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在江西婺源县孢囊线虫调查中,从大豆根及根际土壤中采集到一个孢囊线虫群体,其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其形态学和分子特征以及寄生性等进行详细研究,以明确其种类及对豆科作物寄生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婺源县采集的大豆根及根际土样,用筛淘法分离孢囊,大豆根系上的孢囊用直接解剖法获取。用浅盘法分离根际土样中的2龄幼虫和雄虫。选取具典型特征的饱满孢囊制作阴门锥切片,浅盘法分离的2龄幼虫和雄虫制作永久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孢囊、2龄幼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形态特征测量。采用两对植物线虫通用引物AB28和TW81以及D2A和D3B分别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大亚基D2-D3区段,经序列测定,用MEGA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method)构建该线虫群体与孢囊线虫属其他种群的ITS和LUS D2-D3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温室内采用盆栽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江西孢囊线虫群体对11种豆科作物的寄生性,同时测定国内40个大豆栽培品种对该孢囊线虫的抗病性。【结果】形态学观察和特征值测量结果表明,从江西婺源大豆上采集的孢囊线虫群体,其孢囊形态、2龄幼虫以及雄虫的形态特征与野生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sojae)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ITS序列(MG859982)比对发现其与野生豆孢囊线虫ITS序列(KU160510和KU160512)的同源性为99%和98%,而与大豆孢囊线虫ITS的同源性仅为81%(KY794762.1)。D2-D3序列(MG859981)与野生豆孢囊线虫(KU160511)相似度最高,为99%。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以ITS序列与D2-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相一致,江西孢囊线虫群体与野生豆孢囊线虫分布在同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而与大豆孢囊线虫聚在另一个分支中。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江西婺源大豆上的孢囊线虫群体鉴定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寄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参鉴的11种豆科作物中,野生豆孢囊线虫的2龄幼虫能在大豆和相思豆(红豆)上侵染和繁殖,完成生活史;虽然能侵染豇豆、豌豆、扁豆、绿豆、赤豆、刀豆、菜豆和苜蓿8种作物根系,但不能完成生活史。测定的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19个高感、11个中感、5个中抗、5个高抗。【结论】在我国江西婺源新发现的一种寄生于大豆的孢囊线虫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人工接种条件下相思豆(红豆)也是野生豆孢囊线虫的寄主,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30个对该孢囊线虫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5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2龄幼虫活性的影响及室内毒力.【方法】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质量浓度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噻虫胺、噻唑膦和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影响及对2龄幼虫的毒力.【结果】二硫氰基甲烷、阿维菌素、辛硫磷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的抑制率最高,高浓度下可达到92%以上;阿维菌素和二硫氰基甲烷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LC_(50)分别为1.072 7、1.135 5 mg/L,LC_(90)分别为15.638 7、11.662 7 mg/L.显微观察发现,二硫氰基甲烷和阿维菌素处理12 h之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身体弯曲和头部摆动频率显著下降,且使线虫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结论】供试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对2龄幼虫有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 大豆孢囊线虫是国内外大豆产区的一种主要病害,使大豆严重减产。1973年美国报道了大豆孢囊线虫的侵染。1984和1985年国内刘汉起和刘维志等报道了八省市25点鉴定出1,3,4号生理小种。Brim等研究证明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受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本文试图对3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分离做初步研究,用以指导抗线虫育种实践。材料和方法用RY91、RY8育成品系,经三年抗孢囊线虫鉴定分别确定为高抗和感线虫品种,吉林20号做亲本材料,各配制两个正反交组合。 1988年做杂交;1989年种植F_1代同时做了回交;1990年对亲本、F_1、F_2、回交群体和Essex(感病ck)种植在线虫高发生试验田内,每百克土孢囊线虫量为143。行长4m,行距  相似文献   

4.
针对莫力达瓦旗大豆长期连作,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严重,直接影响大豆品质和产量的问题,为了探索大豆种衣剂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效,选择适合的种衣剂,开展此试验,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和方法35%的多克福大豆种衣剂,佳木斯农药厂;35%的多福克大豆种衣剂,河北农大;重茬克2号(35%多克福悬浮剂),齐齐哈尔种衣剂厂;莫旗西瓦尔图镇永安村高油大豆项目区,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低毒高效的杀线剂,为半穿刺线虫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进行10%噻唑膦颗粒剂、2.5亿个孢子/g厚孢轮枝菌微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24.5%阿维菌素乳油、10%丙线磷颗粒剂、2亿/g盐生菌及2亿/g盐生菌+0.5%阿维菌素颗粒剂对柑橘半穿刺线虫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药后30 d统计不同药剂对柑橘半穿刺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供试的6种药剂对半穿刺线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对土壤中和根上线虫的防效均在50%以上,其中10%噻唑膦颗粒剂的防效最好,对土壤中和根上线虫的防效达80%以上;其次为24.5%阿维菌素乳油和2.5亿个孢子/g厚孢轮枝菌微粒剂,两种药剂对土壤中和根上线虫的防效为70%~75%.[结论]10%噻唑膦颗粒剂、2.5亿个孢子/g厚孢轮枝菌微粒剂和24.5%阿维菌素乳油对柑橘半穿刺线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柑橘生长无不良影响,可作为柑橘半穿刺线虫的防治药剂在柑橘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防治麦冬根结线虫病,对5种杀线虫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评价试验。[方法]2019年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永明镇麦冬种植基地进行了5种不同杀线虫药剂对麦冬根结线虫防治的田间试验,通过防效时长、J2线虫防治效果对供试药剂进行评价。[结果]处理(3)噻唑磷防效最高,为86.11%,处理(1)淡紫拟青霉防效最低,仅为30.56%,其余处理防效均在80.00%以上。[结论]5种供试药剂均对麦冬根结线虫有一定防效,建议在生产上优先推广应用10%噻唑磷颗粒剂,同时可以采用药剂复配,减药增效,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植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山东省大豆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潍坊地区大豆孢囊线虫在夏大豆上年生三代,为1号生理小种。每百克土壤中有孢囊20个以上应进行轮作换茬防治,选用抗病黄豆品系8201,耐病品种丰收黄和用有效成分占豆种重量07%的35%呋喃丹液剂包衣,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大豆上最重要的土传病原物之一,由孢囊线虫口针分泌的扩展蛋白(expansin)在线虫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鉴定大豆孢囊线虫扩展蛋白基因,并对其结构、组织定位和发育表达特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大豆孢囊线虫的寄生、致病机制打下基础。【方法】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技术,根据已报道的线虫expansi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上下游简并引物,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cNDA中克隆expansin基因的EST片段,根据EST片段序列设计RACE特异性引物,通过RACE技术扩增测序后采用DNAstar 7.1和DNAman软件对序列进行比对和拼接,得到大豆孢囊线虫expansin基因c DNA全长;采用CLC sequence viewer 6进行开放阅读框查找、蛋白质翻译和序列比对;使用EBI在线软件Signal P 3.0 Server和TMHMM软件进行预测蛋白质前体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预测,GSDS在线软件进行基因组结构分析;使用PHYML软件和MEGA5.0软件最大似然法对获得的基因与其他线虫expansin基因进行比对与系统进化树构建;采用Southern杂交技术分析Hg-exp-1在大豆孢囊线虫基因组中的拷贝数;通过原位杂交技术确定2个expansin基因的表达部位;提取卵、侵染前2龄幼虫、侵染后2龄幼虫、3龄幼虫、4龄幼虫与白雌虫的c DNA作为模板,通过半定量PCR技术分析expansin基因在线虫不同龄期的发育表达特性;根据Hg-exp-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并合成dsRNA,对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浸泡处理24 h后接种大豆植株,分析Hg-exp-1 RNA干扰后对线虫侵染的影响。【结果】从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中成功克隆出2个扩展蛋白基因全序列,命名为Hg-exp-1和Hg-exp-2,长度分别为1 047和1 037 bp,分别编码长度为288和295个氨基酸的多肽,2个预测蛋白N端均含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表明其为分泌型蛋白。序列比对发现大豆孢囊线虫HG-EXP-1序列与马铃薯金线虫(Globodera rostochiensis)GR-EXPB1(CAC83611)和GR-EXPB2(CAC84564)以及非洲茎线虫(Ditylenchus africanus)DA-EXPB1(ADJ57307)等具有高度一致性。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expansin基因在大豆孢囊线虫中可能以多拷贝方式或多基因家族存在。原位杂交显示它们特异地在大豆孢囊线虫亚腹食道腺表达。Hg-exp-1体外RNA干扰后,2龄幼虫浸泡在dsRNA 24 h,靶基因的转录水平下调,接种后大豆根内线虫2龄幼虫数和雌虫数分别下降了38.3%和43.4%。【结论】从大豆孢囊线虫中成功分离鉴定出2个expansin基因,同时明确了其在大豆孢囊线虫寄生早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对大豆孢囊线虫安全高效的药剂,在田间条件下测定生物种衣剂SN100、SN101、SN102、茶皂素颗粒剂、0.5%阿维菌素颗粒剂、10%噻唑膦颗粒剂和70%吡虫啉颗粒剂等7种药剂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药剂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其中药种比1∶60的SN102防治效果最好,为57.8%,1∶60的SN101防治效果次之,为55.6%,0.5%阿维菌素颗粒剂60 kg·hm~(-2)处理防效为54.0%。轮作防治效果为46.94%,防效优于部分药剂组。不同药剂处理的大豆产量增加幅度不一,1∶60的SN102、0.5%阿维菌素颗粒剂和1∶60的SN101增产率分别为29.8%、26.2%和24.7%,1∶60的SN102处理根长、株高和鲜重均显著增加,促进植株生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3株生防真菌发酵液对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更多的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微生物资源,在室内对3株生防真菌黑曲霉NBC001、草酸青霉NBC008和草酸青霉NBC012进行大豆孢囊线虫的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治效果测定。结果表明,NBC001、NBC008和NBC012发酵液均有杀线虫活性,2倍稀释液处理,线虫校正死亡率约90%,孵化抑制率在68%以上。盆栽试验结果发现,NBC001、NBC008和NBC012发酵原液能使孢囊数分别降低50.07%、59.88%和57.45%;NBC001和NBC012发酵液使株高分别增加11.3%和18.6%,NBC008使大豆根长增加26.7%,表明菌株NBC001、NBC008和NBC012可用来防治大豆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11.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夏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省主要分布于徐淮地区,连云港市和盐城市也有发生。以往对此病研究甚少,报道不多。为了摸清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我们于1986~1988年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一)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与分布 根据对全省大豆产区7市、32县、177个乡沙土豆田调查的结果,大豆孢囊线虫病主要分布在徐州市丰、沛、邳县的流沙河流域及铜山、睢宁等县的废黄河流域,发生面积约30万亩,危害较重,每百克土壤中含孢囊  相似文献   

12.
对吉林省36个县(市)330块大豆地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34个县(市)有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占调查总数的94%。该病在柳河、长岭、镇莱、白城和靖宇发生严重,扶余、吉林、舒兰、通榆、农安、榆树、德惠、磐石次之。按照Golden鉴定大豆孢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方法,用五个国际上的标准鉴别寄主即Peking,PI88788,PI90763,Pickett和感病对照品种Lee对吉林省孢囊线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分得的线虫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分析表明:吉林省大豆孢囊至少存在两个生理小种,即3号和7号小种,其中3号小种出现频率较高,是吉林省大豆孢囊线虫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10%噻唑磷颗粒剂、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5%灭线磷颗粒剂、1.8%阿维菌素乳油、0.5%阿维菌素颗粒剂和5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颗粒剂等6种杀线虫剂对香蕉相似穿孔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香蕉植株在被相似穿孔线虫侵染前或侵染后,在香蕉根际土壤中施用以上6种杀线虫剂均能有效地防治该线虫的发生与危害,且在该线虫侵染香蕉植株前用药防治效果更好。其中,10%噻唑磷颗粒剂表现出最好的防治效果,各制剂用量处理防治效果均达100%,但在试验过程中香蕉植株表现出了轻度药害;而0.5%阿维菌素颗粒剂不仅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还可有效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建议在田间可将10%噻唑磷颗粒剂低剂量和0.5%阿维菌素颗粒剂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4-5月,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5点取样法,取根际5~20 cm土壤,运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 g土孢囊数量,用生物形态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调查的39个县市中20个县市均有分布,南部县市尚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关中地区发生普遍且较重.其中,周至县、岐山县、西安市临潼区、扶风县、眉县、杨凌、三原县、高陵县、泾阳县、华县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密度较大,每100g土壤的平均孢囊含量达9.8~63.0个.小麦孢囊线虫在陕西省分布广、危害严重,呈快速传播态势.这是首次报道陕西中南部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状况与分布,为陕西省全面防治小麦孢囊线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研究对采自山西绿豆根际的孢囊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孢囊线虫对绿豆的致病性。[方法]将绿豆根际孢囊线虫进行分离、观察和测量,采用通用引物对其28S、ITS和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利用Geneiou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孢囊线虫的致病性。[结果]孢囊呈柠檬形,初期白色,后期褐色或黄褐色;阴门锥明显,两侧双半膜孔型,阴门裂35.9~48.7μm,膜孔长39.7~42.4μm,膜孔宽28.0~36.3μm,下桥89.2~97.8μm,有明显的泡状突。二龄幼虫呈蠕虫形,体长401~456μm,口针长21.5~25.0μm,尾部圆锥形,透明尾长19~31μm。该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测量值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一致。基于ITS+28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和苜蓿孢囊线虫(H. medicaginis)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基于COI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MK093154,MK093153,KY775596和MN720172)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将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上可引起植株发病,并在根部形成孢囊。[结论]将绿豆根际分离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 Ichinohe,1952),该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可侵染致病并形成孢囊,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大豆孢囊线虫在田间侵染绿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玉米孢囊线虫(Heterodera zeae)为孢囊线虫属定居型半内寄生线虫,可侵染多种禾本科作物的根部,玉米孢囊线虫的发生和传播扩散将会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孢囊线虫的快速分子检测体系,以期从近缘属种可以准确地检测出玉米孢囊线虫,为玉米孢囊线虫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打下技术基础。【方法】 从我国河南、河北、甘肃、山东、湖南、广西和北京共收集20个玉米孢囊线虫近缘属种群体作为供试线虫;选取13条含有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采用RPAD技术对供试孢囊线虫进行多态性分析,筛出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RPAD片段,并将其转化为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引物;采用PCR方法测试玉米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的准确性以及检测技术体系的稳定性、灵敏度和实效性。【结果】 通过RAPD比对分析,发现随机引物OPA03能在玉米孢囊线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一条468 bp的特异性片段;将该片段回收测序,根据片段序列信息,利用Primer 5.0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HzF1/HzR1;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HzF1/HzR1仅在玉米孢囊线虫群体中扩增出大小为393 bp的特异性片段,其他5种16个孢囊群体(禾谷孢囊线虫、菲利普孢囊线虫、大豆孢囊线虫、旱稻孢囊线虫和甜菜孢囊线虫)和4个其他种群(水稻干尖线虫、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落选短体线虫和咖啡短体线虫)均没有扩增出目的条带;以含有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孢囊DNA为模板时,特异性引物HzF1/HzR1也能扩增出来单一明亮的393 bp的特异片段,而不含玉米孢囊线虫的混合种群不能扩增出该片段;该体系实现了玉米孢囊线虫准确、稳定的检测目的;对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灵敏度和实用范围测试,表明该检测体系对玉米孢囊线虫单个孢囊和单条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出值不低于1/2 000个孢囊和1/80条2龄幼虫。【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玉米孢囊线虫SCAR-PCR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可用于玉米孢囊线虫单一样本和混合种群的快速检测,对玉米孢囊线虫的孢囊和2龄幼虫均有灵敏的检测能力,检测引物特异性强,检测方法便捷稳定,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小麦根际线虫的鉴定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调查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等在安徽省小麦根际发生种类和分布,利用"zig-zag"法对萧县等有代表性的24个县市的小麦地进行土壤平面或分层取样,分别用FenwiekOostenbriak法和贝尔曼法分离土样中的孢囊和根土样中的移动线虫,并根据田间孢囊平均含卵量测算田间卵密度,用扩散系数法判断田间分布型。依据de Man法,结合雌虫阴门锥形态对比等方法进行线虫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为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田间为聚状分布,最高卵密度为42.8粒.g-1,其二龄幼虫(J2)垂直分布集中在0~100 mm土层,占该层线虫总量36.1%,J2在该层虫口密度为2.8头.g-1。在萧县等8个县市发现CCN,其中萧县70.6%调查点发现CCN。另外,在小麦根际还发现咖啡短体线虫和剑线虫等重要植物线虫。  相似文献   

18.
<正>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病害。1952年日本一户稔发现其病原线虫定名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由此虫所致的大豆病害称大豆孢囊线虫病。此后,美、日等国陆续报道本国发生危害情况,1970年,美国报道已有11个州发生大豆孢囊线虫病。近年来美国和日本已鉴定出4—5个生理小种,且培育出一部分抗病品种。我国东北地区发病较早且严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也相继发现,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我省1981年在阜阳开始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1982—1985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和分析2013年同一生长季大豆和烟草上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SCN)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发生特点,探讨2种作物对大豆孢囊线虫的寄主适合性差异和温湿度等气象条件对线虫发生的可能影响。【方法】采取“Zig-Zag”取样法对同一地点2种作物上的大豆孢囊线虫每隔6-8 d同时取样,用淘洗-过筛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土壤中线虫,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染色法对根组织中线虫染色,镜检并计数。统计作物生长季每旬100 g土壤和10 g根组织中各虫态的数量,即群体密度。【结果】在大豆和烟草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2龄幼虫均出现于4月7日至9月15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7月下旬,之前分别有2个和1个不明显发生高峰;白色雌虫最早均于6月3日出现,其群体密度在大豆土壤中于7月中旬和8月中旬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而在烟草土壤中仅于6月份有1个较低水平的高峰阶段;孢囊群体密度均于7月中旬达到最大,之后在大豆土壤中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在烟草土壤中逐渐下降到极低水平。在大豆和烟草根组织中,2龄幼虫最早均出现在5月19日,其群体密度在大豆根组织中出现3个明显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和7月中旬,而在烟草根组织中出现2个高峰,分别发生在5月中旬和6月下旬,前一高峰不明显;3-4龄幼虫最早分别出现在5月26日和5月19日,最大群体密度均发生在6月下旬,但在5月下旬和7月中下旬在大豆根组织中另有2个较不明显的发生高峰;年轻雌虫最早均于5月26日出现在根组织中。该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和烟草上的繁殖系数(Rf=Pf/Pi)分别为5.0和0.5。7月上旬之后,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继续发生侵入和根内发育,而在烟草上再无侵入,却有许多半埋生根内的空瘪小的褐色孢囊产生。【结论】在同一生长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发生3代,而在烟草上只发生2代;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繁殖明显较好,大豆寄主适合性程度明显高于烟草。7月份烟草土壤中2龄幼虫不能侵入根系可能与持续过高的土壤湿度有关,而7、8月的高温似乎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在大豆上的世代进程。  相似文献   

20.
1.福气多(有效成分为噻唑膦)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研制开发生产的新型有机膦特效杀线虫剂,具有触杀与内吸传导杀线的双重作用机理,对蔬菜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常用剂型为10%颗粒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