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对江苏、江西苎麻疫病菌的鉴定结果及苎麻疫病的简便诊断方法。上述地区苎麻上分离的37个疫霉菌株被鉴定为3个种:苎麻疫霉(Phytophthora boehmeriae)、恶疫霉(P.cactorum)和Phytophora SP.(种名待定)。苎麻疫霉是江苏苎麻疫病的主要病原菌,恶疫霉是江西宜春地区苎麻疫霉的主要病原菌,Phytophthora SP.是首次在南京苎麻上分离的异宗配合疫霉种。通过保湿和组织透明镜检病组织表面及内部的孢子囊和卵孢子可以快速确诊苎麻疫病。  相似文献   

2.
1988~1990年,从海南和湛江地区发生柑桔脚腐病的11个柑桔园中采集了大量的病组织和病株基部的土壤样品,经分离共获得48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脱落性,卵孢子产生情况,最高生长温度和淀粉利用能力等将其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Dast)、柑桔褐腐疫霉(P.citrophthora R.E.& E.H.Smith)和辣椒疫霉(P.capsiciLeonian)。这3种疫霉均是柑桔树的致病菌,其中寄生疫霉和柑桔褐腐疫霉的出菌率较高,是这两个地区柑桔脚腐病的主要致病菌,而 P.capsici 在中国柑桔园中发生是首次发现。交配型中以 P.parasitica 的 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3.
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分离方法及发病地区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病组织分离法是分离大豆疫霉根腐病菌的有效方法,在选择性培养基上,采用此方法分离到病原菌的成功率达86.7%。1997年-1998年调查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呼兰县、牡丹江市、东宁县、密山市、穆棱市、佳木斯市、集贤县、吉林省舒兰市的大豆田中存在大豆疫霉根腐病菌。  相似文献   

4.
中国橡胶树疫霉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1982—1988年从海南省10个县21个植胶场和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州4个县9个植胶场采集橡胶树地上部的各种疫霉病害的样本,通过分离、提纯,共获得172株疫霉分离菌。经鉴定有以下5种疫霉: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辣椒疫霉(P.capsici)、密氏疫霉(P.meadii)、寄生疫霉(P.parasitica)和棕榈疫霉(P.palmivora)。其中 P.citrophthora 有91株,占52.8%。其它4种疫霉顺次为45侏,占26.2%,19株,占11.1%,14株,占8.1%;3株,占1.8%。本文对这5种疫霉分别作了种的描述,其中密氏疫霉和寄生疫霉在中国橡胶树上是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分析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菌l号生理小种后,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过氧化物酶在大豆抗疫霉根腐病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抗感品种接种疫霉根腐病1号生理小种后,同一品种不同部位POD活性变化是不相同的,通过不同部位之间POD活性的变化来共同完成抵抗病原菌侵害的过程。大豆接种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不宜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鉴定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大豆根腐病病原复杂,病原鉴定是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前提和基础。2019-2020年从山东省采集大豆根腐病标样432份,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大豆水渍状的根系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得到了279株菌株,其中52株菌株为腐霉菌(Pythium)。对这52株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CoxII和β-tubulin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出3种腐霉菌,分别为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和林栖腐霉Pythium sylvaticum。这3种腐霉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占50%,终极腐霉P. ultimum占34.62%,林栖腐霉P. sylvaticum占15.38%,其中瓜果腐霉P. aphanidermatum为优势菌株。对这3种腐霉菌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发现3种腐霉菌均可侵染大豆,重复出大豆根腐病的症状。林栖腐霉P. sylvaticum作为大豆成株期根腐病的致病菌在国内是首次报道。研究结果为大豆根腐病的抗病育种及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菠萝疫霉种及交配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岛的菠萝植区发生根腐病或心腐病的菠萝上收集大量病组织样本,经纯化获得40个疫霉分离菌株,全部鉴定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一个种。所有菌株均为A~2交配型。  相似文献   

8.
对2008~2009年从黑龙江北部、东部、中部、南部等大豆产区采集的典型大豆疫霉根腐病株和病土进行分离纯化,得到64个大豆疫霉菌株;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鉴别寄主进行毒力测定,将病原菌划分为10个毒力类型,在不同来源的发病样本范围内明确了不同菌株的毒力类型和分布.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方法鉴定了73个大豆品种对不同大豆疫霉根腐病菌菌株的抗性反应,结果有29个品种抗4个以上大豆疫霉根腐病菌株,占鉴定总数的39.7%;在被鉴定的新品系中抗性表现最好的是07-1-1,它对1、3、11、21、24分离物均表现为抗病.  相似文献   

9.
在海南省东升农场发现一种新的木菠萝果腐病,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获得一个菌株B1,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其为该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p.);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p.)引起的木菠萝果腐病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花生果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的花生病害,群结腐霉是其主要致病菌之一,在花生生产过程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控手段。为了控制花生果腐病的发生,从健康的花生植株上分离获得39株内生细菌,并筛选出5株对群结腐霉菌具有明显拮抗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基于16S核糖体RNA序列和RecA序列,有5个菌株均被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其中,菌株PRI08对群结腐霉菌菌丝生长显示出较强的拮抗活性。通过温室和田间试验,接种洋葱伯克霍尔德菌PRI08后,再用群结腐霉侵染花生植株,发病率分别降低了29.5%和11.83%。此外,洋葱伯克霍尔德菌PRI08对花生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增加主茎高、侧枝长、荚果数量、饱果率和荚果产量,分别为20.44%,19.98%,26.61%,20.36%和21.52%。本研究表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PRI08具有作为花生果腐病生物防治剂和花生生长促进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对福建省分离的荔枝酸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生长速度、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荔枝酸腐病的病原菌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pH值为8~9,光照时间为12~20h,最适生长与产孢培养基为PDA,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min;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与pH值、培养基、光照时间、温度及营养成分等有关,其中该菌在24~32℃,光照时间为16~20h,培养15 d时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其侵染荔枝的能力也不同,培养10d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力最强.侵染最适温度为28~32℃.该菌除了寄生荔枝外,人工接种还能侵染胡萝卜、番茄、水蜜桃、龙跟、葡萄、茄子和黄瓜.试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若干病原菌引起的西番莲茎基腐病症状类似,难从症状方面辨别病原菌的问题,采用经典方法即常规鉴定法,对引起海南省琼海市西番莲基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配制选择性PDA、PDA、V-8、选择性V-84种培养基,对样本中的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分离菌的各项形态特征描述和分离菌株的主要生长温度测定结果,以及有关文献提供的原理方法进行该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①分离到1种疫霉菌菌株;②该菌株在选择性PDA、PDA、选择性V-8培养基生长的诸方面特征一样。菌落圆形均一,气生菌丝不丰富。孢子囊形态为侧梨形、柠檬形或椭圆形,基部钝圆,长×宽为24.5~44.3μm×22.8~34.5μm,冷冻后释放游动孢子,未见厚垣孢子。③菌株最低生长温度8~10℃,最适生长温度28℃,最高生长温度36~40℃。④28℃下,分离菌在V-8上日生长量为16.2mm,而在PDA上则为13.7mm。⑤该病原物疫霉菌属于[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an(parasitica Dastur)]。  相似文献   

13.
Some of the factors that affected ring rot development in potato plants grown from stem cuttings and root-inoculated withCoryncbacterium sepedonicum were investigated. Isolates ofC. sepedonicum cultured and stored for a, year on agar media were as virulent as those that had been cultured for almost 5 months. Isolates cultured for periods over 2 years gradually lost their virulence; however, decline in virulence was not as rapid as had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One isolate became more virulent by inoculating and recovering it from a susceptible potato plant. Ring rot symptoms developed more rapidly in the cultivar Red Pontiac than in the cultivar Netted Gem; however, disease severity eventually reached the same level in both cultivars. The more mature the plants were when inoculated, the greater was the rate of ring rot development. Duration of exposure of wounded roots to inoculum of the pathogen did not affect disease development. No ring rot bacteria were recovered from plants originating from apical cuttings of ring-rot-infected potato plants that exhibited partial wilting. By this technique, plants infected withC. sepedonicum were freed from this pathogen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对新发生的引起大豆茎维管束和髓褐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该病原分离物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扁平,致密,不规则圆形,白色到浅灰褐色,具放射状褶皱突起,菌落边缘粗糙不整齐,或带有缺刻;在GBA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至灰色,菌丝紧贴培养基,气生菌丝稀少,菌落圆形,边缘整齐。在GBA培养基上分离物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无色;单胞,或形成有分隔的细胞;平均长度为(3.0~5.1µm)×(2.1~3.3µm)。致病性测定表明分离物能100%引起合丰25大豆植株出现典型大豆茎褐腐病症状。引物ITS1/ITS4在分离物中扩增的产物与Genbank中Phialophora gregata分离物序列的相似性达99%。利用大豆茎褐腐病菌的特异引物BSR1/BSR2在分离物中扩增出483bp的特异性条带。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分离物确为大豆茎褐腐病菌。      相似文献   

15.
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青稞镰孢根腐病的病原,于青稞苗期及成株期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潭县和卓尼县等青稞主产区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病原鉴定,并用烧杯水琼脂法和盆栽法测定其致病性。结果表明,青稞镰孢根腐病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分布广泛,发病率在5%~20%之间。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共分离得到88株青稞镰孢根腐病病原菌,苗期50株,成株期38株,经鉴定分别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木贼镰孢F. equiseti、三线镰孢F. tricinctum、柔毛镰孢F. flocciferum、锐顶镰孢F. acuminatumF. langsethiae。盆栽法和烧杯水琼脂法所测得的致病性差异显著,但均表明燕麦镰孢综合致病力较强,结合其分离率,确认燕麦镰孢为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16.
以7株拮抗细菌对蝴蝶兰叶基腐病菌进行室内抑菌及小区防病试验。室内平板对峙法结果表明:以兰花内生枯草杆菌FJAT-9986的拮抗作用最强,其抑菌率为61.90%;JK-2抑菌率为50.44%;FJAT-8769的拮抗作用最弱,抑制率仅为34.09%。抑菌圈法复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K-2对蝴蝶兰叶基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菌圈直径为22.42 mm。拮抗细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稀释50倍后,JK-2显示出强的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作用,对蝴蝶兰叶基腐病的田间防效为76.7%,表明JK-2可作为田间防治的菌株。  相似文献   

17.
退糖在龙眼果实过熟时出现,是影响龙眼果实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品种龙眼果实过熟时退糖的速度不同。本研究通过比较32个龙眼品种果实退糖的时间和退糖过程中糖含量的变化,利用统计分析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些龙眼品种果实的退糖特性。结果表明:(1)根据退糖发生时间可将32个龙眼品种分为四大类型:极快退糖、快退糖、慢退糖和极慢退糖品种,其退糖时间分别为5~8、10~11、15~16 d和20 d;(2)成熟时龙眼果实TSS含量的高低与退糖速度无关;(3)龙眼果实的退糖主要是由于蔗糖含量的大幅度下降;(4)依据蔗糖含量的下降速率进行聚类,可将32个品种龙眼分为3个类型:极快退糖型、快退糖型、慢退糖型,3个类型品种与按退糖时间的分类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8.
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小麦茎基褐腐病(brown foot rot)病原菌的组成,于2008-2009年春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河北和四川6省48个县市的65个地点采集了具有茎基褐腐症状的病株,并分离到110株病原真菌。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可将这些病原菌分为4类,分别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41株)、镰孢菌(Fusarium spp.,33株)、雪霉叶枯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24株)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12株)。对这些菌株在小麦苗期的致病力及重新分离得率的测定结果表明,4类病原菌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根腐离蠕孢(B. sorokiniana)发病率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镰孢菌(Fusarium spp.),雪霉叶枯病菌(M. nivale)和黑附球菌(E. nigrum)则相对较弱;病菌的重新分离得率与其致病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王敏  张茹 《中国马铃薯》2007,21(4):206-208
马铃薯软腐病是威胁马铃薯块茎的细菌性病害之一,为了提高马铃薯的品质与产量,减少贮藏期马铃薯块茎的腐烂,对马铃薯进行软腐病检测与鉴定是十分必要的。利用16SrDNA PCR对马铃薯软腐病原菌的进行检测,证实16SrDNA PCR检测技术是可行可靠的。在对PCR引物的筛选中,要根据所检测的对象进行有效、合理的设计,才能达到快速有效的目的。以马铃薯软腐病菌为代表,利用16SrDNA PCR进行鉴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病原菌的快速鉴定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