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能力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5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播深10 cm和15 cm条件下,研究了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苗长与玉米耐深播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深的增加,根长、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大体呈增加趋势,而出苗率、根数、苗长呈下降趋势。不同播深条件下出苗率和胚芽鞘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而根长、根数和中胚轴的变异系数较小。在10 cm播深条件下的出苗率与胚芽鞘长、根长和苗长显著相关,而15 cm条件下的出苗率与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根数、根长、苗长显著相关。15 cm播深条件下的鉴定结果可以反映不同品种的耐深播能力。因此,在15 cm条件下,用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按耐深播性强弱将45份自交系分成3组;同时,将45份自交系划分为Lancaster、四平头、PA、PB、BSSS和旅大红骨共6个亚群,其中Lancaster(Lan)、四平头(SPT)、PA的出苗率、根数、根长、中胚轴长、中胚轴和胚芽鞘之和以及苗长较高,含有较多耐深播系和中等耐深播系,为重要的耐深播种质类群。  相似文献   

2.
深播可以为种子萌发提供发芽所需要的水分,研究小麦的深播特性对于选育耐深播抗旱的小麦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将小麦播种于15cm深土层中,出苗后对20个小麦种质(山东省主要育种单位提供)的地中茎、胚芽鞘、地中茎+胚芽鞘、耐深播指数等进行了测定、评价和相关分析。从方差分析结果看,四个性状各新品系之间均存在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中茎和地中茎+胚芽鞘、地中茎与深播指数及地中茎+胚芽鞘与深播指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地中茎+胚芽鞘与胚芽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将耐深播特性划分为三个等级,筛选出了一部分耐深播的新品系,为小麦深播种质筛选和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晋南旱地6个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方差、通径、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小麦胚芽鞘长度与产量相关性状在不同播深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在品种、播深、性状间均达到显著差异;在3 cm正常播深条件下,胚芽鞘长度通过千粒质量对产量性状有最大正向间接通径效应,且在二者间存在最大偏相关;当播深加大到9 cm时,短胚芽鞘品种洛旱23产量下降19.86%,中胚芽鞘品种晋麦47下降19.66%,而长胚芽鞘品系临科6349产量仅下降4.11%,适当深播更具优势。胚芽鞘长度与产量有较高的正偏相关系数,可作为旱地小麦育种的一类快速鉴选指标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早春低温冷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已成为影响玉米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选择了不同耐冷玉米种质8份,按Griffing II的设计组配,分析低温逆境下玉米出苗及幼苗期性状的遗传规律.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出苗指数、相对出苗率、相对苗干重、相对根干重两两相关,相对出苗率与相对根总长相关,上述性状适合作为玉米幼苗耐冷性鉴定的指标.不同亲本的GCA方差、不同组合的SCA方差在相对出苗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苗干重、相对根干重、相对根总长等性状上的差异显著.非加性基因效应在相对出苗率、相对发芽指数、相对苗干重、相对根干重、相对根总长中起到重要作用,且狭义遗传力普遍较低,各性状均低于50%,高低次序为相对发芽指数>相对出苗率>相对根干重>相对苗干重>相对根总长,上述性状选择适宜在中晚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5.
玉米自交系耐低磷材料苗期筛选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以20个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设置3个磷处理水平,对玉米苗期的生物学和营养学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低磷胁迫对玉米幼苗各生物学性状均有不利影响,其中对干重、缺素症状的影响较大。不同玉米自交系对低磷胁迫的生物学反应特征不同,对低磷的耐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干重和缺素症状的耐低磷指数加权平均值能较好地反映玉米自交系对低磷的忍耐程度。在严重缺磷土壤中进行苗期筛选时,以每千克土施磷(P)0.10 g与0.25 g分别作为缺磷处理和正常磷处理较为合适。相关分析表明,玉米自交系的耐低磷程度与磷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磷利用效率相关不显著。不同玉米自交系耐低磷的内在机制不同,99239属于高效吸收型,99180属于高效吸收利用型。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爆裂玉米不同类群的优异种质资源,采用40对玉米核心SSR分子标记对来源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的132份爆裂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类群划分,并测定爆裂相关性状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爆裂玉米自交系间的籽粒膨爆特性和穗部性状遗传变异系数为3.34%~42.26%,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膨爆特性、果穗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爆花率与膨爆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行数、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膨爆倍数与穗行数、行粒数均呈显著负相关;穗长与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粗与穗行数和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行数与行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利用核心标记将爆裂玉米自交系分为5个杂种优势类群,结合表型性状鉴定,各类群共筛选出21个优良自交系,其中Ⅱ类群的‘XF 133’在所有优良自交系中膨爆倍数最高,是最优异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7.
以4个不同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六种不同播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玉米自交系出苗率影响很大;玉米自交系播种期相差的天数与出苗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相等,它们之间呈明显正相关;玉米自交系播种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等于雌雄穗开花相差的天数,它们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长胚芽鞘小麦种质资源及育种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7):1037-1040
长胚芽鞘小麦的耐深播特性能够减轻土壤表层杂物对胚芽组织的伤害,促进小麦在土壤墒情较差的旱地农田正常出苗,保障小麦适期播种,为后期高产打下基础。胚芽鞘长度也成为小麦抗旱性鉴定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手段。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长胚芽鞘小麦种质相关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生理生态、遗传基础、育种应用等方面对长胚芽鞘小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长胚芽鞘小麦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30个生产上推广的玉米品种,以耐低氮胁迫指数为玉米表型性状的相对值,通过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相关性状的变化,探讨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鉴定指标,筛选耐低氮玉米品种。结果表明,相对单穗质量(低氮胁迫指数)在所有调查性状的相对值中变异幅度最大;相对单穗质量与相对千粒质量、相对穗长和相对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以相对单穗质量作为鉴定玉米品种耐低氮能力的核心指标,千粒质量、穗长和穗粒数作为间接筛选指标,初步筛选出了郑单958、陕单8815、京科28等具有较强耐低氮能力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播期对玉米不同自交系出苗率及雌雄穗开花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播种期相差的天数与出苗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相等,但是它们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不同播期对玉米自交系出苗率影响很大;玉米自交系播种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等于雌雄穗开花相差的天数,但是它们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Deep-sowing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avoiding drought stress in crop species, including maize. Identifying candidate genes is the groundwork for investigat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maize deep-sowing tolerance. This study evaluated four traits (mesocotyl length at 10 and 20 cm planting depths and seedling emergence rate on days 6 and 12) related to deep-sowing tolerance using a large maize population containing 386 inbred lines genotyped with 0.5 million high-quality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 Th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detected that 273 SNPs were in 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 with the genetic basis of maize deep-sowing tolerance. The RNA-sequencing analysis identified 1 944 and 2 098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 in two comparisons, which shared 281 DEGs. By comparing the genomic locations of the 273 SNPs with those of the 281 DEGs, we identified seven candidate genes, of which GRMZM2G119769 encoded a sucrose non-fermenting 1 kinase interactor-like protein. GRMZM2G119769 was selected as the candidate gene because its homologs in other plants were related to organ length, auxin, or light response. Candidate gene association mapping revealed that natural variations in GRMZM2G119769 were related to phenotypic variations in maize mesocotyl length. Gene expression of GRMZM2G119769 was higher in deep-sowing tolerant inbred lin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GRMZM2G119769 is the most likely candidate gene. This study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deep-sowing tolerance of maize germplasms and identifies candidate genes, which would be useful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maize deep-sowing tolera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进行鉴定。[方法]利用浓度为15%的聚乙二醇高渗溶液浇灌模拟干旱胁迫环境。以43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测定了9个与根系有关的形态学指标,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进行了不同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旱性的鉴定。[结果]以鲜重根冠比、根系鲜重和根系干重这3项作为玉米苗期耐旱性鉴定指标,并利用耐旱系数将参试材料分成不同的耐旱等级,在3种鉴定指标下抗旱级别完全一致的材料有8份,其中丹599为极强抗旱类型,陕89为强抗旱类型,B97、DF32、A679和丹9046为中度抗旱类型,D20和苏75为极弱抗旱类型。[结论]该试验为苗期玉米耐旱种质筛选和改良提供了有效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穗下节间长决定着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2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并与产量、抗倒性等性状密切相关。前期研究发现玉米穗下第7、8、9节间长对穗位高具有决定作用,并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文章拟解析玉米穗下节间长,尤其是穗下第7、8、9节间长杂种优势的决定因子,为全面了解和应用杂种优势奠定基础。【方法】利用以lx9801为遗传背景的昌7-2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singl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SSSL)为基础材料,分别与优良自交系郑58和浚9058构建了两套测交群体,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玉米第7、8、9节间长进行杂种优势位点分析。【结果】利用SSSL×郑58测交群体和SSSL×浚9058测交群体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发现,2012年在浚县的第7、8、9节间长的中亲优势值分别为57.25%和78.16%、68.30%和75.04%、59.48%和62.85%;2012年在长葛的第7、8、9节间长的中亲优势值分别为48.27%和63.02%、43.36%和54.80%、37.26%和42.62%;2013年在浚县的第7、8、9节间长的中亲优势值分别为23.01%和37.00%、22.69%和35.65%、22.20%和34.74%;2013年在长葛的第7、8、9节间长的中亲优势值分别为21.86%和33.19%、20.99%和35.57%、27.55%和42.19%;共定位了18个和18个第7节间长杂种优势位点,20个和23个第8节间长杂种优势位点,17个和19个第9节间长杂种优势位点。2个测交群体第7、8、9节间长相同的HL分别有3个、3个和1个,共有7个HL相同,分别占2个总测交群体中HL数的12.7%和11.6%。【结论】在SSSL×郑58群体定位的第7、8、9节间长HL与SSSL×浚9058群体的定位结果相比仅有7个(6%)相同位点,说明不同群体之间的杂种优势位点差别较大,几乎没有相同的杂种优势位点,推测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控制同一性状的杂种优势位点并不相同,据此推论,在单基因水平上,杂种优势位点表现出杂交组合(遗传背景)特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北方杂草稻出苗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3份北方杂草稻为试材,栽培稻秋光为对照,对北方杂草稻的出苗动力及其与出苗率、秧苗素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草稻的耐深播性强于秋光.在覆土3 cm条件下,杂草稻的出苗动力主要源于中胚轴的伸长.在覆土5 cm条件下,大部分杂草稻的芽鞘节间也发生伸长,与中胚轴共同成为出苗动力.中胚轴长度与出苗率及秧苗素质的相关性随覆土深度的增加而加大.杂草稻有较强的耐深播性,但不同材料间仍有较大差异.随着覆土深度的增加,中胚轴的伸长对提高出苗率及秧苗素质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外源碱蓬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获得的75份稳定导入系和原受体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株高、穗长、穗粗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后代导入系各性状平均值和原受体自交系相比均有差异。各受体自交系的后代系变化幅度均较高,既有高于原品种的后代导入系,也有低于原品种的导入系。各性状的变异系数有较大差异,单株粒重、百粒重、轴重和行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穗粗、出籽率及品质性状变异系数较小。因此,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总DNA导入玉米自交系能够产生各种性状变异,出籽率、单株粒重、百粒重、行粒数、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含油量均较受体有一定程度提高,可以通过选择改良玉米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6.
水稻耐淹成苗率相关性状全基因组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 耐淹成苗率低是限制直播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挖掘高种子活力、低氧萌发能力强的水稻材料是提高耐淹成苗率的关键,但控制耐淹成苗率的遗传位点的挖掘仍然比较有限。目的 利用来源广泛的自然种质,分析影响耐淹成苗率的关键表型性状,挖掘相关的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为直播稻耐淹成苗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材料基础。方法 以200份来源广泛的水稻种质为材料,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发芽试验,测量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在低氧条件下测量芽鞘长和芽鞘直径;进行耐淹成苗试验,水深10 cm,20 d后测量耐淹成苗率。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挖掘影响耐淹成苗率的关键性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对以上6个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与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并在关联区间内筛选候选基因;对02428和YZX 2份材料进行有氧、无氧以及氧气含量转换条件下的转录组检测,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结果 种子活力、芽鞘表型和耐淹成苗率在200份材料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芽鞘长和活力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芽鞘长、活力指数与耐淹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8个与活力指数显著关联的位点,15个与芽鞘长显著关联的位点;结合基因组注释,在关联区间筛选出6个与活力指数相关的候选基因,7个与芽鞘长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进一步比较13个基因在有氧、无氧及氧气转换条件下的表达模式以及表达量的变化,发现Os02g0657000Os03g0592500Os08g0380100表达量变化显著,表现出对氧气处理的敏感性。结论 种子活力、芽鞘长与耐淹成苗率密切相关,可作为筛选高耐淹成苗水稻材料的重要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转录组分析与基因表达模式比较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候选基因的筛选效率。水稻耐淹成苗过程可能受到与逆境胁迫、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机械开沟穴直播对早籼稻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方法】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株两优171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MFP)、表面穴直播(SBP)与覆土穴直播(SCP)对直播早籼稻出苗率、植株抗倒性能及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与表面穴直播和覆土穴直播相比,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可提高早籼稻供试品种的出苗率,增幅为5.19%—13.89%,且与表面穴直播处理差异显著(P<0.05)。同时,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直播水稻品种产量,两品种增产幅度为4.52%—11.20%;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提高。此外,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有利于提高供试品种植株抗折力,降低植株倒伏指数,尤其是第3节间;有利于增加株高、重心高度与第3节间(I3)茎壁厚度和节间粗度,提高不同节间的单位长度节间干重、单位体积节间干重以及木质素含量。大部分节间的节间干重与抗折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倒伏指数为显著的负相关。节间干重与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是影响植株倒伏的主要因素,而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和节间粗度并不能同时影响植株抗倒伏能力与倒伏指数,木质素与各节间抗折力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人工模拟机械开沟穴直播不仅有利于提高直播早籼稻产量,还显著提高植株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风险,可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Strong seedlings are essential for high yield. To explore the foundation of strong seedlings, we investigated various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version and distribution of seed storage reserves during seedling establishment in maize inbred lines. Three maize inbred line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eed size, seed vigor, illumination duration, temperature, water content, and salt concentration of the seedling medium on the utilization of seed storage reserves during seedling establish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mall seeds was 3.69 to 17.71% higher than that of large seeds. Moreover, prolonged illumination time wa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strong seedlings. However, low temperature, drought stress and salt stress reduce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eed storage reserves and increased the root/shoot ratio. These results could be used to guide field management during seedling emergence and develop improved germplasm with a high conversion rate of seed storage reserv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选用来自美国、德国、前南斯拉夫、加拿大和中国的玉米种质,研究耐低温萌发能力,筛选耐低温萌发能力强的种质,为耐低温种质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74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运用田间直接鉴定法和室内鉴定法,调查测定标准发芽率(SGR)、冷浸发芽率(CIGR)、田间常温出苗势(NFEP)、田间常温出苗率(NFER)、田间低温出苗势(LFEP)、田间低温出苗率(LFER)、田间常温发芽指数(NFGI)、田间常温活力指数(NFVI)、田间低温发芽指数(LFGI)和田间低温活力指数(LFVI)等10个指标,运用隶属函数法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对玉米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并综合评价。【结果】 参试玉米自交系耐低温萌发能力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0个鉴定指标的遗传变异系数在10.10%~145.47%,累计贡献率为73.554%,回归建立了玉米自交系种子耐低温萌发能力综合评价数学模型Y耐低温=0.162+0.250XNFGI+0.246XLFGI,预测结果与隶属函数值(L)法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最后基于耐低温萌发能力综合评价值,将74份自交系分为5个等级,筛选出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强自交系1份,耐低温萌发能力较强的自交系12份,耐低温萌发能力中等的自交系45份,耐低温萌发能力较弱的自交系13份,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弱的自交系3份。【结论】 筛选出的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弱自交系Shen137、D3M、JSH2402和耐低温萌发能力极强的自交系Xinzi3113,将应用于耐低温QTL定位,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研究中。常温田间发芽指数和低温田间发芽指数可作为评价自交系耐低温能力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