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掺混重整气对汽油机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载燃料重整制氢技术可以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在线制取重整气与汽油混合燃烧。基于一台1.6L四缸汽油机,在转速1800r/min,进气道绝对压力61.5kPa,理论当量比条件以及最大制动扭矩点火角条件下,考察混重整气对汽油机燃烧和排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进气中重整气混合分数的逐渐增加,重整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逐渐升高,燃油油耗率降低,指示热效率升高。尾气中HC、NOx和CO2的排放量降低,而CO的排放量则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2.
喷雾机喷杆压力损失及对喷雾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运用流体力学理论,对喷雾机喷杆压力损失进行了分析。在对喷杆中液体的流动模型作出假设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参数分析了喷杆中的液流状态,确定了喷杆压力损失的范围。确定了ALLMAN200型喷杆式喷雾机单个喷杆上压力损失的范围,用实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利用激光粒度仪研究了压力损失对XR系列喷头雾滴径谱分布的影响,指出压力损失对喷雾质量的影响程度应根据具体条件确定,不能一概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3.
以2.0L四气门进气道喷射汽油机为样机,设计低压空气辅助缸内直喷汽油机,运用CFD仿真技术与气道稳流试验相结合对其进气道进行设计.建立了原进气道喷射汽油机进气道的三维仿真模型并进行计算和分析,表明气道流通能力不够强,有强滚流运动;气道内部三维流场分析结果说明部分区域存在气体滞留现象,通过气道稳流试验台对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根据低压空气辅助直喷汽油机对缸内气流运动特性的要求,在CFD仿真软件中对进气道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调整气门杆附近的截面积、削弱滚流强度,提高了进气道的流通能力,同时改善了局部气流滞留现象.  相似文献   

4.
斯太尔重型汽车使用的WD615系列柴油发动机是6缸直列水冷高强化柴油发动机,它采用直喷、ω型燃烧室、螺旋进气道、每缸1盖的结构。根据发动机型号的不同其进气方式可以分为自然吸气  相似文献   

5.
进行了当量比=1的汽油机和当量比分别为0.8、0.6、0.4的纯氢发动机台架试验.通过对测得的汽油机和氢发动机燃烧缸压数据进行标定,建立了较为准确的AVL Boost汽油机和氢发动机燃烧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氢燃料的特性使得缸内混合气的燃烧速度显著加快,燃烧持续期大幅缩短,导致缸压上升,有效热效率得到提高.当量比为0.4的稀薄工况时纯氢发动机仍可正常运行,发动机燃用氢气可改善发动机性能.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当量比φ=1的汽油机和当量比分别为0.8、0.6、0.4的纯氢发动机台架试验。通过对测得的汽油机和氢发动机燃烧缸压数据进行标定,建立了较为准确的AVL Boost汽油机和氢发动机燃烧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氢燃料的特性使得缸内混合气的燃烧速度显著加快,燃烧持续期大幅缩短,导致缸压上升,有效热效率得到提高。当量比为0.4的稀薄工况时纯氢发动机仍可正常运行,发动机燃用氢气可改善发动机性能。  相似文献   

7.
新型电控液驱车辆能量再生系统建模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电控液驱车辆能量再生系统各元件蓄能器、变量泵/马达、飞轮以及液压回路的分析模型和系统模型。以蓄能器压力和温度、泵/马达的转矩和效率、压力损失和飞轮的转速为时间参变量,采用四阶Runge-Kutta算法求解微分方程。用以此计算的系统变量确定能量损耗和循环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能量损耗主要产生于液压泵/马达,约占总能量损失的32.64%;系统循环效率在62%~89%;损失能量回收率76%,能量损耗与蓄能器的有效容积、飞轮的初速度和转动惯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制开发了新一代强化集成型微车用XTD469Q型电控四气门汽油机,阐述了该机型设计的结构特点和研发技术,并对样机进行了台架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XTD469Q型汽油机总体结构的集成强化型设计技术,以及冷却系统、润滑系统和正时传动系统的研发技术,保证了发动机工作的可靠性,提高了其使用寿命。而对换气系统和燃烧系统的优化设计,以及采用机外净化技术,使该机的排放指标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适用于柴油、甲醇、水三元复合乳化燃料和柴油的热力学放热率计算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直接喷射式2135G型柴油机进行了放热率计算研究,计算结果令人满意。同时分析研究了压力传感通道效率、计算步长;乳化燃料中水的化潜热及示功图光顺程度等因素对复合乳化燃料放热率计算精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影响汽油机效率的因素入手,分析了泵气损失及摩擦损失对汽油机经济性的影响,综述了改善汽油机效率的方法;分别介绍了当前热门的VVT/VVL技术、可变压缩比技术、增压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可变排量技术以及CAI技术的基本原理、节能潜力及应用情况,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将小型汽油机改造为两用燃料发动机使用的一体式比例混合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台架试验表明,应用新研制的混合器使两用燃料发动机在使用汽油燃料时发动机的性能与原机一致;使用LPG燃料时发动机的动力性与原机相当,经济性明显改善,HC和CO排放大幅度降低,但稳态NOx排放恶化。怠速排放优于北京市地方排放法规的限值。  相似文献   

12.
空燃比控制对分层稀燃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侧进气道设置有涡流控制阀(SCV)的四气门单缸实验发动机上,利用自行开发的电控稀燃系统,对该分层稀燃发动机空燃比对排放和油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混合气空燃比的精确控制对分层稀燃发动机的燃烧有重要意义;增加火焰的传播速度,抑制高空燃比下HC的生成,是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改善排放性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配气正时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车用发动机的性能指标,以内燃机仿真软件BOOST为平台,建立了四缸汽油机的工作过程仿真模型,并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进气正时对汽油机充量系数、扭矩和燃油消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较低时,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和扭矩随着进气正时的提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在发动机转速较高时,发动机的充量系数和扭矩会随着进气正时的推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计算结果为汽油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充气效率的定义出发,提出了基于油耗和空燃比测量结果的汽油机充气效率测定方法。利用汽油机稳态工况下油耗量和空燃比计算得到相应的进气量,再根据定义直接计算充气效率。推导了基于油耗和空燃比的充气效率计算公式及误差分析公式。针对配备有ZH600发动机电控系统的ZS157FMI-3型发动机,先后设计了喷油器流量系数标定试验系统以及油耗和空燃比测试系统,通过测定平均油耗和瞬态油耗并结合空燃比测量对该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进行了测定。充气效率的测量结果表明,在同一试验条件下,采用两种油耗测试方法测得的充气效率差异很小;充气效率测试的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备测量精度范围内,所得到的充气效率相对误差很小(基本在0.5%以下),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此外,由于该充气效率测试方法克服了压力波法及流速-压力法的固有缺陷,在理论上的测量精度和对燃料种类的适应性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主要阐述内燃机蒸汽喷射节能的机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喷入过热水蒸气后的燃烧过程中,水蒸气的化学离解作用、抑制爆震作用和提高内燃机热效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电控喷油器开启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一种电控喷油器的结构为基础,分析了喷油器的工作过程,并建立了喷油器开启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影响喷油器开启过程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对喷油器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燃机尾气余热重整制氢混燃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氢气在汽车上不易存储和携带的问题,利用自行设计的一套燃料重整制氢系统回收发动机尾气余热,实现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通过改装发动机进气管,将制取的重整气引入发动机,和汽油一起实现混合燃烧.试验中汽油机的转速为1800 r/min,进气压力为61.5 kPa,在不同的过量空气系数下,分别对原机和重整气掺混体积分数2.5%的汽油机的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大,重整气中氢气的体积分数越来越大,而一氧化碳的变化趋势则相反.重整气的引入缩短了火焰发展期和快速燃烧持续期,提高了发动机的指示热效率,并降低了HC的排放量,而CO和NOx的排放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多点进气道顺序喷射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对LPG和汽油两种燃料不同温度下的冷起动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初始燃料喷射脉宽、起动喷射脉宽衰减梯度、初始节气门开度、节气门开度衰减梯度等控制参数对两种燃料发动机冷起动过程中过量空气系数Ф、瞬时转速和瞬态排放等起动性能的影响,为研究燃料冷起动特性、降低发动机排放、开发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德发 《农机化研究》2012,34(7):241-244
与汽油相比,氢气具有更为宽泛的着火界限,这使得氢内燃机起动相对容易;但不同的燃空比控制方式对氢内燃机起动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值得深入研究。为此,以1台4缸2.0L的氢内燃机为研究对象,使用不同的燃空比控制方式对当量燃空比为0.2~0.6的氢气—空气混合气进行起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大循环喷氢量的"质调节"方式可以有效地缩短起动时间,但NOx排放量会随之显著增加;增大节气门开度、提高空气进气量能够降低泵气损失并提高容积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起动时间,此时NOx排放量也会有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