表达稳定性排名前3的内参基因依次分别为UBC440S rRNAFP。进一步选取UBC440S rRNAFP基因和UBC4+40S rRNA+FP基因组合以及稳定性较差的GAPDH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对橡胶树铝诱导苹果酸分泌转运蛋白基因HbALMT-1HbALMT-2进行相对表达分析,结果显示2个目的基因相对于3个内参基因及其组合均显示出一致的表达水平,而稳定性较差的内参基因GAPDH未能准确地对目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校正。综上所述,筛选出UBC440S rRNAFP基因以及UBC4+40S rRNA+FP基因组合可作为铝毒胁迫不同天数下表达最稳定的内参基因,可用于铝毒胁迫下橡胶树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相似文献   

19.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引起的香蕉毁灭性土传病害,其中4号生理小种(Foc4)能感染几乎所有的香蕉品系,危害最严重.本研究克隆鉴定Foc4比卡菌素聚酮合酶编码基因(bikaverin PKS-encoding gene,Bik1)F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