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菜用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对菜用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可溶睦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Pr)及脂肪的变化规律作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随着荚果的不断发育,可溶性糖、可溶性Pr、脂肪及淀粉含量逐渐增加,均在花后40d达最大值。其中,可溶性糖在花后20-30d增加缓慢,至30-40d急剧增加;可溶性Pr及脂肪花后10-20d增幅较小,20d后增幅变大;淀粉积累以30d前较快,30-40d渐缓。这充分表明,在荚果发育初期光合产物以可溶性糖和淀粉形式积累,至中后期则大多转化为可溶性Pr和脂肪。且荚果发育后期,有部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致使淀粉积累速率变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金秋梨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生长速率、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食部分和含水量的测定,系统分析了它们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果实生长速率有三个高峰:一个在花后40d,一个在花后82d,一个在花后131d;还原糖与非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在花后110d前基本一致,但在花后110d后恰好相反,还原糖含量下降,非还原糖含量上升;有机酸含量在花后124d前逐渐升高,花后124d以后逐渐降低;维生素C含量呈V形的变化曲线,花后96d前逐渐降低,以后逐渐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可食部分和含水量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呈缓慢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研究UV-C照射对霞多丽葡萄果实品质形成及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方法]以8年生霞多丽葡萄(Vitis vinifera L. cv Chardonnay)为试材,定期对植物进行紫外(UV-C)照射,分别采用质量法、游标卡尺测量法、分光光度计法、滴定法、光合仪测量法对果实的质量、纵横径、糖、酸、维生素C、叶片组织结构、叶绿素含量及相关的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葡萄果实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紫外线照射,没有改变果实单粒重、横径以及纵径的增长规律和可溶性总糖及有机酸的积累规律,也并未明显改变霞多丽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结构,但显著影响着果实的内在品质,明显促进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速率增加。UV-C照射导致霞多丽果实总糖含量分别提高3.25%(花后20d)、8.27%(花后80d),有机酸含量降低34.18%(花后80d),且在果实成熟期内,Vc含量降低5.89%(花后80d),叶绿素增加23.87%,光合速率增加139.24%。[结论]UV-C照射可促进总糖含量增加,有机酸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导致果实的内在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4.
烯效唑对花生生长、光合作用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花生开花下针期喷施不同浓度(0、20、30、40、50 mg/L)的烯效唑处理,研究烯效唑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光合生理的化学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处理可矮化花生植株,降低果柄长和叶片蒸腾速率,增加结果数、百仁重、生物量以及单株生产力,并能提高花生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浓度CO2浓度,进而增加花生的荚果产量.烯效唑对花生生长的化学调控效应因处理浓度及生长时期而异,40、50 mg/L烯效唑处理对结荚期花生旺长的控制程度较大;随着烯效唑处理时间的延长,20、30 mg/L烯效唑处理对花生成熟期的控长作用较好.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及荚果产量随烯效唑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30 mg/L烯效唑处理更利于促进花生叶片的光合作用及荚果发育.总体而言,烯效唑可通过调控花生的生长发育和光合生理作用来增加产量,其中以30 mg/L烯效唑处理对花生的综合调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茄子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为新品种种子快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开花后15d起,每隔5d,取种测定茄子鲜干重、含水量及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直至花后55d。[结果]茄子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持续下降;在种子发育前期干物质迅速积累;花后第45天可溶性糖含量积累达到最高峰,随后缓慢回落;花后第35天开始,淀粉积累速度加剧,随后较缓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分别在花后第25、40天达到峰值,花后第40天后开始明显下降。花后第50天,茄子种子具备基本发芽力,此时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已经达到峰值或越过峰值。茄子各项指标与对照品种差异较显著,其有机物质积累水平均低于对照。[结论]花后50d茄子种子已经达到生理成熟度。  相似文献   

6.
南瓜果实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蜜本”南瓜为材料,对其花后10~50 d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瓜多糖、β-胡萝卜素、氨基酸、蛋白质、总糖、还原糖含量均呈持续增加趋势,其中南瓜多糖含量在花后10~40 d增加较快,花后40~50 d增加较慢;β-胡萝卜素含量在花后10~20 d增加较快,花后20~40 d增加较慢,而花后40~50 d迅速增加;氨基酸含量在花后10~20,20~40,40~50 d分别呈现“快、慢、快”的增长规律;蛋白质含量在花后10~20 d增加较快,花后20~50 d增加较慢;总糖含量在花后10~20,20~30,30~40,40~50 d分别呈现“慢、快、慢、快”的增长规律;还原糖含量在花后10~30 d增加稍慢,花后30~50 d增加稍快。抗坏血酸含量在花后10~40 d呈现持续降低趋势,而花后40~50 d又逐渐增加。各矿质元素含量变化规律较为复杂。总糖与β-胡萝卜素、总糖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氨基酸含量变化规律相似,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以种植10年的垂柳树(Salix babylonica L.)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京尼平苷水溶液(10、20、30、40、60、100 mg/L)对其叶片进行喷施处理,并于喷施后定期取样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秋季气温的下降,柳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2)低浓度京尼平苷(≤60 mg/L)促进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同化速率的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同期对照相比明显上升,且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效应先增强后减弱,浓度为30 mg/L时促进效应最大;(3)高浓度京尼平苷(100 mg/L)则使叶绿素含量、光合同化速率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同期对照。(4)秋季柳树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叶面喷施京尼平苷浓度低于60 mg/L时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同期对照,而当其浓度增加至100 mg/L时,可溶性糖浓度明显高于同期对照。说明适当浓度的京尼平苷可以促进柳树叶片叶绿素的合成或者抑制叶绿素降解,提高光合速率,增加蛋白质的合成,以及促进可溶性糖的转运,从而使秋季叶片延迟衰老。  相似文献   

8.
刘彦中  吴道慧  王忠跃  强继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05-5205,5207
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整株长寿花后,测定其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光合色素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处理后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比对照高,其中50 Gy处理最高;90 Gy处理淀粉含量下降,比对照低16.9%,其他剂量条件下升高;30 Gy以上处理蛋白质含量的上升较大,50 Gy处最高;光合色素含量也不同程度的增加。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叶绿素b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栽培方式对哈密瓜光合速率和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爬地和立架2种栽培方式,研究其对2个哈密瓜品种叶片光合速率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植株伸蔓期,爬地栽培低节位叶片光合速率高于立架栽培,而高节位叶片光合速率立架栽培高于爬地栽培;2种栽培方式在不同生育期的叶片光合速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植株生长,叶片光合速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爬地栽培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在果实发育初期(授粉后7 d左右),而立架栽培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值发生在果实发育中期(授粉后20 d左右);在爬地栽培光合速率达峰值前,其值始终大于立架栽培,但之后立架栽培光合速率则显著高于爬地栽培;相比爬地栽培,立架栽培平均单果重增加163%~277%,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78%~309%。可见哈密瓜立架栽培比爬地栽培的产量和果实内在品质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火龙果果实生长过程中有机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双龙’火龙果为试材,对果实生长过程中有机酸和可溶性糖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火龙果果实有机酸有苹果酸、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富马酸。总酸含量变化呈倒‘V’型,在花后25d达到最高值1.29g.hg-1,在完全成熟时(花后35d),总酸含量降至0.54g.hg-1,果实生长初期(花后15d前)以草酸为主,果实生长中后期(花后16~35d)以苹果酸为主。可溶性糖从花后20d起迅速上升,花后35d达到最高值12.45g.hg-1。糖酸比变化趋势与可溶性糖相似,最高值在花后35d,达到了23.23。  相似文献   

11.
以高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高油花生品种荚果发育过程中荚果的鲜重、干重及籽仁干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0321-31和鲁花12号荚果发育晚、速度慢,持续时间短;冀花4号、冀花5号、冀花2号和R1549荚果发育较早、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不同花生品种荚果发育规律表现一致,即荚果发育初期,以荚果膨大为主;始花40 d后,荚果发育进程加快;始花47~54 d,荚果鲜重和干重快速增加,但含水量仍在60%以上;始花54~68 d,荚果鲜重和干重继续增加,但幅度不大,而荚果鲜重则随含水量的急剧下降而减少;始花68~82d,荚果含水量较少,荚果干重和籽仁干重再度急速增加,始花82 d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大豆品种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及与植株光合的关系,于2010—2011年,选用吉林省1923—2004年间育成的22个大豆品种,研究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及其与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在增加根系伤流液质量的同时,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也得到增加,其中盛花期(R2)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品种的育成年份呈显著正相关变化.可溶性糖含量在盛花期(R2)最高,结荚期(R4)和鼓粒期(R6)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极低.对R2、R4和R6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与Pn的相关分析表明,R2可溶性糖含量与Pn呈极显著正相关,R4、R6相关不显著.R2根系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可以作为植株光合能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大豆滞绿突变对叶片衰老过程中蔗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产生的影响,以晋大滞绿1号及其亲本晋大74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大豆开花后至成熟期间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并对比了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花后至成熟期间,2个供试大豆品种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呈波动升高然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花后14至42天,晋大滞绿1号可溶性总糖含量高于晋大74号;2)花后29至42天,晋大滞绿1号蔗糖磷酸合成酶基因SPS4,转化酶基因CInvCWInv2以及蔗糖合酶基因SS1、SS2-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滞绿品种晋大74号;己糖激酶和果糖激酶基因HxkFrk表达量也高于非滞绿品种晋大74号;3)除 SUT4-1外,其余6个蔗糖转运体基因SUTs的表达模式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异性。花后29至42天,晋大滞绿1号叶片SUTs表达水平较高。综上,滞绿突变对于大豆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在鼓粒初期和中期等大豆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滞绿品种晋大滞绿1号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更加活跃。  相似文献   

14.
在"双棚一网"设施模式下,以龙井43、龙井长叶、白毫早、舒茶早为材料,研究秋冬季扦插插穗生根发育规律与母叶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C/N值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扦插后30天为愈伤组织诱导期,30~90天为愈伤组织形成期,90~150天为愈伤组织膨大与根原基形成分化期,150~210天为不定根形成及伸长期。白毫早在新梢生长和生根发育方面表现最优,舒茶早生根困难,成活率低。在不定根出现之前,叶片中C/N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升高;在不定根形成和伸长期除C/N值升高,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生根能力强的白毫早叶片中可溶性糖、C/N值在不定根生成期含量相对较高,生根困难的舒茶早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C/N值均较低。茶树母叶营养物质的构成与含量对插穗生根与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3个菜用大豆和3个普通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北京地区夏播大豆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大豆花后20d籽粒鲜重增加迅速,至花后55d达到最大值;籽粒干重从花后27d上升迅速,55d之后增加趋于缓慢,干物质积累符合"慢—快—慢"的S曲线;花后34d内以豆荚干物质积累为主,花后34d至成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的时期;菜用大豆鲜荚采摘的最佳时期是花后55d左右;菜用大豆的豆荚和籽粒相比普通大豆后期脱水较慢,有利于延长采摘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4个菜用大豆品种花荚及籽粒形成的比较,认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间发育规律存在差异。早熟品种较晚熟品种花、荚形成发育快,时间短,脱落也快。籽粒形成主要集中在三个时期: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中期的生殖生长是籽粒形成的基础,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此在江苏徐淮地区的生态条件下,鼓粒前的花荚期长短是选择菜用大豆品种生育指标的重要因素。菜用大豆鼓粒前的花荚期以2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菜用大豆品种生育阶段遗传差异对花荚脱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用大豆花荚脱落与各生育时期生育日数的遗传差异达极显著;花荚脱落率不仅与品种的开花阶段、结英阶段日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并均有显著的回归线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以百子莲为材料,研究了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整个过程中茎尖和叶片中的核酸、可溶性蛋白、淀粉、可溶性糖及淀粉酶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项生理指标均在生理转变期和盛花期有显著的提高。在整个发育过程中,RNA含量和RNA/DNA比值在叶片中呈双峰曲线变化,在茎尖中呈单峰曲线变化;叶片中淀粉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尖中的淀粉含量从花芽分化开始一直持续下降到盛花期又显著上升;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从花芽分化期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茎尖中可溶性糖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显著升高,随后下降,到花芽分化期与发育期又明显升高。叶片中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酶活性始终低于茎尖。  相似文献   

19.
果实不同发育阶段去果对桃源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大久保桃为试材,在果实发育的不同阶段通过去果处理降低库力,同时设留果对照,并通过环剥和保留相同数量叶片严格控制库源关系,进行了源叶净光合速率(Pn)、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其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及Pn与气孔导度(Gs)、叶表面温度(TLeaf)等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留果对照相比,去果处理源叶Pn、 Gs和蒸腾速率(E)显著降低,但在中午前后一段时间内TLeaf显著升高;除在果实迅速生长期间的叶片中淀粉含量外,去果对源叶细胞间CO2浓度、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淀粉酶活性无影响;源叶Pn与Gs呈极显著抛物线正相关、与E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无论是留果对照还是去果处理,源叶Pn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较高,当TLeaf超过其适宜的临界温度 (38℃)后,Pn急剧降低,且在相同TLeaf的情况下,尤其是当TLeaf高于38℃时,去果处理源叶Pn均显著低于留果对照。因此,在果树库力降低时,气孔开张度减小、TLeaf升高,可能是其Pn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了硼对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叶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ase)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硼营养条件下,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叶片酶活性先升高,在花期达到顶点,而后下降,可溶性糖也有类似的变化。在升高和下降的快慢上,高效品种要大于低效品种。低硼胁迫使两油菜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于可溶性糖,低效品种在低硼处理下的叶片累积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高效品种低硼处理次之,高效品种硼正常处理最低;酶活性上,在苗期和蕾薹期,低效品种升高的幅度大于高效品种,而在花期及其以后时间内,则高效品种升高的幅度要大于低效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