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银杏绿化大苗培育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银杏叶形奇特 ,冠形圆满 ,为优良的绿化、美化树种。近年来 ,社会需求量大 ,市场前景看好。欲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短期内培育出优质壮苗 ,调控密度是重要的技术措施。采用种子育苗 ,第 3年开始调整苗木密度 ,分别为 30 0株 / 6 6 7m2 、5 0 0株 / 6 6 7m2 、70 0株 / 6 6 7m2 和 90 0株 / 6 6 7m2 。第 6年对各密度条件下的苗高、胸径、冠幅、新梢生长量进行调查、测量 ,通过数理统计分析 ,认为以 30 0株 / 6 6 7m2 密度为宜 ,其次为 5 0 0株 / 6 6 7m2 。  相似文献   

2.
杨树地膜覆盖扦插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杨树采用覆膜育苗 ,能够增加苗床温度 ,提高苗木质量 ,使扦插育苗成活率达 98.3 % ,苗木生长好于未覆膜 ,每 667m2 可产合格苗 93 89株 , 级苗比率提高 1 5 .6% ;采用该技术育苗每 667m2 每年可比未覆膜育苗增加纯收入 3 83 .1元。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在乌依岭林业局阿廷河林场进行天然榛子密度疏伐试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疏伐间差异显著。高密度7~9株/m2与中密度4~6株/m2、低密度1~3株/m2差异极显著,中密度4~6/m2与低密度1~3/m2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侧柏育苗密度与苗木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7组不同密度侧柏苗木质量和5组不同高径比侧柏苗木造林后的生长进行了分析,认为侧柏最佳育苗密度以300~400株/m2最好,超过450株/m2时,苗木质量明显降低.苗高基本一致的侧柏苗木,按高径比可分为3级,40:1和50:1为优质苗,60:1为中等苗.  相似文献   

5.
秋火焰红枫,以其秋季的火红叶片而备受人们青睐,观赏应用价值极高。7—8月,采取半木质化新梢,剪成6~8cm长度的插穗,基部用IBA进行处理;以珍珠岩或沙河为基质,插深3cm,穗距5~6cm,用50%透光度的遮阳网遮盖,适时适量喷水。第2年按0.75m株行距移植,2年后再按1.5m株行距移植。经4~6年的移植后培育出合格大苗。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华北落叶松避光遮荫育苗、灌水降湿育苗和锯末覆盖育苗等3种方法育苗效果的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避光育苗法资金投入较大,不宜采用,其他2种方法产合格苗数量差异极显著,灌水育苗每677 m2产合格苗11.8万株,锯末覆盖法产合格苗21.3万株。得出锯末覆盖法是华北落叶松最佳育苗方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三倍体毛白杨试管快速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倍体毛白杨试管快速繁殖的最佳培养基是 :1/ 2B5 +IBA0 .2mg/L +白砂糖 0 . 15 % +琼脂0 .36 % ,每月的增殖倍数为 3.70 ,生根株率为 97.5 % ,单株生根 2 .7条 ;移栽成活率为 86 .8%。移栽后 6个月的苗高达 4 .35m。  相似文献   

8.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黄土高原 ,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 ,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 4种密度 (84 0、1110、2 2 2 0和 3330株·hm- 2 )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 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密度同为 10 0 0株·hm- 2 )的 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 ,表明林分密度越小 (集水面积越大 )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 ,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 84 0株·hm- 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 10 0 %计 ,则从小到大其余 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 93 6 0 %、81 77%和 84 4 3% ,密度最小的林分年均土壤含水率比密度最大的 2林分高约 2 0 %~2 5 % ;集水造林比常规造林植树带年汇流量多 30 %左右 ,土壤水分相差约 10 %。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和密度效应 ,各密度林分间及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 ,尤其生长总量最为明显 ,从小到大 4种密度林分 15a时树高分别为 12 10、10 31、8 4 5和 7 2 2m ,胸径分别达到 17 14、11 6 1、9 17和6 5 6cm ,林分蓄积量分别为 2 14 5 8、110 2 9、12 1 35和 84 0 3m3·hm- 2 ;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9a时的树高生长分别达到 9 13和 7 0 4m ,胸径生长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闽楠播种芽苗设计3种不同移栽密度(株行距8cm×8cm、10cm×10cm、10cm×15cm)进行试验,比较闽楠一年生播种芽苗的生长量及苗木质量。结果表明:移栽密度以株行距10cm×15cm较适宜,苗木生长量最大,苗木质量最优,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平均主根长度、≥5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平均合格苗率、平均合格苗产量分别达47.2cm、0.45cm、24.5cm、21.4条/株、97.0%、65.04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尾叶桉造林密度与配置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年7个月生三种密度(1666/株hm~2、2222株/hm~2和3333株/hm~2)两种配置(1666株/hm~2,株行距分别为2m×3m、1m×6m)尾叶桉试验林的分析结果是:密度越大的林分,,其冠幅、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蓄积量就越小。方差分析表明,密度间除保存率、林分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生长量均有显著的差异,每公顷3333株的林分生长量明显低于其它两种密度。在每公顷同时是1666株的情况下,株行距2m×3m的配置明显优于1m×6m的配置。本试验结果以每公顷1666株,株行距2m×3m的密度配置最好,4年7个月生每公顷林分蓄积量达107.024m~3。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防护林不同造林密度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不同造林密度木麻黄防护林的抗风性及速生丰产特性为调查基础,运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木麻黄防护林造林密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木麻黄7种造林密度林分中,初植密度2500株/hm2的林分抗风能力和丰产性能最强,初植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最速生,抗风能力和丰产性第二。综合评价指标以造林密度1667株/hm2的林分为最高,2500株/hm2的林分第二,建议滨海沙地木麻黄造林密度控制在1667~2500株/hm2。  相似文献   

12.
沙地杨树人工林生物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尔沁沙地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实地测定了造林5年、8年、18年杨树人工林的树木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草本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并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5年人工林地上总生物量和0—60cm土层根系生物量分别为725kg/667m^2和260.66kg/667m^2;8年的分别为1086.62kg/667m^2和147.27kg/667m^2;18年的分别为1690.70kg/667m^2和297.75kg/667m^2。同时,随着林龄的增长,树木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逐渐增加,而草本生物量和根系生物量占林木总生物量的比例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临沂地区杨树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临沂地区杨树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于1986年冬至1987年春在该地区设置69杨等临时标地356块资料基础上编制而成。密度为278—5952株/ha(其中500—1894株/ha者占89.1%);优势高为5.9—28.6m;平均胸径为3.8—28.6cm;蓄积量为3.9—339.7m~3/ha。管理图编制方法:等树高线选用M~(-1)=A_1+B_1N~(-1)式,等直径线选用D~(-1)=A_2+B_2N式;最大密度线采用M_(Rf)=K_2·N_(Rf)~(K_1~′)式;密度管理线采用M_(Ry)=K_3·N_(Ry)~(K_1~′)式。本密度管理图的精度,等树高线为97.6%;等直径线为98.9%,符合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选择12和14地位指数的2种立地的林分,分别设置6种和5种保留密度,对间伐4年后的23年生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种数随着林分保留密度的增大,12和14地位指数的林分均表现为由逐渐增加至一个峰值后逐渐减少;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多样性,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植物多样性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10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优;随着林分密度与冠层郁闭度的增大,林下植物类型有由阳性植物为主向中性与荫性变化的趋势,而形成阳性、中性及荫性共存的多态性植物群落;适宜的保留密度有利于提高林下植物的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12和14地位指数林分的林下植物生物量和植被总盖度分别以保留密度130株/667 m2和90株/667 m2的样地为最佳;2种地位指数不同保留密度林分的林下枯落物自然风干重、枯落物层厚及腐殖质层厚差异均不显著,而林下地被物鲜重和植被总盖度则均表现为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硝酸还原酶(NADH:NR E.C.1.6.6.1)是植物体内同化硝酸盐的关键酶,可作为作物育种和营养诊断的生化指标。在木本植物方面,硝酸还原酶的研究正在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沙地樟子松不同切根密度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 14个切根密度苗的研究得出樟子松切根苗密度不同 ,质量也不同 ,苗木的径根比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苗大的干物质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上部分干物质大于地下部分干物质 ;造林成活率随径根比的减小而增大 ;苗木密度在 12 0~ 2 2 0株 m2 之间是苗木质量较好且获得较大效益的合理密度 ;苗圃可根据经济评价指标确定适合自己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optimum cutting density for producing the highest number of plantable seedlings of poplar clones, a split-plot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as used to establish four cutting densities in plots. Based on data on the survival, leaf area, seedling height, caliper, and biomass of 1-year-old seedlings of clones Nanlin-95, Nanlin-895, Nanlin-1388 and NL-80351,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seedling quality under four cutting densit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stem and leaf biomass, and caliper of seedlings of all four poplar clones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in cutting density. Leaf area index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at the spacing of 40 cm×40 cm, while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seedling on an area basis increased as the cutting density increased. Seedling quality at low cutting dens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at closer cutting density. The quantity of first-grade seedlings (grade I) for clones Nanlin-95 and Nanlin-895 was achieved at the spacing of 40 cm×50 cm; for NL-1388 and NL-80351, it was 50 cm×50 cm. According to the seedling quality and the number of plantable seedlings produced, the suggested cutting density for these four poplar clones was 50,000 stems/hm2.  相似文献   

18.
运用不同调查方法对安庆沿江滩地杨树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等5个植被类型区的钉螺分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钉螺样本的形态指标和阳性率,以及对其与已采取的灭螺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成熟杨树林地、中龄杨树林地均无钉螺分布;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螺口密度分别为4只/0.11m2、5只/0.11m2、7只/0.11m2。(2)杨树幼林地、江滩草地、芦苇丛所获钉螺样本的阴阳性检测,没有被血吸虫感染,均为阴性。(3)江滩营造抑螺防病林是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及人工控制钉螺种群密度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生权 《防护林科技》2011,(6):38-39,55
通过对3年生樟子松容器苗与裸根苗定植后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生产管理和投资费用对比分析,提出了定植容器苗大大优于裸根苗,定植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96.3%和99%。与裸根苗相比,容器苗造林每667 m2可节约投资764元。特别是在风沙、干旱、瘠薄的榆林沙区,由于风沙侵蚀严重,立地条件低劣,更应提倡并推广使用容器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