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灵魂。法律信仰是法治的精神基础,是实现法治的内在驱动力。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需要民众法律信仰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乡村的法治建设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而法治建设要想成功开展,必然要先培养民众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建设行动彰显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又反作用于法治建设,由此不断推动我国的法治社会进程。乡村发展与法律信仰联系密切,但乡村法律信仰确立却面临村民学法积极性不高、法制宣传效果不佳、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备等诸种问题,因而需要从法制宣传、法律服务体系、法律文化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徐丽萍 《甘肃农业》2005,(11):168-168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法律信仰没有相应的培养来。法律信仰的培养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来说是必要的,紧迫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法观念基础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之义。我国现阶段应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法律环境的建立和善着手来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汪明霞 《甘肃农业》2006,(5):210-211
通过对《法律与宗教》一书的阅读,引发了本人对法律信仰问题的思考。法律被信仰包括法律在意识形态上被信仰以及法律在法治活动中被信仰两个方面。本人将理论结合当代中国的实践论述了法律信仰了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尊重、信赖并自愿遵守的精神,它是推动法治进程的内在驱动力,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刻不容缓。本文从分析制约法律信仰形成的原因入手,探寻培养法律信仰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法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文章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从加强法制教育、强化法律实践、营造法治环境等方面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法律信仰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我们所面临的是人们实际具有的法律意识。现实法律意识的深度和向度直接决定法律信仰作育的难度。法律信仰的高要求和法律意识的低水平之间的矛盾及其转化将伴随法治建设的全过程,二者在一国民众的意蒂牢结(Ideology)中不断向上趋同的过程大概等于该国法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现代法治的标志不仅要求良法和善治,最重要的是官与民对既定法律的一体遵行,即普遍的守法才是法治的最终标志。而普遍守法的根本保障既不是诱人顺服的奖励,更不是令人生畏的惩罚,而是人们对法律的深度信仰。  相似文献   

8.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众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那么就是再多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建成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中国人法律信仰的建立关键在于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让法律成为保护主体最高利益、成为社会正义的权威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法律信仰缺失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是由于传统法律文化、主体法律意识、立法及执法司法等复杂因素导致的。要克服农村的法律信仰危机,最根本的是要重塑法律在农村的权威,要多渠道培育农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0.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全面依法治国与人权保障的不断推进,我国律师值班制度的重要性慢慢凸显。法律 援助对经济困难和罪行严重的当事人来说是一项必要的制度,但值班律师制度正处发展期,亟 需对其进行探讨以推动其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12.
要弥补造成农民工职业培训权实现障碍的法律上的疏漏,完善法律规定、提高规范层级、构建法律监督与救济制度,以切实保障农民工职业培训权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剽窃是将他人作品当作自己创作的作品予以发表的行为。剽窃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违约行为和损害学术道德的行为。剽窃责任构成要件由主观(过错)和客观(侵权损害事实;加害行为的违法性;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两个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14.
和谐法治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法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法治思想以公平正义为逻辑起点,以人为本为价值追求,更加关注人的尊严与人的幸福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文法治环境的构建,将人的解放、尊严、幸福作为价值目标,将民主、公平、宽容作为法治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和谐法治思想科学回答了我们"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法律文本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法律解释在所难免。法律解释是法律应用于个案的中间环节,是法律与事实之间联系的桥梁。没有法律解释就不可能有法律适用。我国法律应明确法官的法律解释权,让法官在个案中诠释法律,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16.
自《网络安全法》实施以来,出现了执法部门权职划分未清、配套条例未健全等问题有 待解决。对它的执法问题的分析,有利于我国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的法律解释集官方性、实用性和统一性于一身,方法上也充分体现了多样性和相对完整性,其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法律,而是为了实用理性和维护封建统治。中国古代的法律解释虽有其局限性,但对当代的法律解释学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其所提供的本土文化是当代法律尤其是法律解释得以发展的沃土。  相似文献   

18.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是保险的生命线,诚信原则是《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从我国目前保险业经营的现状来看,确实存在一些现实让人觉得保险诚信做得不够,甚至是对保险业存在着怀疑的态度。如被保险人在保险上的不诚信,保险人在理赔上的不诚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本文从最大诚信原则的内涵和保险法将其规定为基本原则的原因、诚信缺失现象及立法思考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法律价值目标的冲突是一种恒常的存在,它源于由社会和人类两个方面所决定的法需要的不平衡,它贯穿于法律创制和实施的全过程。冲突意味着协调平衡的必须,整合法律价值目标冲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法律价值目标的整合应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倡导优势价值目标、化解矛盾冲突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